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七十年代





    彭秀玲    
    7月3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毛主席派来的解放军把我从倒塌的楼房里抢救出来。这时,我已经被困了整整六十个小时。一回想解放军抢救我的情景,我从内心感谢党,感谢毛主席,感谢亲人解放军。    
    7月初,我到唐山市华新纺织厂看望姐姐,住在单身宿舍的第二楼。28日凌晨强烈的地震发生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楼房倒塌了,我被挤在倒塌的楼板和夹壁墙之间,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地方。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飞机的马达声,啊!是毛主席派人救我们来了,顿时我的心翻腾起来,毛主席呀毛主席,有了您,我一定能活着,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于是,我用还能活动的双手扒砖头,把危险的地方撑起来。由于过分疲劳,我昏过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头上传来了脚步声,我一边呼喊一边敲墙。当上边同志发现后,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传过来:“同志,我们是解放军,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的,我们一定把你救出来,你要再坚持一下!”“解放军来了!”我觉得心头一热,旧社会,我父母受苦受难,是毛主席派解放军把我们救了出来。今天,我们受灾,解放军又赶来抢救,解放军真是我的亲人呀!    
    当时,我头上盖着四米多厚的碎砖和水泥板。为了抢救我,解放军同志冒着三十多度的酷热,挖的挖,搬的搬,有的同志晕倒了,醒过来坚持干。当挖到两米深的时候,他们怕砖块掉下来砸伤我,决定在我面前二米远的地方打洞。几名解放军战士轮换钻进洞内,用手一点一点地挖。有的同志手指扒破了,脚砸伤了,但这些他们全然不顾,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救出阶级姐妹。当时,余震不断发生,洞顶的水泥板随时都有塌落的危险,解放军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争先恐后钻进洞内,继续扒。就这样,解放军同志经过五个多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把我从四米多深的楼底救了出来。当时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这是党和毛主席给我的第二次生命啊!真是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毛主席的恩情深,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党和毛主席的恩情。    
    我的身体稍恢复后,解放军同志让我回家看一看。我想,有党,有解放军,我一切都放心啦,我要就地和解放军一道参加抢险救灾。几天来,我以亲身体会向受灾群众宣传党中央、毛主席对灾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协助解放军护理重伤员和儿童。同时,我还帮助连队炊事班同志做饭,给战士送水,洗衣服。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虽然遭受了严重的地震灾害,但是,有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有亲人解放军和我们一起战斗,就一定能夺取抗震救灾的更大胜利。我决心和广大工人阶级、贫下中农一道,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意志,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为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七十年代的应用文用稿通知单

    最高指示    
    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同志:    
    首先,让我们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共同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寿无疆!万寿无疆!    
    您寄来的稿件,已在十一月四日的《××日报》第三版上发表了,现寄上红宝书一本和当日报纸一份,请收。    
    感谢您对党报工作的大力支持。希望您更加努力宣传毛泽东思想,积极为党报写稿和反映情况,并经常监督我们的工作。     
    此致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敬礼!    
    《××日报》群众工作组    
    1970年11月4日


七十年代的应用文关于召开业余创作会议的通知

    最高指示    
    (注:大红色的大黑体字)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    
    ××公社革委会:    
    目前,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运动已蓬勃兴起,广大工农兵群众和革命文艺工作者,大写工农兵英雄人物,大演工农兵英雄人物,热情地宣传毛泽东思想,极大地加速了人的思想革命化,有力地推动了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的新高潮。遵照毛主席“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教导,广大工农兵群众必须牢牢掌握文艺大权,使文艺形象地、通俗地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起到教育人民和鼓舞士气的作用,起到改造人的作用,起到瓦解敌人、消灭敌人的作用,使文艺真正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因此,在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同时,必须狠抓创作,大力地、全面地开展一个创作运动,经请示县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决定召开业余创作会议。    
    一、会议时间:暂定五天,三月十六日在县宣传站(原文化馆)报到。    
    二、参加人员:你社×××同志。    
    三、与会者:    
    1.请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件;    
    2.请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带来;    
    3.请带足一周的钱、粮票。农民业余创作人员带足一周的粮票(钱由县补贴),工分在队照记。    
    ××省××县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大红色圆印章)    
    1971年3月11日


七十年代的流行词汇流行词汇(1)

