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恕!?br /> 里正这一席话说得方氏再也拿不出什么话来反驳,只下意识的重复着一句话:“不是说‘父在子不立’吗?不是说父亲还在世时,儿子挣下的所有产业都是父亲的吗?怎么这座院子就不算了呢?”
一直关注事态发展的鱼儿眼下算是明白了刘氏留的后招了,当下就语调轻快的冲方氏说了句:“婶娘,‘父在子不立’这句话没错,可这房子既然是我阿母的嫁妆、那便不是我阿爹挣下的,同这个规矩也就没什么干系了。”
“你们……”
方氏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但却最终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那一直被她当成凭仗的规矩,眼下也管不到房子这上头来了。
而鱼儿见方氏吃瘪后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了,随后亲昵的挽着刘氏的手、一脸佩服的夸奖道:“还是阿母您有先见之明,知道会有这么一天提前做了防备!”
一直到此时此刻,鱼儿才明白为何当初买房时、杨大柱说地契上写刘氏的名字,刘氏听了没像以为那样劝杨大柱以他的名字写地契、而是一口就答应下来。原来刘氏当时就料到新买的房子将来分家时会引出一系列麻烦来,所以才会想了把那房子变成自个儿的嫁妆这一招,彻彻底底的杜绝了方氏想要霸占大房的房子的心思。
而刘氏也是因为早就留了这个一个后招,先前杨大柱答应让二房一家也住进自家买的院子里时,刘氏才会吭都没吭声、任凭杨大柱做了主。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方氏就是再有不甘也没有办法了,只能怏怏的退到一边、看着里正按照先前两房人议定的法子,把分家的字据给立了下来。
而杨大柱毕竟是大哥,眼下大房一家的生活状况也比二房一家要好上许多,加上杨老爷子在世时、曾叮嘱杨大柱要对唯一的弟弟多加照拂,所以最终把家分完后杨大还是退让了一步,答应继续把房子借给二房一家住。
反正眼下杨家大房的人也不多,杨大郎他们替杨老爷子守完孝后、还是要赶去东京再领一次缺,因此这座院子这么大、大房一家人也住不完,而没住人的那些屋子空着也是空着、还不如借给二房住。
于是分家一事最终以方氏的如意算盘全盘落空而落幕了,此后杨家大房和二房的关系比以前差了许多,虽然还是同住在一个门内但却少了许多来往。而这家既然已经分了、那今后就要各过各的了,两家人也不能再在一个锅里吃饭了。
于是杨二柱便带着两个儿子、在眼下住的院子对面搭了两间简陋的茅屋,一间当成厨房用来做饭,一间做茅房供二房一家如厕,平日里二房一家也都继续住在大房借给他们的几间屋子里,一到做饭的时候才上外头的茅屋里做……
…………………………………………………………………………
忽忽,这一卷的家长里短终于写完了,家也终于分了,这段剧情小云其实很无力、写得也很没灵感,还好下一卷开始要正式写同鱼儿命运相联的事儿,小云真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啊!明天开始全面进入崭新的一卷!
第三卷 被迫离乡
第一章 转眼两年
光阴似水、岁月如梭,转眼就过了两年有余。
这杨老爷子新去,按照规矩杨家两房人都要为杨老爷子守孝,因此这两年多来、杨家大房和二房两家的日子都过得十分低调,并且都按照规矩禁作乐、婚嫁、同房等犯忌讳被视为不孝的事宜。
