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而且是有着高度文明的精神。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文明礼貌的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人与人之间交往难免不发生冲突,在矛盾产生之时,若人互不堪忍,恶言粗语相争,势必小题大作,大打出手,乃至伤及性命。然以温和悦耳的语言,讲道理,悔过致歉互相勾通,则天大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学佛的人要掌握这种技巧其实并不困难,佛教的慈悲教义及学佛者本有的善心已为佛门弟子打好了做个仁慈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自己再努力一点,常时忆念佛陀的教义、众生的恩德,勤修慈、悲、喜、舍、自他交换,目标就达到了。修行的道路曲折而坎坷,道友之间有时也会发生矛盾,但大多数都是因误会引起的,只要大家心平气和,礼貌待人,问题一挑明,矛盾就自然化解。依靠温和之语,有矛盾的能得以化解,没矛盾的能使对方增上欢喜心。如是常说温和之语,听闻者皆大欢喜,我等何乐而不为呢?人人欢喜,则违缘皆能变顺缘,办事何愁不能成功?
相反,拜金主义者深信“钱能通神,财能役鬼”,以为“有了钱,万事圆”,只要有金钱开道,什么事情都能解决。这种逻辑在某些场合适用,但不能说在一切场合都有用。世间上的种种矛盾,有的已经延续了几百上千年,如果金钱万能,早就可使之化为乌有了,哪能拖到现在。比如两方打官司,若自己不以道理事实依据服人,即便使用金钱买来了胜诉,对方心中仍然不服,矛盾反而会因此加深扩大。所以,谁能做到仅用钱财的方式令一切人欢喜呢?抱持这种观念的人即使耗尽资财,尽其寿命也难以令一切人满意。
不因穷困极忧伤,不因富有喜而慢,
业力所牵遥远故,种种苦乐随后现。
不要因为穷困而极度忧伤,也不要因为富有沾沾自喜而生傲慢之心。人生之路随业力所牵显得非常遥远,所以种种苦乐随后还是会出现的。
人生的旅途没有坦荡如砥一帆风顺的,酸甜苦辣充满其中,福报现前的时候富足快乐;福尽恶当生,痛苦与穷困就会成双成对地到来。俗语说:“乐极生悲,苦尽甘来。”话语极其朴素,道理却令人警觉。一些心性懦弱的人经不起违缘的磨炼,遭受一点贫穷和困苦就哭天喊地,忧伤欲绝,这即是愚笨的行为。圣者无著说:“贫穷恒被他人欺,又遭重病及魔障,众生诸苦己代受,无怯弱是佛子行。”这即是将违缘转为道用的窍诀,如是行持,再长的黑夜也有黎明的时候,所以穷困不应忧伤。
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自己才高八斗、财富五车、修持严谨、名声远扬,此时也不能因喜而生慢。物极则反,顶盛则衰,官位太高,财产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于危险状态。古人言:“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佛子行》中云:“众人恭敬遍荣誉,财物量如多闻天,然知世妙无实义,无有骄慢佛子行。”这即是教导我们将盛势安乐转为道用的窍诀,看看其他比自己聪慧、富贵的凡夫或圣者就能知道自己的傲慢是多么无知了。
修行人无论遇到逆境还是春风得意之时,都要使自己保持平衡的心态。轮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不可能一生平安幸福到底,也不可能永远充满荆棘,没有一点安乐。世间上的安乐且不说与出世大乐相比,甚至比不上天境的有漏安乐。《入菩萨行论》中说:“梦受百年乐,彼人复苏醒,或受须臾乐,梦已此人觉,觉已此二人,梦乐皆不还。”当知世上的一切安乐痛苦都如梦境一般,没有一点真实可言,暂时的苦乐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关键看自己怎样以理智来转化。遇到困难,伤心哭泣有何用?又有谁会来替你擦眼泪?自己发财升官,感受种种快乐,高兴得手舞足蹈,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无非也是不切实际的虚妄之气,况且富乐又能维持多久呢?随业力所转的人生道路漫长而曲折,种种苦乐总会交替显现,若不明白此理,每次都要跟随苦乐或忧或喜,那就太累了。所谓“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即如佛陀所说:“利益的欲望太炽热就会掉入火坑,贪爱的欲望太炽热就会沉入苦海,一个清净的念头可以使烈火变成水池,一个警觉的念头可以脱离苦难,到达幸福的彼岸。”念头略有不同,境界完全不一样,学人怎么可以不慎重呢?只有通达佛法中“如梦如幻”的究竟真理,才能使我们常时安享于平静安宁的真实快乐之中。
