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待遇不平等审视





提高0。63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19744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8%提高到30%。1998年底全国建制镇19216个,人口1。7亿。目前,报面上一般的说法是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30%,但这种统计是将城郊人口包括在内统计出来的。譬如,北京市的总人口1340万,这是指整个城郊人口,连大兴县、怀柔县、密云县、顺义县、房山县、延庆县的农民都包括在内。如果只算北京城内的人口,那只有570万。所以,30%的城市化率实际上是不准确的。中国真正的城市户口人口只有大约2。5亿,只占全国总人口的16%。
  现在回过头来看,建国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为备战而搞的“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之后的乡镇企业崛起,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与城市化无缘。这种发展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完全脱节,与此相反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分割的壁垒倒是牢固地建立起来。当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工业化对农村劳力形成排挤,剩余劳动力又不能被城市吸纳,其结果只能是大批过剩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这就是中国农民贫穷的身不凝聚着成千上万个奴隶般的劳动人民的血汗和艰辛来到世界上被榨干了身上的体力之后,便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人世。他们的生命又价值几何?人类这种动物也是一种比较奇怪的动物,他一些巨大的纪念之后,默默地化为灰烬。
  在人类的历史上,功绩总是与代价相连。记得第一次明白这个道理是80年代的一次拜访。那是上海黄浦江畔六铺炕码头附近一处普通的民宅,著名的老报人徐载平先生就住在这座房子的一间阁楼里。当我们谈到中国改革所取得的巨大经济增长时,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感叹之余给我讲起了朱元璋当年与张士诚打仗的故事。为了打胜仗,朱元璋统辖的地区的人民要交纳比张士诚管辖区人民高一倍的赋税。就是在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之下,朱元璋才最后战胜张士诚,统一天下。
  这一段历史使我马上就明白了人民群众生活与国家项目建设之间的关系。如果照顾了群众生活,那就没有搞建设的资金,如果集中起资金,建起了项目,那人民群众就要省吃俭用,过紧日子。建国以后,我国人民是典型地在这么一种生产建设方式中度过的。我们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所以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无一不建立在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上。
  可是,今天形势变了,今天是个市场经济的时代,是个多劳多得、个人利益清晰分明的时代,无私奉献已经不能不打折扣。如果不把利益和待遇划分清楚,那就会最后出现这样的事情,一部分人无私地埋头做了一番奉献之后,发现自己为国家为社会所做的奉献已被另一部分人窃为己有。当前国民资产的大量流失就是明显的事实。雷锋、王杰当年献身时,想到过自己的贡献会变成私有财产吗?大庆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时想到中石化国有资产会多元化吗?他们要是知道今天中国社会的变化,他们会仍然高尚献身、无私无畏吗?
  回过头来看这一段历史,中国的工业化就是这样通过农民做贡献搞起来的。按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中国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进入到反馈农村的历史时期。但改革开放后近20年里,所实施的政策取向不仅没有反馈农村,反而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方式又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这种发展模式也同样是问题重重。现在就让我们来对它进行解剖。
  3,残缺的现代化:样板戏发展模式
  总结起来看,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是使中国出现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公民出现了等级公民,农民付出了巨大代价。这种现代化已经是畸形的了,那么今天的发展模式是什么模式呢?即开发区和特区模式,概括起来说,我把它叫做样板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传承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并且更加剧了传统的二元结构。因此,我把这种发展模式叫做残缺的现代化。在这种模式下,中国人民的身份等级制仍然没有打破,户籍制度仍然没有废除,身份歧视依然在社会上横行。一句话,2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工业现代化仍然采取堵农民的方法,使一部分城市优先发展起来。今天的中国,重工业优先战略放弃了,但样板大城市、样板沿海地区战略又出现了。这些新的样板田就是开发区,开发区战略代替了重工业优先战略。
  为了树立这些样板城市,国家调集巨额资金进行重点开发。第一个样板田就是深圳。20年来,国家在深圳的投入要有上万亿元。今天终于使深圳变成了一个年产值几千亿元的繁华大城市。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直到今天去深圳还要去当地派出所开具边境证,没有边境证的人不得入内。我每次去深圳下了飞机都要路过边防卡,接我的人都要与卡所的人交涉。这种事可能只有中国有:建起一个城市居然不让国民自由进出。这叫什么现代化?
