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末代帝王求生记
“回禀公子,微臣愚钝,无法分辨。不过这几片竹简残片上写着‘宋君卜封口而枚占巫苍,苍占之曰:吉,鼎之它它,鼎之煫煫,初有吝,后果遂’的字样。承蒙公子厚爱,愿意将珍贵的藏书借与微臣阅读。微臣曾在《归德》一书中,见过这段卜词。这是宋国君主初封之时卜卦,巫师苍以宋国的鼎为占卜对象。”萧何一边说着,一边将手里的竹简残片高举过头,朗声说道:“只待宝鼎全部挖出,查看鼎腹就可以知道到底是哪一只鼎了。”
“嗯……”胡亥用众人眼中不急不躁,万分淡定,但淡定中又隐隐透露出那么几分急不可耐的表情,点了点头,伸手接过萧何手里的竹简残片,看了几眼之后,开口说道:“周德衰败,九鼎末于荒野之中,而今……六国毕、四海一、天下定、九鼎出。此乃上天指引,欲兴我大秦之意!天佑大秦!”
胡亥一边说着,一边高高举起握着竹简残片的右手,连喊几声道:“天佑大秦!天佑秦王!”
“天佑大秦!天佑秦王!天佑少公子!”众人之中,又是刘季第一个先带头喊了起来。
听到刘季的喊话,胡亥简直都要醉了,他深吸一口气,用力瞪了刘季一眼,你能不加那句“天佑少公子”吗?
被胡亥这么一瞪,刘季先是一愣,接着反应过来,这必须是少公子嫌自己反应太慢,夸奖他的力度也不够大。少公子,微臣明白的,您自己不好意思夸自己,所以这活只好微臣会给您办得妥妥帖帖的。
不过……九鼎到底是什么?等会找老萧问问。
虽然对于大多数文盲来说,并不知道九鼎是什么,但不妨碍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还不到晚上,九鼎就已经被挖了出来,洗干净,然后在重兵的保护下,送到了汾阴的驿站之中——坐来时的船,那是绝对不行的。野史传说中,有一个鼎就是在运送途中掉河里,然后始皇命几千人泅水都没有找到。
胡亥屏退众人,好奇的看着眼前的大鼎,其实……也还好吧,看着还没有后世被称为“司母戊鼎”拉风。
司母戊鼎高为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眼前这个鼎,要比司母戊鼎小许多,看上去还没有胡亥高大,重量最多也不会超过五百斤。你问胡亥,为什么连鼎的重量都知道?
虽然野史传说里,每一只九鼎,要九万人才能运动,所以周武王一共用了九九八十一万人,才把九鼎运回都城镐京。
但是用脑子想想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四千年多年前的夏朝,要造这么大的鼎,得用掉多少铜材?就算有这些铜材,你又哪来那么大的铸造设备?哪来那么多大起重设备?只靠人力,九万人要怎么搬啊?用绳子拉,你确定你的绳子承重够?夏朝要真有这黑科技,早就一统全球了。
除非九鼎是外星人造的。
反倒是胡亥的家史《大秦诸先王史》中写得很明白,公元前307年(即周赧王八年、秦武王四年),秦武王力与任鄙、乌获、孟说三位大力士来到洛阳。见周室所藏传国之宝九鼎,以雍鼎代表雍州,应属秦国,思欲取走,乃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当时孟说将鼎举离地半尺;而秦武王举时,鼎也是离地半尺。秦武王爱秀,想转两步秀给大家看,结果不一小手失了手,被鼎砸断腿骨,最后得了破伤风死掉。
孟说能举,秦武王也能举,考虑到人的力量有限,因此,眼前这个鼎从重量上来说,应该还是比较还原的。
至于,你说史书里动不动就说“力可举千斤”?不好意思,现代一斤是五百克;秦代一斤是258克,所以这个鼎用秦朝的说法来应该是千斤。
重量上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外观和工艺了。若是自己没有穿来,再过上几十年,项羽一大把大火,把有的资料都烧光了,要造假还说不定有点难度,怕遇见考据党。但是现在……关于九鼎的资料还安静的躺在咸阳宫的藏书阁里,赵高要是连对着资料仿制一个一模一样的都办不到,父王早就把他洗吧洗吧当下酒菜吃了。
“哈……不知道父王看到奏折会怎么样?不会高兴的晕了过去吧?那我罪过可就大了。”胡亥拍了拍大鼎的鼎腹,这个鼎其实也不是毫无破绽的。应该来说,它不但有破绽,而且还是一个大大的破绽,按照史料上记载,当年夏启铸九鼎时,曾在鼎腹上刻上了鼎所对应州的铭文。
但是眼前这只鼎的鼎腹上什么都没有,只有模糊的似乎被人毁坏过的痕迹。
这当然是胡亥故意留下的破绽,为的就是减少另一只九鼎被发现时,两只鼎铭文撞车的可能性。这样模糊处理后,除非天下九鼎皆出,否则就算出了八个鼎,就算有碳十四在手,也没人敢说自己手里的这只不是真的。
至于铭文被毁的理由嘛,就留给后人去猜测吧,要相信人民群众,群众的想像力是无穷的。
这时在咸阳宫之中,秦国正在举行一统天下后的首次大朝会。
本来,以太史令领衔的太庙、太祝、太卜与博士学宫组成的大朝礼仪专署,是想将这次大朝当成“新朝开辟,天子即位”两大庆典一起来筹划的。结果嬴政在听了蒙毅的询问后,一言不发,只是瞪了蒙毅一眼,然后转身走出书房,留下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犹自一脸搞不清楚状况的蒙毅。
“蒙大人,诸位大臣都还没回来呢。”最重要的是,少公子还没有回来。宝贝儿砸见不到自己的风光大典,当父王的心情怎么会好?
