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宝藏论释+索达吉堪布
妫俊彼巧盎鄣奈蘖坎撇晾宀荒苄窗木焓粲氲匚恢站慷家耆崞萦星а酝蛴锎耸币膊辉倌芮宄乇泶铮诙隙闲桓鲎忠桓鲎旨枘训耐侣吨校雷蕴ど匣迫贰D昵崾蹦窍笳髯派Φ木季寄抗猓耸币谗鋈晃薏桑衿司×耍黄绞蹦鞘饷睢⒔亢玫牧撑哟耸币膊悸蓑暄哑獒缤詹佬【栋愕闹逦疲翱诟裳弁钩觯蚊惨旃饰簟钡龋种炙勒琢钊思濉?br /> 生前没有修持善法的人死了以后将赴何方?自己不知道,他人也不能确切地了知,但是我们依靠佛经教典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他们必定会堕入恶趣。《入行论》中云:“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所以生前没有修积善法功德的人临终时定是既可怜又可悲的罪人。智悲光尊者说:“若见罪人死亡时,为示因果善知识。”因为罪业深重的人在临终之时,自己一生中所造的罪业即如放电影般历历再现,想到死后堕落恶趣将受极大痛苦而恐惧,往往双手抓胸,爪陷肉中而死。以前,藏地有个猎人,临终时眼前自然显现出许多獐子、老虎、狼、豹等他生前杀过的动物找他索命讨债,他惊恐万状,声嘶力竭地高呼救命,并请求家人将讨债者通通赶走。汉地有个渔夫在临死的时候看到难以计数的泥鳅、黄鳝缠在自己身上,动弹不得,他哭喊着乞求亲人将之赶走。
相反,那些行持善法的人则能安然而逝,无疾而终,并呈现种种瑞相,如大地震动,虚空中弥漫五彩虹光等。岁月流逝,使昨天成为永远的过去,往昔所造的恶业只有以忏悔的方式清除,重要的是当下即应争分夺秒地修持善法,一定要从内心对佛法因果生起坚定的正信。
三种恶趣之诸病,未到之际当治之,
否则如同遭霹雳,骤落自顶无可奈。
对于三种恶趣的一切病患,在它到来之前就要小心提防,以法对治,否则就会象遭霹雳袭击一样,骤然落到自己的头顶,那就无可奈何了。
三恶趣即地狱、饿鬼和旁生,此中之恶疾支分无量,在这里总摄为贪嗔痴三毒,也即是说三毒是三恶趣的根本因。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云:“由贪堕饿鬼,嗔恚感地狱,痴多趣旁生。”另一种说法,可以将三恶趣诸病解释为恶趣的种种痛苦,“病”本身就是痛苦的本性,有病之人就必定会感受痛苦。所以尚未亲自承受三恶趣痛苦的时候,我们即应以种种方便加以对治。首先应了知三恶趣的因,然后加以断除。一期寿命终结之时,神识总会受业力牵引往赴中阴后世,此生所行是善是恶,何轻何重,将决定一个人转善趣或堕恶趣。善趣之因为断恶行善,严持戒律;恶趣之因则是舍弃善法而行持恶业,以及毁破律仪。《阿毗达摩论》中说过:一生修持善法的人死时安安心心,无有痛苦,能顺利地往生善趣;一生中以造罪业过生活的人,临终时受极大恐怖之苦,以大违缘障闭善趣之门,直堕三途。所以,在我们身心有自由且有机会行善之时就当励力奉行。
具足修行的顺缘,可以自作主张、随心所欲而行之时,应该把握好时光,严格要求自己,勤修正法,清净戒行,决不违逆少分应行学处,谨慎行道。否则即如《入中论》中所云:“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入行论》中也说:“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然仅受彼报,苦犹不得脱,因受恶报时,复生余多罪。”其实生善趣主要仰仗持戒的功德,若失坏三乘戒律,无论是自性罪还是佛制罪都可以肯定地说是恶趣之近因。对于今生及过去世所犯之罪,唯一的办法即是忏悔,尤其是以金刚萨埵的法门忏悔最为殊胜、迅捷、有力。
若不及时对治三恶趣之堕因,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到来,如是因必得如是果,而且降临得出其不意,就好象遭到霹雳的突然袭击一样落在自己头顶,除了无可奈何地接受以外,还能有什么办法进行补救呢?业力现前的时候,就算释迦牟尼佛亲临加持,也是定业不可转。修行人一方面注意取舍因果,一方面应精进地实修,调伏自心尤为重要。
