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密码
佛!”静修礼毕,立刻消失不见了,他已化身为一牧童来到了神州河北的杨家营村。
也就在这个时候。那刘静的神识也迷蒙地离开了离子界的第一重凡圣土。此时好像从梦中醒来一样,迷茫中好像又什么都无法记忆而起。只有那佛之金光他难以忘怀,他看着那部已经合在一起的《佛路》,心中的疙瘩是越结越大了。因为,一切都好像与他没有关系,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形神在揭开密码后将会魂归子键,与自己的原身合为一体了。如果自己稍有偏差将真的对不起自己的原身子键了,将害的子键因缺一魂而难以成佛菩萨。而自己这一魂也将堕入地狱恶道之中,遭受几亿年的大劫而不能复出了。想到这里不由的站了起来,他领悟着刚才神识在佛界谛听静修佛陀对波若菠萝蜜的讲解。
也就在这个时候,陪着自己来到村子感悟的张琳叩响了门,并问到:“刘教授,有一小孩儿要见你,你是否见呢?”
“小孩儿?哦!找我什么事情吗?”刘静虽然有些感觉,但他已忘记这个小孩儿是静修变化而成,是来度化自己的佛陀了,毕竟这些宇宙中的机密刘静是难以记得那样清楚的,不过还是有一种力量告诉他,他必须要见这个小孩儿。
“你见吗?”张琳在外面催促地问到。
“那就让他进来吧!”刘静拍了自己一下有些麻痛的头,说实在的他也想放松一下,既然小孩儿要见自己,那就说明自己一定与这个孩子是有缘分的,拒绝是不对的,于是就让张琳将那孩子领了进来。
那孩子进来后,刘静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因为这个孩子虽然是个牧童打扮,但佛风甚壮,不知从哪里看都有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和尊严。
“你找我?请坐吧!”刘静不知道为什么十分恭敬地说到。
“呵呵,你们谈吧!”张琳看着有些滑稽的刘静笑着说了一句,然后就倒着身子把门关闭后走了出去。说实在的张琳有些奇怪,因为她感觉到这个年轻而英俊的教授近来越来越像一个僧人了,但是,她却感到有些事情越来越不可思议了。因为他听村长说,自从他们来后,存在里所有的怪事都消失了,而且存在的粮食和土特产品也受到了外界的关注,村子里说他们是贵人,是他们带来了福气。
这些说法张琳固然是不相信的,因为她作为新中国发展几百年后的现代人类。她绝对不会相信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因为她只相信世界是物质的,精神只是依附于物质的附庸而已。不过,她自从和刘静一起工作以来,她的思维里开始有些变化了,那就是她开始感到一种奇怪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她说不清楚,甚至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但又确实存在着。
她最大的感觉就是,自从她和刘静来到这个山村以后,该有雨时恰有雨,该有风时恰有风。只要庄稼需要的,无不应时而来,而且总是祥瑞自起,福瑞和来。村民之风也有了极大的转变,夫妻和睦,子孝媳顺,山村里无不欣欣而柔,寺院重建一幢。念经之人邹然。她永远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特别是刘静教授,本来是年轻之人,性生活自是第一大要,可是从未见刘静有任何越轨之目光。真实心静如水,国土庄严。
他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更不知道要在这个山村还要呆多长的时间,她也知道这个地方一些有传说的地方,于是信步来到漫梁上细致查看起来,她不相信这个地方真有什么神仙来过,更不相信有天界的存在,但毕竟有传说的地方总有些神秘的色彩,她也需要精神上的寄托,同时也有一些探究的意思,为此她来到那个土包之上研究起来。
再说那刘静,将那小孩儿让到屋子里后,那小孩儿并不谦让,而是很得体地坐在了炕沿上。用那敏锐的眼睛看着刘静,也是一句话也不说。不过这在佛教中也是有的,那叫以目传法。对于有了一些佛根的人来说,那是最高级的授法了。刘静毕竟是子键的一缕魂魄,那慧根是十分深厚的,对于对面佛陀的授法感应十分强烈,他被佛陀的慈悲之目光一照,他立刻赶到思维清晰起来,充满了智慧。他的思维突然回到了与红嶶在逃出基地在山洞里见到的场景。
可是,他的这种思维并没有进行下去。那小孩儿好像已经知道刘静的心里活动一样,笑了笑说到:“教授不要执着于山洞中所见,今你已经听法会中佛陀波若之法,应自有新的领悟,所谓法中无法,不知你是否可了悟其中深意'3ǔωω。cōm'。”
“你,你,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天梦中之事?”刘静闻听到小孩儿洪钟般的声音后惊异地问到。
“呵呵,我无从来之地,自然不知你梦中事,只是笑谈而已。”那小孩儿说话的时候已是盘腿坐在了炕上了。刘静虽然尚未开悟,但到这个时候已经看出来者绝非小孩儿,而是因缘佛陀或者菩萨示现来了。急忙躬身而起。
第二百七十一章 方便之门
刘静站起来后极其恭敬地问到:“您一个无字,让弟子感到无比的惭愧!请大师示下!”
