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和谈演义 (第一部)作者:马辂
后,孙中山站起来说:“民心不可侮!逞蛮于一时的袁世凯怎么样?张勋复辟不得人
心,兵力也有限,不过是小丑跳梁而已,是不足惧的。我现在担心的倒是那位视约
法为仇、以民主共和为敌的段棋瑞。此人曾重演扰乱国会的故伎,与袁贼是一丘之
貉。目前,京华左近,都是他的人。张勋一垮,此人必然取而代之,他会更猖狂地
破坏民主共和的。”
众人异口同声地说:“先生所言极是,不知有何良策扭转当前局势?”
“我认为,我们一定要高举护法的旗帜,南下广州,以那里为根据地,组织武
装力量,讨平叛逆。”
众人表示赞同,具体议定了南下广州的准备工作,分头去行动。
1917年7月5日,孙中山偕夫人宋氏龄及廖仲恺、何香凝、章太炎、朱执信等人
离开上海,乘军舰直奔广州。
在黄埔公园的欢迎大会上,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共和垂六年,国民
未有享过共和幸福”,是因为“执共和国政之人,以假共和之面孔,行真专制之手
段也”。希望海陆军“为国民争回真共和,以贯彻吾人救国救民之宗旨”。并号召
各界同心协力,奋起护法。
海军首先起来响应。海军总长程壁光和海军第一舰队司令林葆怿联名通电,提
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并率第一舰队巡洋舰海圻、海筹、海容三艘及
炮舰六艘、辅助舰四艘,由吴漱口开赴广东。
盘踞在两广的桂系军阀陆荣廷和滇系军阀唐继尧为了借重孙中山的威望和护法
这杆大旗,同段棋瑞的武力统一政系相抗衡,保住自己的地盘。也通电不承认未经
国会选举的段棋瑞内阁,拥护孙中山护法。
一时间,广东成了护法运动的大中营。国会议员们也纷纷响应护法,至8月中旬,
前往广州的议员达130多人。
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法大纲》,
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唐继尧为元帅,成立护法军政府。同时,孙
中山任命了各部总长。
这样,再度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然而,护法军政府只是昙花一现。
那陆荣廷原想利用一下孙中山,不想孙中山到广州后喧宾夺主,而且影响日趋
扩大。于是蓄谋逼走孙中山。
陆荣廷、唐继尧一开始就不愿就任护法军政府元帅之职,以便把孙中山架空,
让孙中山在广州有府无军,有政无权,当一个光杆大元帅。继而又让广东督军设法
赶走了处处支持孙中山的朱庆澜省长。
1918年2月26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入夜,一轮皎月挂在空中,广州城一片灯海,
鞭炮阵阵。
孙中山和宋庆龄吃过晚饭,想一起到外面观赏月色。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
响了起来。
孙中山操起话筒,举到耳边:“哪里……什么?”他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
握着话筒的手颤抖起来。卫士赶忙上前,扶住了大元帅。
正是:南北军阀一个样,毒如蛇蝎狠似狼。
毕竟发生了什么大事?请看下回分解。
第五回
独秀创办《新青年》 群英火烧赵家楼
你道孙中山为何脸色陡变?原来电话传来的是个令人惊骇的坏消息:“海军总
长程壁光,在海珠码头被刺身亡!”