明知离别诸亲友,亦知必定会死亡,
仍旧安然入眠者,究竟吾心有何魔。
明明知道一切亲友终将别离,也知道自己必定会死亡,若仍旧安然地入睡,真不知我的心中究竟有什么魔在作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自己与家人、亲戚、朋友乃至一切眷属都是离别的本性,有会聚就必然有分离。人一来到世间就意味着死亡,自他一切众生总有一天都会死亡。整个世间除了象莲花生大士那样从莲花中化生,后依修密法得长寿持明果位,永远不会死亡以外,一切众生都免不了一死。如《解忧书》中所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寿命无有增长只有减少,而且死魔主一刹那也不停息,犹如落日下的影子一样越来越逼近。有的人认为“我还年青,身体也强壮,肯定能活很长时间”。孰不知:“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前面已讲世事都是无常变化的本性,若执我为常有不灭则是一种愚痴,也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既然已经知道上述这些道理,人们仍就浑浑噩噩地安度时光,不求善法,耽着世间八法,追求空花水月般的享乐,夜晚安然入睡,这些人的心中肯定藏着一个魔。《入行论》中云:“难得饶益处,今既侥幸得,亦复具智慧,若仍堕地狱,则如咒所惑,令我心失迷,不知受何惑,何蛊藏吾心。”宗喀巴大师于《菩提道次第论》中也讲了个譬喻,犹如一个大森林的四周已被猛火焚烧,但是住于林中的猴群不知情况的危急,仍就兴高采烈地嬉戏游乐。有智慧的旁观者见之定会对猴群生悲愍,因为它们即将葬身火海而无法挽救。
某些学佛的人,仅仅是口头上的皈依和修法,实际行动却是得过且过,安于闲散放逸的生活,尤其贪图睡眠,还大言不惭地说:“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睡觉。密续中有教言,五蕴即是五方佛的本性,行者不能损毁自性坛城金刚身。所以我们应保护好身体,不能令之苦行。”这种人没有真知实慧,仅有的一点小聪明却用来增长邪知邪见。人生苦短,眼看着岁月匆匆流逝,却一再将生死大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后推,说他着魔了也不无道理。所谓的魔大致分四种:天魔、死魔、蕴魔、烦恼魔。本处所讲的是蕴魔,又称为我执大魔,这种魔比之青面獠牙、张牙舞爪的魔厉害千万倍,我们无始以来的善根,它都有能力使之断绝,且严重地障碍修行人获得解脱。为了铲除这个大魔头,我们当下即应精进于佛法的闻思修。
何者虽不能精进,亦不应该堕恶趣,
勇者虽不能杀敌,怎会杀害自方矣?
任何一个人,虽然不能精进,但也绝不应该堕入恶趣。勇敢的人虽然不能杀害敌人,又怎么会杀害自己这方的人呢?
此处的“精进”要求较高,指的是全力以赴毫无懈怠地去弘法利生乃至让每个人从轮回中得到解脱,究竟圆满自他二利。真正能弘法利生的人一定要有前世的因缘、广大的誓愿、崇高的德行。一般的人则很难做到。虽然没有这种能力,但若自己精进修习善法,且不说解脱轮回,至少可以免堕三恶趣,如是于后世则能得善趣人身,依此可继续修法。如果堕入恶趣,则是“一失人生万劫不复”,那就很难有修持善法的机会了。无垢光尊者说过:“倘若此生未修利,下世不闻善趣声,恒于恶趣中轮转,不知取舍行邪道,漂流轮回无出期。”《入行论》中也云:“若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逼,届时复何为?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在恶趣中的有情枉受诸苦,愚痴无智,三毒极为炽盛,又不断造作恶业而继续辗转下堕,连善趣的名字都听不到又何谈自己得安乐或解脱轮回度化众生呢?
