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龅讲】嘣蛐拮运换黄刑嵝模幻娑运宋蘩淼拿÷睢⒎贪仍蛐奕倘璨廾鄱唷H欢漳牙Ь扯杂谟拚咄晌グ苤颍崾蛊湓馐芨抑氐脑帜选?br /> 比如古印度的月光国王,生性慈悲,慷慨大方,一生勤修布施波罗蜜多。他所统辖的八万四千小国皆国泰民安,因为他以经天纬地之才能善理国政,弘扬佛法,同时言传身教,所行布施毫无偏袒,众生凡有所需皆能满愿,从而赢得臣民的拥护和爱戴。当时,一个偏远小国的君王对月光国王极其嫉妒,生起了强烈的嗔恼之心,久而久之成了心腹大患。遂于全国颁布告示:若人能以月光国王的头颅献我,则将半壁江山、国库财物的一半以及公主赏赐于他……。于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婆罗门揭旨前往,他抵达目的地之前,月光国王及其手下八万四千小国君王都于梦中显现月光王不久于人世的恶兆。不久,婆罗门来到皇宫门口,却被守卫大臣阻拦。当晚仙人于梦中点化月光王:“魔王的使者已经到达你的皇宫门口,他能助你圆满布施波罗蜜多的功德,只可惜被大臣挡在宫外。”第二天,月光王传令婆罗门进觐,并欢喜地对其作顶礼,询问所需。婆罗门说:“只想要你的人头。”王郑重地回答:“完全可以,七天以后,我会亲手将头献给你。”然后月光王告知国民,希望在布施身体时,全部臣民予以证明并随喜此善举。而全国上下听到这个噩耗,悲痛欲绝,有许多人当场昏死过去。一位叫达瓦的大臣用七宝做成五百个与月光王一样大的人头,欲换取国王的性命,却被婆罗门严辞拒绝。
七天以后,王及眷属、大臣、众小国王等齐聚广场,婆罗门狡猾地说:“你的眷属臣民太多。我怎么能得到你的头?即便得手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不如我俩单独到一寂静山林去。”月光王欢喜答充,吩咐众人一定要发随喜心。到了森林的一棵树下,树神见此情景,十分愤怒,心想:这样的好人,为何要被砍杀?就用手拉婆罗门的耳朵,婆罗门被拉得脖子向后转,手脚散乱、失刀在地,动弹不得,这时国王就对树神说:“我从过去到现在于此树下曾用九百九十九颗头颅作布施,如今再施此头,数量就达到一千,以此,我将圆满布施度。你不要阻拦我求取正道之心。”于是婆罗门挥刀砍下了月光王的头颅,而国王竟以双手捧着自己的头颅恭敬地献给婆罗门。霎时,天空吉相纷呈,天人纵相宣告:月光国王已成登地的大菩萨了。嫉恼月光王的小国君王听到这消息后,气极身亡。待婆罗门把人头带回小国时,君王不复存在,大臣们责怪婆罗门惹祸,欲捕治罪,他只好四处逃命。最终,恶劣的小国王和婆罗门都在地狱中饱受着长劫的痛苦。
以上事例中的月光王将违缘转为道用,圆满功德。而恶劣的小国君王和婆罗门却因此遭受更大的损害——害人反害己,于地狱偿报,即是智者和愚者鲜明的对比。在此狂风喻为违缘,森林大火喻为智者,小灯火喻为愚者。狂风怒吼之时,已经盛燃的森林大火,借其风力,火势被风越吹越猛;而微弱的灯火却是不堪一击,不用说大风,即使微风忽起,它也会因此而“丧命”。
狭慧之人常辨别,此是朋友彼是敌,
智者仁慈一切众,因谁有利不定故。
心胸狭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会辨别:这是朋友,那是敌人。智者却一视同仁,慈悲一切众生,因为朋友和敌人两者之间谁有利益还不一定。
愚者往往仅图眼前利益,盲目地划分朋友和敌人,好说人事、妄加品评,“某某对我很不错,是一难得的知己;某某却是我的怨家对头,总跟我过不去,常常挑我的毛病,让我在大众面前下不来台,从来没有好脸色……。”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你对别人的褒奖之辞自然不会有什么妨害,而对别人的恶言粗语却会被多嘴的八哥传遍天涯海角,从而引来困难和灾祸。以佛理讲,万法无常,敌可成友,友可成敌,所以亲怨都不是一定的。世间凡夫区分朋友和怨敌时,处心积虑,往往确定好后,又事与愿违,引发更多的烦恼痛苦。然而智者悲心平等,对待有情一视同仁。虽明了“善友相交结,恶友互远离”的道理,却高瞻远瞩,从长计议,不会从表面上清楚地划分敌友关系。他们维护众生的一切利益,对善友悉心关照,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对损害自己的恶人非但不计较,反而给予各种护持。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讲,不能随意轻毁别人,因其有利或无益不定故。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即是本着这种道理行持的。
