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俄罗斯






  罗兰在书中写道:

  “莫斯科的物质生活(工资、住房和食品)非常糟糕,在列宁格勒以及其他地区的物质生活更让人难以忍受。”

  “我们在路上遇见向我们投来忧郁目光的男子,还有一个老妇人向我们挥了挥拳头。”

  “有独立见解的、不善于谨慎地保持沉默的人会消失不见。”

  “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

  但罗兰始终抱有乐观态度,认为苏联还处于完善阶段,它正尝试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因此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不应苛求。他说: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打算都不可能没有错误。可是,斯大林的政策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远远超过所有消极的东西,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大 国(4) 
 


 
 2006年12月06日 15:10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由于对苏联的热爱,他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那个时候,苏联一定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当年看到的问题,苏联不但一直没有解决,反而日益严重,在斯大林时代就已显现出来的特权阶层后来会发展到一个令人恐惧的程度。

 
 
 
  他更没有想到的是在这本日记发表6年后,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

  历史没有如果,时光难以倒流。

  对苏联而言,红色的年轮只刻写了74圈,但在这有限的时光中,苏联以急行军的方式完成了老俄罗斯用上百年也没有完成的工业化建设,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世界的两级之一。

  对现在的俄罗斯而言,未来的岁月漫长而艰辛。俄罗斯民族是难以预料的民族,俄罗斯历史,是难以预料的历史。

  历史的规律是大尺度的。它不以几年为期限来计算。社会形态的更替可能要几十年、成百年甚至更长。

  对人类历史而言,一次挫折只意味着新的出发。

  列宁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线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侧文1:双头鹰

  俄罗斯国徽,整体是红色盾牌,上面有一只振翅欲起的双头鹰,掌握金球与权杖。

  中间那个白马、蓝袍、银甲的屠龙勇士是圣·乔治。他在公元260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后来成为罗马骑兵军官,骁勇善战。他因试图阻止罗马帝国对基督徒的迫害,于公元303年被杀。公元494年被教皇格拉修一世封为圣徒。

  圣?乔治在西方有种种传说,诸如圣?乔治屠龙、圣?乔治救少女等等。不管故事是否真实,都传达了保护弱者、直面侵略者的牺牲精神。他是“保护圣徒”,象征着拯救无防御者和消灭压迫者的正义力量。

  双头鹰最早是罗马军团的标记,曾经飘扬在大半个欧洲大陆和亚非的一部分。后来随着罗马的分裂,双头鹰由东罗马帝国所继承,成为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皇室徽记。

  拜占庭帝国曾横跨欧亚大陆,虎视东西。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辉煌一时的东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一个弟弟带着两个儿子和女儿索菲亚·帕列奥洛格逃到罗马。兄妹三人由罗马教皇抚养成人。为了抵御土耳其人,罗马教廷将索菲亚嫁给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

  1497年,双头鹰首次出现在伊凡三世的国玺上。此后,历代沙皇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到1882年亚历山大二世时,双头鹰国徽完全固定下来。

  在当时的国徽上,双头鹰头戴三顶皇冠。两顶小皇冠象征着俄罗斯东、西部诸公国分享权利;大皇冠凌驾于两顶小皇冠之上,象征着俄罗斯统一于沙皇的最高权力之下;鹰爪上的金球和权杖象征着沙皇专制王权;乔治屠龙,寓意着光明必然战胜邪恶。

  赫尔岑曾经说:“我们望着不同的方向,与此同时,却又像有颗共同的心脏在跳动。”这是对俄罗斯国徽的经典解释。

  1917年11月10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颁布《关于取消等级制度和文职官员的命令》,俄罗斯等级标志、勋章、国旗和国徽均被废除。

  1993年11月30日,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署《俄罗斯联邦国徽令》,双头鹰“飞”回到俄罗斯国徽上。

  2000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从法律上确定了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家象征。

