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缶褪胀⒗鹜侔延愣菇懵ɡ铮箍樟舜笸俳幼趴此磐⑹胀?br /> 如此重复着捕鱼的单调程式,这中间杨二柱若是撒网撒累了,就会同杨大柱对换工作,改由杨大柱去干那撒网的体力活儿。两人一直捕到天际微微泛出一丝青白,把船上的几个大鱼篓都装得满满的,才心满意足的将船驶到专门卖鱼的南厝港口,把一个个装满新鲜鱼虾的鱼篓搬到岸上卖。
此时天色已比先前亮了许多,但海上却开始弥漫起薄薄的雾气,这雾气里夹着湿润清新的海风,海风像个调皮的孩子般轻拂过人脸,让杨大柱二人越发的精神气爽起来,一卖起鱼来劲头十足、吆喝不断……
杨沫沫透过白雾隐约看到码头上人头攒动,心想来早市买鱼的人还算是挺多的,不过前来卖鱼的渔民同样也很多,鱼虾的价钱也高不到那儿去、比不得在北边金贵。沿海小城水海产这种买卖的竞争在哪个朝代都算激烈,也难怪杨大柱每天起早贪黑的捕鱼、卖鱼,家里的状况还是徘徊在中下线上。
抱着杨沫沫的杨七娘年纪虽小,但却也从几个哥哥嘴里得知南厝码头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于是一到码头她就提高了警惕,不但把杨沫沫紧紧的抱在怀里,还聪明的往船舱里躲了躲、放下帘子直留了一小角缝儿偷偷的瞧热闹,以免什么坏人见只她一个幼童带着幼妹,起了歹心把幼妹拐了去。
这是杨沫沫穿越到北宋后,第一次得以出门接触外面的世界,所以她奋力的探起小身子,骨溜溜的转着一双“超近视”的小眼珠子,奋力的透过那角缝隙、好奇的瞧着古代专门卖鱼的码头。
杨沫沫一把外面的景象看仔细,马上就感到十分失望———只见那码头上挤满了各式各样的鱼贩子,来来往往的人和大小船只密密麻麻的挤在岸上和水上,一时间岸上和水上都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十分吵闹,比起后世的菜市场还要杂乱上几倍。
第三章 出海
所以杨沫沫瞧热闹的心思很快就淡了下去,只懒洋洋的倚在杨七娘怀里享受晨曦的洗礼,而清晨的时光也慢慢的在这片热闹中悄悄流逝……
不一会儿,太阳就彻底跃出海面高高挂起,清晨的凉气散去后天气逐渐的热了起来,这时杨家兄弟已在码头卖了好一会儿鱼了,码头也随着买卖的进行慢慢的变得又乱又脏,成箩成筐的鱼虾堆在一起,蚊蝇围着那些鱼虾团团飞、死鱼的腥臭味儿更是一路从岸上直钻到杨沫沫呆着的船舱里。
那股刺鼻的腥味儿让杨沫沫下意识的皱起了小小的眉头,抱着她的杨七娘见状知道她不喜这股味儿,连忙从船舱里捻了几朵前日摘下的茉莉花儿,边把那洁白的小花朵儿放到杨沫沫的小鼻子上,边学着刘氏的语调轻声哄道:“不臭、不臭,我们阿妹不怕臭,阿姐给你闻香香的花儿,闻了它咱就闻不到那臭味儿了。”
杨七娘自己也只是个五岁大的孩子,但却懂得拿花儿来哄怕臭的小妹妹,若是换做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五岁的杨七娘一定不必操心这么多,而且还能每天都倚在母亲的怀里撒娇讨糖吃吧?
一把杨七娘和现代幸福的小朋友做对比,就让杨沫沫心里被酸涩梗得难受,于是她马上大力的嗅了几下放在鼻子边的茉莉花,随后嘴一咧冲着杨七娘甜甜的笑了起来。
杨七娘见妹妹笑了心里觉得很是满足,小小圆圆的脸蛋儿忍不住也跟着挂起了笑容,她的笑容很憨厚、很纯真,看在杨沫沫的眼里让她的心也跟着暖了起来,她能够感觉到这个小姑娘是真心实意的想把她照顾好,是真心实意的想要疼爱她这个幺妹……
就在这时,杨家兄弟抬着卖剩下的鱼篓从岸上回到了船上,杨大柱一撩开帘子进来就对杨七娘说道:“今儿咱早点家去,免得这臭烘烘的鱼腥味儿熏坏了我们家阿妹。”
杨七娘听了甜甜一笑,用缓慢且有些不利落的稚嫩语气答道:“阿爹不用担心,我取了茉莉花儿来给小妹闻香,小妹闻了后还冲着我笑了,那小脸上的笑容可甜了。”
杨大柱闻言摸着后脑勺乐呵呵的笑了起来,一脸溺爱的捏了捏杨七娘的小脸蛋儿,随后便和杨二柱一起解开了绑在码头石墩上的篾缆,慢慢的把船开离南厝码头。
船一回到长期停泊的海湾,杨大柱马上把在码头卖剩下的鱼儿,捡了些还活着的装在鱼篓里、用扁挑着赶到城里去卖,刘氏则上船把船上的渔网拖了下来,和弟妹方氏一起把渔网摊开晾在海滩上支起的竹竿上。
刘氏一边把渔网摊开晒,一边冲着杨七娘问道:“七娘,这一路上阿妹可有再哭闹?”