赵高飞快跟蒙毅说了一句,跟着嬴政走了出去。
因此,诸般盛大礼仪一律终止,最终还是按照秦人的本色,隆重喜庆,但却无一丝豪阔奢靡之风。整个大朝会弥漫出一片肃穆庄重的气息,大臣们衣冠整齐,端坐于正殿之中。殿内各处皆放着冰盆,以防众大臣因为流汗而失态。
嬴政一袭冕服端坐于朝堂之上,看了一眼坐在左首的长子扶苏,身材修挺,冠带束发,顾盼之间英气勃勃,充满着青春和活力,正是最美好的年华。
看着长子,嬴政不由又想起数年未见的幼子,虽然每天都能收到幼子的家书,每十天还能收到密探送来的情报以及画像,但终究没有亲眼所见,不知道自家萌萌哒,现在有没有更萌萌哒了呢?
算算日子,胡亥现在应该已经走到函谷关,过不了几天,自家萌萌哒应该就能到家了吧?半个月前,让赵高给胡亥收拾屋子,也不知道他收拾好没有?等下下完朝,自己要再去检查一次,免得他不体贴不细心遗漏了什么;也不知道胡亥现在身高几何,新衣服早按照密探送来的尺寸备好,但终究没有亲眼所见,不知道合不合身?
嬴政一边心不在焉的,听着蒙毅念着早已准备好的王书,一边满脑子胡思乱想,盘算着自己应该怎么收拾这个离家多年,还尽在外面给自己惹事,害自己给他收拾烂摊子的熊孩子,忽然看见竟有一个宦官,手持一本奏折,不顾正殿之上,此时正在开朝会,就匆匆跑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将手中的奏折高举过头,大叫道:“陛下,少公子急报!”
少公子急报?熊孩子又干了什么?这回的事,竟然大到要打断大朝会了?
大朝会,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打断的;但二般情况下,国内发生非常严重的大事,比如东方六国兵临函谷关这种大事,是可以打断大朝会的。
所以在听到“少公子急报”这三……不,五个大字之后,嬴政只觉得耳边传来“嗡”的一声巨响,心脏像被人揪住一般,只觉心口痛得难受。
这样的大事,不会是熊孩子变成死孩子,自己出事了吧?否则……实在想不出来,有什么事能大到值得打断大朝会,还是这样重要的大朝会。
要不是一丝理智尚存,嬴政真想捂住心口,直接晕过去算了。
“呈上来!”嬴政的声音有些发抖,心跳加速,拿过奏折的手,也不自觉的抖了起来。
嬴政用略为有些颤抖的手打开奏折,没看内容,先看字迹,是自家小熊的字,顿时心中大定,还能写信,看来熊孩子还没有变成死孩子。既然人没死,那剩下的事就不会是什么大事啦,说的好像熊孩子惹得麻烦还少了,最多等熊孩子回来吊打一顿就是了。
定下心神,嬴政开始阅读奏折上的书信,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接着又再看了一遍,然后揉了揉眼睛,又看了三遍。他阅读奏折时那种难以形容、无法用言语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情,将朝下众臣、扶苏、赵高的胃口钓得足足的,正殿之上一片死寂,所有的人都盯着嬴政,恨得不一把抢过他手里的奏折自己看。
良久,心情复杂的嬴政,随手将奏折递给一旁的赵高,开口说道:“赵高,你帮寡人看看,寡人有没有看错?你看到内容,是寡人所看到的内容吗?”
