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懦鲅裕伊η缶叮抵幸慵础耙谎晕匕俳鹎帷薄B笈砣什ㄇ卸杂镅缘墓鄄煊懈錾跎畹那暇鳎骸笆兰湟磺腥∩崾拢源友灾锌闪酥枪饰蘼廴魏斡铮彼脊运怠S惺蹦圆怀墒拢惺蹦猿砂焓拢舨涣酥λ捣瘢趴诖苹贫喙肌!毙矶嗳巳狈鄄炀裨竦闹腔郏睦锵胧裁淳退凳裁矗低旯笥旨庇谇蠊汉蠡谝嘤谥亟鹉衙伲沸囟僮阌钟泻我妫克子铩耙谎约瘸觯崧砟炎贰保档募词谴死怼H说男难鄱嗲腋丛佣啾洌粜奈弈睿醋髦富樱谠趺椿嵊兴档哪谌菽兀啃氖墙欤谑潜蠢匆坏阋膊患佟S行┤颂ぃ儆锊⒉皇且悴唤不埃比恍藿镎哂至淼北鹇邸S形焕鲜Ω福有【脱赡罟垡粜闹涞南肮撸淖旖鲇糜谛薹ǎ送夥怯锛伲庖踩肥凳侵至己玫南肮摺5蠖嗍硕际切亩嘧煸印⑾不墩照沟叵钩叮焯乇鹎诳欤桃蚕胁蛔 3Q裕骸安〈涌谌耄鲇煽诔觥!倍嘤锛词且磺谢龌嫉母尽R郧坝懈鲂」醯南率簦谟肴讼辛闹形抟馑盗司洹耙惫酢保导仕⒚挥幸惫醯亩鍪浅芽褡魍樟恕5詈笥腥私娣ⅰP」踉臼歉霰┚质芏裼锵嗉ぃ鹋良挥煞炙盗⒓唇侨松彼馈?br /> 少语即是不说废话,或进行有必要的禁语,你若缄口默言可能也没有人说你是哑巴。若喋喋不休也不会有人称你为智者。讲话是一门艺术,有它的技巧、经验和窍诀,真正懂得讲话的人言语干净利落,句句是重点;有的人却是啰唆繁杂,天南地北到处游,说的话又臭又长,但听者的评价却是不知所云。所以讲话要抓住重点,藏族古语云:“若有重要事,一句可重复,此外当少语。”总之,少语的殊胜即是能生诸功德和避免众多祸患。不多言的人能减少许多麻烦,自然就免掉了祸根。
比如巧嘴学舌、会学人语的鹦鹉,因为它解人语的特长而成为鸟中骄子,倍受人们的宠爱,故而常被捕获,关进各家的鸟笼,从此失去自由。此祸害的根源即是它会人语。其它的飞禽不懂人语,宛如喑哑之人,人们对其无甚兴趣,便任其自由自在地于空中飞翔。同样,社会上一些出言不逊之人,因言语不当犯了政治上的错误而步入牢狱,在狱中残延余生。佛法方面,若诽谤三宝、金刚上师等,虽今生不一定立现果报,但后世定会堕入金刚地狱中感受千劫万劫的痛苦煎熬。所以有智之人应当详察己言,何当说何不当说,无论口才如何,皆以少说为妙。
何人若于怨敌前,经常无欺而饶益,
则敌亦会如是敬,此乃诸法之规律。
无论是谁,如果在怨敌面前不搞欺诈,而且经常对其作饶益之事,那么敌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还敬于你,这便是万法中的一种自然规律。
常言“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可见世人乐于交友而恶于结怨。有位文学家曾说:“纵然怨敌渺小如蚂蚁,亦应慎重观彼为大象。”又说:“虽敌若麻雀,应视如雄狮。”由此而道出了怨敌的可怕。但人都有良善的一面,如果常发慈悲菩提心,以己之三门为怨敌做饶益之事,时间一久,自然也会感化他们。人心都是肉做的,总有那么一天怨敌会为你的诚恳所感动,投桃报李也不无可能。待其敌意消融时,定会向你露出真诚的微笑,坦诚相待。从佛法的角度讲,众生皆是父母、兄弟,故大乘佛子遇到怨敌不生嗔反生喜。一方面对彼信赖慈悯,视如重病儿;另一方面得到了修行安忍波罗蜜多的殊胜机缘。如《佛子行》中云:“吾以如子护养人,彼若视我如怨仇,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再如《入行论》所云:“故见怨或亲,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缘生,受之甘如饴,……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愍,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名长寿,其有一子名长生。此王以法治国,从不对臣民滥施刑罚,国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皆安居乐业。邻国之王凶狠残暴,肆意妄为,搞得天怒人怨,国困民穷,人们都称他为恶王。一日,恶王召集众臣商议欲攻打长寿王的国家,得到众臣的拥护。于是恶王带军队出征。长寿王得到消息后告诸大臣:“恶王之所以攻伐我国,目的不过是抢夺粮食、珍宝等财物,我若发兵两相交战必有死伤。虽然我们有很多娴熟战略战术的将领以及勇猛善战的士兵,但战争是残酷的,我不愿军民伤亡、痛苦。”大臣们见国王不肯出兵抵抗,只好暂不顾国王旨意,秘密组织军队奔赴边境。为了避免这场战争,长寿王舍弃王位带着儿子隐居深山。
