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的?还有,阿妹雕刻的影雕看着和瘸腿婆婆雕的也没什么两样,阿爹他们又是如何分辨出来?”
这点不用杨三郎回答、已经想通这其中关系的鱼儿便开口答道:“以前我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做针线活时,小栓子经常陪在我身边同我闲聊,聊多了他也就知道了我的一个小习惯———无论是我绣的绣品还是我雕刻的影雕,我都会在角落不起眼的地方,或是绣上一尾小小的金鱼儿、或是雕刻上一尾寻常的鱼儿,小栓子对我的这个习惯和我常做的标记都十分熟悉,自是能轻易分辨出我做的物事了。”
杨三郎闻言点头附和了句:“没错,小栓子正是这样和阿爹说的,随后他们三人便是靠着这个法子,找到了一幅鱼儿亲手雕刻的影雕!阿爹他们一打探清楚这幅影雕是从建州一带流传过来的,当下就动身前往建州、打算着重在那儿找一找阿妹……”
听了杨三郎这番话、大家心里的疑惑才得以解除,鱼儿更是意识到就算她没提前动身回乡,杨大柱他们最终也会寻到白石村秦家去。一想到这儿,鱼儿心里顿时满是感动,同时也对小栓子刮目相看———原来他早已不似小时候那般呆头呆脑了,真遇到事他也算是个细心聪明的人。
一想到这儿,鱼儿便当着众人的面赞了小栓子一句:“一年多没见,这小栓子倒是聪明了许多,竟能想到这么一个办法来寻我,待他回来了我还真是得亲自登门向他道谢才是……”
杨三郎闻言憨笑着附和了句:“是该去,这小栓子又不是我们杨家人,能这般尽心尽力的帮着出谋策划寻找阿妹你,我们是该好好的谢一谢人家……”
杨三郎说着顿了顿,最终还是忍不住的感慨了一句:“没想到当年那个只晓得跟在我们阿妹身后,一个劲的讨糖吃的小胖子,长大后不但变得一表人才还聪颖过人,真真是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
鱼儿闻言十分臭美的说了句:“嘻嘻,不瞒三哥,我可是打小就看出小胖子是个聪明人,不然我哪会让他跟着我一块儿玩?”
鱼儿其实是想说她早就发现小栓子是块璞玉,否则也不会打小就费尽心思雕琢他、努力把他打造成合格的相公。不过这般孟浪的话鱼儿可不敢在家人面前说出来,免得把他们给“吓”坏了。
而杨三郎听了鱼儿那带着丝丝俏皮的话语,顿时无奈的摇了摇头、哭笑不得的说道:“原来这小栓子长大了能这般机灵,还都是我们阿妹的功劳啊?”
鱼儿“大言不惭”的拍着胸脯答道:“那是自然的了,没我带着他一块儿玩,他眼下能这么聪明吗?若是他没打小跟着我玩,恐怕现在还是个只爱吃甜食的大胖子!”
鱼儿的话让杨三郎再次摇头笑了笑,最终决定不再和鱼儿瞎掰下去,而是换上正经的语气赞了小栓子一句:“不管这么说,这小栓子不但人机灵、对我们阿妹也是没的说,这一年多来更是处处都帮着我们家寻找阿妹……”
这杨三郎一当着鱼儿的面夸奖小栓子,一旁的刘氏立马就不乐意了,只见她唬着一张脸、毫不客气的出言打断了杨三郎的话:“老三,你没事在阿妹面前说这些有的没的做什么?那小栓子机灵不机灵,同我们阿妹有什么干系?!”
“阿母,我只不过是就事论事、实话实说。”杨三郎无奈的解释道。
这刘氏才不管什么“就事论事”、“实话实说”,当下就毫不留情的拍了杨三郎后脑勺一下,训道:“总之我不许你们在我们家里提起小栓子,老三媳妇儿,把你家官人给我管好了!他要是再在阿妹面前胡说八道,仔细我揍他!”
林氏虽然对刘氏的彪悍早已司空见惯,但眼下她一听刘氏出言威胁要揍杨三郎,脸上还是觉得有些尴尬———这杨三郎都是当爹的人了,哪能像小时候那般、随随便便的让刘氏揍啊!
不过这小栓子和杨家的关系,以及半年前发生的那件事儿林氏也知道些许,更是知道自从那件事在村子里传得沸沸扬扬后,刘氏心里就十分不待见赵家人。
因此林氏虽然对刘氏彪悍的出言威胁感到无奈何头痛,但却只能硬着头皮答了句:“阿母您放心,我会把三郎看好了的。”
林氏说着便不由分说的把杨三郎给拖出了堂屋,让他乖乖的跟自己回屋去,免得他那老实性子让他说出更多不该说的话来。一旁的杨七娘见刘氏发脾气也不敢多问,再同鱼儿说了几句话便也回家去了。
而鱼儿见刘氏莫名其妙的发了脾气心里十分不解,待屋里只剩下她们二人了、才小心翼翼的问了句:“阿母您这是怎么了?好端端的,您怎突然发这么大的脾气?”
