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一思及此处,鱼儿立马开口问道:“阿爹,那游家当家的可有说他们家的紫菜礁要怎样租给我们?是每年缴纳给他们定额的租金,还是按每年紫菜的采割量来收租金?”
鱼儿之所以这样问,乃是因为在北宋租田地有着两种不同的收租方法———一种为“分成收租”,地租率一般都占收成的五成以上。别处的情形鱼儿不大清楚,不过鱼儿知道惠安一带的地主和佃农大多是三七分成,佃农三、地主七。如果佃客没有耕牛和农具,得向地主租用,那还得再加租金。
另一种则是“定额租制”,就是由地主规定定额的租金或相抵的物事,定下这样的规定后,无论佃农每年的收成是多是少,都必须交足一早定下的租金或相抵的物事。
这佃农租田如此,渔民租紫菜礁亦是如此。
因此鱼儿才会率先询问游家想用什么方式来收租金,毕竟这两种方式还是有着一些差别,且因田地和紫菜礁的具体情况不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而鱼儿的疑问杨大柱早就打探清楚了,因此鱼儿一发问、他就乐哈哈的答道:“那游家的当家的倒也是个厚道人,说一切都随我们的意思,我们想怎么付租金就怎么付!还说若是我们手头不紧,就每年给他们家十贯钱当租金,这个数目是定死的,无论我们采割了多少紫菜换了多少银钱,这个数目都不能变……”
“若是我们觉得每年每块紫菜礁给十贯钱亏了,那便按紫菜的采割情况来给,每年每块给他们家六成收成,但摘采紫菜的人得我们自个儿找,他们游家一概不负责。”
因这紫菜礁比普通的田地多了一项摘采的工序,且最难的便是这道摘采的工序,得找经验 (炫)丰(书)富(网) 、常年采割紫菜的人来摘采才行。
而找这样的人势必要花大价钱来雇佣,因此这紫菜礁租金不能和田地一样三、七分成,否则这租紫菜礁的人又要出租金、又要花钱请人去摘采,还得时不时的费心照看清理紫菜礁上的杂物,到头来不是使了大力气却没赚到什么钱、白白给别人作嫁衣裳了?
第五章 筹备
鱼儿听了杨大柱这话,略微一斟酌便觉得这游家索要的租金倒也算是公道,只是一时间没想好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交租划算,杨大柱等人也陷入了思虑当中,显然也在斟酌用什么样的方式交租比较合适。
最终还是较为精明的林氏开口提了个建议:“阿爹、阿母,咱家不是没太多的余钱吗?既然如此,我们还是选用分成收租的法子较好,用这个法子眼下我们可以先不出本钱就把这紫菜礁给租下来,待来年冬天采割了紫菜再付租金给游家。”
林氏一直跟着刘氏操持家里大小家务,对杨家的经济状况还是比较清楚的,因此她的话当下就把刘氏给点醒了:“老三媳妇儿说的没错,若是采用定额租制,那我们眼下就得先把租金拿出来,虽然每块紫菜礁十贯钱不算太多,但若是一下子租个十块紫菜礁、我们可就拿不出这么多租金来了。”
林氏和刘氏的话说得十分在理,因此大家很快就认为只能采用分成收租的法子,否则便无法租下太多紫菜礁来。而这紫菜礁若是租的不多,来年采割到的紫菜就无法达到一个数量,这数量若是少了赚的钱自然也就少了。
毕竟渔民们养的紫菜礁,都是大批量的卖给专门收紫菜的商人,由他们运到各处卖给达官贵人,而这紫菜也只有离了南方沿海一带才会更显稀罕、卖个好价钱。
而就在大家伙儿都觉得采用分成收租的法子最合适时,鱼儿毫无预兆的开口问了刘氏一句:“阿母,若是我们只租下游家的五块紫菜礁,家里的余钱够不够?”
“每块紫菜礁十贯钱,五块便是五十贯钱,”刘氏先是默默的在心里大概算了一番,随后有些为难的答道:“家里的余钱剩得不多,我们还得匀出一些来应付一大家子的嚼用,要凑齐五十贯恐怕有些难。”
这五十贯钱便是五十两银子,以杨家眼下的状况拿不出来也属正常,这一点鱼儿心里早就有了准备,因此听了刘氏的话后鱼儿也没感到太意外。
只见鱼儿略微一思忖,马上就给出了第二个方案:“阿爹,您再抽空去趟游家,说我们头一年用分成收租的方式,第二年开始变改成交定额的租金,问他们当家的这样使得不?”
