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这样安排下来后,就只剩下紧靠着大门左右各两间的屋子了,这几间屋子因最靠着外头又紧挨着大门,所以以前东边的两间骆家是用来给家里的长工住的,西边的两间则是猪圈和茅厕……
这杨家眼下还没钱养猪和请长工,因此除了茅厕外,其余三间屋子只能暂时空着。
这各自住的屋子都分好后,大家伙儿便各自开始收拾自个儿的屋子,把从船上搬过来的物事一一对应着放好摆正,再把各自屋里缺些什么物事一一记下……
虽然骆家走得匆忙、把家里的家具和一些不值钱的摆设都留给了杨家,但杨家一家人搬进去后,还是要再添置一些家具和日用品才是,毕竟以前他们一大家子蜗居在船上,因地方小很多物事都省了没买,眼下地方宽敞了自是要一一添置了。
而这些零零散散的物事添置齐了后、一大家子都舒'炫'舒'书'服'网'服的住下了后,杨大柱便把自家原先那条旧船给卖了,随后再添了些银子买了条大一些的新船。而相对比较新的那条船,杨大柱也花了点银子修补了下。
这些七七八八、零零散散的花销合在一起也花了不少的银子,于是先前那典当珍珠的银子最终只剩下不到三百两银子。
而杨家才刚刚搬了新家,上州府参加科举考试的杨大郎也托人带来了好消息,说他已顺利通过州试考上了举人……这对杨家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
鱼儿一家得知这个消息后,自是立马就烧香拜祖、将这个喜讯告知杨家的列祖列宗,刘氏更是走街串巷的同邻里乡亲宣布这个好消息。而杨大柱则特意到城里买了一挂长长的大红鞭炮,在杨家的新居外热热闹闹的放了一回鞭炮、庆贺杨大郎考上举人!
但这杨大郎虽然考上了举人、却没能马上动身回乡同家人共享喜悦,而是在捎回来的书信里写明他暂时不能回乡,想留在州府同同窗好友一起苦读,好省去回乡这一来一回的功夫、多些时日准备接下来的省试。
看完杨大郎的信、再听杨四郎做了解说后,鱼儿才知道原来州试取中的考生,将于冬季集中到东京尚书省礼部参加省试。杨四郎还说这些考生都被称为“举人”或“贡生”,因此以后大家伙儿都要尊称杨大郎为“杨举人”了。
而这参加完秋闱已然快要入冬了,所以杨大郎所剩的时日并不是很宽裕,因此他才会提出留在州府苦读,读到时候差不多了便直接上路前往东京参加省试。而因为杨大郎必须在冬末赶到东京、在春初时参加省试,所以这中间隔着的春节杨大郎也就不能在家里过了。
这杨大郎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所做的决定也都是为了日后能高中,因此杨家人自是都十分谅解他、也同意他别回家过年留在州府苦读。
但刘氏却还是心疼杨大郎孤身一人留在外地过年,于是便将家里剩下的三百两银子取了大半、托人和家书一起送去给杨大郎。
这两百多两银子既是杨大郎在外这几个月的伙食费、也是他动身上京的路费。刘氏也是担心杨大郎到了东京后还要花钱打点些什么,所以才会把家里的剩银大多都给杨大郎捎去,只留下为数不多的银子应付随后到来的年关,反正往年没钱时他们一家人也照样过年。
( 赶快看看作者的推荐作品 家好月圆 ) 一句话简介:广告公司女职员穿越后的发家史。
第四十章 杨大郎高中
且先不说鱼儿他们如何过年,只说杨大郎接到家书和那包了一层又一层的银两后,心里十分感动、更是越发牵挂起远在小岞村的亲人。刘氏的心意杨四郎自是写在了信中,杨大郎看了后对自己也更加严格、夜夜都挑灯苦读,就连大年三十那一晚也没分毫松懈,一心一意的想一举再通过省试、才能不辜负家人的那番心意。
这年一过完,杨大郎就和几位同窗一起结伴上京,很快就在春初赶到了东京。安置妥当后就去查看礼部张贴出来的公告,于公告上指定的日子前往贡院(考场)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
而杨大郎早在抵达东京得知开考之日后,便已托人送信回家、告知家人自己一路平安,眼下已抵达东京准备参加省试。
鱼儿看了杨大郎的信后自是替他感到高兴,同时也对杨大郎十分有信心、相信他最终一定能通过省试最后得以参加殿试,毕竟这十多年来杨大郎的勤奋刻苦鱼儿都一一看在眼里,而上天始终不会亏待勤奋刻苦的人。
倒是刘氏这个慈母关心则乱,接到杨大郎的信后完全没了平日里的沉稳,总是忍不住担忧杨大郎到了东京那种大都城,会不会因无权、无势、无钱而吃亏受苦,更是担心杨大郎没太多的银两打点关系,最终即使通过省试也可能被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给挤下来。
对于这一点鱼儿倒是不怎么担心,且还把一早就打听来的省试考试规则说给刘氏听:“阿母,您放心,这州试兴许还会有人靠着关系徇私舞弊通过,但这省试可就不是有关系的人就能通过的!”
