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但是孙中山历来反对纳妻。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与妻子卢慕贞离婚,因为在 
此之前,卢夫人曾多次表示,因为自己不能协助孙中山的事业,愿与孙中山离婚, 
孙中山一直不肯答应。如今,卢夫人接到孙中山征求离婚意见的信后,当即在信上 
写了一个字:“可!”并托人写信给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请她成全孙、宋的婚事。 
  孙中山、宋庆龄为卢夫人深明大义而感动。消息传出。在革命党人中传为美谈。 
  但是,这件事仿佛投下一颗炸弹,在宋家引起汲大的震骇。 
  他们很不理解,一个天生丽质、才貌双全的年轻女子,再加上富裕的家庭条件, 
攀一位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名门子弟是根本不成问题的。为什么倔偏放弃优越的 
生活环境,委身于孙中山这位落魄政治家,他既无显赫的权势,又无富足的财产, 
年届半百,仍然过着颠沛艰苦的生活。因此,他们都强烈反对这门婚事。 
  而宋庆龄却铁了心。她不顾亲人的反对,顶住家庭的压力,毅然于1915年10月 
25日同孙中山举行了婚礼。一对新人共同朗诵裴多菲的诗:你的爱是春天,我的爱 
是秋天,如果你向前迈进一步,我往后退一步,我们就来到热烈的夏天。 
  结婚后不久,宋庆龄在写给卫斯理学院一位同学的信中说:“婚礼是最简单不 
过的,因为我们俩都讨厌铺张的仪式和诸如此类的东西。我很愉快,尽量帮助我丈 
夫处理英文来信。我的法文大有长进,现在我能够阅读法文报纸,并能轻易地边看 
边翻译出来。你瞧,结婚对我来说好像是上学,只是没有‘考试’来打扰我了。” 
  这且按下。单说1914年春,国民党重要成员云集东京,共同磋商筹谋解决国内 
局势恶化的方针。孙中山分析了革命失败的原因后,提议成立新的革命组织——中 
华革命党,以改造已经瘫痪了的国民党。 
  黄兴、陈其美、廖仲悄、胡汉民、李烈钧、相文蔚等人席地而坐,何香凝给每 
人送上一杯热茶。 
  大家对成立中华革命党表示同意,但在建党方针上产生了分歧。 
  孙中山有些激动地说:“过去的同盟会也好,后来的国民党也罢,都只是用主 
义相号召,没有考虑到组织的纯洁和团结统一。表面看党员人数众多,声势港大, 
实际上政令不一,各存已见,一盘散沙。此种弊病一定要根除。纵观世界上各个政 
党,没有不服从党魁的。在革命关头,在战争时刻,更该如此。” 
  为此,他提议:志愿参加中华革命党者,必须各具誓约,必须服从党魁一人命 
令,必须在誓约上用中指按上手印,以志矢忠,为挽救祖国,牺牲一切。 
  黄兴首先表示反对。他认为,逃亡日本的革命党人,都是被衰世凯所通缉的, 
不应在这个非常时期对他们过于严格要求,而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反 
袁力量。 
  他说着说着,感情冲动起来:“党员人党并非是要效忠哪位领袖,是为的革命 
事业。按手印、立誓约是帮会的一套,有辱人格,和先生平日所倡导的自由、平等 
精神根本不符。这,我万难同意!” 
