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长部经





  “然,帝释!世间之体,实是种种而非一,由此种种非一之体'而成'世间,有情依据任何之体,皆固执决定“此始真实,其他是虚伪。”是故,沙门、婆罗门,对其信念、戒行、欲求下意趣为非同一。”
  “然,世尊!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是为究竟耶?”
  “然,帝释!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为非究竟。”
  “世尊!如何凡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为非究竟耶?”
  “然,帝释!唯断欲解脱之沙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为究竟。是故,非一切沙门、婆罗门、对其依凭、安稳、梵行、灭度皆究竟。”
  世尊如是答覆天主帝释,心恬适之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闻世尊解答,于此已断疑惑灭犹豫。”



  天主帝释,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更问曰:
  “世尊!爱欲是病、是肿瘤、是箭。爱欲牵引人以致有彼此之生,是故人有高低种种不同之果报。世尊!我闻外道及其他沙门、婆罗门,皆不得要领,长久以来此等之间,由世尊我始得明了。今,我疑惑之箭,世尊为我拔除矣。”
“帝释!汝曾以此等问其他之沙门、婆罗门耶?”
  “世尊!我曾以此等问其他之沙门、婆罗门。”
  “然者,帝释!卿如无障碍,可说彼等如何答卿耶?”
  “世尊!我在世尊、或如'世尊'之前,应无任何障碍。”
  “帝释!然者,宜说之。”
  “世尊!我往诣远离'民间'坐卧阿兰若之沙门、婆罗门处,至已,以此询问彼等,但彼等不明白,反问:“尊者是谁耶?”我答彼等:“我是天主帝释。”彼等更问:“帝释为何事来此处耶?”我为请教所闻所习之法,彼等雀跃欢喜曰:“我等见天主帝释,来请问我等而为之解答。”然,彼等则以我为弟子,但我实非彼等之弟子。今,我是世尊之弟子,已成为预流不堕恶趣,决定向正觉也。” 
  “帝释!卿以前曾证得如是欢喜耶?”
  “世尊!以前我曾证得如是之欢喜。”
  “然,帝释!卿如何证得如是之欢喜耶?”
  “世尊!以前诸天与阿修罗之战斗,然其战斗,诸天胜利而阿修罗败破。战胜已我如是思惟:“今诸天不准天界之精华,亦享受阿修罗所俱之精华。”然,世尊!我得欢喜是依据刀杖,而非依于厌离、离欲、灭尽、寂静、神通、正觉、涅槃也。然,闻世尊之法,我得此欢喜,非依据刀杖,而依一向远离、离欲、灭尽、寂静、神通、正觉、涅槃也。”



  “帝释!卿思惟如何果报,而言证得如是之欢喜耶?”
  “世尊!我思惟六种果报,而证得如是之欢喜。曰:
  于此天之我
  自己更得生
  如是世尊知
  世尊!我思惟此第一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舍非人之生
  我由天转殁
  自己心欣求
  入胎而不迷
  世尊!我思惟此第二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所问住不迷
  得喜过日我
  唯于慧念住
  世尊!我思惟此第三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正行住之我
  正觉智慧具
  我住此归寂
  世尊!我思惟此第四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然舍人之生
  我由人转殁
  成生天上界
  再成为天神
  世尊!我思惟此第五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曰:
  天神甚殊胜
  有名色究竟
  此身最后住
  世尊!我思惟此第六之果报而证得如是欢喜。
  世尊!我思惟此六种之果报,证得如是之欢喜。曰:



  我唯疑犹豫
  不得随所欲
  长久迷彷徨
  寻求访如来
  彼等兰若住
  我访彼沙门
  彼当是觉人
  思而往亲近
  “何者是有得
  何者为有失”
  如是问彼等
  彼为不知道
  来者是帝释
  我知彼等闲
  “如何卿帝释
  而来于此处”
  我闻法所习
  倾耳谛听教
  彼皆喜此言
  “我见彼帝释”
  时我寻访佛
  以断疑犹豫
  而奉正等觉
  此身无怖畏
  佛陀无比亲
  折除爱欲箭
  无等大雄佛
  我此顶礼彼
  我等彼诸天
  俱应礼梵天
  今皆向世尊
  我等诚顶礼
  彼佛正觉者
  尊师无上士
  天看此世中
  无有能比者



   尔时,天主帝释言乾闼婆般遮翼曰:
  “噢,般遮翼,汝令世尊怡悦,对我裨益甚多。汝令世尊怡悦已,我等诣见世尊、应供、等正觉者。我是父亲,使汝为乾闼婆王,而汝幢憬者,耀如日之跋陀与汝。” 
  尔时,天主帝释,以手三次触地而白日: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
  归命彼世尊、应供等正觉”
  然,宣说此已,天主帝释得清净无垢之法眼,证知:“凡是集法者,皆是灭法也。”而其余之八万诸天亦然。
  如是天主帝释之请问,世尊解答此,是故此宣说,名为“帝释所问经。


二二 大念处经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中阿含卷第二四之念处经(大正藏二六)。经之内容是宣示:净化众生、度脱忧悲、灭除苦恼、得正法、证涅槃唯一之道为四念处观,更说如法观察;五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四圣谛,以破净、乐、常、我之四倒。此中对于身念处观,精勤观呼吸、身体之位置、态度、其构成要素、解破部分、死尸等,有正知正念者,破除身之四倒,得证解脱,有详细之叙述。主说修习四念处者,其果报为阿罗汉果或得阿那含果,及反复以示不退转之努力精进的必要。四念处观虽散说于诸经典中,其构造比较简单,而适当之敷衍的,有中部经典之念处经;更加添此法观,必要有四圣谛之教说,而成为本经所说是可想像的。而且只要述此经之修行方法,则甚深关连到律的关系,于相应部经典之念处经,此法观同视于戒律,从正法之护持上,力说四念处观之观点看,构成本经之内容,可示为根木佛教中重要的一面。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 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
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