鱼儿的话让刘氏慢慢的收起脸上的怒气,随后一脸担忧的看了鱼儿一眼,脸上有着欲言又止的神色,似乎有什么话让她难以启齿对鱼儿明说。
而刘氏越是不肯说、鱼儿就越是觉得奇怪,更是忍不住再追问道:“阿母,您究竟是怎么了?可是我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儿?”
这刘氏本就是个急性子的人,也藏不住什么话,因此鱼儿再追问了她几句后、她就索性把事情都给说开了:“阿妹啊,阿母晓得你和小栓子青梅竹马、打小一块儿长大,同他的感情也十分深厚,早些年那林氏说要同我们家结亲的事你也都知道……”
“当年林氏当着你的面笑嘻嘻的说要同我们家结亲,你没反对、阿母便知道若是让你嫁给小栓子,你心里是乐意的,”刘氏一把话说开,顿时便有些打不住、唠唠叨叨的把一些陈年旧事都倒了出来:“唉,以前阿母也觉得你嫁一个知根知底、从小和你一起长大,且只听你一人话的男子,比嫁给那些你见都没见过的男子强,因此当时林氏同我提结亲一事时,我嘴上虽然没答应她、但心里却也是愿意的。”
“不过阿母眼下得把话同你说明白了———这小栓子你是嫁不得了,那赵家的门你也进不得了,你还是赶紧把心里对小栓子的那点心思给掐灭了,咱慢慢的再物色别的好人家,一定能找到比小栓子合适的人!”
刘氏突然说了这么一番没由来的话、让鱼儿心里一片疑惑,听完后也只能下意识的问刘氏一句:“这是为何?阿母为何突然对小栓子不满意了?”
刘氏闻言没好气的答了句:“这小栓子都还没娶妻呢,屋里头就有个如花似玉的丫头在,我能对他满意吗?!”
“如花似玉的丫头?这究竟是这么回事?”鱼儿不解的问道。
但刘氏似乎不愿在这个话题上多做解释,只见她直截了当的冲鱼儿说道:“什么如花似玉的丫头你不必管,你只要知道小栓子这人配不上你就行!反正当年我们两家也只不过是随意提了提结亲一事,眼下把它当成是说笑也没什么不可的。”
“阿母……”
“好了,你才刚刚回到家,别想那些烦心事了!赶紧回屋去好好的歇上一觉,明儿阿母做你最喜欢吃的鱼片粥给你吃!乖,听阿母的话……”
鱼儿还想开口再问个清楚,但刘氏却不由分说的将她的话打断,随后还一个劲的把鱼儿往屋外推去,一副不愿同鱼儿多说的样子。鱼儿无奈,最终只能乖乖的离了堂屋往自己的屋子走去。
不过鱼儿回到自个儿的屋子里后,只坐了一会儿便坐不住,很快越想越是觉得事情十分蹊跷,于是最后干脆起身出了门、径直来到了杨三郎夫妇住的屋子,敲了门进去后鱼儿也不同杨三郎夫妇废话,直截了当的问了句:“三哥、三嫂,你们告诉我小栓子他究竟做了什么事,让阿母这般不待见他?”
“这……”
杨三郎果然如鱼儿所料的那般一开口就迟疑,鱼儿见状也不同他这个老实人废话,而是直截了当的冲林氏说道:“三嫂,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我迟早都会知道的!既然我迟早都会知道,你还不如痛快些现下便告诉我一切,免得我日日都来缠着你们!”
林氏想了想觉得鱼儿说得有理,于是也就不再犹豫了、爽快的给了鱼儿一句痛快话:“阿母是因那小栓子半年前,竟学城里那些大户人家的少爷在屋放了个通房丫鬟,才会这般不待见他和赵家!”
这算不算是平地惊雷捏?小云顶着锅盖逃走~
不过小栓子有没有把那如花似玉的小丫鬟怎么了,这个……请看下回分解。
第五十一章 醒悟
“通房丫鬟?”鱼儿一脸吃惊的重复了遍林氏的话。
“没错,”这林氏以为鱼儿年纪小不懂“通房丫鬟”是什么意思,先是咬着嘴唇想了一会儿、随后再扫了一旁的杨三郎一眼,最终才凑到鱼儿耳边小声的解释道:“通房丫鬟说白了就是服侍男主子的小妾!她们只要把男主子服侍好了,就能被抬为姨娘,马家的几个姨娘都是这样抬起来的。”
鱼儿不是那真正未经世事的小娘子,加之没穿越前鱼儿没少在网上看穿越,自是知道“通房丫鬟”是什么意思了,同时鱼儿更是知道“小栓子在屋里放了个通房丫鬟”,这意味着什么……
算是小栓子对她的背叛吗?
