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拿苁遥缓竽钏行薹ㄒ枪炱鹦蕖5酱镆欢ǖ氖焙颍朗卸玻龅牡谝患挛杆偕焖跻淮紊嗤贰H绻拚呤且桓龇浅S判愕纳趁郑峄咏?扯纤纳嗤罚迦砹⒓椿岜湮平穑嗤吩虮湮#羧顺种创私>湍苋卧朔尚小4诵抟嗍前舜蠊餐删椭械谋3删头ā<偃缟趁旨寤疃男榈ㄇ樱茨芗笆笨扯纤斐龅纳嗤罚敲戳蓟皇В壬嗤匪趸匾院螅寰突崞鹄矗癫豢傻玻紫然岢缘舯惹穑缓笊趁郑潭浇娜耍纹淇植溃〉ㄐ〉纳趁旨次癜椋墒虏蛔悖苁掠杏啵傥抟挥谩?br /> 相传西藏所建的桑耶寺也与起尸法有些关系。以前印度有位比丘偕一沙弥修起尸法,当舌头被砍断变为宝剑时,沙弥抢先抓起宝剑腾空而起,自由飞翔。下面的比丘大喊:“宝剑是我的,金尸才属于你(按规定,宝剑属比丘,沙弥助修得金尸)。”沙弥答言:“我会还你的,我先到须弥山顶玩一玩……”沙弥到达山王之巅,四大部洲尽收眼底,就连莲师所居住的刹土铜色吉祥山也历历在目。返回本处,他详细地将所见描绘为图,且以所得黄金按所绘图形修建了一座寺庙,称之为“正行寺”。后来大堪布静命菩萨来西藏建造寺院,桑耶寺即是以该寺为模型而建造的。
了知取舍平等施,温和可亲尊重人,
无所畏惧不唐捐,谁人具此得诸地。
了知善恶取舍,平等地作布施,态度和蔼可亲且尊重别人,遇事无所畏惧,不浪费财产,谁人若具足这些功德就会得到共不共之一切悉地。
此颂所宣讲的六种功德,在前面几品都做过详尽的论述,为了使大家便于记忆修持,又不厌其烦地将之汇于一处,略记如下:
了知取舍:懂因果者,明辨善恶、是非、真伪,了知什么当舍什么该取。如佛所教导的那样,于十善法应取,励力奉行,于十不善之法应舍,精进持守誓死不犯。
平等施:即不偏执自方亦不薄待他方,视一切众生如己生身父母,公正、平等地布施一切众生。布施资财令众生免除饥寒诸难;布施无畏令众生遣除恐惧;布施圣法令众生了知法界真如,早越苦海,登涅槃山。总之对一切众生普皆饶益。
温和可亲:对众生慈眉善目,修诸安忍,绝不显露嗔怒厌恶等丑恶姿态,时时令众生生欢喜,乐于亲近。
尊重人:常以谦恭之心处于最极卑地,视一切众生为如来,纵然自己具诸功德、智慧,但仍常观己过,思他之长处,以此折服慢心,待人接物不分老幼尊卑,长老小僧、高官乞丐,均平等尊重不起分别。
无所畏怖:性格坚强,不为艰难险阻所困,尤其是行善修法,勇往直前,精进不懈。
不唐捐:惜福、惜劳。对财产勤俭节约,不浪费毫厘;珍惜生命,不浪费时间,善于统筹。世人常言“时间是金钱”,又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足见时间的珍贵,故不能虚耗人生,亦不能浪费精力……
“悉地”即内道修行人精进修持所获得的果位,如菩萨的欢喜地、无垢地、发光地、焰慧地等十地。若人圆满具足上述六种功德,那么他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能得到所欲的一切悉地。
设使敌人来投靠,亦应供养并赞美,
传说乌鸦依老鼠,次后获得安乐也。
假若怨敌来投靠自己,也应该对他们做供养并予以赞美,据传乌鸦依靠老鼠而多次获得安乐。