有些形相上的修行人假借佛法之名大搞非法活动,他们在口中对因果佛理讲得头头是道,实际行动则四处攀缘,追名逐利,失毁律仪,还计划“功成名就”之后再好好修行。也许他们心中并没有因果的概念,如是甘露正法对此等人来说,反而成了恶趣之因。一位圣人说过:“计划未来就像在干枯的深渊里钓鱼,再怎么努力都不能尽合汝意,还是放下一切计谋野心吧!如果你要思考些什么的话请想想你飘浮不定的死期。”
所以说就算不能努力精进使自己得到解脱或致力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最起码也不能使自己堕入恶趣。好比一个勇敢的武士,虽然他没有能力将一切怨敌消灭,但也绝不可能去危害自方亲友。勇士有二种,一者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英勇善战,一旦出征则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二者能力有限,歪打正着入了勇士的行列。他虽然不能统领大众一任将才,甚至胜伏不了几个敌人,但是稍有理智者也绝不会将枪口剑锋对准自己方面的战友、亲朋。同样的道理,侥幸获得人身者即得“勇士”之名,虽不能降伏我执大魔,攻战贪嗔痴三毒解救自他,但也不能助桀为虐,增盛魔毒的食粮,反把自己投入三恶趣中。否则只能引来他人的悲悯,算不得真正的勇士。
学者为得恒久乐,暂苦亦应求学问,
如同刺灸法疗治,此乃巧医之论典。
有学问的人为了得到长远的福乐,暂时受一点苦也应致力于对学问的追求。如同以针刺,火灸等方法治疗疾病,那些都是善巧医师的论典。
世间人求学问,有的是为了学问而求,有的却是为了俸禄,也可说是为求得职业以便幸福地生活。在求学阶段是艰辛苦涩的,如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功成名就之时,就能安享比较恒久的欢乐。“人不食则饥,不学则愚”,不管以何目的,学好知识至关重要,真是“手握重金,不如薄技在手”。有学问的人才是真正有财富的人。
本颂的学者是指佛门中有学问、有智慧的修行人。他们为了得到永恒、无上大安乐的菩提果,虽然暂时在求法的过程中,会受到千难万苦,但为了圆证无上佛果,再苦也要忍受。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仅仅为得四句法语而经历了种种常人无法忍受的苦行,如布施妻儿给夜叉食用,在身上以刀剜穴点千盏灯做供养,在身上钉一千个铁钉,以身投火等。那种虔诚追求佛法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将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成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并且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久远劫前,有位仙人带领着五百梵志在寂静处修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真正的道法。一日,有位婆罗门告诉仙人:“我有正法,但学法是件极不容易之事,我求法也是经过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如果你真心诚意想学法的话,就得听从我的指使。”仙人恳切地说:“一定不违逆大师所吩咐的一切。”“你现在若能剥自己的皮做纸,剔骨为笔,以血为墨抄写我的教法,我就给你说。”仙人听后欢喜踊跃,恭敬顶礼,立即照办。一切就绪后仙人说:“现在正是时候,恳望速说。”于是婆罗门便说偈颂:“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妄言及绮语。心不贪诸欲,无嗔恚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说罢此偈,仙人立即书写,并遣人宣读、抄写,命令阎浮提内一切人民诵读和奉行。类似公案佛经中比比皆是。
求法时需要忍受暂时的痛苦以换取究竟的安乐,如同以刺灸疗治诸疾一样。“刺”是指扎针、动手术等治疗方法,灸主要指以火治病的方法。中医和藏医都提倡火灸,全知麦彭仁波切、格鲁派格西希绕彭措等大德在自己的医学著作中均有广述。藏医火灸是将艾叶(一种草本植物)揉软并搓成线,然后在身体的“阿四穴”特别疼痛的地方抹上油,将艾条放上去同时点着。这样一烧,身体暂时虽然会感受难忍的痛苦,但疾病马上就会有明显的好转,甚至完全康复。这正如学者在求学阶段感受暂时的痛苦,而最终得到了恒久的安乐。值得一提的是,针灸、火灸虽然是一种殊胜的疗病方法,但若庸医施治危险性还是很大,稍有疏忽,一旦接触到经脉神经上,就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瘫痪乃至毙命。所以说这种方法只是善巧医生的一种有效治病手段,对他们来说的确称得上是部殊胜的医学论典。
若他一切圆满时,自心生起不忍耐,
则摧自己之福根,实为嫉自又毁己。
在别人获得一切圆满福乐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