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丈夫说:“我要替你报仇。”第二天,他们敞开大门等待佛的到来。当佛再次出现时,婆罗门手持利剑对着佛一阵狂舞,却如砍虚空一般。只见佛飞身空中,显现种种神通变化。夫妻二人愧悔不已,五体投地,对佛说:“请世尊下来,接受我们的忏悔。”佛于是从空中降下,接受了他们的忏悔,并为其说法。夫妇二人皆得须陀洹果,并随佛出家。
  卑劣的愚者却不懂得心存善良慈悲心的重要,对待仇敌总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看到敌人时分外眼红,恨不得立即将其杀死。想尽种种办法,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企图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如果运气好,有可能如愿以偿,若运气欠佳,则有可能被敌人消灭。从因果方面来讲,赢与输,都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所谓的“冤冤相报何时了”就是这个道理。为此,你和仇敌将在生生世世纠缠不休。若心怀不满,外在的怨敌会有很多,你不可能一一消灭,何况怨敌各自又有许多眷属,如《入行论》所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如果愚者不考虑这个问题,仅以匹夫之勇盲目地去摧伏敌人,那么,他会遭受更多的苦难。性格乖僻的人,总以为这是敌人,那也是敌人。如此敌人自然是越来越多,从而把自己陷入恐慌的境地,只能在“刀光剑影”中提心掉胆地过日子。
  藏族有句俗语:“饮食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聪明人自然会以熄灭自己的嗔心怒火来平息种种纷争,以慈悲心降伏一切怨敌。
  学者避开险恶境,此乃英勇之本志,
  狮子弑杀水牛时,躲开牛角岂胆怯?
  学者知道避开险恶的境地,那才是英勇本色,正如狮子在弑杀水牛的时候会躲开牛角的攻击,那怎么会是胆怯呢?
  有学的智者,对于外在环境有所思量,他一定会设法避开险恶和邪恶的环境。比如严持戒律的比丘,去任何地方首先都要观察这个新环境是否会有持戒和修行的违缘发生,如果觉得有障碍,就刻不容缓地离开,去寻找“安全”地带。对于每个人来说,肯定都会面临违缘的挑战。违缘的出现是不定的,如果事先预知有危险事情的发生,时刻谨慎小心并以善巧方便使之化险为夷,这样的人却可称得上是英雄。因为英勇不是蛮横逞狂,而是要斗智斗勇,只有战胜烦恼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英雄。世间论英雄,一般指两个人打架,一个把另一个打败打伤乃至打死,就讲这个人是英雄。实则不然,以嗔恚心引起的争斗,就算打得血肉模糊,同归于尽又有谁赞叹他们是英雄? 
  对于学佛修行的人来说,最大的险恶环境在内而不在外,即是五毒烦恼。比如嗔恨心:只要稍稍生起一念嗔心,它便把你推到了地狱的边缘。若嗔心不断则如毒蛇盘聚在心头,不但伤人而且伤己,故应断除嗔心,以宽容心待人。即所谓“战胜自我”或“超越自我”。这个道理正如狮子杀水牛一样。狮子聪明又勇敢,它与水牛争斗时会巧妙地避开牛角。它深知水牛的角既尖锐又坚硬,如果碰到就会有危险。所以狮子不会正面应战,而是从侧后展开攻击,最终大获全胜。对于狮子避开牛角一事,有谁会说是狮子怕水牛而胆怯呢?
  毕竟一切不观察,盲冲敌众即愚蠢,
  飞蛾扑打油灯光,彼者岂能成英雄?
  任何情况不作观察,对待敌人只知盲目地冲杀,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犹如飞蛾扑打油灯的火光,难道会有人把它们当成英雄吗?