还是只能说她这么多年来的改造彻底失败?
不,在没亲眼、亲自验证这样件事前,鱼儿不会给事情下定论,至少也得问问小栓子对此事抱着的态度,以及他究竟有没有和通房丫鬟那啥,鱼儿才能对此事做出正确的定论。
这一刻,鱼儿对自己能够冷静的对待“通房丫鬟”一事,感到十分满意……
不过鱼儿一个未出阁的小娘子,自是不能表现出什么都懂的样子,于是等林氏悄声把话说完、鱼儿才装出一副【炫】恍【书】然【网】大悟的样子:“原来通房丫鬟就是小妾,三嫂你若是不说我还真不晓得!不过这小栓子好端端的,怎会生出这样的心思来?”
“唉,这男人有哪个是不好色的?”
林氏说这话时还不忘瞪了无辜的杨三郎一眼,随后才缓缓的往下说道:“不过也不能说是小栓子主动提出要放通房丫鬟在屋里的,而是他娘、林氏主动给他买的……”
原来,这林氏的确是对鱼儿这个儿媳妇人选十分满意,也一早就存了同杨家结亲的心思,且这个心思一直到现在林氏也没打消过。毕竟此时的杨家已出了两个有出息的“官老爷”,鱼儿也比许多同龄的小娘子都聪明能干,林氏只会对鱼儿的家世更满意、更想娶鱼儿回赵家做媳妇儿。
但林氏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北宋人,在她的观念里“娶鱼儿”和“给儿子安排个开荤的通房丫鬟”,这两件事在她的观念里一点都不冲突,她甚至认为在鱼儿进门前让小栓子事先开荤、懂一懂男女直接的那些事儿,是为了鱼儿好……
不过这林氏也不是无缘无故、突然生出给小栓子安排通房丫鬟的心思,而是她觉得赵家和她的儿子今非昔比,身份已经比以前尊贵了许多,得多学学城里的那些大户人家,才能凸显出他们赵家在村子里的与众不同。
话说小栓子当年参考科举时,虽然只通过了洲试和省试、没能通过殿试,但这已足以让林氏感到十分高兴,让她觉得脸上十分有光、并常常并四下同人炫耀,林氏更是觉得小栓子的身份眼下已不同以往,赵家在村里的地位也和以前大大不同了。
加上在鱼儿走失的这一年多里,赵家在因缘际会下、接二连三的做成了几桩收益不错的生意,因此接连的发了几笔不小的横财后,赵家也从原来家境还算殷实、一下子变成了村里的小地主。
这大儿子跟着父亲学做生意已做出点成绩来了,小儿子又考上了举人、再进一步的可能性极大,家业也在短短一年内翻了几番,这些种种让林氏觉得春风得意、好运连连时,也让她犯了和马家一样的毛病———变得喜欢跟风,不但多出了攀凤附雅的坏毛病,还把城里一些大户人家的规矩也给学了回来,似乎想以此来彰显自家的与众不同之处。
于是林氏一起了攀凤附雅的心思,找了牙侩买进了许多下人不说,还给两个儿子分别都配了一个丫鬟和小厮。那两个丫鬟都是林氏从牙侩手里精挑细选出来的,除了模样生得好外、身段子也是生得十分匀称,一看就让人知晓林氏买这两个丫鬟回去,打的是什么主意。
而这林氏倒也没想过掩盖自己的意图,她把那两个丫鬟配给两个儿子时,就把话都给挑明说清楚了,说只要她们好好的侍奉两位少爷,将来便将她们开脸抬为姨娘、当赵家的半个主子。
林氏做的这一切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村子里的人有的羡慕赵家家里弄得和城里的大户人家一样;有的则觉得赵家爱显摆、没事养一堆闲人多吃粮米;有同林杨两家关系较好、知道两家有结亲意思的人,则跑到刘氏面前恭喜鱼儿有福气、以后一嫁到赵家就有下人可以使唤。
刘氏听了村子里有关赵家的传闻心里本就十分不悦,再一听那些让她觉得讽刺的、恭喜鱼儿有福气的话儿,刘氏当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拿着扫帚把前来恭喜的人给撵出了去!
那些人觉得赵家变成那样是?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