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鱼儿一听当下就惊呼道:“啊,那个小娘子还真被休了!”
“别急,故事还没完呢,且听我慢慢往下说,”小栓子见鱼儿乖乖的闭了嘴当听众,才慢慢的往下说道:“那新郎官等了三天都不见新娘子开口,于是第四天便请来一顶花轿,让人把新娘子抬回娘家去,一副要把新娘子休了送回娘家的模样。”
“新娘子知晓后心里既难过又委屈,快到家时无意中透过晃动的窗帘、看到一个猎户举弓瞄准了一只叫声清脆的鸟儿,那猎户瞄得很准,因此那只叫得欢快的鸟儿很快就被打死落了下来……”
“新娘子看到此景联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忍不住在轿里低低的叹道:‘花红柳绿好毛衣,藏在深山谁能知。你多言多语送了命,我不言不语转回去’。”
鱼儿听到这儿马上就抓到了故事的重点,问道:“这么说这新娘子这么一感叹,新郎官就晓得她不是哑巴喽?”
“没错,一直跟着轿子的新郎官一听这话顿觉十分吃惊,马上意识到新娘子并不是个哑巴,只是前几天不知何缘故一直没开口罢了。于是新郎官开始为自己的鲁莽而感到后悔,想马上让抬轿子的人转回去,但偏偏此时轿子已被抬到了新娘子家门口……”
“那新郎官焦急中想出了一个主意,见了岳父、岳母后绝口不提休妻之事,只说今天是特意陪新娘子回门探望二老。新娘子的父母一听这话,当下就只夸新郎官不但孝顺还设想得十分周到,并高高兴兴的迎接了他们小两口,从此———”
“从此新妇三日回门,就成了一种风俗习惯流传至今,”鱼儿抢先接下了小栓子的话,说完冲小栓子得意一笑:“这个故事的结局我猜的没错吧?”
“没错、没错,我的鱼儿最聪明了!”
小栓子先是笑嘻嘻的夸奖了鱼儿一句,随后趁鱼儿还沉浸在故事里、悄悄的解了鱼儿贴身穿着的小袄,待鱼儿从故事里回复神来时,小栓子已经把她剥得宛如初生的婴儿,鱼儿只来得及低低的惊呼了一声,就被小栓子给压在了身下……
须臾之后,沉重的楠木床“吱嘎”、“吱嘎”的响了起来,鱼儿动人的呻吟和小栓子如猛兽般的低喘交织在一起,那些美妙的声响交织成最原始动听的乐曲的同时,也让放了帐子的楠木床上有了一片掩盖不住的旖旎春光……
夜深人静、月上枝头时,是属于新妇夫妇的美妙时刻。
第三十二章 新人拜门(二)
第二天天一亮,鱼儿和小栓子在家里吃过早饭后,就亲亲热热、有说有笑的带着礼物出门了,出去前林氏十分善解人意的嘱咐小栓子,让他陪鱼儿在娘家住上一晚,第二天也可留在杨家午饭,不必着急着赶回来。
鱼儿也有一肚子的话想和家人说,因此见林氏主动提出让他们在杨家留宿一宿,心里自是十分高兴,出了门就急忙忙的拉着小栓子往家里赶,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见到父母和哥哥嫂嫂们。
反倒是小栓子不似鱼儿那般着急,且他见鱼儿一出门就急忙忙的想要抄近路回去,急忙往前一步将鱼儿给拦了下来,语重心长的说道:“娘子,我们不走这条路,我们走那条大道……”
从赵家回杨家一共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是最近、最省时的小路,第二条路虽然稍微远一点、但也还算不太费时,倒是那第三条路不但要绕一个大弯子、且还要费上不少功夫。而小栓子拦住鱼儿后,便是指着那条要绕大弯子的路,让鱼儿弃近路选远路。
鱼儿本就归心似箭,见小栓子竟要让她改走远路自是不依,当下便有些不悦的抱怨道:“好端端的,我们为何要走这条最远的路?这条路虽然宽了一些,但却得绕一个大弯子、差不多从村头绕到村尾,我们还是走这条小路快些!”
小栓子闻言却坚持不让开路,一边继续拦着鱼儿、一边重复了遍:“绕点路有什么打紧的?我们村子统共也就巴掌大,绕一圈也费不了多少功夫……”
“你是病了还是脑子突然不好使了?怎地非得挑远的走?”鱼儿见小栓子一味的坚持,心里倒是好奇起来了,也不急着回娘家了。
因鱼儿和小栓子回门带了大大小小许多礼物,因此林氏特意使了小厮跟着一同前去,好帮鱼儿和小栓子拎些礼物。
眼下那叫小果子的小厮正紧紧的跟在鱼儿和小栓子身后,让小栓子有些不自在的把鱼儿往一旁拉了拉,避开小果子的耳朵后、小栓子才扭扭捏捏的同鱼儿说道:“我的好娘子,难道岳母大人没把回门的规矩细细教与你知晓吗?”
