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个儿子也都是靠着他的关系才都谋到了不错的差事,所以说这谋官还真是得靠人脉关系才行……”
这杨先生的话让杨大郎面色逐渐变得有些复杂,待他把杨先生话里的意思琢磨清楚后、更是以探究的目光看了杨先生一眼,见杨先生虽然微笑不语却微不可见的点了点头,杨大郎便知道自己猜对了杨先生想要隐晦表达的意思,心思也因此而慢慢的转动起来。
而杨先生见杨大郎已领悟了自己此次前来的另一番用意,同刘氏再寒暄了几句后、很快就起身告辞,临走前一脸和蔼的拍着杨大郎的肩膀说道:“佑光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会把我刚刚那番话琢磨清楚,给我带来一个好消息。”
杨大郎恭恭敬敬的应了声“是”,随后将杨先生送出了门一路送到村口才转身折了回来,还没走到家门口就见刘氏一脸焦急的站在门口等自己,显然心里很在意杨先生先前所提之事、想早一点同杨大郎商量。
于是杨大郎赶忙加快脚步迎了上去,边陪着刘氏身往屋里、走边问道:“阿母,您怎么出来了?”
刘氏边摆了摆手示意没事边问道:“杨先生走了?”
杨大郎答道:“嗯,走了。”
“他可有再同你说些别的什么?”
“没有,只让我好好的把这桩亲事考虑清楚,”杨大郎话说到一半顿了顿,但他只犹豫了片刻便接着说道:“先生还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
杨大郎的话让刘氏的面色当下多了几分凝重,先前杨先生提起李先生家的情况、以及提及他在官场的人脉关系时,刘氏就觉察到杨先生话中有话、像是在同他们暗示些什么般,心思也就在那时便悄悄的转动起来……
这刘氏虽然不懂官场上的那些事,但她即使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走路不是?
所以刘氏把杨先生的话反复琢磨后、很快就琢磨出杨先生说这些话的用意,于是为了证实自己琢磨得对不对、刘氏才会满心焦急的守在门口等杨大郎。因此刘氏再一听杨先生最后对杨大郎说的话,当下就明白这杨先生的意思和她猜的是八九不离十了!
而刘氏思绪辗转间、她和杨大郎已进到了堂屋,鱼儿等人见杨先生走了也都好奇的聚到了堂屋,不过他们几人还没来得及开口讨论、杨大柱也回来了,于是一家人正好都到齐了。于是杨大郎干脆就趁着这个机会把杨先生的用意、一五一十的同大家伙儿说了一遍。
待杨大郎把事情原原本本、以及杨先生明里暗里的意思都说了一遍后,鱼儿率先开口问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么说只要大哥能同那李家的二娘子成亲,李家就能帮大哥谋到一个好差事了?”
杨大郎点头说道:“没错,既然李先生主动请了杨先生前来我们家说媒,心里自是早有了提拔未来女婿的意思,否则也不会选我当女婿了。”
杨大郎言下之意是说,若是李家选了别的有背景和人脉关系的人当女婿,那李家在女婿谋官一事上也就帮不上什么忙了。这样一来李家那让女婿对他们感恩、继而善待他们家闺女的手段也就无用武之地了,所以李先生选择杨大郎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且杨大郎若是得了李家的帮忙谋了个好职位、又成了李家的女婿,那将来在官场上自然也就要同李二娘的三个哥哥站在同一阵线了,这对李家来说也算是既拉拢了一个帮手、又替女儿找了个可靠的夫君,可谓是件双赢的好事!
杨大郎把李家的用心一分析,骨子里十分耿直守旧的杨大柱当场就说道:“这门亲事我们不能结,我们大郎堂堂男子汉出仕为官怎能依靠女人?!”
