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缮踔粱固婺晔Ω底隽艘徊图虻サ耐矸梗遣推掌胀ㄍā⑺牟艘惶赖耐矸谷慈媚晔Ω岛炝搜劭簟?br /> “七年了,打从我的父母妻儿去世后,已经整整七年没人为我做过饭了!”
简简单单的一餐饭和短短的一句话,瞬时让鱼儿等人深刻的体会到了年师傅藏在冷漠面具下的孤寂。也许年师傅以前并不会像现在这般、时时刻刻都戴着冷漠面具,也许他以前的日子也过得和杨家一样欢乐,只是上天带走了他最亲最爱的人,夺走了他所有的欢乐……
也许正是因为曾经痛失父母、妻儿以及种种欢乐,所以年师傅才会逼自己戴上冷漠的面具,因为他怕与人深入交往得到种种欢乐和关怀后,最终还是要面对生离死别、还是要失去……
鱼儿有些能体会年师傅的苦衷了,他定是以冷漠的面具来把人拒在千里之外,定是逼自己不同人交心、不同人亲热,以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不必再此承受丧失欢乐与亲朋好友的痛苦。
年师傅的这些苦衷让鱼儿的心顿时变得有些酸涩,更的对年师傅多了一分心疼和同情,于是她主动从杨大柱的腿上滑了下来,迈着小小的步伐扑到年师傅的怀里,一脸认真的说道:“年师傅,鱼儿真心实意的想让您把六哥收为徒弟,这样六哥就可以天天烧饭给年师傅您吃了,鱼儿也能天天跟着六哥过来陪年师傅玩……”
小鱼儿这番稚嫩却又说得十分认真的话语、着着实实的感动了年师傅,让他的眼眶又红了一些,只见年师傅边悄悄的别过脸拭去眼角的泪花,边一言不语的紧紧把鱼儿抱着怀里,涌满他那干涸心田的感动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片刻之后,年师傅的情绪终于慢慢的平复下来,只见他目光炯炯的看向杨六郎,问道:“六小子,我一再的刁难你、还刻意寻了那些杂活让你做,你为何一点怨言都没有?”
“因为年师傅您曾经帮我阿爹挑了一路的担子,就冲着这一点,小侄就该替阿爹来给师傅您干一些活,以报当日年师傅帮我阿爹挑担之恩。若是没有年师傅您的主动相帮,我阿爹的脚伤一定无法几日后就痊愈了。”
原来杨六郎之所以无怨无悔的接受年师傅的刁难,更是二话不说的替年师傅把家里的杂活都干完,乃是因为他一直都没忘记初来年师傅家时、杨大柱在路上说的那些话,正是那些话让孝顺的杨六郎一心一意想要替父亲报恩。
更何况杨六郎也明白年师傅并不是真的刻意刁难他,也相信年师傅让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其用意,所以杨六郎才会无怨无悔的把那些活计都干完。
第三十一章 终得拜师
而到了年师傅这把年纪、身边又没有一儿半女的人,最欣赏的就是像杨六郎这样的孝子,杨六郎的话让他很感动、同时也让他十分嫉妒杨大柱,嫉妒他能有一双如此乖巧懂事的儿女。
年师傅那略显苦涩的嫉妒被鱼儿敏锐的觉察到了,于是小鱼儿故意一脸天真的说道:“年师傅您若是收了我六哥当徒弟,他一定会像孝敬我阿爹一般孝敬您这个师傅,只要年师傅当了我六哥的师傅,鱼儿也会一起孝顺您!”
鱼儿的话正巧说中了年师傅的心思,于是他便顺着鱼儿的话问道:“六小子,你可愿意像你阿妹说的那般,把我也当成你的亲生父亲般来孝顺?”
杨六郎多少读过几年书、也从书上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所以年师傅一问、他便认认真真的答道:“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一点小侄甚为赞同,若是小侄有幸跟着年师傅学艺,自会把年师傅当成父亲一般来孝顺。”
“好!我年孝全想收的便是像你这样的徒弟!”