  李烈钧、柏文蔚赞同黄兴的意见。 
  会场出现了僵局。 
  会后,无论谁劝,孙中山和黄兴都不肯放弃各自的主张。 
  黄兴觉得这样相待下去,恐与孙中山的矛盾加深,而削弱革命力量,给袁世凯 
以可乘之隙。于是、他决定以疗养胃病为名离日赴美。 
  临行前夕,黄兴特地宴请孙中山。两位一道革命多年的老战友推心置腹地谈了 
大半夜。分手前,孙中山赠给黄兴一副对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 
    甘苦来时要共尝。 
  黄兴去美时,欧战已经打了起来。一时不愿参加中华革命党的人在美国组织了 
一个团体叫“欧战研究会”,推举黄兴做了会长。 
  1914年6月22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这时已有党 
员500余人,最早入党的有廖仲恺、何香凝、陈其美、邓仲元、朱执信、胡汉民、林 
伯渠、汪精卫等。 
  7月8日,在东京筑地精养轩召开中华革命党正式成立大会。在大会上,孙中山 
就总理职,并宣读《誓约书》:立誓约人孙文,为救中国危亡,拯生民困苦,愿牺 
牲一己之生命、自由、权利,统率同志,再举革命,务达民权、民生两主义,并刨 
制五权宪法,使政治修明,民生乐利,措国基于巩固,维世界之和平。特诚谨矢誓 
如左:一、实行宗旨;二、慎施命令;三、尽忠职务;四、严守秘密;五、誓共生 
死。从兹永守此约,至宛不渝,如有二心。首受极刑。中华民国广东香山县孙文(指 
模)。民国三年七月八日立。 
  会前会后,其他党员也分别接指印,立誓约,惟将“统率同志”改为“附从孙 
先生”,将“慎施命令”改为“服从命令”。 
  大会公布孙中山手订的《中华革命党章程》,并决定了党的领导机构:协理一 
职,留待黄兴归来;总务部长陈其美;党务部长居正;军事部长许崇智。副部长邓 
仲元;政治部长胡汉民,副部长杨庶堪;财政部长张人杰,副部长廖仲恺。 
  9月至年底。孙中山主持召开关于制订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的讨论会17次。 
翌年夏末,决定组织中华革命军,并派陈其美赴上海,成立东南军部;派居正赴青 
岛,成立东北军部;派胡汉民赴广州,成五西南军部;派于右任赴陕西三原,成立 
西北军部。 
  却说袁世凯这时正以为得计。镇压了“二次革命”之后,他削平了异党,解散 
了国会,废除了《临时约法》,取消了国务院,摧毁了辛亥革命后所建立的全部资 
产阶级民主制度,“中华民国”已经只是一块空招牌。然而,袁世凯决心连这块招 
牌也要摘掉,他已经飘飘然、晕晕乎地做起皇帝梦。又是制造帝制舆论,又是率领 
文武百官到文庙祀孔。到天坛祭天。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野心早为日本大限政府所识破。日本遂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命令其驻中国公使因置益向袁当面提出了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同时暗示日本将赞同改变国体。衰世凯为了换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 
的支持,竟不借出卖国家主权,在全国人民的抗议声中,公然接受了日本的要求。 
英国公使未尔典为了与日本竞争,也表示支持袁世凯实行帝制。 
  袁世凯有个顾问叫古德诺,是个美国人。他在御用的《亚细亚报》上发表了一 
篇《共和与君主论》,信口雌黄,说中国人智能低下,根本不懂什么叫政治,只习 
惯于君主制,心里永远崇拜皇上。很少有人知道大总统,实行共和制不会有好结局, 
“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此殆无可疑者也。” 
  紧跟着,杨度、孙毓筠等人发起组织“筹安会”,按照古德诺的调子敲响了帝 
制的锣鼓。而后,朱启铃、张镇劳、梁士治等一批官僚和段芝贵、倪嗣冲等一帮地 
方军阀一哄而起,上下勾结、闹闹嚷嚷,伪造民意:先策动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 
要求改行帝制;接着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举行“国体投票”;最后由参政院以 
“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的名义上“推戴书”,“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大皇 
帝”。 
  袁世凯在假意推让之后。于1915年12月12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恬不知耻地说 
什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予之爱国。讵在人后?国民责备愈严,期望愈切, 
