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于是杨大郎回乡报喜的第二天,刘氏便带着杨七娘和鱼儿忙了起来,一早就把摆酒请客的菜肴给事先拟好……
“当家的,今儿捕回来的鱼挑几条又肥又鲜的留下,回头我把它们烧了端上席招待乡亲们,这请客吃放哪能连鱼都没一条?”
杨大柱也乐于同乡亲们分享这个喜讯,于是边点头边咧着嘴应道:“我晓得了,我会挑大的来留。”
“记得少卖一些多留几条,”刘氏说着顿了顿,随即不放心的再补了句:“你在弄些虾蟹回来,这样好歹能再凑两个菜,这大桌最起码得有十个菜才像个样子。”
刘氏说完抬头看了看天色,随后不等杨大柱答话就急忙忙的对鱼儿和杨七娘说道:“你们两个赶紧收拾下随我进城去买菜去,我们要在祠堂里摆上几桌请父老乡亲吃饭,还得买些零嘴儿、糕点放在家里招待前来贺喜的乡亲好友,需要置办的物事可是有不少呢!”
鱼儿和杨七娘一听刘氏这话,自是赶忙把杨六郎特意编给她们用的超大号竹篮子取来挎在手上,随后刘氏取了银子、带上两个闺女急急忙忙的进城采办去了。
这鱼儿三人一到城里就直奔城南的市集,一路上刘氏早已把需要买和不需要买的物事都一一告诉鱼儿和杨七娘了———这青菜瓜果自家田里就有,没有的上别人家拔两把也能解决,自是不必特意到城里的集市买青菜瓜果了。
而刘氏近年来已由原先的养老母亲卖蛋、发展到连鸭和鹅都一起养上了,于是鸡鸭鹅这三大样自己家里也算是有了,也不在此次采购的范围内。
而这鸡有了蛋自然也就不用买了,加上刘氏已经叮嘱杨大柱留下几条新鲜的肥鱼、以及弄些虾蟹回来,因此鸡蛋、鱼、虾蟹也不用再花钱买了。
因此刘氏到了集市后就带着鱼儿二人直奔肉铺、一口气割了几斤的猪肉,买完猪肉还顺道再买了些猪脚、猪肠子、猪头皮等物事打算回去做个卤味拼盘。
这刘氏一边掂量着肉贩子称的猪肉有没有够分量,一边还能分神同肉贩子讨价还价,最终那肉贩子说不过刘氏、又见她买的物事多,于是最终送了一些比较不值钱的猪皮给了刘氏。
刘氏把这些物事数清楚装进竹篮里后,边带着鱼儿二人往别的铺子走去,边美滋滋的盘算道:“这些猪皮正好可以和猪肠子、猪头皮放在一锅里卤,卤完再加些黄豆进去焖,焖完那味道包管让你们馋得直流口水!”
说话间鱼儿三人已转到了一件氽鱼丸铺子外头,刘氏抬头看了看那间氽鱼丸铺子的招牌后,最终带着鱼儿二人进去、称了几斤带馅儿的氽鱼丸,打算买回去做个氽鱼丸汤。
虽然说是杨家要摆酒席请乡亲好友吃饭,但这酒席上的菜却也十分有讲究,刘氏也不会因为自家请客就胡乱买物事,把该买的物事都买齐了后,最终她又带着鱼儿二人去买了些花蛤、蚵仔、海瓜子和海蛏等不算贵的海鲜。
海鲜买完后这菜就算是差不多买齐了,随后鱼儿三人去酒铺订了几坛子价钱适中的好酒,最后再去干果铺子买了些零嘴儿、和上作料铺子买了些做闽南小吃的作料,鱼儿三人才拎着满满几大竹篮的材料往村子里赶。
这物事都买回来了、接下来自是由刘氏亲自掌勺烹调,鱼儿和杨七娘则在一旁给她打下手,三人一起忙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才整出三桌好菜来。
这三桌菜当中,打头的有“盐水鸭”、“叫花鸡”、“卤鹅”这农村宴请宾客的三大主要菜式,紧跟在这三大菜式后的就是闽南特色“酱油鱼”、“红烧肘子”和“封肉”了,而这六样主打菜概括了鸡、鸭、鱼、肉四样后,剩下的菜就比较随意了。
因小岞村靠海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海鲜了,所以剩下的菜大多是海鲜以及以海鲜做主料的一些闽南小吃。比如刘氏做了最拿手的“田螺肉碗糕”、“榜舍龟”(一种甜点)、“炸五香”、“芋包”、“大发包”,以及“土笋冻”、“蚵仔煎”和“面线糊”等等大家伙儿都十分爱吃的小吃。
这菜一做好鱼儿三人便赶紧趁热往祠堂里端去,杨大郎几兄弟也在刘氏的吩咐下、挨家挨户的喊乡亲朋友前来吃酒席,见到年纪小的孩童杨大郎他们还会顺道塞把用红纸裹着的花生糖给他们解馋。