孙中山明白,暗杀程壁光,矛头完全是指向他的,因为程壁光是坚持拥护他的
护法主张的。
在同安舰上,孙中山、程夫人和水兵们向程壁光的遗体致哀。孙中山命令,放
炮21响,祭奠程总长的英灵。
1918年5月,程璧光的死因终于查明,原来是陆荣廷花重金买下刺客,将程璧光
置于死地。陆荣廷曾与程璧光结下金兰之好,他企图拉拢程壁光反对孙中山,遭到
程的严词拒绝。陆荣廷一怒之下。终于对程璧光下了毒手。
程璧光一死,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军事力量受到了沉重打击。紧接着,陆荣
廷等人操纵非常国会,议定取消大元帅的首领制,改为七总裁合议制。
孙中山明白,所谓改组军政府,实际想砍掉护法的大旗,要从他手中把军政府
的大权夺过去。5月4日,孙中山提出辞职,并发表宣言,沉痛指出:“吾国之大患
,莫过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细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也莫肯俯首于法律及
民意之下。”
改组后的军政府完全由桂、滇军阀及其附庸非常国会里的政学会控制。护法运
动宣告失败。5月21日,办中山回到了上海。这时。他一筹莫展,意态消沉,对于
“外方纷纭,殊不欲过问”,陷入了苦闷、恍惚和绝望的困境。幸有庆龄陪伴身边,
才在无边的冷酷中感受到一些温暖。继而想到用心著书,以此启发人民,唤醒社会。
遂着手继续撰述过去未完成的《建国方略》,到1919年完成了全书。
护法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对于孙中山自有公正之论:是他不肯与军阀
同流合污而遭到的失败,如果跟军阀唱同调,还算什么革命党人!
这一不同凡响的评价不是出自别人,乃是出自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的陈
独秀。
陈独秀,宇仲甫,安徽怀宁人,曾与写过《革命军》的邹容同期留学日本因反
清活动与邹容等先后被遣送回国。武昌起义后,任过安徽都督府秘书长。191;年9
月创办《青年杂志》,自第二期起改为《新青年》,为民主革命大声呐喊。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
学方针,聘请陈独秀、李大创、胡适等人为教授,并聘任他的老朋友陈独秀为文科
学长,为进步思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陈独秀赴京就职,《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也移往京荔城。
1918年夏季的一天。陈独秀邀请参与编辑《新青年》的同仁开会,商定下—期
稿件。坐在陈独秀左边的是写过《文学改良刍议》的留美博士胡适,他清秀的面容
上带着几分微笑。右边是北大教授、图书馆长李大创,他四方四正的脸上架着一副
老式眼镜,唇上留着胡须,头发剪得短短的,目光沉稳。挨着李大创的,是身材不
高、面容瘦削、棱角分明的周树人(鲁迅),他时而深吸一口烟。对面坐的,依次是
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几位教授,其中还有周作人,他是鲁迅的弟弟,长得与鲁
迅颇有几分相似。
彼此寒暄之后,陈独秀提出了新问题:“诸位,探求真理是一条艰难的路啊!
孙文先生护法的失败,世界大战的升级,使我们不能不问一下。西洋的思想和国家
制度,是否是最先进的,是否适合于中国?《新青年》应如何引导国人,走向真理的
彼岸?对于下步如何办好本刊,诸位有何高见?”
