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35-翁美玲1959-1985





    这种童年经历,并没有把翁美玲历练为一个心胸开阔的女子,相反,她看待事物的观点比较尖锐、愤世嫉俗,在翁美玲的家书里,少女时代的她便多次提到这个社会是个“人吃人的社会”。她坚强成熟,同时又固执倔强。    
    在父亲去世之前,翁美玲童年之幸福,与其他孩子无异,同样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俨然一个小公主。但年幼的翁美玲,大大的眼睛,于纯真中又有着一种莫名的惶惑和忧愁。翁的乳名叫做囡囡,这个很“作小”的乳名,可见父母对她的宠爱之深。    
    在翁美玲的身份档案里,她的籍贯一栏填写的是安徽,但不知这是她父亲还是母亲的籍贯。翁母自翁父死后,骤然之间断了生活来源。幸而翁母张明仪有一位谊弟陈景,感情甚厚,翁美玲母女深得其照顾,根据陈景的口述,陈曾在翁父弥留之际亲口答应会好好照顾翁美玲,才使其合眼离世。他说:“四岁囡囡就跟着我生活,她是跟着我长大的,她七岁时,她的亲生父亲逝世,当时,他死不闭眼,我对着他的遗体说:你安息吧,囡囡及家姐(翁母)我会尽一切能力帮助她们,囡囡我一定要供她上大学,让她出人头地。我说完这些话之后,她亲生父亲终于闭眼了。”    
    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翁美玲与这位谊舅的关系亲密甚于亲舅舅,在她在港发展时期给母亲等家人的邮件里,信件起头通常是“妈咪、舅舅”,而她的继父廖锦棠,翁美玲只会在信件结尾时捎带着问候。翁与这位陈姓谊舅的关系非同寻常,在她心中的地位堪比亲生父亲。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童年(4)

    从陈景的讲述中,似乎可以得到这个信息,他不仅与翁的母亲张明仪相交深厚,同时也是翁美玲父亲的好友。但关于翁美玲这个神秘生父的身份背景,陈景并没有怎么透露。    
    陈景极爱翁美玲,将她视做亲生女儿,因为爱好绘画,有不错的美术基础,陈景便用自己的笔墨记录下了翁美玲的每一步成长,从儿童到少女,再到《射雕》后的大明星,总能看到翁美玲这个舅舅眼中的外甥女的形容。    
    舅父的绘画才能,同样吸引了年少的翁美玲,有一段时间,陈景几乎每天都会为翁美玲作速写画像,翁也很快对美术也发生了兴趣,并日渐浓厚,亲手画下了许多寓意深刻的作品。而这个爱好,还直接影响到了她长大后移居英国。她在大学,学的就是纺织,其中包括时装设计。这也是她的舅父的影响,她在采访中透露:“读纺织也是舅舅影响。他是学油画的,他说我有艺术天赋,所以鼓励我向自己的兴趣发展。”    
    如果不进入演艺圈,翁美玲可能就埋没在任何一个制衣厂,成为一位普通的制衣厂设计师。人的命运,总是常常超出预期。    
    从童年开始,翁美玲爱留长发,因为她认为长发很美,据说小时候,她每剪一次长发便要大哭一回。当时的学校不准留长头发,每次家人拿起剪刀令她被迫割爱的时候,也就是失声痛哭的时候。而进入演艺圈,成名之后,她的一头长发,反而成为她的美丽“商标”,不仅她自己,家人和公司也不准她将长发剪去。    
    和“长发妹”的形象相匹配的是,童年时期翁美玲的眼睛也不小,被周围的亲朋称为“大眼妹”,这个美称,也延续到她成名。    
    用翁美玲的话说,她自小就是很难教的孩子,调皮、顽劣,不服管教,有男孩子的性格。成名后翁美玲接受传媒的访问,将童年“劣迹”如实供出。    
    “‘你自小就难教的了,可能是被我们几个纵坏了。’我长大之后,妈妈提起往事,便会笑着说。”翁美玲在成名后接受访问时如是说道。翁母口中的“我们几个”指的是翁美玲的父母以及她的舅父陈景。    
    翁美玲不好教,除了顽劣,而且事故频发,她记得最清楚的一件事便是因为贪玩而差点淹死。“我最记得,有一次我闯了大祸,还差点丢了一条小命。那年夏天,妈妈带我到浅水湾去游水,不过她自己和几个朋友一起游干水(打麻将),把我放在岸边让我玩水。”    
    独自一人玩耍的翁美玲,很快显露孩童的贪玩和无知,她说道:“初生之犊不畏虎,无知的我,不喜欢被泳圈箍着,便偷偷放开泳圈,独个儿走向海中,不料愈走远发觉海水愈深,我吓得惊呼起来,还好救生员及时发现我的所在,把我救起,自此之后,我便变成胆小如鼠了。”    
