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密码
此段为: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师父说不住相布施,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个无相真空的妙理,有大乘根基的善人,自必信受奉行,却是有大多数的众生,听见这个说法,能生实信吗?”佛告须菩提曰:“你不要这样说,我说的法,即使深妙,又怎么会没有人全信呢?不但现前有之,至于将来,也是有的。就是到我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人,对此经中一章一句,能信以为实,也能印证这种人善根深厚。这样的人不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乃至从无量佛种得来的善根。若是有这个善根的人,闻此一章一句,心净不乱,深信不疑。须菩提!如来我,以佛慧眼,洞悉此种净信众生,善根纯熟,已悟得真空无相的道理,已离我人众寿四相,并且无法相(执著此经章句,实信其言说,落于有见,是法相),也无非法相(执著于沉空守寂,陷于无见,是非法相)。这个缘故,就是这种众生,若心有所取即着了我、人、众、寿者四相,若执著此经章句,也是著了四相,若心执偏空,就是固执人死后身心都归断灭、归于空无的一个错误的断见,也与著四相无异。所以要放下两头之见,不应执有、也不应执无,方可悟入性空,自然离法。正因这个妙理,所以如来我说此法也是不得已,是因为要汝等离相见性,超越彼岸,不能不假此法门使汝等渡脱生死的苦海。倘是汝等见了自己的本性、证了涅槃之乐的时候,我法就可舍去无用矣。这个比喻,就好比编竹为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此筏就无用了。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放下,何况不是佛法的世间文词、有相无实的五欲六尘的享受又有什么坚执而不肯舍掉的呢?!”
无得无说分第七:【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该段位: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如来果有所得正觉否?如来果有所说一定之法否?”须菩提曰:“如我解佛所说的意思,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我师父如来所说的法,是无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不可以色相取;可以意会,不可以口说。我师父说的是非法(虽有而却无),非非法(虽无而却有),这个缘故,不但我师父如来,就是一切贤圣,皆用这个无为法自修。不过得道浅者(贤),或假言说章句而后自悟;得道深者(圣),就可以顿悟、顿修。其成功虽一,因根有利钝、悟有深浅的差别,所以成功乃有迟速不同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该段为: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设若有人以七宝充满大千世界来行布施,此人所得福德多不多?”须菩提答:“世尊!自然是很多。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的布施,与我等自性中智慧的布施全无关系。究竟是无福德性,师父是就世间报施的福德而言,所以说多。”佛又说:“设若有人受持此般若经,或一卷半卷或一章半章,甚至四句偈,或为人演说经的意思,则他所得的福德比前说的大千七宝施的福德还要更多。”佛又曰:“须菩提!这缘故,是因为一切诸佛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皆从此经出。故云般若是诸佛之母。”佛又曰:“须菩提!但是般若并非佛法。其意是本来就没有佛法,不过假名耳。故云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二百六十八章 金刚精义
刘静已是听的如醉如痴了,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但是没有任何的饥饿感,只是感到一种幸福和对世界的了悟之中,他听到那佛陀正在讲着:
“一相无相分第九”:【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呵呵,我知道你们不明白这其中的内涵,其实佛祖在告诉我们: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须陀洹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初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须陀洹虽不能顿悟真空,尚能仅仅强制其欲,能却六尘境界,造入无相之门,得为圣人之流。”佛又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斯陀含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二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造诣于至静之处,但自睹之境,此心还是一生一灭,所以名叫一往来。实则无第二之生灭,前念方着,后念即离,心不着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佛又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阿那含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第三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三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内无欲心,外无欲境,习定已深,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所以虽名不来,实在是永不来欲界受生也。”佛又曰:“须菩提!阿罗汉当修行时,预先自念自己得声闻第四果否?”须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四果之念。这个缘故,是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灭,无得道之念,又怎么会有得果之念呢?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若是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须菩提接着又说:“世尊!我师父曾说过我,我终日立于一切法中,不起一烦恼,不恼一众生,无争竞,无计较心,已到极精妙处(三昧),在诸弟子中,许须菩提我为解空第一,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须菩提又说:“世尊!我虽蒙我师父称赞我如此,我实没有得了阿罗汉道之念。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道之念,便是我生一妄念又安得六欲顿空?我师父世尊,就不说须菩提我是好于寂静(阿兰那)之行者。因为须菩提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唯本分上一尘不著,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所以我师父世尊,称我是好寂静之行者。”(我们知五欲为财、色、名、食、睡。何为六欲?是欲界天中的欲望形态: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大家要好好听下面的:“庄严净土分第十”:【须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该段在说:佛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从前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否?”须菩提答曰:“世尊!我师父您在然灯佛所是自悟自修自证,于法实无所得。”佛又曰:“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菩萨这些觉悟的有情众生,于佛土之中作善缘福业,庄严佛土了吗?”须菩提答曰:“非庄严。这个缘故,因为我师父您所说的庄严,非形相庄严,如黄金为地、七宝为台等,不过都是心之所现。心净国土净,净心无秽土,此即无法、无定法,万法唯心。有形有相的庄严,不过名为庄严(实未庄严)而已!”佛又曰:“须菩提!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如此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住在六尘法上生心,否则心被六尘缘影所缚,妄念旋起,心怎么能清净呢?原来众生的觉性(清净心)妙湛圆寂,本无所住,如明镜现前,物来悉照,物去即空,所以若无所住,则生清净心矣!”佛又说:“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你的意思怎么样?是身为大否?”须菩提答曰:“甚大,世尊!这个缘故,虽然此身甚大,可是有形有相的东西都有生灭,都无常,免不了成住坏空、生住异灭的轮回而不能叫大身,但如我师父从前所说非相之法身,此身才是清净之本心,是法身也。此心包太虚空,遍法界,无相无住,顿入圆明,岂有形的须弥山所能比量么?这个无相的身才是真的大身啊!”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他的含义是这样的:佛曰:“须菩提!如是恒河所有沙数,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你的意思怎么样?恒河之沙多不多?”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一沙各为一条恒河,其河尚无数之多,何况河中的沙呢?”佛又说:“须菩提!我今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信女,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得福德多否?”须菩提答曰:“世尊!甚多。”佛告须菩提曰:“若善男信女,在这本经中一章一句,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演说给人听,这个法施的福德远比前宝施的福德,更多多矣。”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其意义是说:佛再曰:“须菩提!若有人随便在什么地方演讲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使诸听经的人消除妄念,当可知这一卷的真经就在此处的身中,就可感应天道的菩萨神明、人道众生、阿修罗道的恶魔等,皆来花香顶礼,如同敬仰佛像塔庙一般来供养。何况有人多多能受持读诵此经,以求悟性。”佛又曰“须菩提!可知道这种人是成就于无上菩提之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更无有一法能超乎其上的。要知道自心即是佛,并不是从外得。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有佛在。可以说,宛然如与佛弟子三宝同居,焉有不成就之理,岂不可尊可重乎?”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的原文是:【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