胡适将圆圆的眼镜摘下,轻轻揩了揩,又架到鼻梁上,不急不慢地说:“一本
刊物,主义谈得太多,怕要弄昏了头的。政治上的事最好由政府去管嘛。《新青年》
应当带头研究学问,整理国故。我看把青年带进研究室比带上大街游行好。我目前
正准备研究古今小说,作些考据,作为探路吧。”
鲁迅看了一眼胡适那高深莫测的表情,开口说道:“古今小说是需要研究的,
适之兄也确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这在适之兄一人则可,作为《新青年》刊物则是不
可的。刊物是面对最富生气的中国青年的,应当办得切近这时代,触动这脉搏,感
应这神经。即便是作研究,也要有一点时代气息才好。”
陈独秀一边点头一边说:“豫才(鲁迅字)兄的话很对。比如他的小说新作《狂
人日记》,便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没有‘救救孩子’的时代声音,我们的文学革命
便没有了实绩。”
李大钊清了清嗓子,用那浓重的冀东口音说:“我以为《新青年》应当有宣传
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以前,我们对这个主义所知甚少。去年11月俄国革命的胜利,
使我们看到了它的光辉。这是指导庶民胜利的学说,也是挽救中国的良药。”
胡适微微皱起了眉头。鲁迅和其他人都陷入了思索。陈独秀素常十分钦佩李大
钊思想敏锐、见解深刻。这时接下来说:“守常(李大钊字)兄的意见极为重要,我
完全赞同。《新青年》要办出特色。真正成为中国青年的向导,就应当大力宣传马
克思主义学说。我看可以出一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这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此刻他们也许还没有清楚地意识到,他们以《
新青年》和稍后创办的《每周评论》为阵地,以科学、民主为旗帜,大张旗鼓地批
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宣传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会使广大青年产生多
么深刻的忌想裂变,铸造出多么新鲜的信仰和品格,从而为即将来临的五四运动奠
定多少坚实的舆论基础。
在《新青年》众多的竭诚的追随者中,有一颗正在冉冉上升的政治新星,他就
是后来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最高领袖的毛泽东。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我在
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1918年8月15日,出生手溯南湘潭韶山冲的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
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们第一次走出
湖南。他们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到京后,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毛泽东为找一个托足之地,以获得生活来
源,经他的老师、此时已到北大哲学系任教的杨昌济介绍,认识了北大图书馆主任
李大钊。李大钊安排他到图书馆当一名助理员。每天的工作除打水扫地外,便是管
理15种中外报刊,登记阅览者的姓名。北大教授们的月薪大多为二三百元,毛泽东
却只有八元。但他仍然感到称心,因为可以阅读各种新出书刊,结识名流学者和有
志青年。
新文化运动的浓厚氛围,使毛泽东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和刺激。他参加了北
大两个学术团体:一个是由《京报》社长邵飘萍发起组织的新闻学研究会,一个是
由杨昌济、梁漱溟、胡适、陈公博等人发起组织的哲学研究会。
他组织在京的十几个新民学会会员,在北大同蔡元培、胡适座谈,请教学术和
人生观问题。
对陈独秀,他是崇拜的,认为陈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
是他领导的”。以前只读其文。此时终于见到了其人。
他既在李大钊手下工作,李大钊当然更给他以直接的影响。这时,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学说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李太创是在古老的中国热情讴歌俄
国十月革命的第一人。1918年11月,毛泽东到天安门广场亲耳聆听了李大钊的《庶
民的胜利》的演说。这篇演说和李大钊另一篇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使毛
泽东开始具体地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后来对斯诺说:“我在北大当
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在李大到手下,很快地发展,走到马克思主义的路上。”
毛泽东还认识了谭平山、王光拆、陈公博、张国焘这样一些后来颇为著名的人
物,并同来自湖南的北大学生邓中夏建立了真诚的友谊。
在北京,毛泽东起初暂住在鼓楼后豆腐池胡同9号杨昌济先生家中,后来和蔡和
森、萧于升、罗章龙等七人搬进景山东街三眼并吉安东夹道7号,八个人挤住在三间
民房小屋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毛泽东语)。
在清苦而紧促的生活中,杨先生的女儿杨开慧给了她情感上的慰藉。毛泽东进
湖南一师读书时,杨开慧还是个14岁的小女孩,如今已出落为18岁的大姑娘了眉清
目秀,文静娴雅。21岁的毛泽东经常来往于杨先生家里,和开慧的认识逐渐加深,
遂建立起恋爱关系。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河畔和北海公园。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
还有倒垂湖面的杨柳枝头悬挂的冰柱。在诗情画意中,互相倾诉着绵绵爱语。
1919年春,毛泽东因母亲病重。带着刚刚学到的新思想和活动经验,离开北京
返回长沙。不久,即创办了引人注目的《湘江评论)。
上海莫利爱路29号。
孙中山护法失败,与夫人住在此处整日闭门谢客,对国家的前途,对自己几十
年的道路,陷入苦苦的思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