一些恶劣的人有时也会悔恶向善,当他们良心受到谴责发誓重新做人痛改前非时,定会一心一意地归投正义和贤善的大德,真诚而无伪诈。就算对方是自己的怨敌,也应大度地接受他、恭敬他,同时赞美他的行为。比如公安干警们,每当见到曾经杀人后沦为土匪的罪人,投案自首愿接受劳动改造时,会特别高兴,一边请他吃东西,一边赞美:“好样的,早就该如此,我们要将你的事迹公诸于众,让大家学习你这勇于改正错误的好风格……”又如一些暴恶的世间魔众时常损害有情,且百般障碍弘法利生的事业,若得大成就的瑜伽士将之降伏,它们也就心服口服地俯首听令,发誓护持佛法,为此佛弟子们也会陈设供品供养它们,作偈颂赞美它们。
相传很久以前,乌鸦与老鼠是冤深如海的怨敌,它们互相残害常常弄得两败俱伤。一次乌鸦找到老鼠,表示愿意投降,从今以后恭敬老鼠、供养老鼠、唯老鼠之命是从。老鼠半信半疑,担心是乌鸦所设的“陷井”,后来见乌鸦于三宝前发誓、赌咒,情真意切,方才相信并摄受了它。在以后的日子里,乌鸦也信守着诺言。一次,众乌鸦被网罟网住,求生心切,众鸟合力高飞,连网带走。后来老鼠凭着它那锐利的牙齿,啮断网绳,将苦苦挣扎的乌鸦“解放”出来,使之获得自由和安乐。
借此喻事,触类旁通,现今社会各行各业,各个团体、部门都应认真学习此论,懂得此中道理,处理事务自然是得心应手、平和吉祥。
交结劣友闻劣论,持执邪见作劣事,
此等智者不应行,若行即是愚者也。
交结恶劣的朋友,闻受卑劣的言论,持执邪见做种种坏事,此等诸事智者都不应该行持,假若去行持那就成为愚者了。
本颂又从四个方面作比较,进一步阐明了智者和愚者的差别,今略述如下:
一、交结劣友:前文多处明示,交友须交贤善、正直、忠义、真诚之士,而应远离凶猛、谄媚、虚伪、狡诈、狠毒的劣友。因为劣友只能使自己增上恶业烦恼,退失正法功德,百害而无一利。古人言:“朋友是一面明镜。”朋友的贤劣也可反映出自己品格修养的高低。那些直言不讳敢于指责自己过失的朋友更为可贵,陈毅将军曾说过:“难得是诤友,当面敢批评;有时不能忍,猝然发雷霆,继思不太妥,道歉亲上门;于是又合作,相谅心气平。”是故善友可交接,劣友应远离。
二、闻劣论:即听闻阅读、收看一些增上烦恼的恶劣言论,如助长贪心的世间言情类,激起嗔心的武打、战争类,增上痴心的外道观点等。无论电视、收音还是报刊、杂志,其罪恶的内容只能使自己生起恶劣的分别心。凡夫人在恶劣的习气方面本来就有坚实的基础,再依靠这些劣论“深造”一番,从头到尾便很难有解脱的机会了。就算是有一定修持的行人若依此等劣论亦会减弱对正法的信心以及善业功德。尤其是正处于广泛收集知识阶段的青少年,更应保护他们,使之不受劣论毒害。喜欢看书虽是好事,但必须正确取舍,曾有许多爱学习的聪明人,自从遇上劣论,便适得其反,直堕恶趣。
三、持执邪见:邪见有常见与断见之分,其中最普遍也最厉害的当属无因果见、谤无解脱、言三宝无加持或对上师起邪见、兴诽谤等。凡是持执邪见的人若非迷途知返,树立正知正见,精进忏悔,死后只能到地狱去长住,受种种难以忍耐的痛苦。
四、作劣事:以身口造作之恶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罪业,或违背佛所制定的清规戒律佛制罪,此等不管是从世俗因果的角度,还是解脱成就的角度来看,都属于“劣事”。
智者具有殊胜的取舍能力,了知应作不应作之事,正确取舍后誓死亦不涉足恶劣诸事。愚笨的人不明善恶因果而造作恶业尚可理解,而明辩是非之人造作诸恶业则实在令人费解,这样的人无论多么聪明能干也不可能被人尊为“智者”。
若善观察而行动,此事怎能成失败?
智者睁眼行大道,怎能堕入深渊中?
若人仔细观察分析以后才采取行动,那么他所做的事情怎么会遭到失败呢?智者睁着眼睛在大路上行走,又怎么会堕落到深渊之中呢?