年师傅先是一脸激动的拍着桌上赞了声,随即才转而从杨大柱说道:“杨老弟,不瞒你说,我其实一直想收一个能认我当爹的徒弟,这样的徒弟自然是得找那种无父无母的要好,他无父无母也才能把我当成亲爹一样来孝顺不是?有了这亦徒亦子的晚辈,待我百年归去后才能有个人替我披麻戴孝、给我送终。”
年师傅突然说出这掏心掏肺的话儿,顿时让气愤变得有些压抑,杨大柱有些笨拙的开口安抚道:“年师傅,您何苦说这样的话呢?您……”
杨大柱话未说完,年师傅便摆手人让他不要再说下去了,并一脸自嘲的说道:“杨老弟你不必寻话来安慰我了,我的情形我自个儿清楚,这也是我先前一口回绝你、不愿收六小子为徒的缘由。”
“我先前是想六小子有你这么好的一个爹在,倘若真的当了我的徒弟、也只会把我当成师傅,不会真心实意的孝顺我这个师傅,不过六小子刚刚那番孝心却改变了我的想法……”
原来年师傅先前不愿收杨六郎为徒弟,乃是认为杨六郎只想学艺、不想和他生活在一起,也因杨六郎父母俱在、合家欢乐,认为杨六郎达不到他想收的徒弟的要求。
不过后来年师傅听了杨六郎那番话后,得知他无怨无悔的受自己刁难、乃是想替父亲报恩,这片孝心深深的感染了年师傅、也让他明白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杨六郎既然这般孝顺父亲,日后又怎会不孝顺教他本事的师傅呢?
换个角度来说,这杨六郎若是知道了年师傅的意思后,为了学到年师傅的手艺,二话不说就和杨大柱脱离父子关系、改而认年师傅为父,这样无情无义的杨六郎,年师傅还敢指望他日后会孝顺自己吗?
所以是杨六郎他自己的这片孝心、改变了年师傅的想法,让他彻彻底底的改变了初衷、下定决心收杨六郎为徒!
打定主意后,年师傅故意板起脸、以惯有的口吻说道:“既然六小子你日后愿意把我这个无依无靠的老头子、当成亲生父亲来孝顺,那我便勉为其难的收下你这个徒弟,把我毕生所会的手艺都教给你,你日后定要下苦心的勤学苦练才是。”
这突如其来的喜悦让鱼儿三人顿时怔在了原地、频频对视,似乎都不敢相信一直刁难杨六郎的年师傅,突然彻底将态度改了、大大方方的答应了收徒之事……这喜讯也来得太突然了!先前年师傅不是还说只收无父无母的人为徒弟吗?
鱼儿几人的呆怔让年师傅故意不满的沉下脸,道:“怎么?你们不愿意?”
年师傅的话让鱼儿三人飞快的回过神来,鱼儿生怕年师傅突然改变主意、或是再想出什么奇奇怪怪的法子来刁难杨六郎,所以她抢先答道:“愿意、愿意,我们愿意!”
“既然愿意,那还不快点让六小子给我磕头敬茶,”年师傅说着竟还挑了挑眉角,似笑非笑的打趣道:“我这徒弟也太不上道了吧?竟不懂得巴结师傅,若是他不把我这个师傅给巴结好了,我可会藏私不把毕生所学全都倾囊相授哦!你若是不能把我的本事全都学到,指不定还挣不到娶老婆的本钱……”
铁面年师傅这番话让鱼儿三人当成张大了嘴、再一次愣在了原地,鱼儿更是突然有了捧腹大笑的冲动———这年师傅、年包公,居然还有幽默感!还会拿“挣不到老婆本”来威胁杨六郎巴结讨好他!
鱼儿憋了好一会儿才把大笑的冲动忍住,待她忍住冲动后才发觉杨六郎早已屁颠、屁颠的给年师傅斟茶去了,斟好了茶杨六郎却没有立马捧来敬年师傅,而是先把杨大柱带来的、那个绑了红线的篮子捧在手上,并规规矩矩的跪在了年师傅面前。
只见杨六郎高高的把那个篮子举起,奉到年师傅面前后,按着拜师的规矩说道:“请年师傅收下小侄为徒,小侄日后定当勤学苦练将师傅的绝学发扬光大,并会把师傅当成父亲般奉养至老。”
在闽南一带,拜师都是要先携着拜师礼跪在师傅面前、跪好了再双手把拜师礼奉上,若是师傅愿意收下拜师之人,就会接下那装在绑了红线的篮子里的拜师礼,师傅接下拜师礼后、前来拜师之人才能继续后面的拜师仪式。
这年师傅已经考验了杨六郎那么多回了,自然是杨六郎一按着规矩把话说完,他就伸手接下了拜师礼,也不在意那篮子里放了哪些物事,直接将篮子放到了一旁。
杨六郎见年师傅收下了拜师礼,连忙把桌上早就斟好的茶盏端了过来,高高的举起双手把茶捧至头顶,慢慢的送到年师傅面前、规规矩矩的请道:“徒弟杨佑祖,给师傅敬茶了。”
年师傅一听便知道这“杨佑祖”乃是杨六郎的正经姓名,他把这名字默记在心里后、才伸手接过了杨六郎敬的茶,揭开茶盖儿轻啜了一口、表示受了杨六郎这杯拜师茶。随后年师傅便把茶搁在了桌上,目光炯炯的看向杨六郎,等待他的下一个仪式。
杨六郎知道这敬完茶后就该给师傅磕头了,于是马上双手伏地、恭恭敬敬的冲着年师傅磕了三个响头,磕完后才正式的喊了一声:“师傅……”
“乖,地上凉你快些起来吧!”
