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而紫菜为何会有“头水”、“二水”、“三水”之别呢?
原来这紫菜不但生长周期短,且还可以不断的进行采割———采割下头水紫菜后,之后每隔二十天左右就能进行第二、三次采割,且一般早上采割较为合适。
因此这紫菜一成熟到能够采割,杨家一家人就都十分兴奋和跃跃欲试,更是都争着要帮忙采割养在海滩上的紫菜,毕竟采割养在海滩上的紫菜没有什么难度,大家伙儿都能胜任。
不过虽然这采紫菜没什么难度,但临采前鱼儿还是把自己从前世带来的知识告诉了大家,让大家一律采取“拔收”的方法,且一定要“拔大留小”,这样才能有利于紫菜继续增加产量。
不过即便是在现代,养殖紫菜也不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买卖、多少都存有一定的风险,鱼儿大体知道在采苗、养成期间,常见的敌害有:硅藻、浒苔、野鸭、鱼类、油污等。
虽然这些敌害有些在北宋不存在,但一些天然敌害却还是有的,因此养殖期间鱼儿倒也在这几方面多费了些心思,能避免的敌害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也只能顺其自然、尽量把损失控制在最低。
因此鱼儿带领杨家种的紫菜说到底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抗拒的风险,不过排除那些风险、去掉一些损失后,杨家种的紫菜依然给他们带来了一笔不少的收入,让杨家迈了个大步子、提前进入了小康。
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好结果,最大的原因乃是紫菜在北宋属稀罕物,因此哪怕杨家的收成比鱼儿预期的还要少上许多,那些紫菜也足以替杨家挣回一笔数目不小的银子了。
而杨家第一年既然赚了个满盆钵,那第二年自然是要再接再厉的养紫菜了,毕竟杨家还是第一次找到一个赚钱赚得这么快的路子,自是要好好的加以利用。
不过此后杨家也多了一个烦恼———必须想方设法的低调行事、以及低调的养紫菜,用尽各种方法掩盖自家养紫菜的法子,不让那些见杨家发家了就眼红的人打探到消息。
虽然鱼儿知道养紫菜的方法早晚会被人挖掘到,不过眼下他们家也只能守住一时算一时了。
唯一让鱼儿觉得庆幸的是,同村的村民眼下还没意识到只要把竹帘稳稳当当的挂在海滩上,如此简单就能养紫菜。毕竟这方法实在是太过简单了,就算初始有人看出来了,也一心认定除此之外、其中一定还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玄机。虽然村民的这些想法很可笑,但这样一来却是对杨家比较有利……
因此这一年可以说是杨家最忙的一年,也是杨家小日子慢慢红火起来的第一年,更是杨家逐步迈向小康的初始之年!
而这杨家能够赚个满盆钵,家里上上下下的人都有功劳,不过大家伙儿却都认为功劳最大的人乃是鱼儿。因此把头几水的紫菜都卖了个好价钱后,刘氏便把鱼儿给找来了,笑着问鱼儿这个大功臣该如何分配赚来的这些银子……
“阿妹,托了你那个妙点子的福,咱家这一年可是得了不少银子,终于能在亲戚好友面前直起身子骨说话了!”
原来杨家的亲戚好友得知杨家靠着养紫菜赚了一笔后,前前后后上门来打秋风、套近乎的有不少,也正是这些人突然换了副嘴脸前来串门,才让刘氏提起此事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不过刘氏感慨过后,很快就问起鱼儿正经事来:“阿妹,咱家今年赚的这些银子,阿母和你阿爹商量过了,觉得最要紧的便是先匀出两份来,一分留着给你筹备妆奁、一份留着给你小哥娶媳妇儿用……”
刘氏这样安排鱼儿自是没有异议,而刘氏见鱼儿点头,才接着往下说道:“把这两份银钱匀出来后,剩下的银子还有不少,这银子是多亏了阿妹你我们才赚回来的,因此你爹说让你决定怎么分配这些银子,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鱼儿闻言马上撅起了小嘴儿,佯装不悦的娇嗔道:“阿母,您说的这是什么话儿?我们都是一家人,哪还需要分什么‘你我’?再说了,阿爹是一家之主,这银子他想怎么分配就怎么分配,哪轮得到我一个小辈来说话?”