杨七娘一听刘氏的问话、马上把小胸脯挺得高高的,一脸自豪的答道:“没有,阿妹在我怀里可乖了,不但一路上都没哭闹、还冲着我笑了几回。”
“那就好,那你快去婶娘那儿吃粥去,我喊大郎来带你们,”刘氏说着冲着旧船方向喊了句:“大郎,快来带七娘去吃粥,她一早就忙着帮阿母照看阿妹,到现在都还没吃早饭呢!”
被刘氏唤作大郎的是杨家的老大,今年刚满十一岁,杨大郎一听刘氏唤他马上猫着腰从旧船的船舱里钻了出来,远远的答了声:“让七娘等我一会儿,我这就放竹筏过去接她!”
因大船需停在水有点深的地方才不会搁浅,所以杨大郎不能直接下船淌着水走到岸边,需先从大船上放下一块小小的竹筏,踩到竹筏上后再用竹竿子撑着它从船边划到岸边,接了抱着杨沫沫的杨七娘上了竹筏,才慢慢的转个方向往大船划去。
杨沫沫知道这竹筏可不比大船安全、一个不留神就会失了平衡掉到水里,所以她乖乖的躺在杨七娘的怀里、不敢随意动弹,也不会因眼前的情形感到好奇———她已经穿越到世代都以打渔为生的杨家三个月了,对这样特殊的“水上短途交通工具”早已司空见惯,知道附近的渔民都是这样借着竹筏从大船划到岸上的。
杨沫沫这三个月来,又是听、又是睁着视力不佳的小眼睛不清不楚的看,总算是慢慢的把杨家众人的作息情况给摸清楚了,她知道刘氏把晒在海滩上的渔网修补好了,就会到农田和菜地里干活,干到大约晌午,估摸着杨大柱差不多在城里卖完鱼、开始往回赶了,刘氏才会摘把菜回到船上给一大家子做饭。
杨沫沫经过几个月来的摸索,已摸清楚这所谓的一大家子、包括自己在内一共有十三口人,其中杨二柱家有两大、两小占去了四口人,剩余的九口人除去杨老太爷外还剩下了八口人,这八口人分别是杨大柱和刘氏,以及他们的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杨沫沫没穿越前是独生子女,所以这个复杂的大家庭她可是摸索了很久,才把他们的状况稍微摸清楚了,但却也仅仅只摸清楚了一些大概情况,毕竟杨沫沫眼下只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连移动都需要借助别人的怀抱,哪有什么机会当私家侦探对杨家进行深入调查……
杨沫沫因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一穿越到这个平凡的渔民人家,就想方设法的捕捉和记下杨家人说过的每一句话,最后终于慢慢的拼凑出了自己眼下所在的环境———她大约是穿越到了北宋南边,具体在北宋哪一年她还没打探清楚。
杨家一家生活的地方是闽南靠海一带的小渔村,家里主要靠打渔和种田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但因家里老老小小、人口众多,所以种田和打渔的收入勉强只能够维持温饱,这个维持温饱的前提必须是没有长期的恶劣天气、导致不能出海打渔,还有就是田地里的收成要好。
也就是说,若是遇上坏天气或是田里的农作物遭了什么自然灾害,那杨大柱一家就极有可能食不果腹、有上顿没下顿。
杨家在陆地上没有房屋,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亩薄田,平日里这一大家子都一起生活在新、旧两艘渔船上,以船为家、吃住都在船上。一到深夜杨家兄弟就把较新的一艘渔船开出去捕鱼,剩下的一大家子便都挤在另外一艘旧渔船上睡觉,白天杨大柱没有出海时,两家便各住一条船。
这个小渔村里并不是只有杨家一户是住在船上的,村里大多数人都和他们一样是以船为家,那些能在陆地上买地盖房屋的人家大多家境殷实,但在这样的小渔村里家境殷实的人家毕竟不多,所以村子靠海的港湾常年停泊着许多大小船只,这些船只停靠在一起连成了一个水上小渔村。
杨沫沫没穿越前,就听说在祖国的南边有这样一群渔民———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以打渔为生,从呱呱落地到生老病死,一辈子都生活在水上。