    样板戏    
    那会儿公认的样板戏有八部,人物讲究的是“三突出”,一上场忠奸立辨:好人是英气逼人、相貌堂堂,坏人则委委琐琐、贼眉鼠目。剧情一般演绎得很“虚”,英雄在革命时往往都会“壮烈牺牲”。除了武装斗争外,很少有其他的历史活动。不论哪部戏,台词必能牵扯到党的宣传口号和毛主席语录。他们典型的形象是:站在高岗上,手臂僵硬地弓着,身子往前倾,嘴唇紧闭,两眼深情地望向远方。此外还有阿庆嫂、江水英,一个一个都是丈夫不知去向的女性。    
    平反、昭雪    
    黑龙江的一名知青1973年写信控告张春桥时曾引用过鲁迅的一句话:“中国总归要有人说话的。”在信中,他写道:“倘若此信不幸落入张派爪牙手中,那我等着挨批斗,甚至于准备将双手伸进镣铐,坐进铁窗里。”    
    光明其实并不遥远,“四人帮”一手制造的沉疴终于可以一笔笔地清算。从1977年开始,在邓小平、陈云等人的推动下,党中央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著名戏剧工作者孙维世被迫害致死九年之后,沉冤得以彻底昭雪;赞扬贺龙元帅的文章也得以登了出来。同样遭迫害致死的原教育部长周荣鑫也恢复了名誉;所谓“马振抚公社中学事件”终于真相大白;“王亚卓事件”冤案也平了反……“平反、昭雪”给许多支离破碎的家庭带来了轻松,给很多原本黑暗的角落送去了阳光。    
    三转一响    
    七十年代有首很流行的《择婿歌》:“一表人才,二老归天,三转一响,四十平方,五十工资,六亲不认,七尺男儿,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听话。”今天看起来有点好笑,但那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都是结婚必备的物什,少哪样都不行。如今微不足道的小商品,在当年可都是高档货。新娘子出嫁那天,一伙亲戚弄来辆平板车,浩浩荡荡地押了那几大件,为了显摆,还专门挑人多的地方走。土木结构盖新房,松木椽子柳木梁,石灰抹墙砖漫地,新人喜坐拖拉机,这就是那时结婚的景象,“三转一响”只是其中几样道具,却添得了满堂彩。     
    卖花姑娘    
    这部朝鲜电影以苏欧色彩的歌曲和东方色彩的故事,倾倒了时处文艺饥渴症的中国观众。它以朝鲜民族沉沦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为时代背景,以佃农的女儿花妮及其一家的悲惨遭遇为主线,精心刻画了丧国无权的民族在殖民地社会生不如死的悲惨状况。催人泪下的《卖花姑娘》曾经伴随一代人成长,即便是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也让那些经历过的和没经历过的两代人都为之动容。我们知道长白山的时候就知道了金刚山;知道《白毛女》的时候就知道了《卖花姑娘》。但直到几十年后,人们才知道,当年曾在中国引起轰动的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其原作者竟然就是朝鲜人民的领袖——金日成!    
    走后门    
    七十年代初期,有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对文化科学知识的轻视和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另一方面,却是众多的人们迫切希望通过“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这条无需考试的“捷径”,使自己或其子女走进大学校门,成为一个知识分子。这现象还催生了一个后来持续多年、手法多样、影响深远的新事物——“走后门”。其实,国家在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时,“走后门”已经初露端倪,1971年之后,“走后门”之风已经传播得沸沸扬扬。一些手中握有实权的人,堂而皇之、千方百计地把自己以及亲朋好友、上级下属的子女送入大学,权再大一点的,则要把子女送入好大学、好专业……    
    孔老二    
    看一看那会儿的战斗檄文:    
    在讲坛上,孔老二总是满口“仁义道德”。一次,有人跑来问孔丘:“我有个老乡,为人正直,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去揭发,这算不算讲道德?”孔老二冲着他说:“我认为,老子偷羊儿子隐瞒,这才称得上为人正直!” 原来在孔老二心目中,互相包庇就是“仁义道德”……    
    1973年,毛泽东多次谈到“批孔”问题,并认为只有“批孔”,才能挖透林彪的思想根源。他批评郭沫若写的《十批判书》,并称赞柳宗元的《封建论》。同年5月,他还挥毫一幅:“郭老从柳退,不及柳宗元。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在这一年,江青一伙还向周恩来发动突然袭击,擅自召开批林批孔万人动员大会。在会上,江青颐指气使,点了郭沫若等人的名。    
    评《水浒》    
    毛泽东曾对《水浒》作了如下批示: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这场运动的初衷是反苏反帝而不是党内斗争,没想到后来被“四人帮”偷梁换柱,进行了一场啼笑皆非的大批判,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周恩来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看来,文学在政治面前,能奏的多是理想的悲歌。


七十年代的流行词汇流行词汇(2)

    “五七干校”    
    其缘自毛泽东在1966年5月7日对一个报告的批示,指出军队既要学军,还要学工、学农;工人也要学农、学军、学文化……后来,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在纪念毛泽东“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时,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个把机关干部和走资派送去劳动改造的农场,定名为“五七干校”。之后毛泽东又发了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于干部是一个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要分批下放劳动。”因此,全国各地都相继开办了“五七干校”,数十万知识分子被送往农村的偏远穷困地区劳动锻炼、接受改造,“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    
    其实,所谓革命化的“五七干校”只是投机分子迫害异己、惩治知识分子的一种手段,是“变相劳改”的一个地方,大批文化人士在这里洒下血汗也受尽屈辱。直到1979年,有着十年历史的“五七干校”才告“结业”。    
    哥德巴赫猜想    
    这是陈景润做出来的一项世界领先的数学研究成果。粉碎“四人帮”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陈景润享受副部级待遇。徐迟在采访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