而杨大郎几兄弟一喊门,整个村子里的人很快就会陆陆续续的聚到祠堂里去,也不用特意找位置坐,只一人一双筷子一个碗便吃了起来。
大家伙儿一边恭贺杨大郎高中、一边欢欢喜喜的吃酒席,一直闹腾到深夜、待杨大柱放了一挂鞭炮后,大家伙儿酒足饭饱后才慢慢的各自回家。
热热闹闹的摆完庆贺的酒席后,杨大郎高中一事才慢慢的告了一段落,而朝廷方面很快就给杨大郎传来了消息,让他在规定的期限内上京领缺。
虽说杨大郎得到了东京后才知道朝廷给他安排了什么差事,但小岞村的人一得知杨大郎没过多久就要上京领取缺,淳朴的乡民立马就把他当成了青天大老爷,乡亲们再在村子里遇到杨家一家人时,神色里也不知不觉的多了几分恭敬。
而杨大郎既然很快就要上京领缺,那杨家自是多了许多慕名前来攀关系的人,一些平日里不曾往来的远亲旧邻也都纷纷登门拜访。搞得平日里不爱应付这些势力小人的刘氏不厌其烦,就差把大门关死贴上一张“近日不见客”的告示了。
而除了这些攀关系的人外,还有一种人来杨家来得最勤———说亲的人。
打从杨大郎高中归乡后,前来替杨大郎说亲的媒婆都快将杨家的门口给踏平了,且这些媒婆带来的人家无一不是先前一点都瞧不起杨家的人家,毕竟杨大郎很快就是名副其实的官老爷了,谁家的小娘子嫁给他、很快摇身一变就成了官夫人……这样好的一门亲事谁不想攀?
而杨大郎的亲事一被媒婆盯上,杨家几兄弟和杨七娘、乃至鱼儿的亲事也都一起被那些媒婆给盯上了!这几日杨家更是隔三岔五就有前来探听消息的人,还有的一进门就直冲着杨七娘和鱼儿笑,把杨七娘吓得拉着鱼儿躲在屋里不敢随意出来。
而待刘氏和杨大柱慢慢的习惯了家里多了个当官的儿子这个事实、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后,他们很快就意识到当务之急还是得赶紧替杨大郎寻门好亲事才是!毕竟杨大郎已远远到了适婚的年纪了,再拖下去怕是会拖出什么不利于杨大郎的闲言碎语来。
话说这杨大郎之所以到现在还没谈妥一门亲事,一是因先前他一心想要考取功名,二是因为杨家的状况先前一直都不大乐观。所以杨大郎才会一直拖到已经十九岁了都还没把亲事定下来。
因此眼下既然家里的状况已经变好了,也有宽敞的屋子让杨大郎娶了媳妇儿后住了,加上杨大郎也都当上官了,那自然头一件要办的事就是杨大郎的终身大事了……
于是刘氏马上就放出了话,说是家里的老大还没娶妻前、底下几个小的亲事暂时不考虑,让那些媒婆和有意替杨家几个孩子说亲的人,没事别把主意打到几个小的身上,先把杨大郎的亲事给解决了再说其他的!
于是刘氏这话一放出去,那些有心说媒的、和受人委派的媒婆立马就都急了,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帮杨大郎搭桥牵线,一些有心同杨大郎结亲的人家也纷纷派人前来探听消息,想探一探杨大郎这位未来的官老爷、究竟想要娶什么样的小娘子为妻。
而刘氏放出去的话,却让杨家这一日迎来了一位稀客,这位稀客乃是杨大郎就读的州学里诸多位教授当中的一位,既是师长登门拜访、杨大郎自是亲自将他迎到了堂屋入座,而刘氏则急忙端上了茶。
“杨先生,您怎么亲自到学生家里来了?您有什么事托人前来捎个口信,让学生赶到州学里去拜见您便是,怎敢烦劳先生您亲自跑一趟?”
被杨大郎称作“杨先生”的教授闻言一脸不在意的冲杨大郎摆了摆手,笑眯眯的摸着下巴的山羊胡说道:“我此次前来乃是受人之托、来同你说一桩亲事的,天底下哪有与人说媒还让对方亲自跑一趟的道理?”
…………………………………………………………………
汗,剧情走到这儿小云有点卡文,一直到现在才把更新赶出来,差一点就来不及了~呜呜 ( 赶快看看作者的推荐作品 家好月圆 ) 一句话简介:广告公司女职员穿越后的发家史。
第四十二章 大郎议亲
杨大郎闻言一怔,有些不解的问道:“先生是来说媒的?”
