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娇重生日常
阿娇有些惶恐道;“这,母后怎么出来了呢?臣妾还没有给母后请安呢。”昨日平阳公主请安进来说什么了吗?王娡这态度绝对不逊她母亲啊。
王娡笑着说:“我们母女之间不用那么多规矩,走吧,一起去给太皇太后请安,太皇太后身体不适不能打扰,我也是好久没有去给她老人家请安了。”
阿娇只好装作受宠若惊道:“诺,母后先行。”竟然连本宫都不自称了,事物反常即为妖,她心里更是警惕了。
王娡拉着阿娇的手,道:“母女之间不讲究这个。昨日我又想了想,彻儿说得对,你们还年轻,我等几年抱孙子也是使得的。你别恼母后,我呀,是被先前玉堂殿的人气着了,后来想着庶子到底不如嫡子尊贵,你且放下心来,只要你和彻儿好好的,母后就安心在长寿殿养老,不管你们其他的了。”
阿娇惊讶得差点失态:王娡这也反转太大了吧?她的意思是…。。她可以专宠?噗,好吧,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让她迫切的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但是她不脱后腿更好,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她要做什么事情不会有来自长寿宫的干扰了,不错,也许这世老天爷是怜惜她的。
不过面子上还是要装作惊喜和羞涩,道:“谢谢母后,果然还是母后疼我。”
两人都有意营造气氛,所以到了长乐宫时,外人看来婆媳两人就是亲如母女了。
长乐宫中,窦太皇太后端坐在中间,两人分别给太皇太后见礼之后,分坐在她的身旁。
阿娇仔细的看了一下太皇太后,心里一酸:经历了丧子之痛,每次见到外祖母,都觉得她白发又多了一些,皱纹更深了一些。
王娡仔细看了一下,心中一松:看起来太皇太后气色并不好,果然是年纪大了,如平阳所说,她们只要等着就好了。口中笑着说:“太皇太后气色好多了,臣妾就放心了。”
阿娇勉强一笑,道:“是啊,祖母气色好了很多,现在苦夏马上就要过去了,早晚有些凉,司婆婆可要注意给祖母添些衣裳。”
司氏忙拱手道:“诺。”
窦太后大手一挥,爽朗的说:“就你们小心,别担心,我老婆子活到这么大的岁数了,也够了。倒是皇太后和娇娇,你们虽然年轻,还是要多注意身体。”
“诺。太皇太后乃是上天庇佑,一定是长命百岁的,只有您老人家在,我们这些小辈心里才有底。再说彻儿也还年轻,还需要您老人家多多指点呢。”最后一句话,王娡倒是显得有些小心翼翼的。
阿娇也接口说道:“母后说得对,祖母,我还需要您多多提点呢,一定要好好保护好身体。”
太皇太后笑了起来,说:“知道了,你们有孝心。皇太后身体可好点了?专心养好身体,不必惦记我这里。”没有事情不要过来了。
王娡道:“诺,臣妾谢太皇太后恩典。”然后起身道:“臣妾就不打扰太皇太后了,娇娇,你且好好陪陪太皇太后。”
阿娇忙起身,道:“诺。”
等王娡走了之后,阿娇立即快速过去,抱住太皇太后的手臂,撒娇的说:“外祖母不疼我了,我好几次要来看您,您都不召见我。”
女孩娇软的身体扑过来,窦太皇太后就感觉到生命的鲜活,不由得抚摸着阿娇的秀发,道:“外祖母知道你心疼外祖母,可是娇娇你现在是大汉的皇后,要尽快熟悉未央宫的一切,天天带着长乐宫,能做什么?外祖母老了,护不了你多久?你呀,要快快的长大,要保护好你娘。”
阿娇的眼泪一下子留下来了,但是极力的保持着声音的镇静,道:“我知道,外祖母。阿娇在努力长大,但是还是要外祖母看着啊。”
“外祖母能看你几年就是几年。行了,别哭哭啼啼的。”太皇太后虽然眼瞎了几十年,但是相对感官更加灵敏了,自然也是知道了阿娇极力遮掩的眼泪。
她继续说:“娇娇,哭不要紧,爱哭的孩子有糖吃,俗语说得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你的内心一定要强大,知道自己要什么。我观你最近行事,很不错,但是娇娇,你一定记住,下定决心绝对不能心软,否则拖累的是你母亲,你可知道?”