    翁父去世之后,翁美玲的舅父陈景便与她们母女俩关系更加密切,陈景一部分地承担了抚养翁美玲的义务。但对于一个没有血亲的舅父,童年的翁美玲便产生了特殊的好感以至于“爱意”,如果舅父谈了女朋友,她的心里还会莫名其妙地吃醋。    
    “记得小时的我,经常向舅父撒娇,竟然要他喂才吃饭(注:此时的翁美玲已满七岁,不是婴儿),而看到舅父结识女朋友,我心中便很不高兴,大概是担心舅父被人抢走吧!于是我在他的女友面前向他撒娇,令他大感尴尬,因此他的女友对我的态度各走极端,或是很疼惜我、或是很憎我。”    
    后来,翁的舅父与舅母Shela结婚时,翁美玲已经成年,并在香港发展,童年时代懵懂的情爱感觉早已烟消云散,翁美玲对于这个情深义重的舅父只有尊敬和祝福。她特地从香港飞到英国去担任伴娘。每次写往英国的家书,也是以“妈咪、舅舅和Shela”起头,对于这位可人的舅妈,她早就失掉了当初傻气的妒忌。    
    翁美玲自小便爱艺术,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她所喜爱的。    
    关于艺术细胞,翁美玲自信自己很早就有了。似乎从这个时候起,翁美玲便种下了进军娱乐圈的种子。“记得年纪很小,我便十分热爱舞蹈,一听到音乐,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节奏摆动身体。后来,我还学过芭蕾舞呢!”聊起过去的这段“艺术人生”,翁美玲总是很兴奋,毕竟这个时候,对于艺术的喜爱是出于一种真实的感受,而不是从影之后,许多角色的饰演身不由己。    
    她在访谈中同时透露了她对于绘画的爱好,以及和舅父的情谊。“另一方面,由于舅父是个画家,他还为我绘画过不少肖像,因此受到熏陶,后来我在英国升学深造时,便选择了纺织设计系。还准备在时装方面大展拳脚,想不到命运的安排,竟是要我重返香港,过着在荧幕上表演的生涯。我小时候是很顽皮的,简直不像是个女孩子,我喜欢舞刀弄剑,妈妈甚至担心我会变成一个男人婆。”    
    童年时,家人将她与冯宝宝作比,让她感到兴奋不已,仔细端详冯宝宝和自己的样子,连她自己也觉得和冯宝宝很相像,这让她不免感到一丝自恋的快乐。    
    在采访时,翁美玲有些得意地回忆这些往事,当然最后不忘记谦虚一回:“不过听说冯宝宝小时候很乖,我就不同了,由于是家中独女,父母和舅舅争着宠我,自然把我宠坏,我妈也说我自小就很难教。”    
    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一样,翁美玲也有很男孩子的一面。小时候,因为父母宠爱,翁美玲行事任性,喜欢我行我素,不把母亲的唠叨放在心中,做事风格完全不像个女孩。    
    曾有一次,邻居的男孩教她捉蜻蜓,她一学就会,之后便立刻在屋前的沙滩捕捉玩耍,自娱自乐,一口气之下,捕捉了四十多只蜻蜓,全部放在一个盒子内,把它们带回家去。因为在盒子上弄了几个透气的小孔,在她一觉醒来的时候,满屋子已飞满了蜻蜓,害得父母与舅父不得不齐齐出动赶走。    
    更过分的是,除了捉蜻蜓,翁美玲还喜欢舞刀弄剑,以至于让翁母担心她长大变成男人婆,于是常常买洋娃娃给她玩,让她养养闺阁中女孩子的温柔恬静。谁料她玩洋娃娃和别的女孩子不一样,只喜欢脱光它们的衣服学医生替洋娃娃看病、探热、检验身体,有时就把母亲送的玻璃项链拆散,把珠子当药丸,给洋娃娃服食,说那些珠子是洋娃娃要吃的药。    
    幸好,爱玩的天性也包括了绘画和跳舞,于是翁母便让她学跳芭蕾舞,只要听到音乐,她就左摇右摆起来。在翁美玲不少童年照片中,都能见到她翩然起舞的形象,她曾多次跳舞参加学校的庆祝活动。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旅英(1)(图)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旅英(2)(图)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旅英(3)(图)




《翁美玲1959—1985》 童年翁美玲旅英(4)

    旅英    