在世间说明以上道理的事例也是不计其数。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交”即是一个蕴含丰富哲理的故事。齐桓公和公子纠既是兄弟也是政敌,管仲没有得志之时是公子纠的属下,曾于战场上用箭射中齐桓公,幸好没有射死,只中了衣带钩。公子纠死后,齐桓公问其手下的名臣——鲍叔牙:“要想治理好齐国,谁是最佳人才?”鲍叔牙即推荐了管仲。而齐桓公也言听计从,不记私仇,重用管仲这一难得的人才当了宰相。想想齐桓公也真是气度不凡,完全可以与汉高祖媲美,因此他获得了成功。
世间人尚且如此,反观我们修行人更应以菩提大业为重,舍弃小我的执着。即如佛经所言:“慈爱自己灾害百损门,慈爱有情一切功德基”,平等地对待一切有情,把他们都观想成如来或自己的生身父母。同样的道理,对于佛法也不能有好坏低劣之分,一定要发清净菩提心恭敬受持。
有学之士爱学问,无学之士非如是,
犹如蜜蜂喜鲜花,苍蝇从不喜爱花。
有学问的人酷爱一切知识,无学浅慧之人对知识却毫无兴趣。就象蜜蜂采蜜只喜爱鲜花,而苍蝇从来不喜爱鲜花。
仅从对待学问的态度方面,世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者有学问爱好学习,二者没学问厌恶学习。观察一个人对学问有无兴趣,只需看他的言行和居室就能了知一二,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爱学习的人家中摆满各类书籍,去到哪里最大的嗜好就是逛书店,买新书。与人交谈也是以学习为主,涉及自己不懂或不精通的学问,总是刨根问底,不耻下问。而没有学问的人却从不追求学问,居室也与前者大不相同,现代化的设施,高消费的娱乐,吃的喝的充塞了整个屋子,顶多能找到几本下三流的武侠、言情等小说或气功杂志,正规的书籍却是遍寻不见踪迹。他们大搞非法的活动,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沉渣烂泥。一个人品格的好坏跟他的历史串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今世爱好学问,利益他人,那他前世也肯定是个行善积德有智慧的人。如果清净戒律,精进闻思修行,那他往昔肯定是个修行不错的佛门弟子。所以要想生生世世成智者,从现在起就应精进于闻思善法知识,培养良好的习气。
世间名人也如此,比如中国历代的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李白、杜甫、鲁迅、郭沫若等,他们热衷于知识,不懈地追求、进取,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词、文集,为东方文化增添了奇葩异花,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影响甚巨。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也讲了只有知书达理具有才识的人才能参政,这也是社会国家管理的正统方式。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都是世法和出世法圆融的人,他们遗留下来的佛教巨著,在当代的大文豪看来也是超类绝伦的精湛学说,文句之美,内容之深,赞叹、佩服之心也油然而生。多数人还因此而成为虔诚的佛教徒,精研佛法。
蜜蜂为了酿造甘醇的蜜,而不辞劳苦追随鲜花的足迹,采蜜的时候专心至志,对鲜花爱不释手。而苍蝇从来不酿蜜,却乐意往粪堆里钻,逐臭而不寻香,它们对鲜花毫无喜爱之情,甚至懒得看一眼便匆匆飞去寻找不净粪。而学者与无学之士正如蜜蜂与苍蝇。古人也说:“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蒿如草。”所以,学人应如蜂采蜜,采得百花,酿作佳蜜。
智者总知学者贵,愚者谁知学者高,
旃檀虽比黄金贵,愚者使彼烧成炭。
智者知道学者的可贵,总是互相尊重,愚者有谁能了知学者的崇高和重要?旃檀虽然比黄金贵重,而愚者却把它烧成炭卖。
