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最重要的是李二娘虽然出身金贵,但从小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长大,说到底也是个没吃过苦、受过磨难的大小姐,而一般这样的大小姐没见过世间险恶之事、人生顺顺利利没遇到什么难题,性子其实都很单纯也没什么坏心。
这李二娘正是这样性子的人,鱼儿同她相处一段时日后,很快就发现她自己虽然吃不了苦、但却也见不得杨家上上下下的人吃亏,她把自家带来的下人给杨家人用也是真心实意的,毕竟在李二娘眼里这些下人由她养着,替她伺候公婆、照料小姑子和小叔子也是天经地义之事。
因此慢慢的杨家人了解了李二娘的性子后,对她的一些误解也就慢慢的解开了,毕竟这李二娘打小生在那样的环境里、是她的家境让她这边娇贵,也不是她故意装得娇贵。而李二娘的父亲很快就替杨大郎谋了个不错的官职,就等着杨大郎一过新婚就带着李二娘上东京去领缺。
这杨大郎的差事尘埃落定后,也算是杨大郎选择走仕途婚姻得到的最好回报。而鱼儿虽然知道这门亲事是杨大郎为了前程才选择的,但她还是真心的希望杨大郎慢慢的能和李二娘处出真感情来,夫妻俩今后能够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而杨家一连办了两场喜事后,家里的那点积蓄也都花得差不多了,可杨大郎再过不久就要启程上京了。以前杨大郎一人什么都可以将就、因此路费也是能省则省,但眼下杨大郎已成了家、路上得多带上李二娘以及跟在她身边伺候的人,这样一来路上的开销可就多了好几倍。
换做以往杨大郎孤身一人时,他可以没日没夜的赶路,渴了喝泉水、饿了啃馒头,累了还能随便找处破庙对付一宿。但哪怕是李二娘一个丫鬟都不带跟着杨大郎上路,杨大郎也不好意思让她吃苦受委屈啊!
这李家倒是一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这李先生和钱夫人也都舍不得自个儿的宝贝闺女吃苦,于是趁着杨大郎带着李二娘回门时,李先生和钱夫人都故意把回门给新姑爷的红包封得厚厚的,虽然没点明但此举的意思却也是十分清楚。
只是这杨大郎的家世本就比李二娘差了许多、且将要赴京领取的差事也是李家帮忙谋到的。虽然杨大郎决定娶李二娘时、就已打定主意要依靠她娘家的权势,但事情真的到了这一步,如愿以偿的杨大郎、还是觉得谋官一事让杨家人在李家人面前矮了一截……
所以杨大郎很快就把那两封厚厚的红包还了回去,坚决不要岳父、岳母的银子来当上京的盘缠。毕竟人家连差事都给你谋好了,可你却连上京的盘缠都没、还要人家再接济,那别说是杨家那一大家子人了,只说杨大郎他今后在李家的地位就会更低!况且杨大郎也不愿让李二娘一直小瞧他这个夫君……
而杨大郎把红包还给李先生和钱夫人一事,李二娘很快就从钱夫人那儿知晓了。这李二娘也是个聪明人、细细一琢磨就明白了杨大郎的意思,知道自家官人不想叫自己娘家的人给小瞧了去。于是一心为杨大郎着想的李二娘便让丫鬟带了话给钱夫人,让她今后别再变着法子塞钱给杨大郎、免得让杨大郎再觉得难堪。
这李二娘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因为她确实想踏踏实实的同杨大郎过日子,所以事事都会为杨大郎着想;二是李二娘虽然刚刚开始对杨大郎不是很了解、抱着一丝怀疑的心思,但两人相处了一段时日后,李二娘很快就发现杨大郎真的是一个老实可靠的人。
于是慢慢的,李二娘就被杨大郎老实可靠、和有责任感的品性给吸引了,暗自窃喜自己嫁对人的同时,也认定了杨大郎就是她这一辈子的良配,并决心要助他在官场上一展拳脚、实现抱负。
当然,李二娘会这么快就认定杨大郎是良配,和杨大郎只认一个娘子、只疼一个娘子的老实性子是分不开。应该说李二娘看到了杨大郎骨子里纯朴的本性,所以愿意一心一意的跟着他一辈子、和他过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日子。
而李二娘帮着杨大郎拒绝了娘家人的好意后,很快就让丫鬟开了箱笼、取了些银票放在床头的小匣子里,待夜里丫鬟们都退下了、屋里只剩下李二娘和杨大郎时,李二娘才把小匣子里的银票拿出来,一言未语只笑着将银票塞到了杨大郎手里。
杨大郎摸着那一叠厚厚的银票,一脸不解的问道:“娘子,你这是做什么?”