“哈哈哈,看来子键之魂确实非同寻常,我选择是没有错的。阿弥陀佛。既然你已知我身份,我也不隐瞒你了,那好,你有什么疑惑,在下自然为你解答就是。”静修佛陀笑着说到。
“多谢我佛。”刘静此时似乎也清醒了不少,他已经感觉到这就是自己梦中所见的佛陀。
“世人均是佛陀,不必如此客气,天下之生物均是一样的。呵呵呵”静修此时一道金光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啊!伟大的佛陀。刘静再次跪拜了。”说着刘静就要跪了下来。而佛陀自然是不容许的,佛陀一个法术自然就将刘静托了起来。
“啊!伟大的佛陀,我知道您来时为了我愚笨的脑子。如此,弟子实在惭愧的很啊!”刘静恭敬地说到。
“呵呵,刘静,你不要腐酸之气,有什么事情就说给我听,卧佛慈悲,自然是有问必答的!”佛陀只能用世俗的话啦引导者刘静了。
“伟大的佛陀,我还是对《金刚波若波罗蜜经》有些不懂,不知我佛能否为我再开智慧。”刘静说这些话后,已是有了极大的禅进了,静修听后自然是欣慰,点了点头,笑着说到:“我佛慈悲,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的。请你认真谛听!”
“是,伟大的佛陀!”刘静立即安静地坐在了佛陀的对面,他知道这是佛界对自己最后的启迪了。
“刘静,你认真谛听,我将以俗语对你说来。此部佛经是我佛如来最重要的一部经文,他告诉你这个世界的真实。经文说的是:在古印度的一次佛经结集中,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尊者,根据自己耳闻目睹,诵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如下一次说法。
本经的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佛住在舍卫国内的祗树给孤独园里,聚集在佛周围的全是一些道高德重的大和尚,总数约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共处一园,不相离舍,组成了一个甚为庞大的僧团,随佛听法修持。
有一天上午,临吃饭之时,世尊穿上袈裟,手持钵盂,亲自到那庞大的舍卫城去乞食。在城中,世尊慈悲平等不越贫从富,不舍贱趋贵,不避秽拣净,不弃小择大,逐街逐巷,挨家挨户,依次行乞。乞满钵盂后,世尊又离城而出,返回祗树给孤独园,与众僧一起吃用所乞之斋食。吃毕饭后,世尊便将衣服和钵具收拾起来,去除染尘,铺好座具,结跏趺坐,端身正念。
就在这时,座下众僧中有位叫须菩提的长老即从其座位中站立起来,他斜披袈裟,偏袒右肩,徐步而行。来到佛的面前后,便左膝曲空,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诚心静气,向佛行礼,然后,恭恭敬敬地对佛说道:
“难得啊!世尊。我佛如来总是善于护持眷念,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总是善于吩咐谆嘱各类菩萨们。世尊:若有善男信女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应如何安住其真性之心,以证悟般若,把握真谛,最终与无上圣智契合,获得彻底地解脱?应如何降伏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断绝烦恼,进趋佛果?”
