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然后捏造事实,说工会在青岛搞“赤化“,行动过激,无理取闹,不光给生产造成 
了损失,而且扰乱了社会治安,请张宗昌继续弹压。张宗昌一拍胸脯:“请放心, 
都包在淹老张身上!” 
  日本人刚走,商会会长隋石卿又来了。青岛的商家大多做的是日本人生意,所 
以自惨案以来,唱的是“对英不对日”的调子,不肯实行经济绝交,颇为工学两界 
所唾骂。《公民报》主笔胡信之更在报上公开责骂。隋石卿早就想暗杀胡信之,一 
见张宗昌,就说:“大帅来得正好,您再不来青岛,可就要翻天了!工人、学生闹事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煽动……” 
  不等隋石卿说完,张宗昌就急问: 
  “是谁煽动的?”“胡信之!他在《公民报》上三番五次鼓励工人罢工、学生 
罢课、商人罢市。5月29日的事情发生后,他不仅骂温树德,还骂大帅您哪!此人不 
除,青岛没有宁日!” 
  张宗昌一拍桌已:“他娘的,找死!明天就毙了他。” 
  隋石卿走后,他正要派人去抓胡信之,一个亲信劝他说:“这事要从长计议。 
您委任老状元王寿彭当教育厅长,还宣布要礼贤下士、延揽人才,现在杀一个有影 
响的文人,恐怕不合适吧?” 
  张宗昌一听有理,打消了杀胡的念头、与小老婆调情去了。 
  隋石卿未达目的,即再次登门拜访,送来许多玛瑙翡翠、绫罗绸缎、珍品古玩, 
又与副会长一起设盛大酒席宴请张宗昌。张宗昌吃着山珍海味、奇禽异兽,品着中 
外名酒,听着小旦的清唱、名妓的淫词,开怀大笑,至醉方休。次日,正副会长通 
知每一商家摊洋三千余,共集得30余万元,亲自送到张宗昌寓所,张宗昌更是乐不 
可支。 
  不料此事走漏了风声。被胡信之得知,在《公民报》披露了出来。隋石卿得意 
万分,拿着报纸来见张宗昌。张宗昌一看,气得七窍生烟,当即派兵逮捕了胡信之, 
又抓去工人26人、学生8人、小学教员1人,并查封了多数报馆和胶济铁路“青沪惨 
案后援会”。29日夜,张宗昌下令枪毙了胡信之和那位姓李的教员。其他的被捕工 
人和学生则带到济南、烟台处决了。 
  就这样,青岛的反帝爱国运动被张宗昌血葬了! 
  再说“五卅惨案”传到香港,反帝情绪迅速高涨。中共中央派邓中夏等到香港 
发动罢工,以声援上海的“三罢”斗争。6月中旬,邓中夏召集全港工团联席会议, 
通过了罢工宣言,悲壮地宣告: 
  “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除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侵略以外,还 
要加以武力的屠系,是可忍,孰不可忍!故我全港工团代表联席会议,一致决议与 
上海、汉口各地取同一之行动,与帝国主义决一死战” 
  6月19日晚,香港如大地震一样,罢工爆发了。海员、电车、印务首先发难,接 
着是洋务、起落货、煤炭以及各行业工人相继而起。罢工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 
21日,广州沙面租界的工人,英、日、美洋行和各行业职工响应香港工人罢工。 
  23日,广州市各界和香港罢工工人约10万人在东校场,举行市民大会一致通过 
援助沪案条件16条,会毕进行示威游行。工人、商人、学生、黄埔军官依次由东校 
场出发,经惠爱东路、永汉中路,直出长堤西壕口。过沙面租界河对岸的沙基。下 
午3时,当游行队伍到达沙基西桥口时,早已布置好的英、法海军陆战队,从沙面突 
然向游行群众开枪扫射。游行队伍猝不及防。四散躲避,当场死亡59人,重伤170余 
人,轻伤者无数。同时,驻扎在白鹅潭的外国兵舰也开炮向北岸示威。 
  沙基惨案发生后,广东革命政府立即向英、法、葡驻广州总领事提出最严重的 
抗议。26日叉向各国领事提出:(一)此案各有关国派大员向广东草命政府谢罪;(二) 
