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嘀谴铩?br />   世上有两类人极为可悲。一种人因找大德、空行母授记“于何年可得大成就”,故由喜而慢,由慢而惰,认为已得生死自在可高枕无忧了。孰不知一切证悟都依滴水穿石、日积月累地修行,才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天下哪有不劳而获的好事呢?另一种人散慢放逸,不问生死而虚度人生,真可谓是堪悲愍者。如《法句经》云:“这少闻之人,如牡牛般长大,只增长肌肉,不增长智慧。”
  三界轮回的众生,沉湎于财色名食睡,却不知唯有依靠善业和智慧才能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所以断恶行善积聚福慧资粮才是我们时刻必办之事。
  设若具有真知识,众人自然会集聚,
  犹如香花虽远方,蜜蜂环绕如云集。
  如果一个人学识渊博,并且显密佛法圆融无碍,众人必定会如众星捧月般集聚在他身边,犹如香花绚烂的地方,无论花丛多远,都会引来蜂蝶如云团一般集聚。
  古代文人刘禹锡于《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理,一个具有真才实德的人,无论身居何处都会受到世人的青睐。正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虽然深居俭出,却仍有刘备三顾茅庐奉为军师。在教育界,有能力学识的教师无须自我宣传,学生会主动找上门来求取学问,也有社会各界人士登门造访、讨教、学习,比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诸子大家。只有具足智慧、圆满功德的圣者,众人才会克服一切危难、欢喜地依止在他身旁。法王如意宝常时安住藏地雪域,然而在他周围却聚集着几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他们不畏迢迢千里之途,不惧高原天寒氧缺,如蜜蜂逐香般汇集在法王身边,如饥似渴地学修显密佛法。还有远方暂不能至的信众,仍深怀敬仰之心遥祈法王赐予加持。这一切都是因法王聚悲智于一身,实证圆满,所以才成为众生的依怙,而普渡无边众生。高僧大德就象一块巨大的磁铁,凡是希求善法渴望解脱的人都会被吸引过去。真正具足德智的高僧还有很多,如白玉县的阿秋喇嘛,身边也围绕着千名徒众学修佛法。印度南方胜乘解脱佛学院,也有数千名僧侣随贝诺法王学修。又如汉地清定上师,许多海内外的信众为了一睹尊容得到加持,也是不远万里前来拜访……。
  比如鲜花烂漫的地方,无论多么偏僻都能引来成群结队的蜜蜂和蝴蝶。因为盛开的鲜花常时散发阵阵芳香,随风一吹,四处飘散。而蜂蝶的嗅觉特别灵敏,也就能寻香而至。在花丛中各种鲜花皆有优劣之分,优者自然更能吸引蜂蝶。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学识渊博、实证圆满的高僧大德作为依怙主。
  智者学习诸知识,究竟一门通世间,
  愚者虽是见识广,不能照明如星光。
  聪明的人精勤学习所有知识,且深入究竟地通达一门,依靠这一门学问也就能通晓一切世间事。愚者虽然见多识广,但未能精通其中一门,即如满天的星光却不能照明一样。
  “究竟一门通世间”有两种含义:一、通达佛经论典能于今生来世自利利他;二、精通世间的某类学问,圆满今生暂时的利益。于出世间法来说,佛陀应众生不同的根机而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哪一种法门相合您的根机,就应深入其中以求究竟通达。其道理与《中观四百颂》中所讲的“一法之空性,即诸法空性”相同。对于世间法也应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方能列位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现今社会,学科纷立,在大学中各系各专业广而专一,这也是“专有其长”的一种表现。无论世间学问,还是出世间学问,都应该象遍知无垢光尊者讲的那样:“所知如空中群星,纵学亦无尽头,于己有利一门,必须精通无碍。”