格言宝藏论第八品终
第九品 观察佛法
按作者的观点,本论前八品以宣讲世间法为主,此最后一品主讲出世间法;但为了便于我等修行人学习与领会,故而以佛法贯穿全文,尽量将每一颂格言所阐明的道理加以升华,使其与佛法对应,以求圆融一味。这一品摄略地宣说了布施、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等佛法基础知识,若欲详细深入地学习,则可参阅《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或《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
众生怙主在世时,若人礼拜外道师,
则如具八支河岸,又复欲掘盐水井。
能引导众生脱离苦海的怙主住世之时,如果有人去礼拜外道邪师,那就好比是在具足八种功德的恒河岸边再去挖掘一口咸涩的盐水井。
众生的怙主即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推而广之可理解为一切具足法相的善知识,他们有能力渡化众生令其脱轮回苦,得涅槃乐。如今佛陀已出世说法,佛法也兴盛于世,已得暇满人身者自当珍惜佳缘,精勤地依修佛法。如云:“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但偏偏有一些烦恼深重的人,也许是业力的感召,不依止导师佛陀,放着光明的解脱道不走,而去追随如外道六本师等恶知识硬往恶趣钻,这样的人堪称愚笨的可怜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住世之时,有一位名叫富藏的施主,对佛法有一定的信心,后来交往一个名叫劣贪的外道而受迷惑随修邪教。一次施主欲设斋供养世尊及其眷属,外道嫉妒满盈,便从中作梗,恶言诋毁佛陀,百般宣扬自己的功德,施主信以为真动摇了供佛的发心。外道趁热打铁,诡秘地对他说:“你可假借迎请佛陀之便观察他的功德和智慧,你且……”富藏一听连声叫好,于是按外道的计谋行事。他在家中挖了一个大坑,内装无烟火炭,其上覆盖一层薄土,再设法座,并在准备好的精美食物中掺和了剧毒。他们想以此方法检验佛是否有神通:若有,佛预先会了知;若无,佛陀不但要受火坑灼伤之苦,还要受食毒之苦。而施主的妻子却对佛陀有很大的信心,为了不使秘密泄露,富藏便将她紧锁在一间房子里。一切准备就绪,富藏即往灵鹫山请来了佛及眷属。是日,施主家门庭若市,人声鼎沸,具信者怀着虔诚恭敬之心一起前来睹佛尊颜,祈赐加持;外道诸众稍知底细者也都赶来看热闹,企图伺机羞辱佛陀。其间盲人、聋人、精神发狂者也被人流拥来挤去,好不热闹。随着世尊的莅临,奇迹出现了,盲人见色,聋者闻声,疯人也恢复了正常。佛率先进屋,庄严安详地安住火坑之上,霎时火坑变为清凉的莲花宝池。佛金口微启,以柔软悦耳之音告诸外道:“早在学道之时,我行菩萨道于旁生中渡化众生而转为兔子。当时外道诸众燃起森林大火欲害我身,都不能损我身分毫。如今,我已圆证佛果,四大之火又岂能损害我?”众外道闻言惊惧失色,而正信者更增信心。见此情境,施主悔恨难当,颤抖着礼佛双足,虔心忏悔,请求宽恕。佛说:“你今天不是供斋吗?现在可以呈上。”富藏诚惶诚恐地哭诉:“怪我不好,听信外道谗言,以前准备的食物都下了剧毒,请佛及圣众稍候,待我重新准备。”“不必了,但献毒食无妨,我有消毒的能力。你只须口诵:‘贪嗔痴乃世间毒,正觉佛陀能摧之。’这样我就可以接受。”果然,佛陀津津有味地享用了毒食,尔后畅演法性,解析义理,恰与众人的性情相合,在场诸人,有得法眼净者,有发无上心者,有住不退地者……各得所愿。至此人人识得真相,无不敬信三宝,薄贱外道六师,富藏施主也迫不及待地将妻子释放出来,牵至佛前顶礼、发誓:从今乃至菩提果,不学外道敬世尊,精进学修护佛法,纵遇命难不退转。
所以,凡是皈信佛法,依止善知识者,再没有必要去修学外道宗派。否则就象愚人在具足八种功德的恒河岸边再挖掘一口盐水井以求解渴一般。恒河又名具八支河,河中之水所特有的功德为:甘、凉、软轻、净、饮之容颜润泽、饮之性格安和、饮之解渴除饥、饮之益智祛病。众生怙主即如八功德水一样能真实利益一切众生,愚者偏爱追随外道,所做所为即如享用咸涩的盐水,既不可口也不能解渴,而且越饮越渴。以此简单的比喻对照,即可领悟出佛教与外道邪法的贤劣,具智之人,当善取舍。
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
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