有学识、智慧的人特别注重知识,尊重有才识的正士。因为人类心灵的黑暗必须要用知识来驱除,而学者正是与无知作战的勇士。他们能够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懂得赞赏伟人志士和美好成果,同时也是一个多宝的库藏,以此学者之间能互相勾通、学习和赞扬。只有懂得知识重要性的人才会去尊重学者,也才知道学者的可贵。比如一些智者在拜读鸠摩罗什和玄奘大师等高僧的传记和译作时,会被他们献身佛法、不畏难艰险阻的精神所感动,也会被他们博大精深的学识所折服,并肃然起敬,生起不退的信心。而愚者从来不会被高僧大德感人肺腑的事迹打动,丝毫不会觉得学者高贵,甚至会说:“放牛娃有放牛的传记,渔夫有猎渔的传记,世间上的人都有各自的传记,高僧大德的传记,又有什么新鲜呢?他们也是人,凡夫也是人,人人平等嘛!”不懂得学者的可贵自然也不会去恭敬,比如印度的高僧念智尊者到藏地以后,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恭敬,人们反而把他当作流浪的可怜人,安排他去放牧。
学者好比价值连城的檀香,而愚者不懂得其珍贵,反倒拿去烧成炭。檀香种类很多,价格不等,其中一种叫格西香的檀香堪称檀香之王,价格比黄金还贵。从前有一个人拿运了许多格西香檀香到某地出售,他和一个卖炭的人共住一家旅店。他问当地什么货物最畅销?卖炭的人说:“炭最好卖。”当天他们外出做生意,晚上回来,卖炭的人炭已买光,得了许多钱,而卖檀香的人却两手空空,一笔生意也未成交。卖檀香的人心想:既然当地人喜欢炭,我何不将檀香烧成炭来卖呢?于是他把所有的檀香烧成炭,却只卖得了几个烧饼钱。真令人惋惜!
智者自己能观察,愚者总是随声行,
如同老狗狂乱吠,群狗亦是随声奔。
智者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独立思维,愚者却总是随声附和,如同老狗听到异响狂吠乱叫,群狗也附和老狗的狂叫跟着乱跑。
能够独立思考,并以理智抉择事物的人,一言一行,稳重严谨,不论何事,都会首先加以观察分析,通盘考虑清楚后才做决定。即便附和他人也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愚者做事盲目,说话没有准谱,听风就是雨,指鹿为马亦点头,总是人云亦云。比如有些人说没有因果,没有轮回……他马上就随声附和:“对!佛教都是迷信。”同时还付诸行动,不敬三宝,毁坏寺院、佛经等,任意妄为。又如沸腾了许多年的诺查丹玛斯的大预言:1999年有恐怖大王的降临,人类则面临灭顶之灾。人们提及此事便会谈虎色变,陷入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怖之中,绝望又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他们奔走相告,闹得沸沸扬扬,实在是庸人自扰。事实胜于雄辩,神秘的面纱终于揭开了,并没有耸人听闻的恐怖大王,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兴盛还是灭亡都取决于众生的业力。
不明事理的愚者,行事之前不观察研究,往往信口雌黄,胡说八道,自己被邪说迷惑堕入罪恶的火坑却仍然执迷不悟,又四处游说,迷惑更多的人。他们就象疯狂的老狗,一有风吹草动便“汪汪”一阵,有时莫名其妙地也会乱叫一阵,无聊至极还会望着虚空中的烈日狂吼乱吠。随着老狗的叫声,其它的狗也纷纷前来报到,组成一支狗队,闭上眼睛自我陶醉地引吭高歌“汪汪汪”,叫了半天也得不到一个掌声,自觉没趣儿便垂头丧气地躲回自己的狗窝。可怜的人,可怜的狗,竟如此相似。这里还有个“咕咚”的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从前,水池边成熟的水果掉入水中,发出“咕咚”的声响,小兔一听吓得撤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众动物听了也惊慌失措地跟着跑,跟着喊。最后碰到大智大勇的狮子才侦破了“咕咚”这一悬案。所以不论发生任何事情,即使听说“天要塌下来了”,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是观察思维,然后采取措施并付诸于行动。
智者极为艰难时,亦以格言令人喜,
愚者已成富裕时,唯以争吵毁自他。
有学的智者在极为艰难的时候,仍然以格言安慰他人,令其欢喜。卑劣的愚人自己成为富翁时,仅仅以争吵毁害自己和他人。
智者在名誉、财产、事业乃至生命遇到危难之时,能够泰然处之,非但不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