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愣换崴得瞿匣埃砸簿鸵恢蓖献琶挥性诟每诘氖焙蚩凇?br /> 哪知鱼儿迟迟不开口说话可把刘氏给急坏了,以她抚养了五个孩子的经验来推断,大多幼童一岁左右就会说一些简单的字眼儿了,一岁半以后幼童能想到的大多都能说出来了,可这鱼儿都已经两岁多了还没开口说过半个字儿,这可把刘氏给急坏了、最终找了个机会把杨大柱拉到没人的地方商量。
“当家的,咱家阿妹都两岁多了,怎还不会开口叫人?”
杨大柱一听也跟着急了起来,问道:“你平日里没试着教她些简单的字眼儿吗?”
“我教了!阿妹还是娃娃被我抱在手里时,我就天天教她喊‘阿母’和‘阿爹’,可一直教到两岁她也还没学会……”
鱼儿要是听到这话一定会倍感无奈———正是刘氏打鱼儿还是个小娃娃的时候,就爱拿话来逗鱼儿开口,长期下来才会让鱼儿分不清她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口合适。若是刘氏之前都不逗鱼儿开口,到那该开口的时候再来逗,那鱼儿自然就会顺其自然的吐出第一个字了。
可刘氏又怎会知道鱼儿心里的苦衷和无奈呢?
刘氏怎会知道鱼儿其实一生下来就会讲话,只是一直忍耐着没开口?
而找了杨大柱商量、他也没能马上揪出鱼儿不能说话的缘由来,这让刘氏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最后她下意识的想到了一个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让刘氏慌忙无措的扯住杨大柱、问道:“当家的,咱家阿妹该不会是个哑巴吧?”
杨大柱一脸肯定的反驳道:“不可能,你忘了阿妹出生时哭得有多响亮?若真是哑巴,哪能发出那么响亮的哭声来?”
“可这孩子迟迟不能开口说话,总得有个缘由吧?!”
刘氏先是着急的提高了嗓门抱怨了句,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般,猛然把音调降了下去,凑到杨大柱耳边悄声说道:“莫不是中了什么邪?我听山上道观里的那些道婆说,一两岁的娃娃最容易招惹那些秽*物儿!”
闽南一带的人十分迷信,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农村人更信这些物事,所以杨大柱被刘氏这么一说心里也没底儿了,怔了好半响才提议道:“要不你抽空到道观去请个道婆,让她到家里替我们阿妹做法驱邪,兴许做了法后阿妹就会开口说话了。”
刘氏也为此事着急得很,在没有别的法子的情况下只能病急乱投医、赞同了杨大柱的提议,道:“我醒得了,我明儿就去道观请个道婆来船上做法。”
这刘氏一心期盼着鱼儿能早些开口说话,所以第二天一闲下来马上就上道观请了个道婆到家里来,生怕晚了自己的宝贝闺女就会被那邪秽*物给害去了去般。
被刘氏请下山的道婆姓王,穿着一袭杏黄色的长衫,宽大的袖子各绣着两个太极图,头顶梳着圆髻、插着一把玉簪,一手拿着白色的拂尘、一手拿着招魂铃铛,一到杨家的船上就甩着拂尘、摇着铃铛,来来回回的在船上走了好几遭。
被放在围椅里的鱼儿好奇的看着王道婆的举动,同时心里暗暗猜想莫非刘氏嫌自家木船停靠的风水不好,所以才会请道婆来看看风水、挪挪位置,一点都没想到自己才是刘氏请道婆来的根源……
只见王道婆装模作样的在船上绕了几圈后,眯着眼站到了鱼儿身旁,拈着手指、摇头晃脑的说道:“施主猜的没错,这船上果然有秽*物并上了幼童的身,那秽*物压制住幼童的三魂七魄,让幼童迟迟不能开口说话。”
刘氏一听这话心里顿时一“咯噔”,马上焦急的拉着王道婆问道:“真有秽*物上了我们家阿妹的身?那大师可有法子将那秽*物驱除?”
那道婆继续故弄玄虚的说道:“这取出秽*物的法子有倒是有,不过施主怕是得破财才能消灾。”
刘氏一听这话脸上下意识的露出了为难的神色,杨家这一年多来的日子虽然变好过了一些,但他们终归只是个渔户、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家,家里的余钱也就那么些、压根就不经花。
但刘氏只犹豫了一小会儿,马上就下定决心无论掏多少钱也要救鱼儿,于是刘氏连忙拉着王道婆问道:“那我们家究竟要花多少钱财来消灾,才能赶走那秽*物让我家阿妹开口说话?”