鱼儿闻言一脸疑惑的扫了小栓子一眼,心想怎地又扯到了回门的规矩上?这明明是不相干的两件事啊!
不过鱼儿可是把刘氏的话都牢牢记住了,因此当下就答道:“你别胡说!该说的规矩阿母都同我说了,不就是带回去的礼物得和先前我们家送去的一样吗?我阿母还说她早早就会摆好酒席,也会准备鼓乐班子和其他需要的物事,回头送你归家……”鱼儿说完便定定的看着小栓子,那意思是说规矩我都没忘。
而小栓子听完却更加着急起来,最终为了今后和鱼儿能够和和美美、永不分离,他还是硬着头皮凑到鱼儿耳边说了句:“这新妇回门除了忌讳一人回门、一定要由夫婿陪同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新婚夫妇回门时必须顺着迎亲的那条道儿走回去!”
“这是什么奇奇怪怪的规定?我怎么没听说过?”鱼儿一向有些后知后觉,因此还是头一回听说这样的规矩,且出嫁前刘氏也没叮嘱过她这个规矩。
小栓子见鱼儿不信,急忙解释道:“之所以有这个不成文的规矩,乃是因为老话常说‘三天不走两条路’,意思是说如果新婚夫妇三天内走两条路的话,就意味着夫妻以后会分开、各走各的……”
“我可不想和你分开,所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的走迎亲那条道儿吧,”小栓子把心里的忌讳和期望说出来后,当下就有些不好意思的红了耳根子,只见他先若无其事的四下张望了下,迅速的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后,才接着说道:“当日迎亲那条道的确是远了些,你要是觉得累你拎着的物事都由我来拿,这样成不?”
鱼儿打从嫁给小栓子、让他在床*上给“欺负”了去后,就再也没见过小栓子红过脸了,甚至觉得一成亲一到了床*上、小栓子就像完完全全的变了一个人似的,那胆儿可是比先前大了不止一点,豪放得让鱼儿这个穿越女都自叹不如。
因此今儿鱼儿见小栓子再次红了脸、心里有了一种久违了的感觉,于是故意不马上顺着小栓子的心意,而是刨根究底的问道:“这个规矩是阿母告诉你的吗?怎我出阁前,家里的长辈都没叮嘱我这个规矩?”
小栓子果然一听鱼儿这话就发窘,随后竟直接拉了鱼儿就往那条大道上走,这小小的霸道不但没让鱼儿生气,还让她开心的笑了起来———这小栓子连这小小的细节都这般看重,鱼儿心里可是比塞了一个蜜枣进去还甜!
不过鱼儿心里甜归甜,面上的笑容却很快就收住了,随后故意装出一副不情愿的模样,不依不饶的追问道:“你要我跟着你走这条远路也行,不过你得告诉我这规矩是谁告诉你的!”
“……”
“说啦!不然我马上掉头转回去!”
“嗯———”
小栓子支支吾吾了半天,才吞吞吐吐的说道:“其实这个不成文的规矩没人告诉我,是我在一本闲书上看到的,不过虽是从闲书看到,可我们宁可信其有、也不可信其无,还是老老实实的照办比较好!反正也就多走一点子路,很快就到家不碍事的!”
鱼儿没想到小栓子竟背着她偷偷做了那么多功课,心里顿时十分感动,当下也不再逗小栓子了,而是紧紧的攥了他的手,一直到回到杨家都没松开。
而早早就在门口候着的刘氏,远远的一见到鱼儿和小栓子手拉手的回来,马上眉开眼笑,一面招呼杨大柱出来相迎、一面急忙忙的迎了上去:“你们可到了,赶紧进屋去!”
鱼儿也不知道怎么的,明明才三天没见到刘氏,可偏偏一见刘氏远远的迎了上来、眼泪就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更是飞快的冲刘氏奔去,一边像小时候般扑到刘氏怀里、一边重重的喊了声:“阿母!”
“你这孩子,都为人妻了还冲阿母撒娇?小心赵姑爷笑话你!”刘氏搂着鱼儿无奈的说道。
“他才不会笑话我呢!阿母,我们快进屋吧,阿爹他们等急了吧?”