  逝去的时光改变了一切,双头鹰的回归也被赋予了新的寓意。鹰首上绘有彼得大帝的三顶王冠,象征新时期整个俄罗斯联邦及其主体的主权;金球和权杖代表统一国家和国家权力;圣?乔治象征善良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表明全体人民捍卫自由与独立的决心与勇气。

 
 
大 国(5) 
 


 
 2006年12月06日 15:10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侧文2:青铜骑士

  在今天的被得堡,人们还能看到一尊很特别的铜像,人称青铜骑士。这是十八世纪法国艺术家艾·姆·法尔科奈的杰作,是由叶卡捷琳娜二世下令兴建的,她借此表达对彼得大帝的敬意,并且暗示自己才是彼得大帝伟大的事业的真正继承人。

 
 
 
  彼得大帝跨在马上,向前伸手,马的前蹄一跃悬空,后蹄踩在—条大蛇上,蛇尾蜷曲到岩石的下面。大蛇象征着俄罗斯落后的影子,而整座雕塑表现了彼得大帝将俄罗斯的落后踩在脚下,指引着俄罗斯前进的方向。铜像下面的基座就象海浪冲击下的礁石,整个底座用一整块1600吨重的大理石雕成,气势非凡。

  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这座雕像也很满意,在参加完揭幕仪式的第二天曾激动地说:“我们觉得,在开阔的苍弯下,彼得一世不但具有威武的外表而且精神饱满。可以认为,他对自己的形象感到高兴。我很久不敢看他,心情十分激动,我环顾四周,发现人人都热泪盈眶。他的脸朝着与黑海相反的方向,但是他扭转的头说明,他能够同时掌握整个视野。他离我太远了,我不能与他交谈,但是我觉得他感到高兴,他这种高兴的心情也传给了我,使我产生新的希望,希望把将来的工作尽量做得更加出色。”

  青铜骑士成为了彼得大帝的经典形象,普希金曾就此写下了关于彼得一世的长诗《青铜骑士》:

  “高傲的骏马,你奔向何方?

  你将在哪里停蹄?

  啊!威武强悍的命运之王,

  你就如此在深渊之底,

  在高峰之巅,用铁索勒激起俄罗斯腾跃向上?

  侧文3:参孙拗狮口

  在夏宫的“下园”里,有64眼喷泉和雕塑了250多尊比真人还大的镀金铜像以及石阶梯级大瀑布。在显要位置有一泓巨大的喷池,在喷池中间有一座高3米、重达5吨的铜像——参孙拗狮口。

  参孙双手把拥纳舷买挚邮谂绯觥2嗡锸恰妒ゾ分械拇罅κ浚ㄗ酉笳髯湃鸬洌蛭鸬涞墓站褪切凼ā?br />
  参孙拗狮口,意味着俄罗斯通过北方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出海口,这是俄罗斯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胜利。

  别林斯基说:“曾有一堵墙把俄罗斯与欧洲分割开来,只有参孙一类的人物才能摧毁这堵墙,在罗斯,参孙是通过彼得表现出来的。”

  侧文4:开放与叛逆

  对彼得来说,剪胡子、剪长袍等方式不仅是推行改革的手段,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对俄国传统的本能轻蔑和恶感。对新兴的俄罗斯帝国来说,他是伟大的开拓者;对陈旧的俄罗斯传统来说,他是可恶的叛逆。

  年青时,在学习和国事之余,彼得喜欢组织身边的心腹宴饮狂欢,命名为“醉僧堂会”,并用东正教职务来称呼其中的会员。他甚至从中选出一人当“教皇”,并带领众人向“教皇”叩拜。这种活动受到当时很多人,特别是传统宗教人士的诟病,但彼得依然我行我素。

  除了这种胡闹之外,彼得本人非常节俭,称得上精打细算,与一掷千金的君王相比他远远算不上阔绰。

  他在英国访问的时候,曾经结识一位女演员,在分别的时候,彼得令缅什科夫赠给她四千卢布,女演员抱怨沙皇太小气。缅什科夫报告了彼得。于是两人间有了一段有趣的对话。

  “缅希科夫,你以为,我是你那样挥霍无度的人吗?那些老头子为四千卢布就会尽心竭力地为我效劳,而她却干得不怎么样。”