长寿王父子出走后,大臣们只好饮恨投降,任恶王霸占了幸福的家园。随后,恶王又悬赏黄金一千两、钱一千万捉拿长寿王。一时,长寿王于荒野碰到一位远道而来的婆罗门,他是专程来求长寿王惠施的。长寿王苦于无物布施,不禁暗然垂泪,突然他想起恶王正悬赏捉拿自己一事,便执意用己性命做布施。婆罗门于心不忍百般推脱,但长寿王心意已决,告之:“今日你若不接受我的布施,他日有人向我乞讨之时,我亦当如法炮制。”婆罗门只好随他前往恶王处。恶王喜出望外,赏赐了婆罗门便派人于十字街头搭起刑台,要当众烧死长寿王。故国臣民痛哭不已,就连城外的樵夫也呼天抢地,涕泪哀嚎。这时长生太子赶到,奋力挤进围观的人群,望着将被处死的父亲悲痛欲绝。长寿王见状,惟恐日后长生太子替自己报仇。便高声大喊:“当儿子最大的孝顺就是让父亲死后无恨。你千万不要为我报仇,因为我是心甘情愿的,而且我内心充满快乐,绝无忧愁;你若不听从我的遗训即是不孝,我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安心啊!”
长生不忍亲见父王被烧的惨景,便回到山中,心中忿恨不平,久久难以宁静。左思右想,他又潜回王城,装扮成短工,为恶王手下一大臣做事。因他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故一直被提升,最后成为恶王的贴身卫士。一日,长生与恶王率众出城打猎。他故意诱导恶王奔入山林深处,两人迷路了,饥渴疲惫交迫之下,恶王便头枕着长生的腿休息,渐渐地睡着了。长生见时机成熟,三番举剑欲杀恶王,但皆因忆起父亲遗训而未下手,最终打消了复仇的念头。而恶王也梦到长寿王的儿子前来报仇,吓得浑身冷汗淋淋,三番从噩梦中惊醒。第三次从梦中惊醒时说:“奇怪,前面两次梦见长寿王的儿子来杀我,这次却梦见他原谅我了。”于是长生说:“我就是长寿王的儿子。我接近你的目的本欲为父报仇,但父亲临终叮嘱再三,不准我报仇。父命不可违,也只好作罢。请你把我杀了罢!否则,我以后恶意再起将危及你的生命。我死后你也就安全了,也免得我做不孝之子。”恶王听后,倍受感动,对自己曾造下的罪业愧悔不已:“都怪我昏庸无智,不分善恶,你们父子行为高尚,仁义四海,我却冷酷无情毫不自知。今天我的命是你赐予的,我感激不尽,怎能杀你呢?”于是长生带恶王走出山林。回宫后,恶王大摆喜宴,向臣民郑重宣布:“从今天起,我将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这个国家交还长生太子。趁此良辰吉日,我愿与长生结为兄弟,以后若有其它国家敢来侵犯,我一定前来救援。”宴会之后,恶王便率领原班人马返回本国。从此,两国相互通好,和睦往来,人民也都安居乐业,享乐太平盛世。
以慈悲心可以柔化怨敌的嗔恨是一种必然。的确,在他人义愤填膺之时,若自己也恨从心起,举起斧头,拿着刀子去挑战,那么对方的嗔恨心就会剧烈升温,跟着操起家伙……最终后果不堪设想。若能冷静地压下心头的怒火以温和的方式来对待纷争,那么怨敌的恶气一会儿便能烟消云散。所以对付敌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用佛法“消灭”他,快速、安全、一劳永逸。应如图美桑波大师所说的那样去实行,即:“伤害我及我方,或伤害佛法以及一切众生的恶人,不管见到、听到还是想到,皆当认识彼为特别需要慈悲的对象。诸佛子应以利益、恭敬、软语来真实地利益他们;若不具备这种能力,则应以猛烈殊胜的慈悲心将自己的安乐及善根全部回向给他们。”
弱者发怒有何用?强者为何起嗔恚?