无论哪一件事情,只要去做,习惯以后就不会有丝毫的困难,就象学习工巧技艺一般,修学佛法其实也不困难。
常言“万事开头难,习惯成自然”,所以说熟能生巧。世间上的任何一件事情在开头的时候往往困难重重,但却只能难住意志力薄弱胆小怕事又不精进的人,须知自暴自弃是人生最大的失败。苏东坡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立志好比事业的大门,而实践却是登门入室的旅程。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且不屈不挠,珍惜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善缘、机遇,忍受一切危难,发誓战胜它,应该相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生活中的困难。诸葛亮也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再困难的事也挡不住有志的精进者,在反复实践,逐步习惯以后,所办的事情就象家常便饭一样易如反掌,习惯的力量甚至可以使自己去尝试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如同学习绘画、塑像、建筑、缝纫等工巧技艺,初学之时,笨手笨脚,画虎不成反类犬,塑人不成反象鬼,建筑房屋反倒塌,缝制衣物不合身……很容易使人灰心丧气,然若锲而不舍地反复练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习惯后就会得心应手。《卖油翁》一文即说明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老翁取一小钱,中有小孔,打油之时,使油从钱中小孔流过,而小钱上滴油未沾,观者无不为他精湛的技艺叫绝。老翁却淡然一语:“这没有什么希奇,仅仅是熟能生巧的原因。”
修行的本意即“再三地习惯”。比如说某人开悟了,但还要反复修行(习惯),这样他所悟得的智慧才能进一步稳固和明显。开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此处指最初相似的开悟,而非见道以上的开悟。大圆满祖师智悲光尊曾说:“ 初学者的证悟如同云中的太阳一般,若不反复修习,所证很快就会被烦恼的乌云遮盖。”所以修行就要反复不断地去“习惯”。刚皈依的人仅听闻轮回因果等基本法义也觉得深奥难懂,不可思议,若闻受般若空性正法,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但对于显密精通的老修行者来讲则了如指掌,且能融会贯通地宣讲,成办自他二利。修行人自当深刻地领悟此中道理,于解脱大道上,越是难事越要努力攀登,冲破艰难险阻,眼前就是光明的大乐如意洲。当真是:“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何人稍财能知足,彼者财富用不尽,
若无知足求财者,恒临痛苦如雨水。
任何一个人,稍微得到一点钱财就能知足的话,那么他的财富就多得享用不尽。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财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样恒时连绵不断地降临到他的头上。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赞叹了知足少欲的功德:“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逐欲未得足,生恼复失意,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一个立志于修道的人,以出世离尘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业。如果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那么他的心志已被物质的欲望分占了,又何谈修行呢?修德求道,必须要具足磐石般坚定的意志,一旦对外界事物生起羡慕的念头,就会陷入贪婪的境地。治国安邦也必须具足行云流水般淡泊的胸怀,一旦贪欲炽盛,便会坠入危险的深渊,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就很难实现。不知满足的人拥有再多的财产,也不会觉得自己富裕。以前的阿匿转轮王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