  而当代的世间人,忙碌于平凡琐事,贪求名利,却又不明事理,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些为父母者,望子成龙心切,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大有拔苗助长之势,将年仅五、六岁的儿女同时送去学英语、美术、音乐、武术等。小小的孩童已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结局却往往事与愿违。这种蜻蜒点水似的学习方式,即便是广猎群学,获得一些知识,但对自他也没有什么作用,就象闪烁的星光遍满整个虚空,也不能照明,因为它们没有驱除黑暗的能力。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既应广学显密又应精通某种契机的法门。
  某些佛门中人,不论学习佛法还是亲近善知识,都是见异思迁。今天发誓学藏语,明天起誓习中观,后天又立誓修密法,真可谓多多益善为异想,事事立誓属妄言。如《法句经》中所说:“即使愚人尽其一生亲近智者,亦不能知见真理,如勺子不知汤的味道。”所以我们依止上师应该专心一意,凡有所学而力求精通一门,否则荒废人生实在可惜。
  智者知识虽渊博,亦取他人之微德,
  长期如是行持者,速成一切智智位。
  智者虽然拥有渊博的知识,也会虚心地吸取他人微小的功德,以弥补自己的短处,如果能这样长期行持的人,定能迅速地获得一切智智的佛位。
  一个有智慧的人,无论是精通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他绝不会以自己某方面的特长作为骄傲的本钱,而是广泛地采纳他人的长处来充实自己,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某位堪布精通中观,但对俱舍稍有疑惑,他就到通晓俱舍的堪布座前去请教。又如龙树尊者,虽然已是初地以上的大菩萨,却虚怀若谷、不畏艰险地四处寻求利益众生的善巧法门。一次,他听说远方的海岛上有位婆罗门具有能利益众生的某种窍诀。于是他修成树叶飞行法,依靠两片树叶飞到海岛,请求婆罗门传授窍诀。婆罗门说:“往昔求法的人,都对我作大供养。你又用什么供养来求窍诀呢?”龙树菩萨问:“您需要什么样的供养呢?”婆罗门说:“只需要你的树叶。”菩萨暗想:如果我把两片树叶都供养上师,那就无法返回本处。于是他用一片树叶作了供养。婆罗门接受树叶后,十分欢喜地给他传授了窍诀。龙树菩萨圆满了所学,返回印度,广利众生。
  然而,一些庸俗肤浅之人往往自以为这也精通那也在行,再也没有什么可学了,将芝麻大的学问和功德作为自慢的资本,实是坐井观天,作茧自缚,使自己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应该进入智者的行列,取长补短,持之以恒,定能成就一切智智的果位。
  智者以慧护自己,怨敌虽多亦无奈,
  如吾仗那婆罗门,彼子一人摧敌众。
  聪明的人能依靠智慧来保护自己,虽然有许多怨敌来危害,却也无可奈何,如同吾仗那国的婆罗门子,凭他一人之力安渡群险,摧伏了所有的怨敌。
  智慧是人类精神领域中的瑰宝,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但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机,犹如雨水浇灌的土地。如是以智慧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强暴的怨敌,他都能运用智慧武器巧妙地惩治、摧毁敌人。即使敌人率领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前来攻击,只要拥有智慧,哪怕仅仅一个人也能轻而易举地将他们制服。而敌人却如何也伤害不到智者,因为智者有一件百邪不侵的“防弹衣”,总会使自己处在最安全的位置上。
  从前,在吾仗那国有一位婆罗门子,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的家境非常贫寒,只有一头山羊,村里人都鄙视、欺辱他们,其中有个盗贼尤为猖狂。婆罗门子忍不下这口气,于是准备惩治这个恶人。首先,他借了很多财宝放在家中最显眼的地方,然后请盗贼来做客。盗贼看到财宝,贪心大起,一边吃饭一边打主意如何窃为己有。夜晚,盗贼潜入婆罗门子家,刚下手就被藏于暗处的婆罗门子抓住,并扬言要将他交给国王处治。盗贼非常害怕,主动交出五百个金币做罚金,请求饶恕。婆罗门子已达到目的,就把他放走了。