“偏偏这就是你阿爹的意思,我也是照着他的意思同你说,”刘氏见鱼儿佯装生气,不由笑着把她搂到了怀里,一边像小时候那样轻轻的抚着鱼儿的背、一边柔声说道:“傻丫头,阿爹和阿母哪是同你见外?我们是觉得你一向是个有主意的孩子,也总能替我们家赚银子回来,因此才决定把银子交给你分配,你就别再推辞了,好好的想想怎么用这笔银子赚更多的银子才是!”
刘氏这么一说,反倒显得鱼儿有些小家子气,于是鱼儿当下便有些不好意思的钻到刘氏怀里,像麻花似的扭了半天、并撒了好一会儿娇,才靠在刘氏怀里认真的思索起来……
片刻之后,鱼儿心里很快就有了一番安排:“阿母,余下的银子里,我想拿出一部分给小哥到城里开个铺子。这铺子开了后,不但可以让小哥卖些他自个儿编制的竹制品,还能连带着卖些别的物事,这也算是个长久、稳定的营生,经营好了小哥也能帮着多分担一些家里的开支了。”
鱼儿之所以这样想,乃是因为眼下杨六郎干的就是货郎这一行……
原来杨六郎把年师傅的手艺学到手后,除了每逢初一、十五挑着竹制品到集市卖外,平日里也会挑着各类竹制品走街串巷的叫卖。
除此之外,一脑袋机灵、比较有做生意头脑的杨六郎,还会低价去买一些别的物事,和竹制品搭在一起叫卖。因为杨六郎觉得卖一种物事、他也要走街串巷的叫卖,那还不如多挑上一些别的物事顺道一块儿卖。
而这杨六郎本就是个机灵的小子,这几年走街串巷多了,人也越发变得圆滑起来,颇有几分精明小商贩的架势。鱼儿正是看到他这个优点,才会提议拿出一部分钱让杨六郎在城里开个铺子,并坚信以杨六郎的本事,一定能慢慢的把铺子做好、做大。
而鱼儿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后,刘氏很快就陷入沉思细细的琢磨起鱼儿的话来。其实杨家借着养紫菜大赚了一笔后,刘氏也曾经想过拿这些钱到城里开个铺子、做点小买卖,并慢慢的让这个小买卖成为家里的经济来源……
毕竟杨大柱的年纪渐渐大了,再过几年出海打渔这样的体力活已不适合他干了。但单单靠杨三郎一人出海打渔又无法维持一大家子的生计,因此为了杨大柱,杨家早晚得想出别的生财之道才是,且这个生财之道还得家里有个人适合干才行!
而刘氏对自家的几个儿子的秉性也十分清楚———杨六郎迂腐刻板、这样的性子做生意还不亏得一塌糊涂;杨三郎老实憨厚、这样的性子做生意也不行;而杨四郎虽然天赋异禀、打小就把书念得很好,但却也因为这小小的天赋、骨子里多了那么一分清高倨傲,那分清高让他打死也不愿意去当铺子的掌柜的。
因此若是杨家真是开了铺子,自是不可能交给他们三人打理,而他们三人不能成为打理铺子的合适人选,那剩下的人选就只有杨六郎一人了。
不过刘氏有些担心杨六郎虽然性子机灵,但是在没真正的做过生意、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真当了掌柜的也会无法胜任。
于是仔细斟酌过后,刘氏还是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鱼儿:“阿妹,你几个哥哥里头,的确是你小哥最适合打理铺子,可他从小到大都没真真正正的做过生意,也不知能不能把铺子打理好,要是到时候亏了,那……”
刘氏的顾虑鱼儿早就仔细想过了,因此鱼儿听了刘氏的话后笑着答道:“阿母,这一点您无需担心,这做生意最重要的便是要擅长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而小哥平日里走街串巷的叫卖物事,什么样的人他没打过交道?”
“再说了,前几年小哥曾和我一起在酒肆里卖过豆腐乳,还在城里摆摊卖过烧烤,这些可不就是做生意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我相信小哥只要多费点心思,一定能把铺子打理好,甚至今后他还可能会让我们家开上分店呢!”