说道最后已经言辞严厉了。
阿娇一直知道,窦太皇太后如此宠她,只不过是因为她是母亲的女儿,在她的心里母亲比任何人都重要。可是她却没有半分埋怨。因为她也爱着她的母亲。
要不是母亲和外祖母护着她,以她父亲的秉性和侯府的糟乱,她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诸侯王和公主也多的是,他们的孩子也不计其数,但是对孩子如此的好的,馆陶长公主绝对是独一份的。
阿娇使劲的点点头,道:“我知道,外祖母,我必不会让母亲受人欺辱。”这本就是她重生的最大目标。
太皇太后叹了一口气,道:“娇娇,你是一个心思纯的,但是胜在脑筋清楚,看人眼光不错,只要保持此心,以后你的福气在后头。”
阿娇脸有些热,这是太皇太后第一次夸她,也是对她的肯定,她心里更加有了信心,说:“谢谢外祖母夸赞,我会努力的。”
太皇太后点点头,话题一转:“你现在在做什么?”
阿娇今天来本也是要请教的,于是毫不隐瞒的说:“外祖母,我在看圣人书《老子》,但是也许是我太笨了,并不能理解其意。”
窦太皇太后来了兴趣,说:“哦,怎么想起看这个?”
“我也是想多学一点,以前总听外祖母说起:‘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虽然理解其意,但是并不能领会其字面之下的意思。这次忝为执掌宫务,才发现这句话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只要定好规矩,赏罚分明,各人做事就尽心的多。”
窦太皇太后欣慰的点点头,道:“不错,不错,娇娇你能领会到这些真是出乎我的意料。黄老之学就是强调道生法,清静无为,主逸臣劳,宽简刑政;除削烦苛;务德化民,恢弘礼义,顺乎民欲,应乎时变……。”
说起黄老之学,窦太皇太后自是滔滔不绝,阿娇也是听得认真,记在心里,准备回去再好好琢磨琢磨。
一老一少,一个说一个学,时间倒是也过得快。等日上三竿,司氏才过来打断,两人才发现。
阿娇有些不好意思,说:“都是我不好,外祖母身体刚好,就来打扰了这么长时间。”
窦太后今天讲得很是开心,毫不在意的说:“打扰什么,黄老之学,博大精深,你还有得学。行了,今天就说道这里,你回去好好琢磨一下,有所得再过来问我。”
阿娇站起来,高兴一拱手,道:“诺。外祖母可比那些博士讲得好多了。”
窦太皇太后脸上就出现了自豪的神情,说:“我这是刻苦研究了的。不像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儒生,不事生产,却还瞧不起生产的人,读书不知其意,不知所谓。”
阿娇只知道刘彻诏举贤良的大多数都是儒生,那么又有何深意呢不过听外祖母这口气,难怪刘彻和外祖母对上了呢,外祖母根本是很不喜欢儒生,可是偏偏刘彻还把儒生弄到朝廷上来,这岂不是让外祖母动怒。
她想想说:“外祖母,儒生可是有不妥?”