“我听村里的老秀才说,这省试靠的是真本事,那些纨绔子弟即便再有关系一进贡院加省试、这些关系都是行不通的!”
刘氏听了一脸欣喜的追问道:“真的?阿妹你快仔细同阿母讲讲,别让阿母日日都替你大哥操心的吃不下、睡不着。”
鱼儿闻言赶忙把自个儿知道的科举制度都说了出来:“阿母,咱村子里那位老秀才说,这省试的主考官是由官家(皇帝)亲自任命的,省试的试卷要先糊名、誊录,再弥封用印,然后才送给考官评阅……”
“也就是说哪张试卷是哪个考生作答的,主考官一概不知,只能老老实实的按照试卷上的内容来评阅,”鱼儿顿了顿,见刘氏明白了自己的意思后才接着说道:“而且对于第一次评定的成绩也要密封起来,随后进行第二次评阅,最后根据几次的评阅确定出试卷的正式成绩来。”
鱼儿当初了解到北宋的科举制度后,可是大大的佩服了想出这个制度的人一把,至少这样三番两次的糊名密封批阅,已经最大限度的杜绝了误判、误批,考生得知成绩后也就少了核对试题查分这么一个麻烦,毕竟这分数是不同考官反复批阅出来的。
而刘氏听了鱼儿的介绍后仔细的想了一会儿,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那万一这一次参加省试的举人、都同你大哥一样是有真材实料的,那又该怎么办?”
鱼儿闻言笑着出言安慰刘氏:“阿母您大可放心、这事儿我早问过老秀才了,老秀才说由于参加礼部省试的举人不断增加,宋太宗以后,礼部省试录取的名额也相应扩大,每次至少要有四百名左右……”
“只要大哥他有真才实学,这四百名里头他一定能占上一份,”鱼儿见刘氏依旧忧心忡忡,便改而冲她撒娇道:“阿母,您怎一直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呢?大哥他可是一点都不比别人差,我们要对他有信心!阿母您先前不是担心大哥连州试都通过不了吗?眼下大哥不是已经顺利通过州试、并到东京参加省试了?”
鱼儿这么一说,刘氏马上重新对杨大郎有了信心,重重的点头说道:“阿妹你说的对,我们家大郎是有真本事的举人!一定能顺利通过省试、接着参加殿试!”