见嬴政这样难得的失态,对此事早有了解的赵高,在心里估了估时间,也终于松了一口气,接过奏折,回答道:“喏!”
趁着赵高在看奏折,嬴政心情十分复杂的看了扶苏一眼。
虽然自己一直十分疼爱胡亥,但不代表自己不疼爱扶苏;虽然胡亥给自己带了许多的快乐,但扶苏是自己的长子,他出生的时候,同样给当时尚未亲政,且被吕不韦、嫪毐的自己,带来极大的快乐;虽然胡亥比扶苏更像自己,也更加贴心乖巧聪明懂事,但嬴政对胡亥的定位一直是,就像自己少时的梦想——当一个有人爱有人宠,快快乐乐健健康康无忧无虑,想干嘛就干嘛,想买啥就买啥,干了坏事也有人兜着的快乐熊孩子,所以他从未想过会是扶苏之外的人,来继承自己的王位。
最重要的是,扶苏仁慈善良,继位后必会好好对自己的兄弟;而胡亥嘛……虽然在大多数事上,他比扶苏还要更为仁慈善良,但在某些事方面,他也很像自己。
身为一个父亲,嬴政知道自己偏心偏得没边了,但这不代表他喜欢手足相残,相反他更希望每个儿子都能过得好好的。
但是今天……一个能亲眼见到异象,然后挖出九鼎的孩子,这难道是上苍在指点自己吗?
见嬴政用这么奇怪的眼神打量自己,还一打量就打量了这么久,扶苏心里难免有些毛毛的,莫非是胡亥出事了?可胡亥出事了,又关他什么事?值得让父王看自己这么久?又不是他干的。说实话,胡亥要是真出事,那仇家只有可能是……名单太长了,想想他在楚国杀了多少人吧——男丁全杀掉,十二岁以上的女人全部配于秦军中有功之臣为妻,十二岁以下的没入宫中为奴。
虽然项羽刺杀胡亥时,胡亥那席绝不妥协的话流传出来后,吓得不少楚人为免遭连累,自动自觉的给胡亥当眼睛,不但一旦发现可疑人物就积极举报,而且还开始奋勇保护大秦少公子,但想刺杀胡亥的人从来就没有少过。
“赵高,看完了吗?”嬴政收回心绪,开口问道。
“看完了。”赵高合上奏折,身体前倾,伏在地上说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
见赵高这般模样,众臣以及扶苏心中疑惑之情更深。大王还有他身边的赵高这么激动这么高兴,上次看见还是灭国之战的时候,但现在天下已定,宇内安宁,又哪来的国可以灭?
“那你把消息告诉他们吧。”嬴政暗耐不住心中的激动,开口说道。
“喏!”赵高直起身体,摊开手里的奏折,大声的念道:“儿臣胡亥启父王……”
胡亥的奏折和他的啰啰嗦嗦,路边看见一株小草,也能写上半天的家书不同,历来都是言简意赅,而且写得都是白得不能再白的大白话,所以群臣们一听就明白了,原来这次打断大朝会,不是什么大事,没准备杀人也没打算诛人全家,就是少公子在汾阴发现了一个九鼎而……慢着?发现了什么?九鼎?
群臣们激动了,丞相王绾狠狠揪了揪他下巴下的胡子,疼,看来不是作梦。
“大王说的……说的是可是昔日夏启所制之九鼎?”王绾一脸震惊的看着嬴政,昔日文信侯吕不韦灭周之后,欲取九鼎归秦,可吕不韦遍寻周国都城却找不到九鼎的下落,反而听说九鼎已经被不甘心亡国的周室遗臣熔成了兵器。
“正是此鼎。”嬴政点了点头,一脸淡定的说道。
“若真如此,那真是天命所昭,恭喜大王!”王绾松开胡子,率先说道。
“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六国毕、四海一、天下定、九鼎出!大吉!大吉啊!”李斯毫无节操的从未来孙女婿的奏折里,剽窃了几句他觉得很带感的话过来。
这个孙女婿,虽然传闻里挺淘……好吧,他真得就是一个挺淘气的熊孩子,但从小运气都是出人意料的好,而且天赋极为出众。别人不知道,李斯可知道的清清楚楚,大王最近几?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