杨大柱的话让一家人的脸色顿时都变得有些难看,毕竟“靠女人、吃软饭”这样的话哪个男人都不爱听,因此当事人杨大郎的面色也比别人复杂了许多、可谓是瞬间万变!而鱼儿深知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中国其实都是一个讲究人脉关系和身世背景的社会,无论是谁、无论是在什么年代都是只要“上头有人”就万事好办。
…………………………………………………………
现代人的无奈,其实古代的人也有~
第四十三章 大郎的成长
所以鱼儿听了杨大郎的话后倒是很平静,不觉得靠关系或是靠妻子娘家关系谋官什么的很可耻,因为这个社会已先失了公平、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关系户,因此若是不想着法子沾关系、就只能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这些道理一直居住在小岞村小小一方天地的杨大柱夫妇自是不会懂,但杨大郎已出去见识过外面的世界,见识过官场上藏在阴暗之处的一面。虽然杨大郎的品性不至于因为出去一趟就彻底改变,但心境却多少有了一些变化、深知有些事不是靠真本事就可以做到的……
于是心思转动过后,杨大郎很快就下定了决心、鼓起勇气对杨大柱夫妇说出了自己的选择:“阿爹、阿母,杨先生说的对,若是靠自己我可能会被发配到一个、比我们小岞还贫穷的穷乡僻壤当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可若是有了李家的相助,我也有可能被留任京城乃至京郊。”
“且只有起点高了,我才能慢慢的在瞬间万变的官场上站稳脚,日后往上迁升的机会也会多一些,而我站在官场上稳脚了、才能慢慢的改变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不是?”
话说到这里、杨大郎算是清楚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他好不容易才通过三场考试有了当官的资格,他不想因势单力薄而这辈子只能默默无闻的当个小官,他想借李家的时得到最能展现自己才华和本事的机会!
而杨大柱夫妇显然对杨大郎的决定感到十分震惊,只见杨大柱和刘氏看向杨大郎的目光慢慢的起了一些变化,似乎眼前的儿子突然变了个人似的。
但震惊归震惊,杨大柱最终还是彻底的沉下了脸、表示他不赞同杨大郎的决定,随即当着杨大郎的面毫不客气的冷哼了一声表示不屑。而刘氏虽不似杨大柱那般固执保守,但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只目光复杂的看着杨大郎。
但此时的杨大郎已不是去年那个懵懂无知的单纯少年了,他出去一趟后已然变成一个有主见的男人了。因此杨大郎对此事的态度、没有像以往一样因杨大柱不同意而马上改变,而是苦口婆心的继续劝说杨大柱……
“况且这当官并不似我们大家想的那般好,我去东京走了这么一着后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官场看似风光其实十分险恶,一不小心就会掉了脑袋!既然着为官之路并不好走,那我若是能多了李家这么一个靠山,今后在官场上就不是无依无靠、孤苦无助了,若是出了什么事李家看着我娶了李二娘的份上,也能帮衬我一二不是?
杨大郎最终这番话算是说到了刘氏的软肋、深深的打动了她,毕竟身为人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女能过得平平安安的。
因此刘氏一听杨大郎说官场如此险恶,当下就不再犹豫不决而是坚定的站到了杨大郎这一边:“既然大郎是为了我们这一家人拼了命去当官的,那我们就得替他多寻张保命符,大郎说得对!我先不管李家的二娘子人品如何,这李家能够让我们大郎依靠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这门亲事我同意了!”
刘氏态度的转变马上让事情往杨大郎期望的方向发展,而鱼儿听了刘氏的决定后竟下意识的替杨大郎松了一口气,心想撇开男女双方的感情来说,同李家结亲对杨大郎来说还真不是一件坏事……
坦白说,在杨大郎说出那番劝解杨大柱的话前,鱼儿一直担心性子迂腐刻板的杨大郎真的当了官,没两天就会因不懂变通、或是太不懂随大流而被同僚排挤,甚至会因那耿直的性子而得罪人、被人下绊子给害得丢官丧命。
所以听了杨大郎劝杨大柱的那番话后,鱼儿虽然倍感震惊但却也慢慢的放下了心,一边为杨大郎的成长蜕变而感叹、一边却又觉得杨大郎能够成长蜕变是件好事。因为杨大郎若是想让仕途一帆风顺,那他就必须要成长起来,否则为官对他还说只会是一件万分凶险的坏事!
于是把事情看得十分透彻的鱼儿,很快跟在刘氏后头出声支持杨大郎:“阿爹,我觉得大哥说的很对,若是大哥想借着出仕大展拳脚,那他娶了那李家的小娘子还真是没什么坏处。”
鱼儿话音刚落,一向聪明机灵的杨四郎也马上跟着说道:“我也支持大哥娶那李家的小娘子,反正大哥娶谁都是娶,且娶那李家的小娘子大哥脸上还很有光呢!再怎么说人家父亲是教授、三个哥哥也大小是个官,本身还是打小生长在城里的小娘子,这可比娶我们村子里哪个小娘子都强上好几倍!”