窦太皇太后顿了顿,说:“今天先说道这里,你先把我说的回去想想再过来发问,否则我即使说了你也不明白。”
她没有说的是,不明白就无法影响朝政,要是朝廷真的被那帮瞧不起女人的儒生把持着,只怕以后女人就被真的锁在屋子里,被男人任意揉捏,却不能反抗。
阿娇带着疑惑,只好告辞回宫。看来光看《老子》还不行,其他的各门各派的也都得看看。
一连几天,阿娇都没有悟出点什么,只好放下,先不去长乐宫。再说她听到最近长安很多列侯都开始出入长乐宫了。
这天阿娇正在看《孔子》,就听到楚云急匆匆的过来,说:“中宫,卫绾辞去了丞相位,要求告老怀乡,陛下已经批准了。”
阿娇点点头,说:“继续盯着。”过不了几天刘彻绝对会有大动作的。
前世她压根没有关注前朝,再加上飘荡了这么久,记忆早就模糊不清了,所以她并不知道刘彻后来是如何动作的,但是和外祖母对上,被外祖母很是教训了一顿。刘彻于是郁郁,就经常出宫,然后认识了卫子夫。其余的完全是无知的状态。
还好,她有了这辈子,外祖母也愿意提点她。
楚云点点头,继续道:“朝堂上,陛下选的那些贤良日日都在辩论,很有指点朝政的意思。”
“他们都说什么?”阿娇很是有兴趣知道。
楚云想想说:“都是很多,什么国家当以贤者居之,复周制,尚宗法等,奴婢也不是很明白,中宫要是想知道,不如找南襄侯问问。”
阿娇摇摇头,冷哼一声道:“不必,我知道了,你且继续关注吧,尤其是那些儒生的底细和日常行为,好好查查。”其他的她不管,可是尚宗法是什么?那就是父权夫权,女人没有半点反抗的权利,一切都是她们说得算,端得好算盘。
她知道这些儒生一直对外祖母掌权,还有公主翁主动辄养面首的事情不满,认为她们不守妇道,可是男人三妻四妾竟然就正常了。果真如外祖母所说不知道所谓。
她听母亲说过,外祖母以前对各个学派也都是持开明的态度,容许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可是有个叫辕固生的儒生议论朝政不算,外祖母召见他辩论,他竟然不屑的说:“仅妇人论耳。”一副不屑的语气。可见儒生的嚣张。
这次竟然又卷土重来,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刘彻心中只怕是正确的吧,她也得早作打算。
楚云看着阿娇脸上有怒色,虽然她不明白那些意思,但是想必是不好的。她一定要好好办好这件事,于是一拱手,道:“诺。”
三天之后,刘彻果然开始他的大动作。董仲舒入朝后,正事策问董仲舒关于治理国家之事。并征公孙弘为博士,董仲舒为江都相,严助为中大夫。
九月,立学校官员。
十月,修雍祠,开乐府,乐曲入礼。
十一月,以窦婴为丞相,田汀尽U早何反蠓颉M蹶拔芍辛睢?br />
十二月,设立明堂,改历,依古制定服色,恢复周礼。轰轰烈烈的儒家变革开始。
刘彻没有闲着,阿娇也是忙得很,整理宫中侍婢资料是耗时又耗力的事情,虽然不是她亲办,但是最后也是要到阿娇这里挨个过目,做到心中有数。有点闲时,她还得看书,到长乐宫问询。
这个时期长寿宫彻底低沉下去,连带平阳公主和隆虑公主也都没有出什么幺蛾子。但是长乐宫中,阿娇觉得太皇太后的脸色越来越阴沉。列侯们甚至每天都会派人到宫中和长乐宫沟通。形势真是紧张万分。
就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新年终于到了,刘彻踌躇满志,新年庆典活动也是办得相当浩大,阿娇装作不知,继续抓紧自己的宫务和布局。
建元二年终于到了。刘彻守孝一年年满,也正式除了孝服,怎么看,一代帝王也应该就此。
可是阿娇却知道建元二年是刘彻的转折点,也许也是她的。
新年过完,第一次朝堂上,刘彻就宣布宣布新政开始。新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尊兴儒学、革除利弊和诏贤举荐。
兴儒求贤本是新政的基础,虽然不喜儒生,窦太皇太后并没有发作,毕竟有些儒生的确是人才。并且推举大汉正统,皇权高于一切,这对所有的皇室成员、皇亲国戚是有利的。
时承接景帝朝,诸侯王的威胁仍未解除。虽然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已被平除,淮南侯、齐王、燕王的叛乱已经剿灭,大大削减了诸侯王国的实力,但是分封的诸侯仍然没有解决。
刘彻年少登基,当时的诸侯王权利虽然受限,但老谋深算的各列侯占据京城,违法乱纪,对“乳臭未干”的皇帝根本不放在眼中。
刘彻早就对此不满,为了打压诸王侯的气焰,集中皇权能力,刘彻毅然开始新政。他对这个的应对就是列侯就国和检举皇亲国戚。
这不是捅了马蜂窝吗?大汉建国至今,哪家列侯没有遭心事?这是一竿子把所有人都掀翻了。尤其是儒生上书言道皇帝应将列侯、外戚包括太皇太后的权柄全部收回,由皇帝一家言,也就是以后的政务不再需要太皇太后的御印。
这下子太皇太后哪里还坐得住?于是诏见刘彻,怒道:“尔是要逼死我,逼死列侯和外戚,大汉真能太平?”
刘彻早及知道列侯的动作,但是已经尝到甜头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