鱼儿说着便拉着刘氏往屋里走,后出来的杨大柱则乐呵呵的拍了拍小栓子的肩膀,跟他一前一后的进了屋。
鱼儿作为初次回门的新嫁妇,自是一回到自个儿家就拉着刘氏和嫂嫂门钻进了里屋,细细的把嫁到赵家后究竟过得如何,同夫婿小栓子有没有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一说与担心了她好几天的亲人知晓。
至于小栓子则由杨大柱和杨三郎、杨六郎陪着在堂屋吃茶,几个男人闲聊了一会儿就按照规矩把小栓子请入了席,改而陪着小栓子吃酒。小栓子作为新姑爷初次回门自是没少被灌酒,最终是摇晃着身子被鱼儿扶回房去的。
鱼儿和小栓子在鱼儿没出嫁前住的闺房住了一夜,虽然前一夜小栓子被灌醉了,但第二天一早他却没有赖床,一早就和鱼儿一起起来给刘氏和杨大柱问安。吃过早饭后,夫妻俩又孝顺的陪着杨大柱夫妇闲聊了一早上,随后到了中午自是又吃了一回酒席。
而待宴请新姑爷的酒席一散,杨家请来的鼓乐班子便按照规矩吹鼓,意思是要以鼓声送新婿回去。鱼儿便在鼓声中依依不舍的同家人话别,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娘家。
刘氏心里也是十分不舍,因此鱼儿一起身她就一路把鱼儿送到了门口,一直到连鱼儿走远了、刘氏还倚在门框上不住的抹眼泪。一旁的杨大柱虽然心里同样有着一丝伤感,但却深知女大当嫁、鱼儿不管怎样都会成为别人家的媳妇儿,因此反而比刘氏多了几分淡然,这时也正好能说些话来宽慰刘氏……
“阿妹昨儿也说了,她在夫家一切都好,不但公婆都十分喜欢她这个媳妇儿,早她进门的嫂子也和她相处融洽,”杨大柱说着顿了顿,才接着说道:“还有你也看到了,女婿是打心里心疼阿妹、对阿妹好,这样样都好你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我不是不放心,我是舍不得!毕竟阿妹可是我们捧在手心里养了十几年的闺女啊!”刘氏说着、说着声音顿时有些哽咽。
“赵家就在村子那一头,你哪天想阿妹了就上赵家看看她,这又不是什么难事!我们阿妹遇到了这么一个好婆家,你应该为她高兴才是!”
杨大柱挑了些话劝了刘氏一番后,刘氏心里那浓浓的不舍和忧愁才渐渐散去。随后再转念一想,记起鱼儿昨儿说婆家人对她很好、也很好相处,不但林氏什么活都不让她干,还处处都替她照想……
这么一想,刘氏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也终于将心头的惆怅压下、重新为鱼儿嫁对了人而感到欣慰和高兴。
第三十三章 过自己的小日子
鱼儿夫妇回门的第三天,杨家就按照小岞村的风俗习惯,遣了杨三郎和杨六郎一起,送了些彩缎、油蜜并蒸饼到赵家。而杨三郎和杨六郎这两个鱼儿娘家人到女婿家送礼,在当地被叫做“暖女”,送油蜜和蒸饼则叫做“蜜和油蒸饼”。
到了第七天,杨家则要再一次把鱼儿接回娘家,并送些彩缎、头饰等物事给鱼儿,这也是闽南一带的风俗,叫做“洗头”。一个月之后两家再举行一次大的庆贺宴,叫做“满月”。满月以后,相关的礼数便慢慢的简化了,鱼儿也逐渐适应了在赵家的新生活,适应了赵家二媳妇儿这个身份。
话说小栓子成亲前已是金榜题名,赵家更是没少费银钱替他疏通官途,最终在林氏娘家的一位亲戚的帮助下,谋到一个好差事———当泉州府下辖晋江县的知县。
这晋江可是个大县,加上因靠海建有一个大港口供来往船舶停靠,是个十分富庶的县城,历来在晋江当知县的人都是捞了不少好处、一直到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才卸任。小栓子初入官场就能获得这样的好差事,全是因林氏娘家那位亲戚在东京当着不小的官儿。
当然,小栓子得了这个官后,鱼儿和他倒没想着要如何去晋江捞油水,他们夫妇唯一觉得在晋江当官的好处是离家近———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路,鱼儿夫妇都只要花上不到半天的功夫,就能回惠安小岞探望亲人。
这派遣小栓子上任的正式公函,在小栓子和鱼儿成亲一个月后正好就批了下来了,公函一到,小栓子不日就带着鱼儿同家人告别,带着一干细软前往晋江赴任,到了晋江后也不必特意置买宅院,直接住在后衙即可。
虽然小栓子和鱼儿没在晋江为自个儿置办宅院,但却也算是变相离开赵家单过了。因此一在新家安顿好,鱼儿就下意识的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心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