“没错,为师此次前来就是想替佑光你说门好亲事,”杨先生说着顿了顿,才摸着胡子慢慢的说道:“我们州学里教明算的李先生,佑光你知道吧?”
这“佑光”乃是杨大郎正式的大名,而杨先生口中的李先生也是州学里的先生、杨大郎自是识得了,于是他连忙点头表示识得。
杨先生见杨大郎识得李先生,才慢悠悠的把今日登门拜访的来意说了出来:“这李先生膝下育有三子二女,这大女儿已嫁为人妇我们就不提了,而李先生的二女儿却依旧待字闺中、已过及笄之年却还未出嫁……”
杨先生说到这儿停了一小会儿,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茶、才慢慢的接着说道:“这李先生家的二娘子之所以过了及笄之年都还没许人,乃是因为李先生夫妇对这个幺女十分疼爱,一心想要替她寻个老实可靠的如意郎君,才会挑来挑去一不小心挑过了头,让李二娘一直到十七岁了也还没觅到个如意郎君。”
这杨先生说完意味深长的看了杨大郎一眼,见杨大郎面色逐渐变得有些不自在,便知道他把自己的话听了进去,于是笑着端起茶盏慢慢的喝了起来。
这杨先生故意捧着茶盏喝了一会儿茶、给杨大郎和刘氏留足了思虑的时间后,才不紧不慢的再开了口:“这李先生也是教授过佑光你的,深知佑光你的品性憨厚耿直,因此近来一得知佑光你因一心想要考取功名而耽误了亲事,便想到将你和他的幺女凑成一对儿,于是便托了我前来问问你们的意思。”
话说到这儿,杨先生已把李先生的意思说得十分明了了———这李先生怕是早就在暗地里观察过杨大郎的品性为人了,认为他合适后才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杨大郎。
当然,李先生之所以选择杨大郎为婿、肯定也是同他即将出仕为官有关系,否则若是杨大郎只是个名落孙山的穷学生,那他的品性就是再憨厚耿直李先生也决不会瞧上的。
不过这事儿来得有些突然,让杨大郎和刘氏事先都没个心理准备、只能面面相窥。而这杨大郎虽然性子迂腐刻板但却也不是笨人,仔细的考虑过杨先生的话后给了他一个保守的回答:“李先生的好意让佑光受宠若惊,但婚姻大事一向需由父母做主,眼下我父亲还未归家无法商量,所以佑光一时也不好给杨先生答复……”
杨大郎说着顿了顿,见刘氏脸上有着赞同的神色、才接着把话说完:“不如先生先给佑光几日时间,待佑光同双亲商量过后再亲自到州学寻先生您答复此事?”
杨先生今天前来只是替老友先把有意结亲一事透露给杨大郎知晓,不是要杨家听完后马上就给李家答复,毕竟婚姻大事、事关一生,任谁都得好好的思量一番才是。
于是杨先生十分爽快的应下了杨大郎的请求:“这点我倒是能理解,不过你们一家人思量归思量、切记不可将此事四下宣扬,免得这门亲事万一结不成让李先生一家人难堪,毕竟有些人不愿意娶同人议亲不成的小娘子。”
杨大郎闻言自是连连点头,拍着胸脯保证道:“这点学生知道该怎么做,一定不会将此事说给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知晓,先生您大可放心。”
李先生见杨大郎还算识趣脸上有着满意的笑容,随后再同杨大郎寒暄了几句,便有意无意的提了句:“佑光再过一段时日就要上东京领差事了吧?可有事先托人帮着打听下有没有好的差缺?”
杨大郎闻言脸上顿时有些黯淡,摇头答道:“学生的确是再过一段时日便要上东京领缺了,只是学生无缘识得什么能人、贵人,因此虽知想要领个好差缺得托人打点一、二才行,可却一直苦于无人可托。”
这杨大郎跟着一同赴考的学子们混了这么久,耳濡目染的时间长了对这为官之道多少也略知一、二了,因此他并未傻傻的问杨先生该如何打点,而是直接向他道出了自己心中的苦恼与无奈。
而杨先生听了很快就出言附和了句:“这初上仕途的新人想要谋个好差事,没有人脉关系和依附托靠的势力可谓是难上加难,折腾来折腾去最终也只能领到个没人愿意领的差事———”
杨先生说到最后故意将尾音拉得长长的,顿了好一会儿、再意味深长的看了杨大郎一眼,才意有所指的说道:“李先生虽然眼下已退出官场、改而在州学里专心教授学生,但他先前在官场里打滚了那么多年的人脉关系却都还在,他的三个儿子也都是靠着他的关系才都谋到了不错的?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