  有智慧的人做事常常会仔细观察,周详考虑,而愚者做事总是轻举妄动,不顾后果。诚然,战争是残酷的,会使作战双方都遭受巨大的损失,给百姓带来莫大的痛苦。此生虽然我们不曾亲临战场,但也可以想象战争的场面。一些战斗的影片中,在战场上总有一个指导员挥手高喊:“冲啊!……”然后百万大军随着冲锋号猛扑向敌人,浴血奋战,最后取得了胜利。获胜的关键在于指挥员,他需要对战况作细致周密的观察、分析,兵马未动,策略先行,时机成熟才谈得上冲锋陷阵,否则定会被敌方杀得片甲不留。所以说将不在勇而在谋,对于士兵来说必须听从调遣,如果不听指挥,见到敌人便热血沸腾,凭着自己强健的体魄任意冲杀,逞一时之勇,却成为暴露无遗的活靶子,那能算是英雄吗?实是位悲壮的蠢才!又如只有巴掌大、人口了了无几的日本帝国,以膨胀的贪欲为后备力量,妄图一股作气吞并幅员辽阔、泱泱数亿人的中国,不知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无后备军队补充力量的情况下深入中国腹地,终被中国人民赶了出去,最终落得人心涣散,经济萧条的惨景。所以对待敌人必须小心谨慎,若不观察而盲目行动定会招致损失惨重的后果。所以,做事情也不能盲目瞎干,计划好了以后才能实施。
  同样,愚笨的飞蛾总是横冲直撞,不顾一切勇猛顽强地扑打油灯,妄图将灯火扑灭,最后却落得自焚的下场。这些飞蛾又怎能算是英雄呢?
  劣者摧毁自所依,正士保护自所依,
  如虫吃尽自所处,狮子保护自居地。
  劣者往往会摧毁自己的依靠,而正士却懂得保护自己的所依处。正如虫子只知道吃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而狮子却时刻保护自己居住的地方。
  对待自己的生存环境,正士和劣者有很大的差别。劣者对自己的靠山或眷属等所依毫不顾惜地摧毁,只顾眼前的薄利,而不在乎愚蠢行为带来的过患。《百喻经》里就有一个类似的例子。从前有一伙商人,想去大海取宝,但入海必须找一位有经验的向导。他们四处寻觅,终于如愿以偿,于是跟随向导出发了。经过一座必须用活人祭祀的天神庙时,商人们撇开向导聚在一起商量:“我们都是亲友,怎么忍心相互残杀呢?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杀死那个向导。”然后,他们把向导杀死,用来祭祀天神。虽然他们顺利地通过了天神庙,但却因失去向导而迷失了方向,结果这些商人都被困死了。
  与此相反,正士能够保护自己的所依。比如自己的上师、学院、信众、父母等,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保护,尽己所能地做利益之事。对于修行人来说自己的依怙主——上师至关重要。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上师就象持执明灯的人,照亮前行的路,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黑暗中。所以我们应当勤勤恳恳、细心周到地侍奉、保护上师,就如阿难尊者侍奉佛陀一样,无微不至。当上师的生命遭到危害之时,应挺身而出,保护上师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此把劣者比喻成虫子,如肉中的蛆或树杆中的虫子。它们总是毫无保留的将身边的东西全部吃尽,在食无可食之时它们自己也必然死亡。而正士却象狮子一般勇猛、有智慧、有能力保护自己的眷属,维护居住地的完整,不受他力侵犯。
  劣者隐瞒不密事,该密之事处处说,
  高士不隐非密事,宁死亦隐应密事。
  卑劣的人对平凡小事作隐瞒,而需要保密的事他却到处乱讲。高尚的人对无需保密的事不作隐瞒,而对应该保密的事宁舍生命也不泄露。
  对不用保密的事情做隐瞒毫无意义,而愚者往往喜欢耍小聪明,故弄玄虚,无关紧要的事也要打妄语。比如问从哪里来,他本是山东人,偏讲是河北的;下次再问是哪的,却又说是山西的。或者出于关心而询问学习、生活、事业等近况,他却故意隐瞒事实,说东道西,夸张杜撰,就象阎王爷作文章一样鬼话连篇。为了些平凡小事,尽造口业,搞得神秘兮兮的,太不值得。而对真正需要保密的事情,他却大肆宣扬。比如学密法,需要保密的事很多,三昧耶戒中有详细的规定。对于所学密法中某些甚深的见解和行为,不能随便讲给非法器或未得灌顶的人听,否则即是违犯了密乘根本戒。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中讲,没有正知正见的人不能看密宗的法本。再者某些密乘戒条讲:法本被别人看到,罪过不是很大,如果别人看了此法本生起邪见,那么法本的主人就犯了密乘戒。愚笨的人对于以上应该保密的事却常常泄露给别人:“我得了密法的大灌顶,这是法本,听说即生能成就,大家都来学吧。”他把密法当礼物随意赠送。
