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厥蓟省!苯拥交匾簦芄芰⒓捶愿廊昧巳叩爻隼矗诰右患踩贸鋈叩乩矗谑橇粝铝呖盏兀晌巳硕寄芡ㄐ械囊惶跸锏溃蟪莆傲呦铩薄S纱苏磐⒂衩笳穑妒芟缌诘某蒲铩G岵贫膊际┑娜耍涞匚恍扌谢岣游裙獭6哓牟莆锏娜巳闯1蝗吮岢莆傲哓墓怼保欠裨な舅蛟谑朗便ヌ傲哓模篮蠡岜涑啥龉碇饽兀坎坏枚2还诜鸾探纾杂诹哓拇永炊际瞧熘南拭鞯丶右苑炊缘模媸Υ蟮旅遣⒄攵粤哓牟】隽瞬际┑囊┓健cヌ傲哓乃淇此撇黄鹧鄣男》衬眨来丝扇萌硕槿攵袢ぁJ湾确鹜釉谑朗保幸槐惹鸲宰约旱牟乇鹛爸矗僦帐比匀欢圆钅钅淹纳土毅ヌ埃篮蟊阕旧吲叹嵩谒窗牟е小5笔狈鸸鄄煲蛟刀诒惹鹦点チ叩墓迹⑽旧咦骷映郑樟钇涞玫搅私馔选?br />   智者若欲积财富,稍微施舍方护财,
  若欲井水常充盈,舀水便是胜窍诀。
  智者如果想积累财富,那么只须稍微向他人作施舍才能保护并增盛自己的财物。要想使井水常时充盈,那么经常舀水就是最殊胜的窍诀。
  智者对待财富的态度前面讲过多次。他们藐视财物,就象对待不净粪一样,绝无贪执。印度阿阇黎华沃说过,贪执财富的人无有生起菩提心的机会。的确,贪执财富的人甚至没有办法生起出离心。追求解脱,立志成佛度众生的智者绝不可贪执毫许财物,而应尽己所能,不吝相施。假使说智者为了事业或度化众生的需要而必须积累或保护财富,那他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窍诀,即是稍微作些布施。自己拥有财富之时,不要紧握不放,否则只能使自己逐渐贫穷,就算不是马上贫穷,至少这一堆财产放在那里也不会自然增多。如果在富裕时乐善好施,做适量的布施,一则不会对自己的财富造成严重损失,二则因为布施的原理是“一本万利”,所以布施以后,无需勤奋追求,也会有很多人对自己做供养或以其他方式感受布施的果报,那时,财富便在无勤中迅速地积累起来了。《二规教言论》中云:“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比如说新打的一口井,要想使井水清澈充盈,那么就应不断地往外舀水。事情就是这样希奇,人们天天不断地从井中汲水,井水不但不见减少,反而越冒越欢。相反,一些比较愚笨的人担心舀水过多会使井水减少而禁止人们舀水,结果事与愿违,井水非但不能充盈反而变得臭秽不堪,有的甚至还会慢慢干涸。
  何者若欲皆圆满,彼当忙碌种种事,
  若见琐事痛苦因,则应断尽彼妄想。
  任何人若想令自己圆满、幸福,那么他就应当忙忙碌碌地操劳种种事务。如果见到琐碎的事务而认为是痛苦之因,那么就应断尽希求欲妙圆满的妄想。
  世间诸人所欲求的是圆满受用、享乐;高僧大德所欲求的是圆满弘法利生之菩提大业,因佛法不离世间法,所以他们必然要穿插于世间法和佛法中而忙个不停。以前有一位教内人士,为办公事去找班禅大师,有幸在其办公室逗留了半小时之久。他感触颇深,回到家乡逢人便说:“天哪!半个小时,大师办公室的电话就没断过,这个客人刚走,那个又进来了,这件事刚处理完,那件事儿又冒出来了。我仅仅呆了半小时,若呆上一天……”他说话时还带有紧张兼害怕的表情,那意思是说“幸亏不是我”。
  尊者说得很清楚,要想诸事圆满就得忙碌,如果你害怕忙碌,就趁早打消自己的雄心壮志吧!躺在安乐窝中想获得圆满,那是痴人说梦,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立身于此世间,有些事情固然可以放弃,有些却是万万放弃不得的。且不说个人解脱或度化众生,就算小小的家庭,若没有人忙得团团转,而里外当家,则不能红火、兴盛,生活也不可能幸福美满。
  放眼乾坤,人们不愿意放弃世间的圆满都忙得不可开交,用餐也嫌耽误时间,纷纷提倡快餐。工、农、商等各行各业不外乎忙于自身生计,其忙碌、辛劳对自身解脱和众生安乐却毫无助益。作为佛的弟子,我们虽然也在忙,忙于闻思修,忙于追求解脱,忙于积累福报,忙于弘法利生,但二者性质截然不同。《入菩萨行论》中云:“渔夫与屠夫,农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因此,回到世间必然要忙,而在修行的道场也是忙,我们都有智慧,应当观察自己所忙的一切是否如理如法或有无功德利益等。有功德的事自是越忙越好,行者应清醒认知。