这群渔民终年漂泊在水上、靠水而生,一叶轻舟就是他们的家,船漂到哪儿、家就安在哪儿,水、船以及打渔是他们从小就形成的记忆,他们带着这些记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
他们每到夜晚便会坐在船头乘凉,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下摇着大蒲扇,边闲聊家常、边看着倒挂在海上的月亮随着海水轻轻涌动,而日子,也就这样平平淡淡的随着海水渐渐的逝去。
杨沫沫在现代时曾经很羡慕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也幻想过自己能有一艘四海为家的大渔船,幻想自己能过上有繁星相伴、能枕着波涛入眠的悠闲日子。
毕竟在大多数人连一栋小屋都买不起的二十一世纪,能有一叶轻舟当家已算十分不错,至少不用成为可悲的房奴,不用被狂涨的房价压弯了腰,不必倾其所有却只够买下一套只能居住几十年的房屋。
只是幻想归幻想,幻想也只有还是幻想的时候才是美好的,当有一天这个幻想真的实现了,老天爷真的让杨沫沫穿越到了一个世代在海上生活、靠打渔为生的人家里,真的让杨沫沫吃住在大渔船上了……
杨沫沫才知道原来生活在船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亲身(炫)经(书)历(网)了才知道生活在船上就要忍受大大小小、几乎没有停过的颠簸之苦,并从小就要把自己的胃训练得十分强悍……所以直到亲身在渔船上体验了一回,杨沫沫才知道只有真正漂泊在水上的渔民,才能把船当成自己一辈子的家。
而杨沫沫前世虽然生活在海滨城市,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旱鸭子,更是从来都没长时间在船上呆过,杨沫沫前世唯一坐过几次的船,也都是现代那种很大、很平稳的轮船,于是还处于婴儿状态的杨沫沫,没过几日就因长期呆在船上、可怜的开始晕船了……
第四章 一颗青李子
出海回来没过多久,杨沫沫就开始吃什么吐什么了,杨大柱和刘氏都担心她是不是突然犯了什么急病,急得凑在一起想法子,唯有杨沫沫知道她这是晕船了。
因杨沫沫前世坐过一回快艇,她也因为那次而吐得稀里哗啦,直到下了船还头晕了大半天,这样的感觉如今再次在穿越后的杨沫沫身上重现了,此时的杨沫沫有着强烈的、想吃酸的愿望,什么酸梅子、酸李子、酸杨梅哪怕是酸黄瓜也行!
可就杨沫沫这么丁点大的娃娃,谁会给她酸果子吃?
这么小的孩子,吃了定是咽不下去噎在喉口,所以杨沫沫即使当妖怪、开口说话表明了自己的意愿,估计也没人会真的把酸果子给她吃……
不过杨沫沫就是再晕船、也不敢真的开口说话表达自己的意愿,于是她只能“咿咿呀呀”的挥动着小手、做各式各样的暗示,但杨沫沫的“咿呀咿呀”最终却只让刘氏请来了一位游医。
这么小的婴儿游医也诊断不出什么病来,更是不敢胡乱开药给杨沫沫吃,毕竟这么小的孩子,在古代只要一个不仔细就会夭折,游医不想惹祸上身,最终推说无能为力、抱着药篮走了,所以这游医虽请了但却还是没能帮杨沫沫解决难题。
可怜的杨沫沫一连吐了几日后,已经全身乏力连哭都没有力气了,刘氏见状心酸的把她抱在怀里,一个劲的直掉眼泪。一旁的杨大柱闷闷的抽了几口烟后,为了幺女狠下心说道:“要是过几日八娘还不见好转,我便抱着她上城里去给有名的郎中看,城里的郎中比那些游医郎中强多了,一定能治好我们八娘的病!”
所谓游医郎中其实算不上是正经的大夫,他们通常身背药篮、手摇虎撑的走街串巷,专替一些小户人家里身子不爽利的人看病开药,同时也兼着采售各种中药。
这种游医郎中因时常走动和换地方,所以自然不如在固定医馆里行医的郎中有口碑,毕竟人家医馆开在那儿,长年累月都在那儿给人看病开药,免不得要尽点心保住自家医馆的招牌。
所以刘氏听了杨大柱的话后连连点头,心里也重新涌起了一丝希望,但她同时也希望杨沫沫这几日便能慢慢的转好起来,好省去到城里看病那笔不菲的诊金。
杨大柱也知道带杨沫沫去城里看病要花上不少钱,于是提完点子后就一声不吭的抗了锄头往田里走去,想把田里的农作物给整?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