事实证明鱼儿并不是盲目的相信杨大郎的,不久之后、杨大郎便从东京捎来了好消息,说他凭借着多年来的苦读、顺顺利利的通过了省试,很快就要参加由官家亲自主持的殿试了。
鱼儿一家接到这个消息后自是十分欣喜、整个院子里也都喜气洋洋,刘氏见杨大郎果然如鱼儿所说的那般顺利通过了省试、心里也对他更加有信心,更是立马就拉着鱼儿让她前去打听和殿试有关的种种规矩。
鱼儿知道杨大郎通过省试后,刘氏必会急着想知道殿试容不容易通过,因此鱼儿早就将和殿试有关的规矩都打探清楚了,刘氏一发问她就细细的解说起来……
话说这北宋的科举制度,较之前面的几个朝代可以说有了巨大的突破和发展!鱼儿没穿越前看过一些后世人对北宋科举制度的点评,深知这赵匡胤吹嘘举行殿试是为了避免官僚贵族舞权作弊,实际上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可以避免唐代以来、主考官和考生之间形成的“恩师”与“门生”的特殊关系,也正是为了避免这种特殊关系,北宋的科举制度中才会多了“殿试”这一关。
况且由官家亲自主持殿试,使录取的考生只能向官家感恩戴德了,这对于加强君主专制自然是十分有利的。
加上宋初,参加殿试的考生总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人落第,有的人多次省试通过后却在殿试中被黜落,不免会产生怨恨不满,这对统治者是十分不利的。
据说当时逗留在京师开封的科举落第举子常有六、七千人,遇到国家有事不能正常举行科考时,他们就可能耽搁十数年找不到出路,有时便酿成考生闹事事件,也有些穷苦书生无力还乡、甚至产生厌世之心投河自尽。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宋仁宗于嘉祐二年(1057年)决定,此后殿试一律全都录取,录取名额可多达五、六百人。
且对于在省试中多次落第的人,朝廷规定另立名册上报给官家,准许他们陪同考生参加殿试、叫做“附试”,时人也称这些人为“特奏名”。这实际上是为曾经没通过殿试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有时朝廷允许参加殿试的“特奏名”人数甚至比正式考生还多。
这些政策足以证明北宋朝廷选拔良才之心,而朝廷既然加大了选拔良才的力度,那像杨大郎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被选拔上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多了。
鱼儿也正是熟知北宋科举制度,知道北宋的科举制度比起唐以前有了许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也知道如此完善的科举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考上的机会大大增多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种种缘由,才让鱼儿一直都坚信、勤奋的杨大郎最终一定能得偿所愿,通过殿试谋得一官半职!
这殿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甲,即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三个等级。同时官家会在琼林苑赐宴,称琼林宴,又称闻喜宴。
而杨大郎最终不负众望,不但及第、考的名次还很靠前,且还当场得了官家的赞许。而杨大郎一得知自己及第,自是星夜兼程、飞快的就赶回家乡报喜!
杨大郎一到家,刘氏就拉着她出息的“官儿子”左右看个不停,嘴里更是连连说道:“我们家总算出了个当大官的儿子,待我百年归去后终于有脸面见我们杨家的列祖列宗了!大郎你这般有出息、阿母心里很是欣慰。”
杨大郎高中、杨大柱自然也是满心欣喜,但杨大柱向来不擅长表达,因此他只一个劲的拍着杨大郎的背,微微有些激动的重复一句话:“小子,好样的!阿爹没白让你读书!”
双亲那不加掩饰的欣喜与自豪感,让杨大郎觉得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都是值得的!但杨大郎见刘氏一个劲的说他是“大官”,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阿母,眼下我还不是官,得等候朝廷统一授予官职、我才能算是个官。”
刘氏乐呵呵的说道:“反正你早晚都是官,早叫晚叫有什么差别?”
刘氏的话让众人一起开怀的笑,鱼儿更是觉得自己穿越到北宋算是十分幸运,因为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出身、仅仅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若要得到官职、还须通过吏部的选试。
这种做法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在北宋,凡是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官职,而且考在前等的人很快就可以获得高官。
虽然宋朝科举制度的这些变化、发展,表明了封建统治者在极力笼络中小地主和下层知识分子以巩固其政权。但撇去这些大局来说,科举制度的变化对杨大郎这种出身贫寒、急于靠出仕改变家人命运的学子,却是受益匪浅。
不过杨大郎眼下只是不用为当不上官而发愁,将来得的是好缺还是坏缺,这就要看各自的打点和人脉关系了。
( 赶快看看作者的推荐作品 家好月圆 ) 一句话简介:广告公司女职员穿越后的发家史。
第四十一章 摆酒庆贺
杨大郎“衣锦还乡”后,接下来杨家自然是要摆酒、高调的庆贺杨大郎高中了,这其实也是小岞村的一个习俗———在小岞村但凡哪一家有什么大喜事,都会在祠堂里摆上两、三桌酒席请父老乡亲前来吃,就是再穷的人家也会依照自己的能力置办酒席。
否则这喜事就不能算是传千里了,而没让父老乡亲同喜一回的喜事、在小岞村也就不算喜事了。
这杨大郎及第可是比别人娶媳妇儿还喜的一件大喜事,不但对杨家、乃至对整个小岞村的人来说都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所以刘氏自是要好好的替他摆酒席、招呼乡亲好友前来“胡吃海喝”的庆贺一番了。
于是杨大郎回乡报喜的第二天,刘氏便带着杨七娘和鱼儿忙了起来,一早就把摆酒请客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