  “按劳取酬嘛!”缅什科夫口答道。

  最出人意料的是,彼得将爱情送给了一位战俘、女奴——叶卡捷琳挪·阿列克谢耶芙娜。

 
 
大 国(6) 
 


 
 2006年12月06日 15:10   

连载:大国崛起·俄罗斯   作者: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叶卡捷琳娜本来是一位立陶宛农夫的女儿,被俄军俘获的战俘,缅什科夫的女奴,彼得在缅什科夫那里见到她后,雄视天下的帝王之心很快被这个温柔的女奴征服。

  据说,叶卡捷琳娜体魄健美,对战争生活视若等闲,只要彼得一声召唤,她可以跋涉几百俄里的泥泞土地前去救他而不以为苦。

 
 
 
  后来,彼得册立叶卡捷琳娜为后。与一个无名女俘成婚,这分明是对旧习俗的挑战,全然不把欧洲众多希望成为他妻子的公主们和延续了多少年的神圣传统放在眼里,此举曾引起欧洲各国王室哗然,而彼得不改初衷。

  彼得和叶卡捷琳娜感情很好,据一位外交官记载:

  “饭后,沙皇和皇后举行舞会,这个舞会持续了约三个小时;沙皇常常和皇后、小公主们跳舞,他不时地亲吻她们;在这种场合,他对皇后流露出更多的柔情;可以说句公平话,尽管她的出身寒微,但她对这位伟大君主的宠爱当之无愧。”

  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彼得为叶卡捷琳娜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加冕典礼,授予她“女皇”的尊号。彼得亲自向女皇献上王冠,第二天,又以将军的身份出现在祝贺者之中。

  彼得知道叶卡捷琳娜未必会有什么治国长才,但她一定会按部就班地沿着自己开创的道路发展俄罗斯,所以他将整个俄罗斯的命运交给了叶卡捷琳娜。

  叶卡捷琳娜一世女皇在彼得死后的40天里,每天在彼得灵前痛哭两次。当时有人写道: “宫廷侍从都感到惊奇,女皇哪里来的这么多眼泪。”

  侧文5:威严的魅力

  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同时代的俄国人心中,她不仅是伟大而令人敬畏的,而且就其美貌而言,也不逊于任何当世的美人,人们称她为塞米拉米达——古代亚述杰出而美貌的女王。

  据当时人们记载,这位女王唇红齿白,肌肤格外鲜艳,粟色的长发非常秀美,眉毛是黑色的,眼睛是浅棕色的,散发着蓝色的光泽。

  但是叶卡捷琳娜二世自己却并不这样认为:“说实话,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非常漂亮的,但我是讨人喜欢的,因此我想,这就是我的力量所在。”这是叶卡特林娜二世对自己所作的评价。

  其实叶卡捷琳娜身材矮小,但她很早就习惯于在人们面前高高昂起头,这一习惯她保持了一生,这使周围的人总是觉得她比真实的情况高得多。同时,在她的脸上总是荡漾着果敢和自信,内在的勇气赋予了她一种威严的魅力。

  侧文6:女皇的画像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世人中的形象是多元的,有人说她是风流女皇,这不假,这位女皇一生面首无数,她一生都对爱情充满了渴望,但她的爱情对象更换的频率比较高。

  不过她很少被爱情冲昏头脑,她不会把国家大事仅仅因为感情就托付给一个无能之辈。对于情夫中的无能之辈,她会赐给他们地位和财富,但不会给他们权力。其实,跟她保持亲密关系较久的往往也是那些有才华的大臣,比如将军波将金。因为在她的生命中,占第一位的是权欲,第二位才是情欲。

  有人说她性格坚定,比如一次军事演习中,她抱病参加,一连5个小时没有下马,她虽然病得都吃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