是故为办事务时,若生嗔恨即自焚。
软弱之人发怒又有何用?坚强的人为什么要起嗔恚之心?因此在成办事务之时,若生起嗔恨心,这便是无意义的自焚。
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其中嗔怒之心害人害己犹如毒蛇。比如说别人无端地殴打、羞辱于你,心量大的人也许能忍一时,但到一定程度,自心按捺不住的怒火便会如火山爆发一样不能控制,双眼圆瞪,牙齿紧咬,头上血管猛胀,扬起拳头,甚至以生命为赌注。
嗔怒之心追本溯源,其根茎叶花果都是恶,它不可能给人带来丝毫的利益,只会让人更痛苦。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和它断然决裂呢?任何人于任何情况下生嗔都没有用。假如你是一个软弱的懦夫,既无能力,又胆小怕事,那么你心怀不满、生嗔发怒又有何用?弱者无论多精勤也不能成办什么事,在别人眼里始终是个小人物,即如“芝麻添颗,有他不多,无他不少”。当他遇到不悦之对境时,就算一跃八丈高,拼命生嗔恨心,也只能是为己体内注射毒汁,使之膨胀、爆炸,也不会有人理睬他。反之,若你是个能力十足的强者,当嗔恚的对境出现时,为什么还要去生嗔恨心呢?没有必要!大可发挥你的能力去处理麻烦,否则不但无济于事,反而自引无穷祸患。
曾有一位长官,智慧如海,能力如江河难测其度,凡事亲力亲为,任何棘手的问题只要有他出面即如神医治病,药到病除。这位官员日理万机,身心疲惫,于是便派几个下属去代办一些琐碎之事,但下属能力欠缺,不能圆满地处理事务,还引来诸多过患。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的长官都会大发雷霆,对下属严加惩治,但他却没有发脾气,首先自己做了一番检讨,之后又尽力将残局挽回。经过这次教训,长官挑选了几位拔尖人才,辛勤培训使之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从此他的事业又逐步走向辉煌。所以,强者没有必要发怒。
既知嗔心的过患,作为修行人则更不应生嗔。《入行论》中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可见嗔怒心为最恶毒的敌人,也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佛说:“嗔恚魔敌,坏自名闻,今生后世,人不喜见。”世间诸人因不能正确认识嗔恚故而被迷惑,辗转于嗔恚烦恼之火坑中受灼伤。《瑜伽师地论》中抉择了嗔心之五相:憎恶心、不堪忍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虽然凡夫人不能完全灭除嗔怒心,但也应通过观察分析嗔恨心的来源、本体以及它所带来的过患等来对治,以期减少对自他的损害。无论成办世间事还是出世利生之事皆不能生嗔,否则便是自己点燃嗔之烈焰,无异于痴人纵火。又有云:“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嗔心除了对治以外,还应防患于未然,力求断除嗔敌之羽翼粮食等诸因缘。
有施敌人亦自聚,无施亲人亦远离,
犹如母牛尽乳时,虽持牛犊亦离开。
凡有所施,怨敌也会不召自来,若没有财物施舍,就算亲人也会远离。犹如母牛,在其乳汁干竭之时,主人虽将牛犊硬拽到母牛跟前它也要跑开。
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希求安乐,而他们所谓的安乐都是建立在丰富的物资之上。不劳而获之事人皆求之,凡有布施,众生则会如蜂采蜜,不请自来。《入中论》中云:“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布施济众,于世间也是一种无私的善行,于出世修法则是一项证悟空性的殊胜资粮。同时布施也是渡化众生的一种方便,依此相摄,不用说亲人,哪怕是敌人也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到你的身边。受施的怨敌有两类,一者顽固不化,受恩不报恩,反妄加猜测与陷害;二者感激涕零,发誓痛改前非,而甘于恩人前听从差遣、教化。比如义成王子乐善好施,金银财宝、车马田宅,凡有所求必有所施。于是太子美名远播,登门求施者蜂拥而至,就连敌国也委派大臣前来索求镇国之宝威猛雄武、力战诸敌的宝象,太子仍然不吝施之。又如迦兰太子鄙弃荣华、退隐让国,又出生入死搭救被流放的罪人,但其妻却与罪人私通并设计谋害太子。太子吉人自有天相,得天神救护,脱离险境。太子回国即位后,又广行布施,此时昔日的恶妻已是穷困潦倒,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