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之最
秋夜,看到候鸟南翔而思念客游燕地久久不归的丈夫,表达其缠绵悱恻的相
思之情。全诗情致婉约,音节和谐,语言浅显清丽,沿用柏梁诗逐句押韵的
方法,学习民歌的风格,写得掩抑徘徊,如泣如诉,是一篇千古言情的名作,
为历代的读者所推崇,在汉语诗歌发展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七言诗
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之前,唯有的文人七言诗,尚有东汉
张衡的《四愁诗》,它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但它在每章首
句之末,都用了一个“兮”字,只能说它是最早初具形式的文人七言诗,而
真正完整的最早的文人七言诗,非曹丕《燕歌行》莫属。七言诗至南朝刘宋
时的鲍照,又有了新的发展。他所作《行路难》等,已是隔句用韵,且可自
由换韵,从而确立了它在诗坛的地位,更为尔后七言诗的发展特别是初唐七
言诗的兴盛开拓了道路。
最著名的七言律诗
最著名的七言律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的《登高》。它写
于大历二年(767 年)。当年9 月,吐蕃入白豳灵州,国事不宁,杜甫栖身
夔州,长期漂泊,暮年贫病交加,壮志难酬,重阳登高,感慨万千,乃赋此
诗。前4 句写登高所见风急、天高、猿哀、鸟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紧
扣秋色秋意铺陈得十分浓郁。后4 句写登高所感,抒发老年多病,长期流寓
他乡的愁苦,其间交织着对国运艰难的关注。这篇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写得
苍凉沉郁而又挺拔强劲,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诗歌通篇对
仗工整灵巧,语言极为精练,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
是意繁语简、文浅旨深的典范诗句。其14 字之间含8 层意思:万里,地隔辽
远;悲秋,时序凄惨;作客,羁滞他乡;常作客,羁旅之久;百年,年岁已
暮;多病,身衰病苦;登台,远望故乡;独登台,无一亲朋相伴。它将极其
复杂的情绪以十分精确的对偶形式表达了出来。胡应麟说此诗是“古今七律
第一”。
现存最早的文人六言诗
现存最早的文人六言诗,是汉末建安时“七子”之一的孔融(153—208)
的三首六言诗。六言诗据传始于西汉司农谷永,或说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已
有六言诗,但均不存。该诗体不甚流行,但其后唐代诗人王维《田园乐》中
的两首却很有名,宋代王安石的《题西太一宫》传诵更广。
最早的三言诗
最早的三言诗,是南朝宋鲍照(约414—约466)的《代春日行》。其诗
写诗人在春游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表达了诗人热爱美好自然,热爱幸福
生活的感情,以及亲人两地分居而不能聚的思念之痛。由于三言诗不便表达
思想感情,故历来少用,能够流传的作品则更少。
最早最完整的九言诗
最早最完整的九言诗,是元朝天目山和尚明本写的一首《梅花》诗。即
“昨夜东风吹折林中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
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殷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纵使画工善
画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其诗遣词画境水平虽不很高,但它是目
前已知的一首最早最完整的九言诗。九言诗写得最好的,当推明朝杨升庵写
的一首《梅花诗》,它还很有九言律诗的味道。九言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体裁
中是罕见的,虽其产生的年代可以说比七言诗更早,如《诗经?大雅?洞酌》,
即可称为九言诗之始,但它仅是每段起句用九言,而全诗并非九言,至元代
明本和尚的《梅花》诗,才是最早最完整的九言诗。
最早的杂体诗
最早的杂体诗,是汉末孔融(153—208)的《离合诗》。它写悼念亡子
之情,哀痛欲绝,是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全诗22 句,使字形先离后合,组
成“鲁国孔融文举”6 个字。这类诗歌,诗体不一,多在字形、句法排列、
声律和押韵等方面别出心裁,带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与《回文诗》等相似。
最早的长篇杂言诗
最早的长篇杂言诗,是北朝无名氏所作《木兰诗》。全诗26 句,以五言