李二娘笑着说道:“过段时日我们不是要动身上京了吗?这些钱官人拿着当一路上的盘缠吧,不够再和我说。”
李二娘的话让杨大郎当下大窘,马上就涨红着脸将银票塞还给李二娘,口气突然间变得有些生硬:“你收回去,我不要你的钱!”
这李二娘乃是好心解杨大郎的燃眉之急,且还故意趁着没人的时候才将银票塞给他、免得杨大郎会觉得难堪,没想到一片好心却换来他这么硬邦邦的一句话,于是李二娘当下就红了眼眶、一脸哀怨的看着杨大郎做无声的控诉。
而这杨大郎一见红了眼眶的李二娘、心马上就软了,再转念一想便明白了李二娘的用心良苦,心里愧疚之余满是感动、很快就紧紧的握住了李二娘的手:“娘子你的心意我心领了,但这是你的嫁妆钱我怎能拿来用呢?上京的盘缠你不用担心,我自会想法子解决、一路上一定不会让你吃苦受委屈。”
杨大郎这几句实实在在的话当下便让李二娘忘记了先前的不快,只轻轻的捏了杨大郎的手一下、娇嗔道:“官人,你我已是夫妻还那么见外的分什么‘我的’、‘你的’做什么?我知道家里是刚刚办了两桩喜欢事,才会一时拿不出盘缠来给我们,我是杨家的媳妇儿出这些钱也是应该的……”
这李二娘越是善解人意、杨大郎就越觉得自己没用,因此他很快就把李二娘塞过来的银票再推了回去。而李二娘见杨大郎如此坚持,知道他是过不了男人的自尊心那一关、也就不再多劝了。毕竟依靠妻子娘家的人脉关系谋官、和靠妻子给钱过活,二者本质上还是有些差别的。
而杨大郎虽然推辞了李二娘的好意,但接下来的一夜却是辗转难眠,第二天更是一大早就爬了起来、顾不上吃早饭就找上了杨大柱,直截了当的开口说道:“阿爹,让我跟你一起出海打渔吧!多个人也能多撒几次网、多网些鱼上来。”
原来杨大郎想了一夜也没想出什么快速赚钱的法子来,因此便决定先用最笨的方法———趁着还没上京领差这段时日、每天都和杨大柱一起出海打渔,努力的多打点鱼来多换点钱。
杨大柱也知道杨大郎是在为上京的盘缠发愁,这也是他做父亲的没本事才会让儿子跟着忧心,于是面对杨大郎的请求杨大柱一言未发、只是重重的点了点头,父子二人默默无语的吃过早饭便一道出了门。
这杨家因眼下已在陆地上有了屋子住,所以家里的两条船也就都能开出海打渔了。而打从杨大柱卖了最旧的船换了新船后,杨大柱和杨三郎每天便都开着新船出海打渔。
而休整过的旧船则给杨二柱和杨二郎开,这杨二郎年纪和杨大郎相差无几,但却因书读得差劲、迟迟未能被先生保荐去参加秋闱,眼看着再拖下去也不会有参加秋闱的机会、只会虚度光阴,因此方氏纵然心里万般不甘,最终也只能让杨二郎停学、回家和杨二柱一起学打渔。
第四十九章 穿越的福利
而这杨大郎因心里急着筹备路费,于是同杨大柱出海时十分卖力的撒网,这一日收网回家时杨大柱等人网到的鱼虾等比平日里多了三分之一,杨大郎看到这样的成果自是十分欢喜,满心期待把鱼虾等运到南厝码头时能卖个好价钱。
在杨大郎的期盼下杨大柱很快就将船开到了南厝码头,杨大郎和杨三郎赶忙将一筐筐鱼虾抬到了码头上,很快就有到早市买鱼虾的人陆陆续续前来挑鱼拣虾、喜得杨大郎忙前忙后,且为了能把鱼虾卖出去、不怎么会说话的他一个劲的说着一些好话。
而这刚刚开始前来买鱼虾的人倒是不少,但慢慢的随着日头高升、码头的气味逐渐浑浊腥臭起来,前来问杨家鱼虾的人也越来越少。杨大柱父子三人再在码头坐了一会儿后,原本在他们身旁叫卖的渔民也先后开始收摊了,很快码头上就只剩下杨大柱父子三人了。
若是在以往杨大柱早就招呼杨三郎收摊回家了,但因今日网到的鱼虾比平日里多了许多、所以杨大柱才耐住性子再在码头的市集蹲了一会儿,但这越蹲着等候、前来买鱼虾的人就越少,到最后杨大柱已然有些蹲不住了……
一旁的杨大郎自是觉察到了父亲的不耐烦,赶忙开口说道:“阿爹、三弟,你们先回船上歇会儿,这里有我在就行。”
杨大柱闻言怔了下本想让杨大郎也一起回去,但当他对上杨大郎祈求的目光、到嘴边的话突然说不出口了,怔了怔后有些艰难的点了点头、随后便起身往船上走去。
而杨三郎则有些迟疑的问了句:“大哥你一人行吗?你又没卖过鱼虾……”
杨大郎自信满满的拍了拍胸脯,道:“不就卖鱼虾吗?这有什么难的?反正现在市集的人也不多,我能应付得来。”
杨三郎听了杨大郎的话才转身上船,临跨上船前还不忘叮嘱了杨大郎一句:“大哥,若是真没人来买了你就喊我一声,我和你一起把鱼虾搬回船上去,我们这里收了摊回到家后还能挑些到城里去卖。这鱼虾挑到城里比在这儿要好卖,兴许我们一挑到城里就全卖光了,所以大哥你别太心急了。”
杨三郎的话让杨大郎重新燃起了希望来,连连点头说道:“我醒得了,我再在这儿守一会儿,若是真没人我就喊你下来!”