  为了迅速开发建设沿海地区,80年代开始,掀起了一波一波的开发区浪潮。海南特区的出现,使海南岛一时成了全国的投资热点和淘金热点。如果不是控制及时,海南今天不知会留下多少闲置建筑。仅仅不到2年的开发热,就使400亿元的资金压到了烂尾楼里面。继深圳、海南开发热之后,是上海浦东的崛起。20多年的建设,终于使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达到了国际水平。许多外国人来到这些城市后感觉中国已经是个发达国家了,中国已经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了。中国也以此有了骄傲的资本,有了可以向外国人展示的样板。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发展战略的成本也是巨大的。第一个成本消耗是环境和资源,第二个代价是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依然贫困。改革20年来,中国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加剧了。下面是我根据2000年2月29日《经济日报》上的一张表自己又增加了一点内容制作的表。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区差距。
  1999年全国31个省市区经济实力比较 
    国内生产总值 同比增长 1998年人口 人均GDP 
  广东 8459。46 9。4% 7143 11843 
  江苏 7700 10.1% 7182 10721 
  山东 7662.3 10.1% 8838 8669.7 
  浙江 5350 10% 4456 12006 
  河南 4580 8.1% 9315 4916.8 
  河北 4556.6 9.1% 6569 6936.5 
  辽宁 4135.5 8.1% 4157 9948 
  上海 4035 10.2% 1464 27561 
  湖北 3858 8.3% 5907 6531 
  四川 3711.6 5.6% 8493 4370 
  福建 3628 10% 3299 10997 
  湖南 3407 8.3% 6502 5240 
  安徽 2910 8.4% 6184 4705.7 
  黑龙江 2897.4 7.5% 3773 7679 
  北京 2169.7 10% 1246 17413 
  广西 2001.68 8.3% 4675 4281.6 
  江西 1967.2 7.8% 4191 4693.8 
  云南 1850.4 7.1% 4144 4465 
  吉林 1670 8.1% 2644 6316 
  山西 1631.4 6.1% 3172 5143 
  重庆 1488 7.6% 3060 4862.7 
  陕西 1487.6 8.4% 3596 4136.8 
  天津 1450 10% 957 15151。5 
  深圳 1436   399 36000 
  内蒙古 1270.9 7.7% 2345 5419.6 
  新疆 1169 7.1% 1747 6691.5 
  甘肃 931.58 8.3% 2519 3698 
  贵州 907 8.3% 3658 2479.5 
  海南 472 8.6% 753 6268 
  宁夏 242 8.7% 538 4811 
  青海 238.39 8.2% 503 4739 
  西藏 103.35 9.1% 252 4101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省市区人均GDP的排行分别为深圳、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山东、黑龙江、河北、新疆、湖北、吉林、海南、内蒙古、湖南、山西、河南、重庆、宁夏、青海、安徽、江西、云南、四川、广西、陕西、西藏、甘肃、贵州。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深圳36600元,最低的是贵州2479元,两者相差14。5倍。
  深圳市1999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84。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04亿美元,其中出口282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深圳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2:50。2:48。3。在第二产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999年达到820亿元,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超过了40%,位居全国之首。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深圳万元工业产值废弃物排放量和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最少,污染企业只占10%。因此,深圳多次放出风来,要在最近几年内超迁进入英格尔斯指标的现代化。
  为了继续打造这快中国唯一的样板田,深圳近年开始了构筑“人才特区”运动。早就有报道说,深圳市给每一位进市的博士5万元安家费。《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2月19日又有一篇文章报道说,深圳市人事编制工作会议决定,十五期间深圳将构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特区。按照规划,深圳市全市人才总量到2005年要达到98万人,年均增长7。8%,专业技术人员总量达到75万人,年均增长8。2%,十五期间将力争引进国内外人才20万人,计划每年引进高级专业人才600名,博士后20名,博士生200名,硕士生2000名,重点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 10000名,并且将突破以迁户口、专关系为特征的刚性引进的常规做法,进一步完善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但在这种人才引进中,深圳市是否在搞身份歧视?博士生就要发给几万元,民工就要另眼相待。看看深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深圳总人口达到700。84万人,较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了3。36倍。但在这700多万总人口当中,具有深圳户籍的人口只有121。48万人,只占深圳总人口的17%, 同1990年的64。38万人相比,10年多只增加了57万户籍人口,平均每年只增加5。5万人。'见《中华工商时报》2001,4,19,'
  在这里我不仅要问:一个城市居然有占总人口83%的的人口没有当地居民资格,这种城市算什么城市?这种事实是否让我们联想起1860年以前的美国南方省份。121万上等人比580万下等人,这是一个多么悬殊的比例。有户口的人对没户口的人是一种何等的特权!在这种身份差别中将埋藏这多少不平等!一边是有户口身份的高级市民,一边是只有打工仔身份的外地民工。这种人口比例使我想起了1998年报道出来的数字:深圳每年要截掉1万多根手指头。伴随着的是,伤残民工被廉价打发回家。就是由于存在这样大量的不平等待遇,使深圳冒出了一位专门为农民工打官司的律师。
  笔者写到这里的时候正值“六一”儿童节。地处广东省的《南方都市报》上登出一篇反映深圳民工子女上学难的文章。我现在把它部分摘录如下:
  深圳:外来孩子读书难 
  本报记者 苟骅 游细平 
    当全深圳少年儿童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灿烂的笑容时,我们注意到,还有一些外来人员的子女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不得不集资租一片空地来表演节目,甚至一件节日的新衣都成了这些孩子的奢侈……这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使得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开始意识到,我们对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还太少。于是,在“六一”,在这个孩子们的节日里,我们把目光投向他们,投向这样一个处于弱势的儿童群体……从今天起,我们还将从不同视角,推出关注儿童成长的系列专题,敬请留意。
  近年来,深圳外来人口迅速增长,成千上万的“小移民”跟随爸爸妈妈走进了繁华而陌生的大都市。在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群体里,少数人侥幸“挤 ”进了公办学校,而他们中绝大多数的孩子因为没有深圳户口,不得不走进非法开办的幼儿园、民办或“地下”小学开始新的求学历程……
   据深圳市教育部门统计,目前全市批准开办的民办中小学已达110多所,接收外来学生近10万人,但仍然满足不了与日俱增的外来工子女的求学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非法和“地下”小学便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福田区教育局教育科近期的一份调查显示,该区仅非法开办的大小幼儿园就多达36所,在读幼儿约3000人。据介绍,这类幼儿园和民办小学大多设在外来人口密集地区,由于入读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宽裕,相对于公办幼儿园和学校,其收费不高,入学条件“宽松”,有时还可由双方协商,从而成为深圳外来工解决子女上学问题的主要途径。设施简陋师资弱孩子身心令人忧
    教育部门在调查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