  也许有人会说:“尊者讲得虽然很有道理,但我发不起那个精进勇猛心,还是让我清闲清闲吧。”好逸恶劳只求现世清闲的人虽能得到一丝所谓的安乐,但到临死、中阴、下世的时候可能就不太好说了。牦牛一生清闲,一天到晚东游西荡,除了吃草、喝水、睡觉以外什么也不干,够清闲了吧!可它的后世会到哪里去呢?是恶趣,更深的恶趣!懒惰的人确实日子太过清闲,早上睡到十点钟,才懒洋洋地起床,在厕所里蹲上半小时,回家做午饭吃,喝几口茶,胡思乱想一会儿,抬手一看:“啊!才三点钟,剩下的时光该如何消磨,太无聊了……”
  这哪里是什么清闲,分明是虚掷光阴,浪费暇满人生!一生不修善法,下世去哪里,不说也应该知道吧!为此精进的人应披星戴月,昼夜无差,废寝忘食地修行,这样修证功德才会日趋圆满。
  无论需做任何事,当思功德与过患,
  德过等亦不应为,过多德少何堪言。
  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应当思维其功德和过患,若功德与过失等量也不应去做,过患多于功德的事情就更不用说了。
  凡所承办之事,无论大小,初时都需要充分考虑,衡量功过。若全是功德或功大于过,应竭尽全力去实施;若利弊参半就应放弃;若过大于德就更应放弃。就现实的例子讲,一些寺院,本着以寺养寺的原则办起了大小商店,此举既有过失,也有功德,因此我们就要在两者之间作观察。开商店赚钱解决了学僧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地闻思修,利益极大,当然是功德大于过患;开商店虽赚钱帮助了贫困的学僧,但却因此损失了另一些人的闻思修行,如是则功过参半;若商店不但没有赚钱,反而障碍了功德之增上,使学僧更散乱放逸,如是则过失大于功德。这样一观察,前者功德大于过患则应该做。虽有几个人在商店里忙,但在总人数中占的比例极少,而且他们也未完全放弃修学,所以办个商店完全可行。第二种情况意义不大故不应实行。如是第三种情况更没有做的必要了。
  缺乏辨析智慧的人善恶标准是比较模糊的,因此衡量出的利弊也不太确切,他们认为有功德也不一定是善举。比如在路旁看到一个人很痛苦,在作人的道理上应毫无考虑地去搭救。但往往会在救了人以后悔恨难当,因为做事前未经观察,救的竟是罪恶昭著的坏人,不救他反而干脆,以后少些人受害,而他自己也可以少做几件坏事。所以救活了这个坏人后,对于社会的后果反而不堪设想。
  当然,我们都是凡夫,若以分别念推测未来的事情稍有困难,有时准,有时不太准,若明知过大于功而强行实施者即为愚蠢又卑劣的人。所以,智者无论如何,都会在事前依靠理论进行观察抉择,尽量将过患控制在最小程度。
  敬依正直之学者,谨慎狡诈之学者,
  慈护诚实之愚者,速弃狡诈之愚者。
  对正直的学者应当恭敬地依止,而对狡诈的学者则应小心谨慎地对待;当慈悲地护持一切诚实的愚者,但却要迅速舍弃狡诈的愚者。
  品行正直学问高的人从古至今都是世人推崇的对象,他们无论到哪里都会使当地蓬荜生辉,显得更庄严。若人依止正直的学者,受其品格的熏陶,以及智慧学识的洗礼,众多的欲学者皆能受益,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以恭敬心依止此类学者。对于狡诈者,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和高深的学识,我们在与之接触交往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切莫疏忽上当。这帮人头脑聪明,能言善辩,更有狡猾奸诈、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等特点。因此对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都不要盲目信从以免后患。
