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阿含经
⒎悄持侄懒⒆源嬷逍裕且蛟祷岷纤窒蟆!好词巧怼挥搿好焐硪臁痪从小好唬欠ǚ且骞剩雷鸲云捧闼什挥柚么穑ㄎ藜牵S志闹兄阂馍怼灰淮剩搿褐幸跎怼幌嗟保┎⒎且话愎勰钪兄毫榛辍弧?br />
杂阿含第639经(布萨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陀罗河畔的芒果园里。那时,尊者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刚入灭不久。当天,适逢满月之夜,僧团依律举行布萨。世尊在僧众前置妥坐具端坐,环顾在场的弟子后,就对比丘们说:「观察在座的弟子们,使我有空虚之感,因为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位上座弟子已入灭了。我的出家弟子中,唯有他们两位善于说法、劝诫、教授且辩才无碍。世间有两种财,即钱财与法财;钱财要从世俗人中去营谋获得,而法财则须向舍利弗与目犍连求取。至于如来,已证得无上正觉,不再需要钱财与法财。你们不要因为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入灭而忧伤苦恼。犹如一株大树一样,纵然根、茎、枝、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老枝也会先枯萎断折;又好像一座大山,年久的岩石也不免先崩塌。同样的道理,我的弟子中,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位上座弟子先入灭。所以说,比丘们!你们不要忧伤苦恼。有情众生本是因缘所成,业力所生,是有为法而终不免败坏。何能企求它们不朽呢?那是不可能的啊!我以前就说过,一切心爱的人、事、物最后都会分散离去;不久之后,我也会舍寿入灭。因此,你们应该知道:要以自己为依靠的洲屿,以法义为依靠的洲屿,不要以外力为洲屿,也不要依靠其它;也就是说,你们要精勤努力,专注于身、受、心、法(修习四念处),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爱忧苦。这就叫作『以己为洲,以法为洲;不以他力为洲,不依靠其它』。」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听了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嘉义新雨杂志》第36期)
===============================================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中。那时,佛陀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解说『五蕴』(五阴)和『五取蕴』(五受阴)。注意听!」
佛陀开示道:「何谓『五蕴』(五阴)?比丘们,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风),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也无论内外、强弱、优劣、贵贱、远近,统称为『色蕴』(色阴);所有的感受,.....,统称为『受蕴』(受阴);所有的思虑与分辨作用,.....,统称为『想蕴』(想阴);所有出於意志的行动、造作,.....,统称为『行蕴』(行阴);所有的感官觉知作用,.....,统称为『识蕴』(识阴)。比丘们,这五大类构成生命现象的元素就统称为『五蕴』(五阴)。」
佛陀接着说道:「何谓『五取蕴』(五受阴)呢?比丘们,所有的色身(地、水、火、风),无论过去、未来、现在,也无论内外、强弱、优劣、贵贱、远近,当它们成为贪爱、执取的对象时,它们就统称为『色取蕴』(色受阴);所有的感受,.....,统称为『受取蕴』(受受阴);所有的思虑与分辨作用,.....,统称为『想取蕴』(想受阴);所有出於意志的行动、造作,.....,统称为『行取蕴』(行受阴);所有的感官觉知作用,.....,统称为『识取蕴』(识受阴)。比丘们,当『五蕴』(五阴)成为贪爱、执取的对象时,它们就称为『五取蕴』(五受阴)。」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五五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48。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裡。有一天,一位名叫低舍的比丘在僧眾之中,公开宣说:「各位贤者!我的身体一直沉重不适,心情陷於慵懒,任何教诫与法义我都无能领会。我没有从修梵行之中体验到轻安愉悦,而且对世尊的教导充满了疑惑。」