“话虽如此,可我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刘氏忧心忡忡的说道。
鱼儿见状一脸无奈的挽了刘氏的手,并挑些话来宽她的心:“阿母,这世上有哪样生意是稳赚不赔的?做什么买卖都是有一定风险的,这些风险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
大家记得到书页去投票啊,是新书调查哦~
话说,小云其实很想下本写古代庶女的奋斗史啊,不过貌似大家都比较喜欢种田文,为嘛我的想法总和大家不一样捏,呜呜呜~
第十章 杨家开铺
“再说了,我们不试着踏出第一步、让小哥试一试,我们又怎会知道他究竟是不是这块料?如果小哥不是做生意的料,那试过之后我们便从此死了这份心,家里也不必想着做生意一事了;”
“可如果小哥是块做生意的好料子,那我们家今后可就多了一项赚钱的营生了,阿爹今后就算不出海打渔、我们一家人也能吃饱穿暖,几位小侄子将来也不必再过那苦日子了。”
刘氏见鱼儿说的头头是道难免会有些心动,态度也不似先前那般坚决了,于是再思忖了一番便把先前的顾虑打消了,改口说回头同杨大柱好好的商讨、商讨,若是杨大柱也觉得杨六郎能够胜任,那他们便拿出银子来给杨六郎开铺子。
而杨大柱平日里虽然也是个憨厚老实的人,但在大事上通常都十分有主见,因此刘氏一把鱼儿的想法告诉杨大柱,杨大柱马上就拍板同意,并和鱼儿一样十分看好杨六郎,认为他天生就是当商人的料子。
刘氏知晓了杨大柱的意思,不由有些愕然,忍不住嘀咕了句:“当初小六主动提出要辍学学艺,头一个反对的人还不是你这个当爹的?怎么眼下你反倒看好小六,觉得他一定会是块做生意的料子?”
刘氏这番话瞬间勾起了杨大柱的回忆,让他记起了当年杨六郎主动提出辍学、且无力他如何大骂都不改变心意一事。
当时杨大柱之所以妥协,其实心里还是抱着一分“恨铁不成钢”的遗憾,不过事情过了这么多年了,杨大柱(炫)经(书)历(网)了家里的大起大落、以及千里寻女一事后,心境已然有了变化,想法也悄然改变了许多。
因此一回想起当年杨六郎那胆大的请求和一脸坚决的神色,杨大柱脸上慢慢的有了一丝欣慰的神色,并冲着刘氏感慨了一番:“说起来小六和阿妹还真是有几分相似,打小就是个有主见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块读书的好料子、就当机立断的提出要辍学学艺!”
“他做出这样的决定不但给自己选了一条对的路走,也让上面的几个兄长能继续读书。当年我还觉得小六弃文从商有些可惜,一直到今时今日,我才觉得他在咱们几个儿子里头,是最圆滑机灵、最懂得变通的人……”
杨大柱的话让刘氏的心顿时又明朗了几分,很快就对杨大柱的感慨有了同感:“听你这么一说,阿妹的话还真是说的没错———小六还真是块做生意的好料子,我们是得让他试着打理铺子,给我们家找条出路。”
“没错,这件事阿妹还是一如既往的很有眼光!这小六跟着年师傅学了这么多年,别的不说,就说那一手编竹制品的手艺和那哄人买物事的本事,就足以让他养家糊口了,”杨大柱说着顿了顿,才有些【炫】恍【书】然【网】的补了句:“若真是要做比较,小六眼下那身本事可比老三那身打渔的本事强,赚的银子多不说,前头的路子也宽了许多。”
刘氏闻言跟着感慨了句:“是啊,他将来不但可以编竹制品卖,还可以收徒弟赚些拜师礼,甚至开了铺子没别的物事卖、只卖那些形形色色的竹制品也成。”
“你能这样想就好,我们就按照阿妹的提议,拿出一部分银子到城里租个铺子,让小六看着做些小本买卖吧!”杨大柱最终发话将这事定了下来,而此时刘氏已完全没有异议,并打算尽快把这件事告诉杨六郎。
于是事情拍板后鱼儿便亲自去了年师傅那儿,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杨六郎。杨六郎知道后自是又是兴奋又是激动,似乎对杨大柱夫妇的决定十分意外,但同时又被这个决定给挑起了斗志,鱼儿才把话说完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脚。
此后杨六郎自是把开铺子一事当成了一等一的大事,光是到城里找寻合适的铺子,就费了不少心思和功夫。且这杨六郎可是跟着鱼儿一起做过小生意的人,比谁都清楚鱼儿不但聪颖机智、且还是个鬼主意极多的人,因此选铺面的时候杨六郎自是要把鱼儿这个军师一起拉上了。
这选铺面鱼儿也没什么与众不同的招数,因此她也只能用最笨的办法———鱼儿和杨六郎进了城后,就直接拖着他到繁华长街上蹲点,并叮嘱杨六郎道:“小哥,你负责观察长街东边的铺子,我负责观察长街西边的铺子,记住把这一整天下来客人进出最多的铺子留心记下来。”
鱼儿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