  此后,婆罗门子认识到家乡人的心机险恶,准备和母亲一起迁居他乡。当经过一位曾经欺负他们的财主家门前时,婆罗门子心生一计。他把羊牵到树林里,用树叶把所有的金币包起来让羊吞到肚子里,然后到财主家请求借宿。首先财主不肯答应,正要回屋时,瞟见婆罗门子手中牵的羊肚子特别大,就问是什么原因。婆罗门子告诉他:“这是如意宝羊,能够随意赐予财物,所以和俗羊不同。”说罢就以木杖敲打羊的肚子,羊就从口中吐出了几块金币。财主见此,深信不疑,愿意用一万个金币买下这头宝羊。婆罗门子假装不肯,经财主再三请求,才勉强同意卖给他。于是交钱授羊,双方皆大欢喜。
  婆罗门子得到金币以后也不留宿,即刻离去。财主也怕他呆的时间过长会将宝羊讨回,故未挽留。婆罗门子走后,财主迫不急待地敲打羊肚让羊吐宝。哪知羊吐出几百块金币之后,再也没有金币可吐了。财主十分焦急,用尽浑身解数也无济于事。最后,这头“宝羊”被折磨得忍无可忍,拼命冲出大门,飞也似地跑掉了。
  再说婆罗门子和母亲一路奔波,来到鹿野苑。婆罗门子为了找水进入森林,不料遇到“人熊”,无奈只得和人熊大战,身上的金币落得满地都是。他和人熊打斗了很长时间都不分胜负,便各自倚在树上休息。这时,当地的暴君独自游玩来到林中,见婆罗门子气喘嘘嘘地靠在树上,就问他原由。因婆罗门母子也曾受过这个恶王的欺凌和刑罚,所以就骗他说:“我在这里修‘财神本尊’,得到了悉地,本尊赐予我很多黄金。”国王一看,哟!果不其然,在远处站着一个怪物,可能就是‘财神本尊’吧!它面前遍满了金币,肯定是本尊所赐。国王生起贪心,请求婆罗门子传他“本尊修法”。婆罗门子哪里肯传,百般推诿。后来国王愿意将身上价值连城的珍宝连同骏马一起供养,婆罗门子才勉强答应。他说:“算了,就让你讨一次便宜吧!不过,这个法只能一个人修,你等我走了以后,就到本尊面前五体投地地礼拜,然后请求本尊赐予悉地,这样,你就可以拥有如多闻天子般的财富了。”说完婆罗门子拿起珍宝,跨上骏马带着母亲远走高飞了。
  婆罗门子虽然身单势孤,但却以智慧打击了那些仗势欺人的邪恶势力。智者深谋远虑,能以殊胜的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身心,即便怨敌众多,诽谤如云,他也能以善巧方便转危为安。所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愚者争吵哄闹时,智者设法使之静,
  如水浑浊不清时,澄清宝珠能清之。
  愚者于小事争吵闹事而乱成一团时,只有智者才能以善巧方便让他们安静下来。比如水浑浊不清的时候,只有澄清宝珠能使它清莹明澈。
  智者与众不同的智慧力能解决各种棘手的问题。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一些小小的摩擦而生起是非争端时,一般的人对这些束手无策,只有智者才能理智地予以平息。或化干戈为玉帛;或调停争端,求同存异;或在事端未爆发前,即消于萌芽状态。这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欢喜的局面也只有智者才能承办。比如在藏地,家族与家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一些纠纷乃至于战争,这种情况只有高僧大德才能劝阻、调解。因为藏地全民信奉佛法,而这些大德又是具悲智于一身,修证圆满的圣者,深得百姓敬仰、爱戴,所以一经调解,再刚强的藏民也会毕恭毕敬地伏首听令;再大的仇恨也能冰消瓦解。这样的智者正如《二规教言论》所讲:“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具欢喜,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切切不可让那些耍小聪明又没有德行的假智者来处理任何纷争。因为他们这些人本身即是烦恼粗重,没有辨别取舍的能力,即便遇到一些小麻烦也是纠缠不清,又怎能善决大是大非呢?
  澄清宝珠是一种如意宝珠,在人类福深德厚之时方显现于世,它有澄清浊水的能力。夏季,暴风骤雨之后,山石倾泻,泥沙飞流,诸江之水浑浊不堪,此时若将澄清宝珠放置其间,霎时便令河水清澈见底。同样,真正的智者即如澄清宝珠一样具有神奇的功用,能平息争吵打斗的恶浊场面,调伏粗暴之人。
  智者无论再计穷,绝不迈步愚者道,
  犹如燕子虽口渴,绝不吸饮落地水。
  即便智者身处逆境、计穷力竭,也绝不会迈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比如燕子,无论怎样口渴,也绝不会吸吮落在地面的脏水。
  品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