这时,有一位比丘就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稟报说:「世尊,刚才大家集会时,低舍比丘公然宣称:『各位贤者!我的身体一直沉重不适,心情陷於慵懒,任何教诫与法义我都无能领会。我没有从修梵行之中体验到轻安愉悦,而且对世尊的教导充满了疑惑。』。」佛陀告诉这位前来稟报的比丘说:「低舍比丘是一个愚痴的人,平时不知守护根门,饮食无度,导致身心放逸怠惰,连初夜、后夜也陷於昏沉失念。他这样的景况,要想乐修梵行,降伏睡眠,进而开发出内明的智慧,乃不可能之事。比丘奉行出家法,应守护根门,饮食知节量,初夜、后夜也精进於禪思。如此才能乐修梵行,降伏睡眠,进而开发出内明的智慧。」
接着,佛陀吩咐一位比丘说:「你去叫低舍比丘来我这裡一下。」比丘说:「是!世尊」,礼佛告退后,前往低舍比丘的住处,告诉他说:「低舍,世尊有事请你过去一下。」低舍比丘闻言,就立刻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退坐在一旁。佛陀问道:「低舍,你是否在僧眾当中公开说过『各位贤者!我的身体一直沉重不适,心情陷於慵懒,任何教诫与法义我都无能领会。我没有从修梵行之中体验到轻安愉悦,而且对世尊的教导充满了疑惑。』这样的话?」低舍比丘回答说:「世尊,我确实这麼说过。」
佛陀接着说道:「低舍,我现在问你几个问题,你依着自己的见解来回答。倘若对【色】的贪着、欲染、爱恋、关注、渴求未能断除,随着它们的朽坏,就会生起忧、悲、恼苦。你说对不对?」低舍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讚许道:「低舍,你说得很对!尚未断除对色身之贪爱者的确是如此。那麼,低舍,倘若对【受】、【想】、【行】、【识】的贪着、欲染、爱恋、不捨、渴求未能断除,随着它们的变异灭去,就会生起忧悲恼苦。你说对不对?」低舍比丘回答说:「是的!世尊。」佛陀讚许道:「低舍,你说得很对!尚未断除对【受】、【想】、【行】、【识】之贪爱者的确是如此。」
佛陀接着问道:「低舍,倘若对於【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贪着、欲染、爱恋、不捨、渴求都断除净尽,其人还会不会因它们的朽坏、灭去而生出忧悲恼苦?」低舍比丘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佛陀讚许道:「很好!低舍,你说得对!已断除对五蕴之贪爱者的确是如此。」
佛陀接着问道:「低舍,【色】是常还是无常?」低舍比丘回答道:「世尊,【色】是无常的。」佛陀又问道:「那麼【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呢?」低舍比丘回答道:「它们也是无常的。」佛陀讚许道:「你说得对!无论何时何地,一切的【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迁流不定的。圣弟子应以直观的智慧洞见它们无常的本质,从而如实了知五蕴不为【我】所拥有、五蕴不是【我】、五蕴不在【我】之中、【我】不在五蕴之中。多闻圣弟子藉着正观五蕴无常、苦、非【我】,就会对它们生起厌离心,断除对於五蕴的喜贪,而得到解脱。於是,多闻圣弟子能自行记说『此生是长夜轮迴的终点,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坚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会再受各种生存状态的羈绊』。」
佛陀接着说道:「低舍,我为你说一个譬喻,你要仔细听着,牢记在心。有两个男子结伴同行,一个知道路,而另一个则否。那个不知道路的向知道路的说『我要前往某城、某村、某聚落,请你告诉我路该怎麼走。』,於是这个知道路的就指示不知路者,而说『朋友!你从这条路一直往前走,遇见道路分岔时,避开左边的路,转向右边的路继续走。你再往前走,会遇上一片森林。当你穿越森林后,会遇上一片沼泽地带。当你穿越沼泽地带后,会遇见峭壁与深坑,要注意避开它们,转向右边走,不久你就能到达目的地。』。」