句为主,间杂七言句和九言句,共332 字。在汉代的民歌中,杂言诗虽多,
且有不少优秀之作,但篇幅全都较小,像《木兰诗》这样的长篇巨制,却是
以前所没有的。杂言诗起源于上古歌谣及琴操楚辞之类,但真正形成体制还
是自《木兰诗》始。胡应麟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
于木兰。”杂言诗句式长短相间,篇幅长短不拘,对仗平仄不究,用韵自由
无束,给人一种豪放激昂、纵横驰骤之感。唐及其以后作家,写了不少杂言
诗,其形式也多种多样。
最早最长最著名的回文诗
最早最长最著名的回文诗,是东晋时十六国中前秦(351 年—394 年)女
诗人苏蕙(字若兰,陕西武功人),织锦所为回文诗《璇玑图》。其纵横8
寸,五彩相宣,莹心耀目,计841 字,题诗200 余首,无论横读、反读、斜
读、交互读、进退一字循环读,都“徘徊婉转,自成文章”。其内容主要描
写家中生活和夫妻恩爱。一说其夫窦滔在符坚时任秦州刺史,后因罪被徙流
沙,苏蕙为思念丈夫作而寄赠。又据武则天《璇玑图序》说,窦滔为安南将
军,出镇襄阳,蕙不愿同往,滔乃携宠姬赵阳台赴任,并与蕙断绝音讯,蕙
悔恨自伤而作,后遣人送至襄阳,窦滔见后,感动不已,遂送赵阳台归关中,
迎苏蕙至襄阳夫妻团聚。
后世有好事者为之寻绎,共得诗7958 首。虽有牵强之处,然不失为文学
史上一首优秀的回文诗。中国第一个女皇帝、唐代武则天看后也赞赏不已、
并亲自为之作序(《璇玑图序》),称其“纵横反复,皆成章句”,“才情
之妙,超过古今”。
现存最早的集句诗
现存最早的集句诗,是西晋傅咸(239—294)的《七经诗》。它围绕一
个中心截取前人诗句集之而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此法拘束颇大,用者甚少,
故不流行。
最早的方言诗
最早的方言诗,是中唐诗人顾况(约725—约814)的四言古诗《囝》。
其诗写闽中一带被掠卖的男童被阉为奴的痛苦,揭露官僚地主的残暴。诗人
以凄婉哀怨的笔调,真切地描写了惨绝人寰的现实,字里行间暗含着作者对
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官吏野蛮行径的愤怒谴责。全诗用白描的
手法,以惊心动魄的事实进行了血泪的控诉。其风格古朴自然,语言通俗流
畅,特别是多用闽地方言,包括标题也用与“儿子”同意的“囝”,更使人
感到真实可信。《囝》不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方言诗,而且是中唐诗坛
上一篇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
最著名的秋思散曲小令
最著名的秋思散曲小令,是元代的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约1251—
1321 之间,大都即今北京人)的[天净沙]《秋思》。全曲“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全用秋晚萧
瑟苍凉的景色,烘托沦落天涯的游子彷徨愁苦的情怀。其情调凄苦、低沉,
但造境韵致高绝。那“昏鸦”尚有“枯藤”、“老树”可栖,而漂泊的游子
却孑然一身,孤独凄苦无安生之所。“古道”中“西风”萧瑟,“瘦马”蹇
滞,更值“夕阳西下”,沦落人羁旅劳顿,思乡心切。“断肠人在天涯”一
句,有如回澜拍岸,使人痛不忍读。全曲仅28 字,却巧妙地把秋天傍晚的几
种特有的景物集中在一起,创造出了萧瑟苍凉的意境,表达了旅人的寂寞、
悲凉的情怀。作品以极简练的白描手法,创造了极为深广的意境。其画意传
情,构思浑妙,语言清新,在元人小令之中堪称绝唱。元音韵学家周德清推
之为“秋思之祖”;现代文艺理论家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
妙境”,并将其列为元人小令“最佳者”。
最长最有现实意义的散曲
最长最有现实意义的散曲,是元代散曲作家刘时中(1329 年前后在世,
洪都即今南昌市人)所作套曲《上高监司》两套。第一套由15 支曲子组成,
描写广大贫苦人民在天灾人祸的恶劣环境中受尽剥削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
惨图景,谴责富商大贾趁火打劫的罪恶行径,揭露元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压榨
的黑暗现实,同时也颂扬了高监司“拯济”灾民的“德政”。第二套由34
支曲子组成,揭露库藏和钞法的积弊及胥吏狼狈为奸的情形,深刻地反映了
当时政治的黑暗和阶级压迫的残酷,建议整顿钞法和库藏制度。作品爱憎分
明,议论纵横,层次清楚,描写细致,语言平实纯朴,不同于当时清词丽句
的习尚,全套长达49 调,为元散曲之少见。
最早提出《诗经》“六诗”的书
最早提出《诗经》“六诗”的书,是战国时儒家经典之一的《周礼》。
《周礼?春官宗伯?大师》说“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日兴、曰雅、