杨大柱还没应话,刘氏就不解的问了句:“阿妹,我们为何要这般麻烦呢?一直用一种法子不好吗?”
鱼儿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因此她很快便缓缓的答道:“若是咱们养的紫菜长得好、采割得多,那卖的价钱也就多了,届时我们若是无论卖了多少钱都给游家固定数目的银子,那可不就是我们赚了?”
这也是鱼儿不想用分成收租的原因,若是按分成来收租,那杨家将来收割的紫菜多、付给游家的租金也就多了。当然这个也是相对而言的,若是杨家将来收割的紫菜少,那付给游家的租金自然也就少了。
不过鱼儿却有信心让紫菜大丰收,所以才会想采用那无论杨家收成好坏,都只给游家一个固定的折中数额当租金这个法子。
而杨大柱见鱼儿自信满满,也就没再多说,很快就动身再去了一趟游家,回来时也带来了好消息———游家同意了鱼儿提出的交租法子,并且催杨家早些把手续给办齐,他们一家好安心的搬到城里享福。
既然游家同意了,那接下来便是准备租赁契书了,这些都得请个信得过的牙侩来帮着办才行,毕竟牙侩除了帮着办手续外,还得当双方的见证人,免得事后哪一方反悔或是出了什么纠纷,彼此说不清楚。
而鱼儿也不是头一次同牙侩打交道,因此她很快就去城里请了上回帮他们买了房子的张牙侩,毕竟有了头一回的交情在,眼下鱼儿又照顾了张牙侩一桩生意、让她再赚了一注中人费,那张牙侩自是会尽心尽力的帮鱼儿把事情给办好了。
而张牙侩一费心,杨游两家和租紫菜礁有关的手续很快就都办好了,张牙侩拟定的契书双方也都在上头按上了手印。这手印一按,杨家就算正式把游家的十块紫菜礁给租下来了。
这紫菜礁一租好,鱼儿马上就开始安排接下来的事宜,先是悄悄的叮嘱了杨三郎一番,让杨三郎到城里买些养紫菜需要的物事回来,随后便一头钻进书屋、开始/炫/书/网/整理起养紫菜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他们即将要用到的法子。
鱼儿知道在她以前所在的时代,有些学者喜欢用“以海为田”来形容海洋文化,立在海中的紫菜礁就是一种最好的例证。因为不但陆地上的土地需要耕耘,海里的紫菜礁也需要类似的劳作,只不过二者“耕耘”的法子有些不同罢了……
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漳浦沿海一带就有了紫菜养殖———每年立秋上下,养紫菜的渔民就会用火烧净礁石岩面,或者往礁石上泼洒石灰水灭害清坛,此举的目的是消除杂藻、增加岩礁的糙面,让随着海水漂浮的紫菜种子更容易附在岩礁上。
也就是说类似于种子的紫菜苗是从海里衍生出来的,且会随着海水四下漂浮。于是很多紫菜苗就在涨潮时落在了礁石上,这礁石表面越是粗糙,越是没有杂贝、杂藻等物事,紫菜苗就越容易依附在上面、不被海水带回海里。而紫菜苗依附在礁石上后,慢慢的经过光合作用和海水浸泡,就会长成茂盛的紫菜叶。
这就是早期的紫菜坛式养殖的原理,也是渔民为何要往礁石上泼洒石灰粉、让礁石表面变得更加粗糙的原因。
不过初始渔民只懂得对潮间带紫菜坛(岩礁)上附生的紫菜加以人工管理,后来逐渐才懂得采用泼石灰清坛产紫菜,也是到最后才发展为炸石造坛扩大养殖、以及水泥造坛养殖,这些方法也都一直沿用下来。
而鱼儿所在的北宋,大家养紫菜还都处于人工管理、被动附苗这一阶段,还没到达泼石灰清坛的阶段,更是不知道石灰对养紫菜有益。也正是因为如此,鱼儿才能占了先机、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利用洒石灰来增加紫菜的产量。
这“菜坛养殖法”说白了很简单、操起起来也没任何难度,只要把石灰这样关键物事备齐了就行,因此这个法子严格说起来只能算是半自动的养殖方法。
鱼儿租下游家的紫菜礁就是想用这个方法来养紫菜,也正因为如此,鱼儿才会一早就让杨三郎把石灰粉先买回来备下,并叮嘱杨三郎千万不能让人知道他买了石灰粉,否则今后有心人只要一打听,“洒石灰粉增加紫菜附苗量”的秘诀就会被人知晓。
不过这物事都备好后却还得等待时间,因为眼下游家的紫菜礁才刚刚采割过一遍,得等到立秋、大约七月重新附苗后,紫菜才会慢慢的开始长起来。
而眼下才刚刚过年没多久,离立秋还早得很呢,属于养紫菜的空档期。不过这第一年杨家采用的是分成交租法,因为即便空档期较长也无所谓。
不过鱼儿却也不能白白的浪费这小半年的空档期,只见鱼儿把菜坛养殖法从头到尾理了一遍,并确定可以实施出来后,就改而研究起“半浮筏式养殖法”了。毕竟杨家真正想要闯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道路,还得靠“半浮筏式养殖法”才行!