“这就要看施主您的诚意了……”
王道婆说到最后故意留下一截话不说,那意思表明了是要让刘氏揣摩神明的意思自个儿看着办,刘氏听了这话马上抓了一把钱塞到王道婆手里。
哪知王道婆得了钱后却依旧眯着眼、一句话也不说,更是没有任何做法驱邪的意图,看样子是觉得刘氏的“诚意”不够。刘氏也不是笨人、当下就从王道婆的反应领会了她的意思,心里虽心疼那些铜板儿,但为了能让鱼儿变得和寻常的孩子一样,她最终心一狠、又抓了一小把铜钱塞到王道婆的手里。
这刘氏一连塞了两把钱给王道婆了,后知后觉的鱼儿才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儿———原来王道婆是因为自己不开口说话才请来的!并不是来替杨家看什么风水!
王道婆上船后的言行举止,让鱼儿终于见到传说中那些以封建迷信为幌子,危言耸听、弄虚作假的骗人钱财的道婆了!没有人比鱼儿更加清楚这王道婆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明明是鱼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口说话合适,才一直没开口说话,怎么到了王道婆这儿就成了被秽*物上身了?
若不是现在突然破口大骂会让刘氏觉得妖异,鱼儿真想破口冲王道婆骂道:你才被秽*物上身,你全家都被秽*物上身!
不过鱼儿虽然不能开口骂王道婆一顿,但她却可以立刻说出那么一两个字来、证明自己会说话,让刘氏不要白白的被王道婆骗去钱财!
打定主意后,鱼儿马上向刘氏伸出小手臂、做出要让她抱抱的姿势,刘氏见状果然顺势把鱼儿抱了起来,边抱起鱼儿还边偷偷的看了面色不改的王道婆一眼,心里默默的盘算着究竟该给王道婆多少钱才能算“有诚意”……
就在刘氏心里犹豫不决时,她的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十分稚嫩且含糊不清的童音:“骗…骗…骗子……”
那个稚嫩的童音先是让刘氏一怔,随即她马上一脸惊喜的看向鱼儿,果然见鱼儿正一边挥着小手臂指着那道婆,一边张着小嘴儿含糊不清的说道:“骗…骗…子……”
鱼儿故意吐出来的那两个字让王道婆老脸一红、立马浑身不自在的别过脸去,脸上更是明显有着心虚的神色,不过此时刘氏已顾不上观察王道婆的神色,只顾着欣喜若狂的抱紧鱼儿问道:“阿妹,你刚刚说什么了?乖,再开口说一次给阿母听!”
随后不等鱼儿再开口,刘氏就冲着一旁的杨六郎喊道:“六郎,刚刚我们阿妹是不是开口说话了?她是不是说话了?阿母没听错吧?”
杨六郎的脸上也是一片欣喜,连连附和道:“是呢!我们阿妹刚刚是说话了,我也听到了,好像是在说谁是骗子!”
这时鱼儿适时的冲着刘氏咧嘴一笑,故意含糊不清的继续喊道:“母…母…阿母……”
这一次刘氏可是听得十分仔细、也终于确定自己没有听错,刘氏忙着把这个喜讯告诉全家人,于是匆匆忙忙的对王道婆福了福身子,道:“我家阿妹既然已经会开口说话了,那就不必再劳烦大师做法了,想来是我家阿妹吉人自有天相、逼得那秽*物自个儿离了身。”
王道婆闻言有些尴尬的笑了两声,道:“如此甚好,那老身就先行离去了。”
王道婆说着转身就想下船离去,但一旁的杨六郎突然像只猴子般、灵活的蹿到王道婆身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重的掰了王道婆的手掌一下,王道婆没料到杨六郎会突然蹿过来掰她的手掌,所以一不留神手掌就被他掰了开,而刚刚刘氏塞到她手里的那两把钱也就顺势洒了一地。
杨六郎见铜钱洒了一地,立马就招呼躲在不远处的几位哥哥一起来捡,同时还不忘故作天真的对刘氏说道:“阿母,这位阿婆还没做法我们阿妹自个儿就开口说了话,这法都没做成,那这钱我们也就不用给了吧?这钱省下来可以给我和哥哥们买麦芽糖吃了……”
鱼儿听了杨六郎那小鬼头那番话后当场就想拍手称快,心里更是对杨六郎小小年纪就有这么一副玲珑心思暗赞不已,更是赞他小小年纪就知道王道婆是个大骗子、不能白白的把辛苦挣来的钱送与她!