惩办与该案有关系之长官;(三)除两通讯舰外,驻粤各有关国兵舰一律撤退;(四) 
沙面租界交广东革命政府接管;(五)赔偿此次死伤人员恤金。 
  29日,香港25万工人实行全面总罢工,并有12万人陆续撤回广州。 
  接着,成立了带有政权性质的省港罢工委员会,共产党人苏兆征为委员长,李 
森为总干事,邓中夏、廖仲恺为顾问。周恩来还专门派去共产党人徐成章、陈赓负 
责组织工人纠察队。 
  省港罢工委员会命令纠察队严密封锁香港。纠察队驻在东起汕头,西至北海, 
蜿蜒数千里海岸线上的各港口,维持地方治安,扣押英国货物,严禁粮菜外流,切 
断香港、澳门与沙面之间的交通。香港顿时交通瘫痪,商务停顿,商店关门,食品 
奇映,物价飞涨,经济濒于崩溃。 
  由于清洁工人也罢工了,街上垃圾粪秽,堆积如山,加上赤日燕炙,臭气熏天。 
  繁华的香港成了死港、臭港、饿港。 
  港英殖民当局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总督史塔士曾狂妄地说:“蠢尔华人,竟敢 
罢工,余誓在余任内亲自解决之。”没想到事情闹到这步田地。他黔驴伎穷,要求 
英国政府大举出兵,“驱逐广州及广东所有之过激党”,“黄埔军官学校一律缴械 
或解散”,“如不实行,则完全用英国海军封锁广州及其邻近海道”。 
  然而史塔士的愿望落空了。虽然两度请英国政府出兵,但英国政府均回电表示 
爱莫能助。因为此时英帝国各属地如印度、爱尔兰等时时发生革命,英国政府穷于 
应付,已无余力顾及香港,只借给香港100万英镑,作为救济商业之用。而史塔士被 
撤职,调往他处。港英当局被迫坐到了谈判桌前。 
  罢工委员会委员长嘲笑说:“总计史君在港督任内,亦尝用极严酷方法对待我 
华人,在罢工期中亦尝以各种野蛮方法对待我华人,冀以武力手段消灭我华人之反 
抗。但卒未有效,今则蠢尔之华人尚未解决。而史君已去。则蠢尔华人乎?抑君自 
道之也?” 
  轰轰烈烈的省港大罢工坚持了一年多,是世界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它得到了国共两党的领导和支持,是两党合作的一项胜利成果。 
  再说孙中山去世后,广州国民党的领袖们似乎抛弃了门户之见,派系之争,共 
同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之中。然而这种感人的场面仅如昙花一现,权力斗争的溢涡很 
快就把这一切都卷走了。在第一次东征和平息杨、刘叛乱之后,国民党上层在成立 
国民政府的问题上开始了明争暗斗。 
  谁会成为孙中山的继承人呢?最有竞争力的有四人。一个是以正统自居、根基 
颇深、势力显露的“代帅”胡汉民。一个是有着行刺前清摄政王光荣历史、起草并 
亲承孙中山遗嘱的汪精卫。一个是忠实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正的国民党左派 
廖仲恺。还有一个长期为孙中山所器重、最具军事实力的许崇智。 
  当时活动得最为积极的是汪精卫。他刚在北京办完孙中山的丧事回到广东,就 
带着夫人陈璧君专程跪到东征前线的潮州看望蒋介石,对蒋说:“总理临危的时候, 
还不断地低声呼唤‘介石、介石’,可见你在总理心中的位置。” 
  这是不是真的,已经死无对证。而蒋介石一听,却大为感动,眼圈都红了。他 
当然知道这话传出去,是很抬高自己身价的。他擦擦眼泪说:“知我者,总理也。 
可惜再也不能亲聆教诲了……” 
  陈璧君在一旁说:“总理看上的人是不会错的,你将来一定前程远大!” 
  汪精卫说:“不必说将来,就是现在,谁不佩服介石兄?我的进退、出处,也 
指望介石兄一句话呢!” 
  蒋介石日称“哪里哪里,岂敢岂敢”心里却美滋滋的。他知道汪精卫急于接班, 
这是来拉拢他,也便顺水推舟,对汪精卫说:“兆铭兄的威望在党内无人可比。我 
这人不爱服人,但当今之世,我最服的就是兆铭兄。需要我做什么。只管吩咐!” 
  陈璧君笑道:“好,愿你们二人精诚合作!” 