而鱼儿把两个法子仔细的斟酌了个透后,很快就发现无论是“菜坛养殖法”还是“半浮筏式养殖法”,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一定要从海里获得紫菜种子,而种子获得多寡,便是以后紫菜长得茂盛还是稀少的关键!
而“半浮筏式养殖法”在现代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把竹帘或尼龙网帘用浮绠、浮子、锚缆和桩固定在潮间带滩涂上。这样固定住后,涨潮时筏架就会随着潮水浮于水面,落潮时筏子则会由脚支撑于海滩上。
这个操作方法说白了,就是在低潮位的海滩上布上半浮式的网帘,让这些网帘来拦截涨潮时被海水送到沙滩上的紫菜苗,也就是说这网帘相当于同样会在涨潮时被海水淹没的礁石,二者都是让紫菜苗依附的“附着基”(紫菜生长的寄托物)。
而鱼儿只要能想办法让网帘潮涌时浮起来,潮退时能够不被潮水卷走、撑晾在原地,就能达到靠网帘来获得更多紫菜苗的目的,也算是简单还原了“半浮筏式养殖法”。
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鱼儿得反复的在海滩上搭架子、挂网帘进行测试才行,且这架子搭稳了,还得考虑帘子能不能让紫菜苗大量依附这个问题。
不过幸好鱼儿有杨六郎这个专门研究竹制品的哥哥,鱼儿把要求同杨六郎说清楚后,杨六郎就帮着做了好几种支撑用的架子,最终终于不负鱼儿所托、做出了能够深深的插进海滩,并牢牢固定住的竹架子……
第六章 实验失败
这架子有了后,接下来就是网帘了。
不过这北宋还没有尼龙材质的网帘,因此鱼儿只能试着用杨大柱平时网鱼的渔网来做帘子,哪知这渔网十分沉重在水里不容易浮起来,且也不容易让紫菜苗附在上面,于是鱼儿只能把渔网给淘汰掉。
而这渔网不能用,剩下的选择就只有竹帘了,如果连竹帘也不行,那这个半浮式养殖法难度就增大了许多。
于是这一日鱼儿把杨六郎给找来了,郑重其事的问道:“小哥,若是让你编几片像渔网那样的竹帘,你能编得出来吗?这竹帘除了网孔要大些外,还要轻便些,一定要能在海里飘才行。”
“你这要求有些古怪,我得回去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编出来。”杨六郎有些为难的说道,毕竟他只编过那种密密麻麻叠在一起的竹帘子,鱼儿想要的那种孔大的竹帘他没编过,因此不敢给鱼儿打包票。
眼下才五月中旬,鱼儿算着离采紫菜苗的日子还有一个多月,时间不算是太紧,因此便对杨六郎说道:“小哥,那物事我不着急着要,你只要在六月中旬弄出来就行!弄出来把你先前替我做的竹架子也一并带上,我们到海边去试试。”
“好,我尽量。”
“这竹帘可是关系着我们家将来能不能找到一条赚钱的好路子,小哥你可得上点心哦!”鱼儿先是再三嘱咐了杨六郎几句,嘱咐完还不忘调皮的调侃起杨六郎:“反正这事要是做成了,将来也少不了小哥你的好处,指不定一下子连你的老婆本咱也一并赚到了!”
杨六郎见状自是立马反击了句:“你这丫头就会取笑小哥,先把你自个儿的嫁妆给攒齐了再说我吧!眼下我都没赚到什么银子,那有心思娶媳妇儿?”
杨六郎说着就不再同鱼儿胡扯,同杨大柱等人打过招呼后就匆匆忙忙的赶回年师傅那里去了。回去后也把手头上的活计都暂且放下,一心一意的替鱼儿摆弄那特殊的竹帘。
杨六郎这几年也没白跟着年师傅学艺,他除了把年师傅会的手艺都学全了外,自己还动脑筋做出了许多年师傅没做过的物事。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可以说杨六郎不满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