  愚笨的人若诚实憨直,能严守戒律,对上师三宝具有诚信,且能持之以恒,纵然他们没有什么学问和辩才,我们也应慈悲地善护彼等,因为他们也有证悟的希望。麦彭仁波切说过:愚者坚信者,彼者亦可得悉地。如六祖惠能大师虽一字不识,但凭着前世的殊胜因缘而依诚信与精进得到五祖的慈护,最终大彻大悟成为祖师大德。再看看我们身边所熟知的道友们,有的默默无闻,老老实实地埋头学佛,实修实证,从不给上师、道友以及常住添麻烦。他们虽没有崇高的智慧,但每天都在不断地祈祷上师加持。他们或许正是麦彭仁波切授记的人吧!对于他们,我们不能蔑视小看,而应慈悲地维护,说不定他们比那些自诩聪明的人更先解脱轮回。
  对于狡诈的愚者,尊者就没有客气话讲,手一挥“速弃”,赶快把他们撵走吧!这类人既愚笨又狡诈,愚笨是指学问、佛法造诣方面如盲如哑,连最浅显的义理也是一窍不通;狡诈是指追名逐利、损人害人、搞世间法方面强人一筹,他们走到哪儿臭到哪儿,理当速弃。
  虽无财富眷仆等,若有具慧之善友,
  傍生亦能成办事,何况说为人众矣?
  虽然没有财富和眷仆,但若依靠具足智慧的善友,就连旁生也能成办事情,更何况说知言解语聪明的人类呢?
  在一般人看来,一无财富眷仆、二无势力后台的人很难在世上出人头第,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但他如果交有具足智慧的善友,那他所成办的事也会马到成功,毫无阻碍。
  相传,很久以前,乌龟、喜鹊、狐狸“八拜结义”成为莫逆之交。三个好兄弟常时聚会,有福共享,有难同当,幸福地生活着。一日,乌龟不幸被人逮住了,这下可急坏了它的两个好朋友。狐狸和喜鹊急中生智,交头耳语一阵,狐狸便躺在路旁装死,而喜鹊则于空中盘旋,似乎在寻找猎物,看见狐狸“尸体”后便欢叫着降落其上,津津有味地“品尝”狐狸肉。它一边用力地啃啄、撕咬,一边拍打着翅膀叽叽喳喳地乱叫一气。那人见此情景想到狐皮的贵重,于是就放了手中的乌龟,兴冲冲地奔向狐尸。才到跟前,狐狸翻身远去,喜鹊欢叫着展翅高翔,再回头,乌龟也逃得没影了。
  旁生依靠具慧的善友也能成办事情,何况属于高等动物的人呢?我们更应相交善友,互助互利。
  委托应予所知事,不知之事莫强迫,
  马车不能水上行,舳舻不能陆上行。
  委托别人办事应当让他从事所知道的,不知也不会的事千万不要强迫。正如马车不能在水上行走,而舳舻也不能在陆地上航行一样。
  与人共事或当领导,都要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朋友和眷属各自的人格、能力、学问以及特长等,这样在委托他们做事时才能合理地加以调遣。“人事管理”、“职业分配”等都需要掌握此中道理。有些人是事业型的,有的不是事业型,有学问的人往往会有脾气,这就需要容忍,而启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有组织能力的人就可以委任他管理一些事情;学问好、见解好,文章也写得好就可让他做秘书或是参谋;光有劳力而无其它特长的人也可令其以劳力创造价值……为具有某方面能力的人安排相宜的事项,他会欣然乐往且怀有足够的兴趣。如果符合上述之理,那他保证会把事情办得圆满漂亮。否则,对方要么没空、没兴趣,要么对你要办的事完全是外行,若强迫他做,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比如马车,原本是在公路上行驶的交通工具。若硬要扬鞭摧马下海游,那么乘客与马车都会象石头一样沉入大海。舳舻泛指船只,它们只能在水上航行,若将之牵往陆地,则会全身瘫痪,寸步难行。所以,我们让人办事应“量体裁衣”,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如一个人不懂电学,连开关都不知该怎样安装,又怎么能让他去组装或维修电视机呢?又比如某人连基础的佛理都不懂却让他传讲《入菩萨行论》,讲也讲不出个子丑寅卯,那又何必逼公鸡下蛋呢?若某人既有传承,又善讲述,让他升座讲经必定有很好的效果。
  结下深怨之恨敌,虽成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