    两年之后,翁美玲终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迁到英国,她既对在陌生的国度未来的生活感到迷茫,也因为将要与母亲在一起而感到兴奋。随她同往的便是她的舅父陈景。    
    翁美玲的继父也很接受她,还称一见到她便喜欢了。翁美玲的成熟的确有别于其他同龄的孩子,她能体会长辈谋生之艰辛,不但不要求父母等亲人为她做些什么,更是经常从学校回家帮忙照看他们开的外卖店。    
    第一次转学的记忆让人印象深刻,接收翁美玲的那所英国学校的注册主任对她的英文能力有所怀疑,建议她留级一年适应后再升学,遭到翁美玲的拒绝,她认为学校有歧视之嫌,并说如果不让她升学,那不如读其他的学校。事实证明,翁美玲的英文能力足够对付功课,而这个小小的风波也让她与那个注册主任结为朋友。    
    陈景喜欢绘画,他作了很多翁美玲的画像,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翁的个人偏好,培养了她的艺术修养。翁美玲说,大学选择纺织专业,也是在陈景的影响下做出的。    
    在这个阶段,翁美玲也画了不少作品,表达她的哲学思考。    
    翁父去世后,翁美玲母女的境遇急转直下,一落千丈。这种变迁,令她对社会和人世的冷暖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1972年,翁母与翁的继父廖锦棠结婚,随后去了英国,而翁美玲因为户口问题未能成行,滞留香港,与舅父陈景一起生活。在这段时间写给父母的信中可以看到,此时的她,已经表现了超越她年龄的成熟。在信中,她愤世嫉俗地说“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心中似乎有着莫大的委屈。同时在她的这些文字中,字里行间可以看到一对孤儿寡母相依为命的凄楚、无助和自立。    
    兹摘录翁美玲于1973年写给母亲的信的全部内容:    
    亲爱的棠叔、母亲:    
    自上次来的录音至今,未见音迅,早而为之焦急和盼望,本想去信问之,但数星期来多次的测验,令我措手不及,难以应付。直至昨夜三时许,忽闻母亲来电,本该欢欣才对,可一听其音,为之心寒。知道母亲必定有事使你焦躁不安,但当时之突然实使我不知如何慰问。故只有希望立刻写此封信,一问其原因和劝母亲凡事要看开,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有时实在防不胜防,只要自己做事心安理得和临危不乱才能应付。所以母亲也无需与那些奸狡的小人作对,正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我才不相信我们会被人欺负到底的,故倒不如吃一次亏算了,我们有的是劳力和勤奋。此外,最重要的是保重自己的身体,尤其母亲,是不能激气的,因为这样是很伤身体的,我们每天都在祝福你的快乐和健康,相信人有善愿,天必助之,而你也无需忧心我们,因为我们会自我照顾和打理家事。家中一切都平安无事,冯太和代母一有空就来看望我们。而也一定问及你的近况,我们也一一答谢。母亲,你也说过,无论什么事情发生,你都不要和棠叔闹意见,因为你是需要有和你共商共量照顾你的人。所以希望你平息忧虑,早日过上无愁而开心的生活,那我们便欢欣了。好了,请代我问候棠叔叔,说我下次才与他相谈。    
    祝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女儿囡囡上    
    诚如翁美玲的继父所说的一样,翁美玲是个很懂事的孩子,有着同龄少女不一样的成熟,对于母亲与继父的关系,她有清楚的认识,她十分体谅自己的母亲,以及这位后来加入的继父。对于翁母与其继父的细小纷争,她处理得相当圆熟。    
    在给母亲与继父的信里,她总是将继父排在信笺起头的前排,并以“棠叔”称呼之,不像后来在一起生活时,总是面称“老豆”,也不以“父亲”称之。翁美玲总是在信中安慰母亲,并一再强调母亲多么需要继父的帮助,从字面拉近“父母”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她心理的成熟与世故,但其时廖锦棠与张明仪结婚不久,翁美玲在心理上并没有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