凡事经过观察,三思而后行者,一定是位足智而谨慎的人。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值得注意。某人若能谨慎处世,即能得人信任,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因为他做事前都有周密的思考,行事中认真仔细故少有失败,即使有失败的事例,也只占很少的比重。而且他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故不后悔,别人也不会埋怨,因了知他的为人,亦知做事的艰辛。这即是谨慎的好处。但谨慎不等于拘谨,有人错将拘谨当作谨慎,故而变得小器。谨慎在历史上有个榜样,那就是中国人最崇拜的人物之一的诸葛亮,如世间所流传的“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作为一个君主,在用人处事之前作观察尤其重要。就算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在审案之时皆不能听片面之词。要想做上益于国,下利于民的清官,在处理事情时最好是微服私访,详细地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待掌握可靠的证据时方下判决。否则便会迫使百姓屈打成招,冤案如山难以昭雪。所以为官者做得好能造善业功德,做得不好则造恶业入三途。
好比具足智慧的人,拥有一双雪亮的眼睛,视力绝佳。每次出门,他睁大眼睛走在平坦安全的大道中,这样的人怎么会掉入深渊中去呢?绝不可能!因为他有眼睛能观察,有智慧辨析取舍。如果他走到大道的尽头,脚下只有险路,而且非走不可,此时他有可能掉进深渊,但那只能是业力所致。假若如此谨慎的智者也失了足,那么盲人以及神智不清或尽走羊肠小道的人,即使业力不现前,每天也可能要失足七、八次才应理吧!同样的道理,修行人于修行的道路上更应睁开慧眼仔细观察,谨慎地行持,切莫忽视因果、违越净戒而失足于罪恶的深渊。
既能利己又利他,学习知识智者相,
有些知识如射者,一旦精通家族毁。
学习那些既能利益自己,同时又能利益别人的知识,如是之人则具有智者的标志。而有些知识却象射手一样,一旦精通就会毁灭家族。
一位名人说过:“只有知识……才能构成巨大财富的源泉,既使土地获得丰收,又使文化繁荣昌盛,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知识会使精神和物质硗薄的原野变成肥沃的土地,每年它们的产品将以十倍的增长率,给我们带来财富。”所以有智之士皆以学习知识为人生乐事,他们精勤地攀登知识的山峰,攀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但是知识有多种,有的既能利己又能利人,如佛学知识;有的非但不能有利于自他,反而有害于自他,如世间杀生害命的知识,以及外道邪师所宣扬的知识……学习贤善的知识方为真智者,学习邪恶的知识则为愚者无疑。就《入行论》、《宝性论》之类的佛学论典来说,于此等论中随便取用一句,或自享用或传授于他并令之行持,都足以将自他的今生后世安置于安乐幸福中。
学习某些恶知邪识的后果却恰恰与福乐相反;犹如练习射箭的人一样,一旦艺成出师,最终等候他的,很可能就是家毁人亡的悲惨结局。从前有一个人,身强力壮,学得一身好武艺,可惜没有智慧而成为官家处治死囚的刽子手。一日,他于刑场上砍杀几个人后,提着带血的刀回到家中,疲惫不堪。妻子见状问道:“你是怎样杀人的?”他默不作声,妻子不死心又连问三次,他有些恼怒恨恨地说:“你跪下,我杀给你看。”说完挥刀一砍结束了妻子的性命。看着滚落到墙边的人头,心下大惊:“糟了,我怎么把妻子给杀了?人命关天,肯定要吃官司。”于是连夜出逃,匆忙中遇到本地一位爱替别人出馊主意的老秀才。老者问明缘由,一把拽住他:“算你走运遇到了我,你不用逃跑,只要花些银两我就能替你逢凶化吉。”刽子手一听,忙从怀中取出碎银。贪婪成性的老秀才见钱眼开,接过银子装入自己腰包,凑近大汉一阵耳语:“你且回家,在门口拦截一位过往的行人,告诉他前面有土匪抢劫,留他在你家过夜,一进门便砍下他的头,如是一男一女两颗人头你就可以告他们通奸……”大汉一听欢喜不已,急步回家,等候“替死鬼”。等了几个小时不见一人,便有些沉不住气了,正欲出逃,突然看见远处缓缓走来一位青年男子,他主动迎上去,热情地说:“公子,实不相瞒,前面不远处匪徒打劫,出了人命案,凶多吉少,不如暂住我家,待明日再作打算。”年青人一听,感动得点头如鸡啄米。才一进屋,大汉挥刀结束了他的命。
再说老秀才虽得了银两,又怕大汉失手连累自己,于是急匆匆地赶去看个究竟。此时大汉已用布将两颗人头包扎妥当,见老秀才来又重新解开。老者一见悲从中来,哭天抢地地捧起青年的头:“我的儿啊!是我害死了你啊!”以上大汉所学的武艺以及老秀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