竟使予无以自解,并无可诿避!”“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他袁世凯为了“救国 
救民”,只好当皇帝了。 
  接着,袁世凯接受朝贺,封爵加官,成立帝制“大典筹备处”,改总统府为“ 
新华宫”,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并备齐了御座、御案、龙袍、平天冠以及 
玉玺金印。一切安排停当,但等1916年元旦实行“登极”。他的一妻九妾也渴望能 
当上“娘娘”、“妃子”,姨太太们为分封“妃”、“嫔”争得不可开交。 
  消息传开,民怨沸腾,斗争的浪潮汹涌澎湃。 
  孙中山在东京无法抑制满腔的愤怒,用了整整一宿的时间,起草了一篇讨伐窃 
国大盗袁世凯的檄文——《讨袁宣言》。他以凛然的正气、磅礴的势派,痛斥袁世 
凯的复辟逆行,号召革命党人和全国人民共同奋起反对袁世凯:“吾伤昔既以大仁 
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国民!今长江大河万里以内 
……皆已暗受旗帜,磨剑以待。一旦义旗起呼,义动天地……犁庭捣穴,共戮国贼, 
指日可待。” 
  接着,他向国内的中华革命军发出秘密指令,命令他们积极准备起事,反袁护 
国。他特聘日本朋友萱野长知为居正的东北军顾问,让萱野长知押运着他在日本募 
捐买的6门大炮、600发炮弹和一批枪支弹药前往青岛。 
  这时,一位铁骨铮铮的将军举起了护国讨袁的大旗,使局势发生了决定性的变 
化。 
  他叫蔡锷,字松坡,原是云南都督,二次革命时暗中倾向革命党人,革命失败 
后携眷入京,装出对袁世凯毕恭毕敬的样子。袁世凯阴谋称帝,他有意与帝制派人 
物亲密交往,杨度等“六君子”引为同调,常在一起饮酒作乐。袁世凯还是放心不 
下,在蔡锷身边布下密探。蔡锷为了麻痹袁世凯,一面与其老师梁启超密谋倒袁, 
并与黄兴秘密联络,一面逍遥于酒楼、戏院,放浪于妓院集中的八大胡同。在这段 
时间里,他与云吉班名妓小风仙打得火热。小风仙虽然流落风尘,却是个富有爱国 
心和正义感的奇女子。在交往中,她知道蔡锷有一颗救国救民的赤诚之心后,深为 
敬慕主动为他排忧解难。 
  袁世凯的亲信对蔡锷多有怀疑,便密派警探趁蔡锷不在时闯入公馆,声言捉拿 
盗贼,翻箱倒柜搜查了两三个小时,竟没有找到半点可疑的东西,只拿走小风仙一 
张照片和几张请客单子。 
  1915年11月11日、蔡锷按例到统率办事处签到。他预先将手表拨快一小时,办 
事处空空荡荡的。他故意对值班员说:“想是我的表快了,不过既然来了,就签个 
到吧。”然后立即出来,小风仙在车里等他。两人直奔火车站,神不知鬼不觉地搭 
车到了天津,下榻于日租界同仁医院获得预先订好的房间。当天夜里,蔡锷向倚在 
怀里的小风仙俏声说:“我来天津不是为医病、是用金蝉脱壳之计赶回云南。”小 
风仙虽有精神准备,一时间还是情肠陡转,眼圈发红。她深情地说:“我一个弱女 
子,不能与将军共赴疆场,但我的心将一直伴随将军,祝福将军金戈铁马。飞渡关 
山,指日推倒袁逆,再造共和!” 
  蔡锷又在小风仙掩护下逃出天津,东渡日本,摆脱袁氏亲信的追杀,转回上海, 
经香港直趋云南。 
  12月25日,正当袁世凯紧锣密鼓地筹备“登极大典”之时,大地震响一声惊雷: 
蔡锷的护国军起义了! 
  正是: 
    山外青山楼外楼, 
    强中还有强中手。 
  欲知后事如何,一看下回便知。 
 
     第四回 
众叛亲离魂飞魄散 风狂雨暴花落枝稀     
                  
  孤王酒醉新华宫。 
  杨皙子(杨度)生来好玲珑。 
  宣统退位孤的龙心动, 
  哪怕革命党的炸弹凶。 
  孙中山革命成何用, 
  黄克强(黄兴)本领也不中。 
  天下的英雄虽然众, 
  哪一个逃出孤的计牢笼? 
  梁士治理财真有用,虽然是民穷孤的库不空…… 
  这是当年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京剧艺人刘艺舟编演的《皇帝梦》中的一段唱词。 
它辛辣地嘲讽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恶行径,曾轰动一时。 
  闲言少叙。且说蔡锷“定策于恶网四布之中,冒险于海天万里以外”(梁启超 
语),1915年12月19日到达昆明。22日,蔡锷和云南都督唐继尧在护国寺召集高级将 
领开会,确定武装讨袁。起义者庄严宣誓,歃血为盟。会议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对帝制派主将杨度等人明正典刑以谢天下,限在24日上午10时以前答复。 
  袁世凯大惊失色,但又不肯认输,复电质问蔡、唐何出此言。 
  蔡、唐先札后兵。25日,即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讨袁。第一 
军总司令由蔡锷亲自担任,出四川,进图湘、鄂;第二军由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