杨六郎这么一提醒刘氏才记起该把钱讨回来,不过她也不好意思让王道婆到自己家里白跑一趟,所以刘氏把孩子们捡起来的铜钱重新收好后,取了一些自家晒的咸鱼干送给王道婆,当是谢她大老远的跑了这么一趟。
王道婆刚刚被鱼儿指着喊骗子、心里感到十分心虚,眼下也就不敢再开口讨要更多物事,拿了咸鱼干立马就下了船踏上了小竹筏,慢慢的撑着竹竿往岸边划去。
但王道婆此行本来是可以狠狠的敲刘氏一笔的,可却因鱼儿突然开口说话最终只得了些咸鱼干,再加上鱼儿一开口说话竟然就指着她喊“骗子”……这些种种交错在一起,让王道婆临走前特特看了眼被刘氏抱在怀里的鱼儿。
第十六章 束脩不足
刘氏等人都没觉得王道婆那一眼有什么不妥,但鱼儿却因生性敏感、一下就捕捉到王道婆藏在那一眼里的异样神彩,那丝异样神彩让鱼儿心里一惊,猛然意识到自己刚刚只一心想着捉弄骗钱的王道婆,一时竟忘记自个儿只是个稚童、言行举止有些太过胆大了———毕竟,才两岁大的娃娃哪懂得分辨谁是骗子?
鱼儿越想心里越害怕,同时还暗自感到十分懊恼,更是生怕被王道婆琢磨出什么端倪来。于是鱼儿马上有些慌张的悄悄打量起王道婆的神色,这一打量鱼儿顿时福至心灵生出一个挽救的妙法子……
只见鱼儿再度伸出小手指着王道婆,边指边口齿不清的说道:“辫…辫…辫子……”
这闽南人说话的口音十分独特,而这样的口音也让闽南人经常会对有些字发音不准,譬如“房子”念成“皇子”、“飞蛾”念成“灰娥,这样发音不标准的字词比比皆是。
加上王道婆头上是先盘了细小的辫子、再把辫子和头发一起圈成发髻,所以鱼儿故意在王道婆临走前指着她的头顶含糊不清的喊了“辫子”,那大家伙就会顺其自然的把鱼儿先前喊的“骗子”理解为“辫子”,毕竟这二字的发音本就有些相似,鱼儿就是喊错也属正常。
就连王道婆听了鱼儿的话后,也暗中松了口气、不再认为鱼儿的言行举止有什么妖异之处,直接认为她刚刚指着自己喊“骗子”,乃是因发音不准而阴差阳错的说出了事实,并不是才两岁大就一眼看穿了她的伪装。
而见了众人的神情后,鱼儿才是真正松了一口气的人,毕竟才两岁多的娃娃就懂得指着王道婆骂“骗子”,若真被爱装神弄鬼的王道婆把这件事儿给夸大了,那鱼儿指不定会被小岞村的村民当做妖怪、架到柴堆上烧了……这样的结果让鱼儿直到此时还一阵后怕!
今日之事虽然只是小小的一件事儿,但却也让鱼儿受到了小小的教训、并从此提高了警惕,王道婆一事让鱼儿告诫自己以后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年纪小时开口说话更是要事先斟酌一番、筛选用词,免得小小年纪就说出大人才会说的话语来,平白无故的招人怀疑。
自从被王道婆小小的怀疑了一次后,鱼儿再遇到什么事儿都会小心对待,幸好眼下鱼儿已是个会走路、会说话的孩童了,之后的其他一些事情都只需顺其自然的慢慢显露,无需鱼儿再操心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只要专心的做好一个孩童就行。
而美好的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转眼鱼儿就无忧无虑、平平安安的度过了三个年头,成为了一个五岁大的孩童。这三年来杨大柱依旧是半夜出海捕鱼、清晨去码头卖鱼,刘氏也把整个家里里外外操持得妥妥当当,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比初始好了许多。
鱼儿的四个哥哥也都长大了许多,最小的杨六郎也有九岁了,杨六郎长大后不再总是跟在鱼儿身边作弄她了,早就跟着三个哥哥到城里的学堂读书去了。而被送去王家的杨七娘这三年来日子也依旧过得不错,不曾听说受到过王家人的苛待。
总的来说就是这三年来大家伙儿的日子都过得挺好的,几个小萝卜头也都平平安安的长大,鱼儿也慢慢的融入到古代渔家小户的生活里,并努力的随着大环境尽可能的改变自己。
这一日杨家几位兄弟放学归来,平日里年纪较小的几个小子在学堂里关了一天,回到家一放下书笼就会撒开脚丫子跑到村子里玩耍。
但今儿他们到家后,却没像往常一样放下书笼就跑出去玩耍,而是一回到家就乖巧懂事的给刘氏打下手,连平常一到家就会抓紧时间复习先生教的功课的杨大郎,也意外的先放下功课帮刘氏干起活来。
杨家几兄弟干了一会儿活,就一起挤到了刘氏面前,几人扭扭捏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