  正士对无须保密的事总会如实宣说,绝不自欺欺人;对于应该保密的事情,哪怕别人以生命相威胁,也不会吐露实情。曾经有个被仇家追杀的男子逃到寺院,请求老和尚的庇护。老和尚将那人藏到藏经楼一个极隐蔽的地方。当仇家追来的时候,老和尚正襟危坐,无论恶人怎样逼问、威胁,他都说:“我不知道。”那些人不死心,将他狠狠地打了一顿,又四处搜寻,却没有找到。老和尚救了那人的性命,这即是正士为众生利益宁舍身命也不泄露应密之事的崇高品格。又如智悲光尊者,他在密乘某些修法中讲,自己专修本尊、念心咒所用的念珠也不能给别人看。他总是将念珠藏在身上,需要念咒的时候,便悄悄地摘下来用长袖盖着,默默地持念。因此,我们在接触外人时,该保密的事一定要小心,切不可胡言乱语,让人听了生邪见,起诽谤。应向高僧大德们学习,一方面诚实地待人,另一方面对要求保密的事情,宁死也不泄露。
  劣者有财起慢因,高士有财和好因,
  狐狸充腹便嚎叫,狮子充腹安静睡。
  劣者拥有钱财即是生起傲慢之因。高尚之士具足财富却是团结和好之因。好比狐狸填饱肚子后就会到处嚎叫,而狮子吃饱以后却会安静地睡觉。
  从对待财产的态度和享受财富的方式上,劣者和高士也大相径庭,性格卑劣的愚人,财富只会使他更加傲慢,认为天下再也没有比自己更富强的人了,讲话的腔调也变得和以往大不一样。按理说,拥有财富没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因为财产是有漏法,其本性是无常变化的,只知享用而不懂得积累福报的人很快就会用尽他的财富。好比从银行取款,只取不存,再多的款也会取完。随着财物的增多,贪嗔痴等烦恼也在剧烈地膨胀,无论是自己受用还是对侍他人都越来越吝啬。佛经中讲,饿鬼界虽也有许多富裕的众生,但它们不未曾享用过财富,如守财饿鬼等。而劣者积累财产、拥有财富与它们相同,全然没有实义。
  高士财富增加后,懂得正确使用,上供下施,使自己的眷属、朋友之间团结和合。比如历代的高僧大德,他们对财产毫无贪爱,即使四众弟子供养了许多财物,他们也会把所有的财产布施给四方疾苦的众生,或者用于弘扬佛法的事业上,但持三衣一钵足矣。正如无著菩萨所讲:“众人恭敬遍荣誉,财物量如多闻天,然知世妙无实义,无有骄傲佛子行。”河西堪布曲确仁波切即是这样一位楷模,藏历每月的二十五日,他都要把一个月来信众供养的财物全部供养给僧众,而在其僚房里只看得到一个糌粑口袋。高士拥有财产不会生起丝毫的我慢、执着,他们视钱财如露如电,故能如法地支配财产,结缘于有情成为和好之因。
  狐狸吃饱喝足以后,就嚎叫连天,如同愚人稍有钱财就在别人面前炫耀,露出种种得意的表情。而狮子在吃饱之后却会找个地方安静地睡觉,不会发出任何声响,如同高士,不执着财产,无有傲慢之心,将财富转为道用,成办自他二利。
  高士劣者之行为,此二皆依串习力,
  如蜂寻花鸭喜水,此等不学亦自知。
  高尚的人和卑劣的人,在行为作风方面之巨大差异,都是二者无始以来的串习力形成的。正如蜜蜂寻花采蜜、鸭子凫水一样,不学也自然会懂得。
  每一个众生现世的行为都与其前世有很大关系,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受自己的业力和串习的支配。形成高士和劣者天壤之别的主要原因即是无始以来的串习力所感。比如,有些人从小就敬信佛法,自然而然地慈悲一切众生,恭敬三宝,而有的人天生就喜欢杀生、偷盗、说妄语等非法罪行。同性等流果即是这个道理,前世喜好什么,今生于这方面就会有浓厚的兴趣。某些人在孩提时代即显露出非凡的才气和智慧。他们学习各类知识都很容易掌握,往往是一点就通或无师自通,于是世人将之冠以“天才”或“神童”的美称。其实这一切都是往昔的串习所致。《因果经》中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今生有什么习惯,前世肯定有类似的习气,今世的一些习气又必定会带到后世去。有些人总想了知自己的前世,按佛法的教义和因明的推理,不需要去问瑜伽士或空行母,不需求神通,观察今生就能明了。如果一个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