这杨七娘虽然一向没什么主见,但她却单纯的认为杨大郎能娶到城里的小娘子当媳妇、是件天大的好事,加上杨七娘见鱼儿和刘氏都站在杨大郎这边,于是她很快就跟着表了态,呐呐的说了句:“我也觉得大哥娶李家的小娘子不错。”
于是眼下在场的一家七口人当中、有五口人都同意杨家和李家结亲,剩下的杨三郎则是有些为难的看着意见不同的两派人,因不想大家伤了和气所以一直都没有表态。
但这刘氏的意见在杨家本就占很大的分量,所以杨大柱就是心里再不愿意也必须正视起他们的意见来。于是杨大柱很快就把手里的烟杆子含在嘴里,使劲的吸着、将烟杆子抽得“吧嗒吧嗒”的直响,看样子内心正在做着激烈的挣扎。
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功夫后杨大柱终于想清楚了,不过他倒不是认同了杨大郎等人的想法,而是觉得杨大柱既然已经长大了、且走上一条和他这个当爹的截然不同的道路,那面对人生大事时他就有自己性子和做主的权利了。
于是杨大柱最终只对杨大郎说了句:“男子汉大丈夫,自己做的决定今后就要自己一路扛到底,事到如今你想要走什么样的路阿爹也不再干涉了———当小官还是当大官、是默默无名还是大展拳脚,你想清楚后自个儿做选择吧!”
杨大柱虽然说这番话时语气还是有些生硬,但他这变相的妥协还是让杨大郎十分感动,有些哽咽的说了句:“阿爹你放心,无论我做了什么样的选择、日后当了什么样的官,我都不会做那些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
杨大郎的话让杨大柱面色复杂、心头五味俱全,良久之后才是半感慨半是欣慰的说了句:“大郎,你长大了。”
鱼儿听了杨大柱这话心头也是五味俱全,过往的种种回忆瞬间涌上心头———一会儿是杨大郎抱着她在沙滩上读书识字的画面;一会儿是杨大郎板着脸像个小老头般教训杨四郎的画面;还有杨大郎苦口婆心劝鱼儿一定要打小就当一个斯文小娘子的画面,总之这个时刻鱼儿突然记起了过往的种种……
这些画面一一的从鱼儿的眼前晃过,让鱼儿突然有了恍如隔世的感觉,待她收住纷乱的思绪定定的看向杨大郎,却再也无法将眼前的大哥同记忆里的那个古迂腐的板少年联系在一起。
是啊,照顾父母、教养弟妹的重担一直都压在杨大郎身上,让他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的变成熟,让他迂腐刻板的性子悄悄的改变了……
而经过了最初的一点不愉快后,杨大郎的亲事最终还是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定了下来,这事情一定下来、杨大郎第二天就和杨大柱一起赶去了州学,寻到杨先生把家人商量后的意思告诉了他。
杨先生见杨家如此识时务心里自是十分满意,于是随后就带着杨大郎父子上李先生家拜访。这杨家人早就相中了杨大郎,因此见杨家也乐意结亲自是十分高兴,于是双方很快就将亲事初步商量妥当,杨家更是说好会尽快请媒人前来李家提亲。
于是辞别两位先生后,杨大郎和杨大柱先在城里寻了一位捉刀人,请他执笔代目不识丁的杨大柱写了一封“求婚启”。这捉刀人本就是专门干这替人代笔写各类文书的营生,因此不到一刻钟、他就替杨大柱写好了一封文辞漂亮的“求婚启”。
这“求婚启”写好后,杨大郎和杨大柱又在城里请了位姓王的媒婆,把事情同王媒婆交代清楚后、就让王媒婆把这封“求婚启”送去了李家,并叮嘱王媒婆事儿一办成就到小岞村来找他们。
这王媒婆接了生意后自是马上就忙了起来,打扮一新后很快就把“求婚启”送到了李家。
一到李家,接见王媒婆的乃是李先生的夫人、钱夫人,这门亲事是李先生、钱夫人以及李二娘三人一起挑中的,因此王媒婆去了后也不必再费什么口舌游说钱夫人答应这门亲事,钱夫人看完王媒婆送来的“求婚启”后、就直接同她讨了草贴去填写。
这钱夫人先是亲自在草贴上填上了李二娘的生辰八字、姓名、在李家的排行、以及名份(大户人家这里多填嫡庶)等,随后再填了李二娘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曾任或现任的官职,最后才填上了李二娘随嫁的田产妆奁等。
第四十四章 筹办亲事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