  汪精卫明白,他要战胜三位对手,必须得到中共、苏联顾问和工农群众的支持。 
于是,他的言行急速向左转,同共产党密切携手。同鲍罗延打得火热,积极支持如 
火如荼的工农运动。同时,他也需要掌握军事实力人物的支持,所以选中了正在掘 
起的黄埔军校校长、党军总指挥蒋介石作为盟友。蒋介石在党内的资历浅,他十分 
需要汪精卫这样朗党中元老振的支持。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逐步发展成了汪蒋联 
盟。 
  广东局势安定之后,经共产党和国民党多次商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 
改组广东军政府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并决定实行委员制,不搞个人继承。 
  当国府委员名单初步拟定后,汪精卫提出要和许崇智、蒋介石斟酌斟酌,把名 
单拿走了。胡汉民讥消地对廖仲恺说:“他是去向俄国主子求教哩!” 
  廖仲恺大觉逆耳,反感地说:“你何出此言?俄国对我们支持那么大,又是帮 
我们办军校,又是帮我们东征、平叛,你怎么总是疑心他们呢?” 
  胡汉民冷笑一声:“哼,我不是疑心俄国人。我是疑心中国人。” 
  1925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 
孙科、许崇智、伍朝枢、徐谦、张继、谭延岂、林森、张静江、程潜、戴传贤、宙 
应芬、朱培德、于右任为政府委员,选举汪精卫、胡汉民、许崇智、林森、谭延岂 
五人为常委由汪精卫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廖仲恺为财政部长, 
孙科为交通部长,许崇智为军事部长,徐谦为司法部长,聘请鲍罗廷为高等顾问。 
政府接受国民党的指导监督,实行集体领导。由于国民党已经在考虑独立执政,在 
这个政府最高机构里没有绘共产党人留出一席地位。但是很明显,以廖仲植为代表 
的国民党左派的势力增长了,权力加大了。 
  国民政府设军事委员会,由汪精卫兼任主席,委员有胡汉民、廖仲恺、伍朝枢、 
朱熔德、许崇智、谭延岂、蒋介石。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即下令取消粤军、湘军等 
名称,所有部队一律改称国民革命军,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并依照苏 
联红军,设立各级党代表及各级政治部。 
  这些安排是汪精卫、廖仲恺和鲍罗廷几个人拟定的。这是左派向右派发起的一 
次悄悄的有效的进攻。 
  国府的人事安排果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正是: 
    群龙无首难成事, 
    熙熙攘攘争权来。 
  欲知发生何事,且听下回分解。 
 
     第二十七回 
刺廖失算胡许离粤 破案得利汪蒋联合     
  却说这天早晨,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委邹鲁刚刚起床,还没吃早餐,谢持、邓 
深如、林直勉等几位老朋友便找上门来。显见得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你看了今天的报纸没有?”谢持问。 
  “没有。怎么了?”邹鲁莫名其妙。 
  谢持把一份报纸塞到他手里。邹鲁展开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叫道:“怪哉,怪 
也!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报纸上说,国民政府组成人员是根据中央执行委员会的 
决议定的。“中执会什么时候有这么个决议?”他不知所指地问。 
  林直勉摇头叹道:“我觉得里头有鬼。肯定是兆铭、仲恺他们玩的花招,瞒天 
过海啊!” 
  邓泽如说:“今年3月冯自由他们成立国民党同志俱乐部,被强令解散,说是非 
组织活动,还把冯自由开除出党。可是,廖仲恺、汪兆铭他们这又是什么行为?” 
  “不行,我得找他们论理去!”邹鲁抓起报纸,匆匆出门,直奔中央党部。 
  正巧汪精卫、鲍罗廷都在场。邹鲁感情冲动地大声质问:“今天《民国日报》 
公布国民政府组成是根据中执委决议。我是中执委常委之一,每天下午都在委员会 
办公厅,直到6点才离开。我怎么没有见过这样的决议案?” 
  在邹鲁大喊大叫的时候,汪精卫始终以微笑的面孔向着他,然后平静地说:“ 
哦,是政治委员会议定的。总理在世时曾经规定,重大政治问题可以由政治委员会 
决定,紧急事件可以先发表。” 
  “不错,政治委员会是有这样的权力,但政治委员会应对中执委负责,并向中 
执委报告。再说,这又不是什么紧急事件,为什么匆匆忙忙发表?这不等于抹煞中 
央党部吗?” 
  “既然如此,”汪精卫说,“今天就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