佛回答说:“好呀!好呀!须菩提:正像你所说的那样,如来善于眷念,爱护关怀各类菩萨们,也善于吩咐嘱托各类菩萨们。你们现在认真地听着我将要为你宣说。善男信女若发愿追求无上正等正觉,立志行大乘菩萨道,誓愿证成佛果,那么,他们就应如此这般地安住其真性之心,以契合无上圣智,永获解脱;应如此这般地制服其妄念之心,以消除客尘污染,专心修道。”须菩提闻佛已应允解答其问,便兴奋地说:“太好啦!世尊。我们都非常高兴愿听从您的教诲。”
如来佛告诉须菩提说:“诸位菩萨包括大菩萨们应该这样制服他们的妄心:所有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诸如欲界中依卵壳而生出的众生、由母胎而生出的众生;因潮湿而生就的众生;无所依托而仅借其业力得以出现的众生;诸如色界中已离食、淫二欲、无男女之形,无情欲之动,纯由清净绝妙之物质构成的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诸如无色界四天中那些无可见之物质形体、纯属精神性的众生;如位处“识无边处天”、无有形体、但有思想活动,并以此想心相续为命的“有想”;位处“无所有处天、既无形体也无思想活动、完全入定状态的“无想”;位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的那些谈不上有无思想活动的众生。所有这几大类众生我都要使他们断尽烦恼、永绝诸苦,进入绝对清净圆满、永恒妙乐常住的涅盘彼岸世界,从而使他们获得彻底得救度和最终的解脱。
我虽然如此救度无尽量、无数目、无边界的芸芸众生,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众生获得救度。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存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并分别执著、认其为真,那他就不能算作真正的菩萨。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者,须菩提:菩萨对于世间万事万物及彼岸世界的一切都应无所执著。例如,在进行布施时,应该破除诸相,去除执著,心地清净,毫无牵挂。具体讲既是不执著于眼睛可见之大小形状、不同境状、各类颜色等表面现象,也不执著于耳闻之声音、鼻嗅之气味、舌品之六味、身别之触觉及意识所感觉和认识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须菩提:菩萨应该像这样进行布施,既不住于六尘外境、物我两空、一心清净、远离相缚、超出物累,既不思惟权衡,斤斤计较,也无一毫希求之心,清净而布,息虑而施。”
佛又自问自答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凡夫俗子,执著诸相,以布施求取功德、满足所欲,所以,先施财于人而后得福于己。这种有相布施必有其尽,固而所得福德也必然有限。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诸相,内不见我之能施,外不见我之所施和受施,布施遍满虚空,无有所障,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是不可思议和无法估量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如来佛又话题一转,问须菩提道:“须菩提,在你看来,东方虚空的广大程度是否可以思量到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思量,世尊!”
如来佛又问:须菩提,东方虚空不可思量,那么,南方、西方、北方和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以及上至天,下至地的虚空,其无穷无尽的深广程度,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想象,世尊!”
如来佛再唤一声须菩提,并告诉他说:“菩萨不执著于诸相而进行布施的福德,其巨大与恒久的程度也像十方世界无边无际的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接着如来佛便郑重其事地说道:“须菩提:初发心的菩萨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教导,远尘离垢,无住而住。如此而住才是本心安住之所,才是真正的住心之法。”
即不著人我相,也不著诸法相,那么由此而证悟的解脱状态既成佛又是怎么回事呢?佛的各种殊妙之身、庄严之相又应如何对待呢?为了进一步说明无住而住的道理,排除须菩提及座下众弟子心中的疑惑,佛便又叫了一声须菩提,开口问道:
须菩提:在你看来,能否借助如来佛的各类身体相貌而认识到如来佛的真实本性呢?亦既能否说各类肉身之相状本身就是如来佛的法身呢?”
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自然理解如来佛设此一问的用意,于是回答说:“不能,世尊!不能以如来佛的各种身相来识别如来佛。为什么呢?因为?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