鱼儿早前对北宋守孝的各种规矩不甚清楚,亲身(炫)经(书)历(网)了一着后才知道原来在北宋、守孝可是有着许多大小规矩,不像现代人那般潦草应付。并且守孝期间这些规矩直系晚辈都要严格遵守,一旦违反了规矩、经人告发就要被官府办罪。
既然同律法牵扯上关系,那守孝一事对鱼儿一家来说可就是大事了,早在杨老爷子刚刚去世那会儿,刘氏就把家里的六个孩子都叫到了一块儿,仔细的向他们叮嘱了守孝期间应当遵守的各项规矩,并让他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可轻视。
而鱼儿最先知道的是替杨老爷子守孝的期限,这个期限很长、足足有二十七个月,在这二十七个月里当官的晚辈、比如杨大郎必须告“丁忧”回乡守孝,孝服满后才能上京陈请复职。
除此之外,一干晚辈在守孝的二十七个月里,不能参加宴会应酬,不能上酒馆、烟花之地等场所寻欢作乐,哪怕是已经成亲多年的老夫老妻也不能同房,否则将会被视作大不孝。
当然,禁欲二十七个月、时间的确是有些太长了,不过这夫妻俩关起门来做什么事外头的人哪会知晓?只要夫妻俩不在守孝期间生下孩子、以人把柄就行。
否则若是有晚辈在守孝期间生下孩子,那他们这一辈子的名声可就臭了、一辈子都会被人戳着脊梁骨骂不孝,而若是当官的出了这样的丑事,那除了名声臭了外、这一辈子的官运也就完了。
而鱼儿一家守孝满两年零三个月后,恰好又到了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这一次正好杨四郎孝满能够去参加,鱼儿一家一出了孝期首先筹备起来的便是这件最要紧的大事了,毕竟一家人对从小就天资聪颖的杨四郎的期望还是很高的。
这杨四郎眼下去参加科举考试,已不似杨大郎当年参考时那般艰难、事事都需要费力打点,毕竟杨四郎眼下可是有了一个当官的哥哥了,加上李二娘娘家的三个哥哥也都在朝为官,这些关系让杨四郎成了不折不扣的“关系户”,参加秋闱时也因为这些关系而少走了许多弯路,刻意刁难他索要打点费用的人也少了许多。
而杨大郎才刚刚当官一年多就因丁忧而告假还乡,这对刚刚在官场上起步的杨大郎来说有些不利,因此杨大郎一守完孝就带着李二娘直奔东京,很快就在几个大舅子的帮助下重新谋了份不错的美差,这差事一领完杨大郎便即刻奔赴上任去了。
而因杨大郎急着奔赴上任,所以当杨四郎到东京参加省试时、他未能留在京城照顾,于是杨大郎临走前便和李二娘一起、把杨四郎托付给了几个大舅子,请李二娘的三位哥哥帮着照看头一次上京赶考的杨四郎。
李二娘的三位哥哥巴不得杨家再出一个当官的,又听杨大郎说杨四郎打小便天资聪颖、对读书极有天赋,既然杨四郎自小天赋异禀、那这一次自是很有希望中举了。因此李二娘的三位哥哥对接待和照顾潜在的人才自是十分热心,一听了杨大郎的请求就一口应下了。
几位大舅子愿意照拂杨四郎、杨大郎自然是喜出望外,很快就给家里捎了封家书,让杨四郎到东京时直接带着这封家书去找李二娘的几位哥哥,请他们帮着照顾和打点一儿。
而鱼儿一家接到杨大郎的信、得知杨四郎此次进京要去拜见亲家舅舅时,刘氏马上就忙了起来,一边忙着打点杨四郎上京需要的物事,一边想着替杨四郎准备像样的礼物,好让他前去拜见李二娘的几位哥哥时带去。
毕竟杨四郎到了东京还要指望李二娘的几位哥哥帮衬和照拂,因此这该尽的礼数一样都不能少。再说了,若是让杨四郎空手上门拜访,不但传出去不好听、也很会落杨大郎的面子,让他今后在李家抬不起头来。
只是让杨四郎带什么物事去拜见李二娘的哥哥,这件事却让刘氏一连愁了好几天,总不能让杨四郎带土特产去拜见李二娘的哥哥吧?
再说了,小岞村的特产就是海产品,总不能让杨四郎兜着一兜腥味儿极重的鱼干、虾干什么的上京吧?那一路上还不把人给熏死了?
