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密码
唷?br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本段的意义就更加明确了,他的意思是说:须菩提听佛说完前分的经,这时问佛:“世尊!此经叫什么名字?我们要怎么样受持奉行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乘此坚利的妙智慧,能到安乐的彼岸,超三界,脱轮回。此经以‘金刚般若波罗蜜’名之。你们应依法奉行,所以立这个名字,什么缘故呢?”佛又说:“须菩提!如来说的般若波罗密多是妙觉本性,湛如太虚。”本体既是虚无,哪里会有名字?不过佛怕人们生断见,认为法既然无而不遵照修行也,不得已强标一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字,为便于众弟子奉持而已!
佛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对此有说法否?”须菩提答:“世尊!般若是自心所生,是自性自悟,既无可名而名,我师父亦无可说。”
佛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细微尘埃,多不多呢?”须菩提答:“世尊!甚多!”佛又说:“须菩提!其微尘虽多,然无实体,终是有相非真,乃虚妄之物,名为微尘而已!如来我说世界虽大,然劫尽则坏,不是真实的,只不过名为世界而已!”
佛又说:“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否?”须菩提答:“世尊!不可以见。这个缘故就是因为我师父所说的三十二相,非法身的离相之相,它是应身的有相之相,也不过是假名而已!”
佛又说:“须菩提!若有善男信女,舍自己身命,如同恒河沙数的一般,求福而行布施,与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演说给他人听,其持经的功德,远远超过舍身命布施的人。因为前者是有形有相的布施,后者是无相布施,此布施可等虚空法界,无可量矣!”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说的就更加伟大了。其原句为:【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以上的意义是说:须菩提听佛说经,这时心中已深悟理趣,就感觉到听此经已晚为恨,今幸运无加,流下眼泪,哭泣起来,向佛赞叹了一声:“希有世尊!我师父所说这个深奥的经典,我从前得了慧眼,虽然已是一闻千悟,却是未曾听到如此深奥的经。”须菩提又曰:“世尊!我既闻此经,自性清净中已悟有本来全真的实相。设若有人得闻此经,发一念笃信,则其心纯正毫无欲尘,便得清净般若之慧,生真实不虚之相,就可以知道这种人成就诸佛第一希有功德。”
须菩提又曰:“世尊!究竟这个般若实相,空如太虚,无有形迹,若执著于悟实相,就不是实相了。所以我师父说,名之谓实相而已。”
须菩提又曰:“世尊啊!我现在得闻此经,以我从来所得之慧眼,自能信其言实,解其妙理,信奉修持,尚非难事。若当来世后五百岁,浊世末法的时期,离开我师父已远的苦海茫茫的众生听闻此经有信解受持者,则此人真为明了自性第一等的人,实不易得。什么缘故呢?因为此人顿悟真空,必无我人众寿等四相。能离四相,则此人必已悟非相,人我两忘。若如是离一切诸相,其心空灭,即造到觉地,与诸佛并驾齐驱,就得名之谓佛。”
世尊告须菩提曰:“汝所言,深合佛理,后果有人,得闻般若之妙法,不惊(无疑心)、不怖(无惧心)、不畏(无退心),当知这种人,是很少有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我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原以诸经皆从此出,此智慧可从烦恼的此岸到真善美慧的彼岸!但是若有彼岸之可执著,也不过假名第一波罗蜜而已!”
佛又曰:“须菩提啊!凡辱境之来,能恬然处之,不因怒恨乱我般若,其心如同太虚,即到觉地,这即是忍辱波罗蜜,是持名忍辱波罗蜜而已!说到这个忍辱,如我前生被歌利王分割身体的时候,可以说辱到极点矣!”
“真空本来无相,外不见其辱,内不见其忍,浑然两忘。否则若起四相,定起怨心,不能忘恨,必成苦果,怎么能说得忍呢?我又想起了过去的前五百世,做忍辱仙人时,曾修忍辱之行。在这个前世,就无四相之果,由历劫顿悟真空。可知吾人所修者,诚非一朝一夕之故。”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花香而散其处。】
本段的意义在于:佛曰:“须菩提啊!若有善男信女,于一日之间,以三次早、午、晚间都以等于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照这个样子,经百千万亿劫之久,一日三时,皆如此布施,自当得布施之福!若复有人,能以心无违逆,笃信此经,则其福胜彼舍身之福多多矣!何况手书口诵,为人解说经的意义,存利己利人之心,不但明自己的性,还要使人人见性,善根纯熟,利益无穷,其福之多,又岂可较量呢?”
佛又曰:“须菩提啊!简要言之,是经有不可以心思口议,不可以多少称量,实无边际的功德也。如来我,说此经怎么有无边际的功德呢?是因为金刚般若,是我们妙用的本性,是大乘菩萨的最上乘,不是小乘人能够做得到的。所以如来我,为启发大乘人,说明此真空之妙,为启发最上乘人,说明此般若之法。若有大根器人,持此大乘经典,广为人阐发妙旨,则这种人成人兼成己的功用德行是不可较量、不可思议、不可以边际求之的。而这种人印契佛心所成就之功德,唯有如来我知得见得。这种人,既成就此功德,就足能以身担任如来无上菩提正法。这个缘故,就是喜好小乘法的人,局于见闻之小,不免有我人等私见,对此大乘最上乘法,便起惊怖畏惧的心。自心且不能净,哪里还能够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此经呢?”
佛又曰:“须菩提啊!大乘人,在在处处,说此经典,能使听者,心开意解,善气感通,则天龙八部神人俱来供养,护卫法身,普现华光三昧,直是一座舍利宝塔,能使远近敬仰顶礼,散布宝花妙香于持经之处,则供养可谓至矣!此所谓一人办心,诸天办供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的原文是:【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其意义为:佛曰:“须菩提啊!每有善男信女,并能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得不到人天的恭敬,却被别人轻贱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他在前世有大罪业。既有罪业,则将来世,应该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受苦无穷,今以持经功德减其罪业,因为被人轻贱,就可以抵消来世罪恶的果报,可不入三途。”宋朝的秦桧现生畜生道,而岳飞尚在鬼道,怨气冲天,还是未离打打杀杀。反之被人轻贱者,渐渐消业,因除果现,罪灭福生,所以被轻贱者自然可得正等正觉。
佛又说:“须菩提啊!我想到在很久以前,经历了无量数劫,在我未遇燃灯佛前,曾供奉无量数佛。且佛佛皆然,无一不专心专意供养,不可不谓历事供养无法计算的诸佛,倘是后人,能对此经持诵,见自本性,永离轮回,其所得功德,比如来我供佛功德,还要胜过万万倍之多。”为什么?此经是成佛之母。(唐六祖闻“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开悟,并度了万万之人断恶修善……足见此经之殊胜。)
佛又曰:“须菩提啊!若善男信女。于后末世,受持读诵此经,必得此无量之功德无疑。此如来我仅约略而言,若详细说之,其大可包天地,其多胜恒河之沙,恐下根人闻之,大则狂乱,小则狐疑,反以我言为虚妄不实而惊疑之。”
佛又曰:“须菩提啊!当知功德,由于经义,应于果报。经义甚深,不可推测,果报甚重,不可尽言。”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