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为“六义”。“六诗”或“六义”
是古人对《诗经》进行研究分类的一种观点,对它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唐代孔颖达认为:“风、雅、颂”是对《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
是指《诗经》的表现方法。此说影响最大,一直被后人所用。“风”即风土
之音,是各国民歌,计160 篇,分为十五国风,反映各地区人民的生活现实;
“雅”是在朝廷演奏的官乐,计105 篇,主要是歌功颂德、宴饮游猎之作,
也有一些批评讽刺政局黑暗的诗篇;“颂”是在宗庙里演唱的祭歌,计40
篇,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大多是对先君先祖的祭祀祈祷和空洞歌颂。宋朱
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
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赋比兴的运用,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
手法,并一直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最早高度评价屈原及《离骚》的作品
最早高度评价屈原及《离骚》的作品,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
刘邦之孙刘安(前179—前122)的《离骚传》。它是作者奉侄儿汉武帝之命
为《离骚》所作的注解。作者认为,《离骚》兼有《国风》和《小雅》之长,
而屈原之“志”则可“与日月争光”。
最早的楚辞注本
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文学家王逸在117 年左右所撰《楚辞章句》。
它也是《楚辞》出书后的一个完整的注本。共17 卷。前16 卷注释屈原至刘
向的作品,第17 卷注释自己为哀悼屈原而作的《九思》,但有人疑是其子王
延寿所注。其书虽有穿凿附会和不够精密之处,但训释文字多有所据,且保
存了不少古说,是《楚辞》研究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为历代《楚辞》研究者
所推崇。
最早的单篇诗论
最早的单篇诗论,是初唐诗人陈子昂(661—702)的著名短文《修竹篇
序》。它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诗歌革新主张,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就像一篇有
力的宣言,为唐代诗歌走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峰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它
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又说:“齐梁间诗,
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他提出恢复建安文学的传统,推崇骨气端翔,音
情顿挫,光英朗练之作。短文的发表,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它不
仅有力地抨击了齐梁浮靡的诗风,而且为当时正在萌芽的新诗人、新诗风开
辟了道路。
最早的绝句诗论
最早的绝句诗论,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770)约在唐肃
宗上元二年(761 年)所作七言绝句《戏为六绝句》。它针对当时文坛某些
错误观点,集中而系统地表达了诗人的诗歌理论和艺术见解。前三首评论作
家,后三首揭示论诗宗旨。同时前后连贯,互相补充,浑为一体。作者主张
评论作家、作品,应观其全面,注意所处历史环境,抓住主流,进行客观公
正的评价。其中“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高度评价了北周文
学家庾信晚年作品中苍凉沉郁的风格;“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一诗,恰当而公允地评价了虽未完全摆
脱六朝遗习,但在开拓诗歌领域、扭转当时不良诗风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初唐四杰”,批评了轻薄者的浅陋轻狂,希望诗坛出现出类拔萃的诗人,
达到“力能掣鲸,气可凌云”的诗歌境界。主张广泛地吸取前人的创作经验,
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传统,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