而这几年来鱼儿可谓是越发的能干,虽然平日里家里里里外外、都是由刘氏带着林三娘这个媳妇儿打点的,但每每遇到什么她们婆媳二人拿不到主意的事儿,她们都会找上鱼儿、让鱼儿给帮着出个主意,而鱼儿每次出的主意也大多能把事情解决得很完美。
因此这一次刘氏同林三娘商量了好几天、都没商量出个妥当的法子,最终只能愁眉苦脸的找上鱼儿商讨:“阿妹,眼下你四哥已在泉州府候着,就等着咱把带去给你大嫂几位哥哥的物事送过去,这物事一送到你四哥就得赶紧启程往京城赶了……”
这杨四郎参加完秋闱已然到了十月,而他最晚十二月中旬就要赶到东京,否则就赶不及参加初春举行的省试了。扣去从泉州府赶去东京路上所要花费的时日,眼下刘氏只有一个月多一点的时日、用来准备给李二娘几位哥哥的物事了。
因此刘氏把杨四郎剩下的时日一算,脸上的愁容立马又深了几分:“阿母也知道你四哥只能再等个个把月的功夫,可就是想不出送什么物事给那几位亲家舅舅好!这给亲家送礼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
鱼儿想了想,马上给刘氏出了个主意:“阿母,不然您带上银子、我们上城里的铺子转转?指不定能挑到合适的物事”
“哎!这个主意你三嫂早就提了出来了,我和她也早早就揣上银子上城里去兜了好几圈了!可那几位亲家舅舅长年在京城当官,什么好物事他们没见过?指不定咱在城里花大价钱买的物事,送到人家那儿人家连看都不爱看一眼……”
鱼儿听了刘氏这番话后也觉得有些道理,毕竟在京城当官的什么宝贝没见过?且那些京官的眼界也比地方官的眼界要高出许多,大约只对那些真的十分稀罕少见的物事、或是有着什么特殊之处的物事感兴趣。
只是鱼儿他们住的这个小地方,有什么物事是既有特色、又能让杨四郎拿得出手的呢?鱼儿想着想着也跟着刘氏一起愁了起来……
而刘氏的思绪则依旧停在多花些银子买些好物事上头,很快就又唠叨开来:“虽说只要有银子、指不定也能淘到什么稀罕的宝贝,可问题是咱家的银子也就那些、多的咱也拿不出来,就那点银子还真难淘到什么好宝贝。”
“哎,眼下是便宜的物事、咱不好意思让小四捎带去送给亲家舅舅,贵重一些的稀罕宝贝咱又没那么多银子买,这可如何是好啊!”
刘氏一叹气鱼儿心里也跟着不好受起来,只能边说些不顶用的话儿宽慰刘氏、边转动着小脑筋想解决此事的办法。
而就在此时,林三娘突然急匆匆的奔进了屋,一见到刘氏就语带欢喜的说道:“阿母,我想到让四弟带什么物事去送给亲家舅舅了!”
林三娘的话当下就把鱼儿和刘氏的注意力给吸引了过去,刘氏更是迫不及待的开口问道:“什么物事?”
“就是阿妹平日里在家里捣鼓了那个玩意儿,就是那种可以在上头雕刻出画儿的石头,”林三娘喘了口气儿,才接着说道:“我先前又上城里去转悠了,想去看看能不能寻到什么合适的物事捎去给四弟,转了一圈后我发现有一处铺子专门卖阿妹平日里捣鼓的那种石头……”
“于是我便进去随意问了下那些石画的价钱,没想到那掌柜的开的价钱高得吓人,我再仔细的瞧了瞧那些石头,上头雕的画儿都没我们阿妹雕的好看呢!既然那些没阿妹雕的好看的石头、都能卖那么高的价钱,那我们阿妹雕的石头若是拿去卖、一定能卖得更贵些!”
刘氏听了林三娘的话后一脸雾水、显然没想到这影雕会如此值钱,而鱼儿虽然知道瘸腿婆婆传给她的影雕绝技十分珍贵,但先前也以为这影雕最多也就比寻常的物事贵些罢了,没想到它竟能跻身到奢侈品的行列里头、且价位一点都不比那些古玩摆设什么的便宜。
不过鱼儿有些担心林三娘没打听清楚、闹乌龙,于是赶忙开口问了句:“三嫂,那位掌柜的可有说为何影画儿要卖那么高的价钱?”
…………………………
月底小云会加更哦!今天三更,让大家一次看个痛快~~再次谢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小云的支持~
第二章 礼物
“我一听那价钱也是吓了一跳,回过神来后自是拉着那掌柜的细细的问了一番,”林三娘先是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随后才滔滔不绝的往下说道:“那掌柜的说,这影雕光是学成至少就得花个六年的功夫,有些甚至要学个十年才能雕刻出像模像样的影画来……”
“掌柜的说一般人都得学上好几年才能用它来赚钱,这让许多人都不愿去学雕凿影画儿,因此我们惠安一带眼下会雕凿影画儿的人可以说是越来越少,就连那出了名的影雕村、也不是人人打小就开始学雕凿影画儿了!这学的人少了、学的好的人自然也就更少了,于是我们惠安出产的上好影画儿慢慢的变成一幅难求,这影画儿都变难求了、那价钱还不‘唰唰唰’的蹿上去?”
鱼儿听林三娘这么一说当下就明白了,原来说白了也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这句话。况且这影雕本就是一种靠着多年练习、累积下来的技术雕凿出来的艺术品,不但前期学习积累的年头很长,就是学成后雕凿一小幅也要费许多的心血和功夫,如此珍贵和用特殊工艺制成的艺术品,当上好的作品变少、导致它慢慢的被抬高了价钱,想想倒也算是正常。
而鱼儿七岁那年就拜瘸腿婆婆为师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