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阿含经
旧渴俏蕹5摹!股崂プ鹫哂治实溃骸改屈N【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呢?」焰摩迦比丘回答道:「它们也是无常的。」舍利弗尊者说:「你说得对!无论何时何地,一切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迁流不定的。圣弟子应以内明的智慧洞见它们无常的本质,从而如实了知五蕴不为【我】所拥有、五蕴不是【我】、五蕴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蕴之中。」
舍利弗尊者接着说道:「圣弟子藉着正观五蕴无常、苦、非【我】,就会对它们生起厌离心,断除对於五蕴的喜贪,而得到解脱。於是,圣弟子能自行记说『此生是长夜轮迴的终点,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坚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会再受各种生存状态的羈绊』。」
舍利弗尊者接着问道:「焰摩迦,【色】就是你所说的『阿罗汉』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不是。」舍利弗尊者又问道:「那麼【受】、【想】、【行】、【识】是你所说的『阿罗汉』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它们也不是。」
舍利弗尊者问道:「焰摩迦,你所说的『阿罗汉』是存在於【色】之中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不是。」舍利弗尊者又问道:「那麼,你所说的『阿罗汉』是存在於【受】、【想】、【行】、【识】之中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不是。」
舍利弗尊者接着问道:「焰摩迦,你所说的『阿罗汉』存在於【色】之外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不是。」舍利弗尊者又问道:「那麼,你所说的『阿罗汉』存在於【受】、【想】、【行】、【识】之外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不是。」
舍利弗尊者接着问道:「焰摩迦,【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就是你所说的『阿罗汉』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不是。」舍利弗尊者又问道:「那麼,你所说的『阿罗汉』没有【色】、【受】、【想】、【行】、【识】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不是。」
於是,舍利弗尊者詰问道:「焰摩迦,既然现前的身心内外都找不到你所说的『阿罗汉』,你先前所宣称的『阿罗汉身坏命终后就一无所有了!』这个说法还有意义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尊者舍利弗,我先前因为愚痴而执持邪见,如今听了您的开示,我已捨弃了邪见,而且真正明白了世尊的教导。」
舍利弗尊者接着问道:「焰摩迦,倘若现在有人问你『阿罗汉身坏命终后的境界为何?』,你会如何回答呢?」焰摩迦比丘回答道:「尊者,我会这麼回答:『阿罗汉如实了知【色】、【受】、【想】、【行】、【识】无常、苦、非【我】,熄灭烦恼,涅槃寂静。』这就是我的答覆。」
舍利弗尊者讚许道:「很好!焰摩迦,我为你说一个譬喻,好让你更明白正法的精微处。焰摩迦,譬如有一个富翁用了许多方法来守护自己的财產,而有一个盗贼则在暗中窥伺算计,想要杀人劫财。这个盗贼心想『这个有钱人的家裡有很严密的保全措施,不宜用强,只可智取』。於是,他就来到这位富翁的面前,说:『我主!请容小的服侍您。』,他因此得入豪门,侍候这个有钱人。这个盗贼每天晚睡早起,和言悦色,伺候这位富翁,无微不至。於是,这位富翁渐渐对眼前这位忠僕失去了戒心,而且还将他引为心腹。终於有一天,当这位富翁独处时,这盗贼露出狰狞的面目,拔出预藏的利刀,杀了他朝夕服侍的主人。焰摩迦,你认为如何?当这个盗贼以谦卑的态度来到富翁的面前而且说『我主!请容小的服侍您。』这话时,他已决意要杀人;后来,他进了富翁的家,每天晚睡早起,和言悦色,伺候这位富翁无微不至,他仍决意要杀人;最后,这假冒为僕人的盗贼终於趁着那位富翁独处时,拔刀杀了他。这个盗贼自始至终就打定主意,要混入豪门,杀人劫财,而这位富翁却懵然不知。是吗?」焰摩迦比丘回答道:「尊者,您说得不错!」
舍利弗尊者接着说道:「愚痴无闻的凡夫正如同前述这个譬喻裡的富翁!他们不曾师事真正的圣者、未听闻领受正法、没有善知识的帮助,因而被邪见繫缚。他们误认【色】、【受】、【想】、【行】、【识】(五蕴)内外有【我】,未能如实了知五蕴无常、苦、非【我】的本质,於是长夜沉沦受苦。多闻圣弟子信受佛说、领受正法、有善知识的帮助,得以脱离邪见。他们不会误认【色】、【受】、【想】、【行】、【识】(五蕴)内外有【我】,而且能如实了知五蕴无常、苦、非【我】的本质,於是长夜安乐幸福,终得永尽苦边。」
焰摩迦比丘感激地说道:「尊者舍利弗!其他的长老们若怀着慈悯心,教导我们后学,也无过於尊者您对我的恩赐了!今天听了您的开示,我的心已脱离了邪见的繫缚。」
经过舍利弗尊者这番教导,焰摩迦比丘充满法喜,领受所闻。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一○四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85。
沉默是金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那时,游方行者婆蹉前来参访。他向佛陀合掌问讯,行礼之后,就坐在一旁,向佛陀问道:「乔达摩,说说你的看法吧!有情眾生有不朽的自我吗?」当时,佛陀默然不答。於是,婆蹉改口问道:「那麼,有情眾生没有不朽的自我吗?」佛陀依旧默然不语。游方行者婆蹉心想:「沙门乔达摩不回答我的问题,我还是先离开好了。」,就起身告辞离去。
那时,阿难尊者正好随侍在佛陀的身旁,挥扇替佛陀驱暑,待婆蹉走了以后,就问道:「世尊,刚才那位婆蹉种的游方行者向你发问,你为何不回答他呢?这岂不让他以为你无法回答他的问题、被他问倒了?」佛陀就对阿难尊者说:「我刚才若回答他有情眾生有【我】,就等於同那些执常见的外道合流;反之,我若回答他有情眾生无【我】,他会以为有情眾生最后的归宿就是一无所有(断见)。这麼一来,他岂不更迷糊了?」
佛陀接着说道:「若认为眾生有常,就堕於常见;若认为眾生无常,则堕於断见。如来宣说缘起,是捨离这两种偏邪的见解而说的;也就是说『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眾苦也灭尽。」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阿难尊者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九六一经、别译杂阿含第一九五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44:10。
环环相扣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舍利弗、摩訶拘絺罗这两位尊者一同住在波罗那斯国附近的鹿野苑。这一天的傍晚,摩訶拘絺罗尊者结束禪思,来到舍利弗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后,就座共论法义。
摩訶拘絺罗尊者问道:「【老、死】是由那承受老死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老、死】的造作不是出於承受老死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老、死】是由那承受老死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老、死】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老、死】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老、死】缘自於【生】。」