这一声情深意切的“师傅”让年师傅瞬间红了眼眶,脸上的神情更像是老来得了一宝贝般,杨六郎那打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尊敬、让年师傅主动下了座亲手把他扶了起来……一拜一扶后,从今以后他们便是相依为命的师徒俩了。
这杨六郎还真是个孝顺的孩子,拜完师后他主动同杨大柱说道:“阿爹,师傅他老人家孤身一人住在这儿,平日里也没个人照顾他,孩儿想留在师傅家里,边和师傅学艺、边照顾师傅的日常起居,您看如何?”
杨大柱比杨六郎更明白年师傅的处境、也明白年师傅心里最渴望的是什么,于是连连点头说道:“应该的、应该的,这徒弟本就该跟在师傅身边,否则又怎能学好本事?六小子你回家收拾几件衣服,日后就跟着年师傅住在这儿吧,平日里闲下来时多回家看看你阿母和哥哥妹妹便是。”
一旁的鱼儿也是真心实意的想让年师傅重拾欢乐,所以她听了杨大柱的话后,马上拉着杨大柱的衣角、“天真无邪”的问道:“阿爹,眼下年师傅是六哥的师傅了,那我们以后是不是就是一家人了?”
杨大柱先是一愣,回过神来后马上乐呵呵的刮了下鱼儿的小鼻梁,应道:“是,我们阿妹说的没错,这年师傅以后和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年师傅这般疼我们阿妹,阿妹长大了可要和你六哥一起、好好的孝顺年师傅才是。”
“嗯,鱼儿长大后一定会孝顺阿爹、阿母,也会孝顺年师傅,还会对几个哥哥们好!”鱼儿故作大气的拍着胸脯保证,那小大人的模样惹得杨大柱等人笑开了怀,当然年师傅除了笑外心里还多了一分感动。
鱼儿装乖卖巧的活跃了屋里的气氛后,才接着说道:“六哥,你要经常带年师傅到我们家里玩哦!这样我们家才能再热闹一些!”
“好,我们阿妹发了话,六哥岂敢不从?”
“嘻嘻,鱼儿就知道六哥最疼鱼儿了……”
于是在鱼儿同杨六郎的嬉笑中,杨六郎拜师学艺一事终于完美的落下了序幕,此后杨六郎便住到了年师傅家里,全心全意的跟着年师傅学本事。
而杨家家里少了一口人后,各项支出也相对少了一些,勉强能够维持一家人的正常支出了,于是一家人的生活便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和安稳。
那方氏见杨六郎被送走后也没有任何愧疚,天天像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般、笑嘻嘻的同大房一家人相处,并且她还是一寻到机会就占各种各样的小便宜,杨家大房人都把这些看在眼底,只是看在杨二柱的面子上懒得同她计较罢了。
第三十二章 鱼儿的小苦恼
杨六郎被送去年师傅家后,杨家其余几兄弟更觉得能上学堂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比从前越发认真起来,下学回家后也不再那么爱玩了。
几个哥哥突然都改了脾性、刻苦读起书来,不免让鱼儿少了玩伴变得有些无聊。而鱼儿可是全程陪着杨六郎拜师,见他费了这么多心思只为跟着年师傅学一门手艺,将来好替家里分忧……
几个哥哥的努力不仅感染了鱼儿,还让她为自己天天只知道玩耍感到羞愧,于是为了不当一个小米虫、鱼儿打算让自己从小学起,努力的向标准的古女子身边靠拢。再说鱼儿已经五岁了,的确可以先慢慢的开始学一些感兴趣的物事了,毕竟杨家人再宠鱼儿、也不能把她宠得什么都不会不是?
在北宋,什么都不会的小娘子可是没人愿意娶的啊!就算那些将来是要去当富贵人家主母、事事不必亲自动手的娇贵小娘子,娘家也得按着规矩把她的女红、厨艺等手艺给调教好了,否则嫁到夫君去只会给双方丢脸。
也就是说———北宋的小娘子女红、厨艺等各项活计都必须学会,识不识倒是其次,而学会各种手艺后做不做就随小娘子的便了。但要是嫁人后、有什么不长眼的妾室等敢拿这个来挑事儿,那当家主母就一定要露上一手压住她们,让娘家和夫家脸上都有光。
虽说鱼儿生长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里,但连隔壁家里状况不如杨家的李二妞、四岁就开始跟着她阿母学做针线活了,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