待杨三郎也上了船后,杨大郎犹豫了一会儿后、很快就扯开嗓门大声叫卖,也顾不上什么读书人的脸面了、只求能多卖一些鱼虾出去好筹够路费,让远远在船上看着的杨大柱倍感心酸,觉得是自己没用才会拖累了儿子。
而杨大郎一直吆喝到快把嗓子给喊破了,前来买鱼虾的人还是越来越少,最终还是杨大柱远远的在船上喊了杨大郎一声,杨大郎才赶忙收拾好物事、和杨三郎一起把鱼筐搬回了船上。
这鱼筐一搬回船上杨大柱就把船往家里开,很快就开回到小岞村,随后父子三人回到家里匆匆忙忙的扒了几口饭后,便一人挑着一担鱼急忙忙的往城里赶,想早点赶到城里好让鱼虾儿保持住新鲜、卖个好价钱。
但即便杨大柱父子三人比平时在城里多叫卖了一个时辰,但他们挑去的鱼虾最终却还是剩了满满的一大筐。这一大筐鱼虾杨大柱他们只能将它原路挑回搁在了家里,杨大郎更是围着那筐鱼虾唉声叹气……
毕竟这些鱼虾若是没全都卖出去,那他和杨大柱一起出海、多网些鱼虾回来也就没什么意义了,这鱼虾该卖多少还是卖了多少、多出来的只会卖不掉,那杨大郎可以说是白白跟着出海了。
这杨大郎对着卖剩的鱼虾唉声叹气,杨家众人都是看在眼底急在心里,尤其是鱼儿见一向疼爱自己的大哥,为了上京的盘缠愁眉苦脸、心里也很是难受。虽然鱼儿一时也想不到帮杨大郎的法子,但她还是坐到了杨大郎的身边陪他说话解闷。
“大哥,不然你就先用大嫂的嫁妆钱,将来等我影雕功夫出师能雕来挣银子了,我再替大哥你还上。”
杨大郎闻言一脸苦笑的摸了摸鱼儿的头,道:“大哥哪能借了你大嫂的银子让你来还?大哥知道我们阿妹是个懂事的孩子,不过你的心意大哥心领了,但大哥不能这么做。”
鱼儿闻言不悦的嘟起小嘴,抱怨道:“我们是一家人,大哥你怎么这么见外?”
杨大郎一脸溺爱的说道:“阿妹,不是我见外,若是你现在能挣着银子大哥自是愿意拿来用,只是你现在也还挣不到银子,大哥哪能让你去给你大嫂打欠条?”
鱼儿知道杨大郎平时大多时候都会礼让别人、顺着别人,但他要是一拗起来却没人能拧得过他的固执,于是鱼儿也就不敢再多说什么,只托着自个儿的下巴和杨大郎一起看着那筐卖不掉的鱼虾发呆。
很快,鱼儿就被那筐鱼虾里的一样物事给吸引了注意力,当下就指着它问道:“大哥,这是什么?”
杨大郎顺着鱼儿指的方向看去,辨认清楚后开口说道:“那是牡蛎,这一网子下去什么样的物事都能捞到,像这样的牡蛎也有不少。”
鱼儿一听这话当下便凑到鱼筐前、动作利索的将那个牡蛎给翻了出来后,仔细的观察一遍后很快就证实了自己心里的猜测———这杨大郎口中的牡蛎、可不就是鱼儿前世经常吃的生蚝!这可是鱼儿生长的那个海滨小城里、所有烧烤店必备的镇店之宝啊!
一想起烧烤,鱼儿马上灵光一闪心里有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把现代烧烤买卖依葫芦画瓢的照搬过来!指不定这鱼儿在北宋没见过的烧烤、还真能替杨家增加一项收入。
有了这?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