摩訶拘絺罗尊者又问道:「【生】是由那受生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生】的造作不是出於受生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生】是由那受生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生】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生】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生】缘自於【有】。」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有】的承受者就是它的造作者吗?【有】的造作不是出於承受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有】是由那承受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有】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有】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有】缘自於【取】。」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取】是由那执取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取】的造作不是出於执取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取】是那执取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取】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取】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取】缘自於【爱】。」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爱】是由那贪爱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爱】的造作不是出於执取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爱】是由那贪爱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爱】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爱】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爱】缘自於【受】。」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受】是由那感受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受】的造作不是出於感受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受】是由那感受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受】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受】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受】缘自於【触】。」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触】是由那接触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触】的造作不是出於接触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爱】是由那接触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触】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触】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爱】缘自於【六入处】。」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六入处】是由那见闻觉知的当事者自己造作出来的吗?【六入处】的造作不是出於见闻觉知的当事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六入处】是由那见闻觉知的当事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六入处】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六入处】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六入处】缘自於【名、色】。」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名、色】的拥有者就是它们的造作者吗?【名、色】的造作不是出於它们的拥有者自己,而是另有其人吗?【名、色】是由它们的拥有者与他力共同造作出来的吗?【名、色】是无因而自然发生的吗?」舍利弗尊者回答道:「【名、色】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名、色】缘自於【识】。」
摩訶拘絺罗尊者继续问道:「那麼,【识】是出於自力造作、他力造作、自力与他力共同造作还是无因而自然发生?」舍利弗尊者回答道:「【识】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识】依【名、色】而生起。」
摩訶拘絺罗尊者问道:「尊者舍利弗,您刚说【名、色】不是出於谁的造作,也不是无因而自然发生,而是缘自於【识】而生起,现在您却说【识】以【名、色】为缘而生起。这是什麼意思呢?」舍利弗尊者回答道:「我为你说一个譬喻:这就如同将两束芦苇互相倚靠,放在空地上,它们由於互相支撑而得以竖立着。倘若拿掉其中一束芦苇,那麼另外那束就会倒下来。缘起的法则正如同这个譬喻,【识】以【名、色】为缘而生起,【名、色】以【识】为缘而生起,【六入处】以【名、色】为缘而生起,【触】以【六入处】为缘而生起.....【老、死】以【生】为缘而生起。倘若两束互相倚靠而竖立的芦苇其中一束被拿开,那麼另一束就会倒下来;若先拿开这一束,前面的那一束也一样会倒下来。苦的止息就与此相彷,【名、色】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处】灭,【六入处】灭则【触】灭.....【生】灭则【老、死】灭。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二八八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12:67。
谁在看?谁在听?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俱卢国的调牛村裡。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说法,所说的法初善、中善、后亦善,有美好的义理与法味,纯净而不共外道,出自清净无染的梵行,称为『第一义空经』。仔细地听!好好地想!这就为你们说。」
佛陀接着开示道:「何谓『第一义空经』?比丘们!视觉的发生并没有来处,其消灭也没有去处。像这样,眼根对境接物(眼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