佛陀向低舍比丘解释道:「在这个譬喻裡,那个不知道路的男子比喻愚痴无闻的凡夫,而那个知道路的男子则比喻如来、阿罗汉、等正觉。行进间遇上的岔路比喻解脱道上的犹豫难决,左边的路比喻邪见、邪志...邪定,右边的路比喻正见、正志...正定(八正道)。森林比喻蒙昧无知,沼泽地带比喻五欲之乐,峭壁与深坑比喻瞋恚与苦恼,目的地则是指涅槃。」
佛陀接着慰勉道:「低舍,振作起来!我已给予你辅导,为你解说法要,指示你解脱之道。低舍,你应该捨离放逸,在山间林下、寂静之处精进於禪思,免得日后因出家学无所成而追悔不已。」经过佛陀这番开示,低舍比丘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二七一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84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裡。那时,罗侯罗尊者来到佛陀的住处,向佛陀行礼问讯后,坐在一旁,问道:「世尊,对於现前这个能见闻觉知的身体暨在它之外的其他有情眾生,吾人该有甚麼样的知识与体验,才可以断除身见、贪爱与我慢呢?」
佛陀开示说:「罗侯罗,对於五蕴中的【色】,无论过去、现在、未来、内、外、胖、瘦、美、丑、远、近,应当运用内明的智慧,如实地观察并体验【色】不是【我】、【色】不为【我】所拥有、【色】不在【我】之中、【我】不在【色】之中;对於【受】、【想】、【行】、【识】,也要做同样的观察与体验。罗候罗,多闻圣弟子若能充分理解五蕴无常、苦、非【我】,并且以内明的智慧澈见五蕴的真相,就能断除身见、贪爱、我慢以及其他一切结使(烦恼),而永尽苦边!」
佛陀作了这番开示,罗侯罗尊者充满法喜,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二三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91。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段时期,佛陀在舍卫国游化,住在祇树给孤独园裡。这一天,佛陀向比丘们开示道:「应当如实观察色身(色蕴)是无常的!这样的观察就是合於正见的禪观,能使行者生起厌离心,不再贪爱色身,使心意得到解脱。同理,也如实观察各种感受(受蕴)、各种认知暨分辨作用(想蕴)、各种出於意志的活动(行蕴)、各种知觉(识蕴)也都是无常的!这样的观察就是合於正见的禪观,能使行者厌离它们,断除对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起之精神现象的贪爱,从而使心意得到解脱。像这样,比丘们!从五取蕴(五受阴)的繫缚中解脱出来,就能依愿自行记说:『此生是长夜轮迴的终点,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坚立;完成了所有的行持,不会再受各种生存境界的羈绊。』如同观察五蕴无常一样,观察五蕴的本质是苦、非【我】,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时,比丘们听闻佛陀这番开示,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参考资料:汉译杂阿含第一经、英译巴利圣典Samyutta…22:12。
我是这麼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郊毗婆罗山的七叶林石窟中。那时,尊者瞿低迦住在王舍城郊仙人山侧的黑石洞裡,捨离放逸,专精禪思,证得了阿罗汉果,然而却一再退失掉禪定,达六次之多。於是,瞿低迦比丘心想:「我捨离放逸,精进禪思,已得解脱,却连续六次退失禪定。我与其再退失一次定境,不如以刀自断身命而入灭。」这时,恶魔波旬心想:「瞿低迦比丘若自杀,就永远脱离我的境界了。我要立刻前去通知佛陀,要他设法阻止此事!」
於是,恶魔波旬来到佛陀的住处,以韵语说道:「大智大方便,自在大神力,得炽然弟子,而今欲取死。大牟尼当制,勿令其自杀。何闻佛世尊,正法律声闻,学其所不得,而取於命终!」
恶魔波旬说完此偈,佛陀也以韵语回答道:「波旬放逸种,以自事故来。坚固具足士,常住妙禪定,昼夜勤精进,不顾於性命。见三有可畏,断除彼爱欲,已摧伏魔军,瞿低般涅槃。」恶魔波旬闻言,心怀忧恼,隐没不现。
这时,佛陀说道:「比丘们!我们一起去仙人山侧的黑石洞,瞿低迦比丘已捨寿入灭了。」於是,佛陀率领着眾多比丘,来到了仙人山侧的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