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之最
述作赋动机,文笔精美,抒情气氛浓郁。全赋多用典使事,妥恰、灵活,给
人以丰富、突出的现实感。在格律的严整之中略带疏放,呈现出雄健苍凉、
毫不拘泥的自由气息。它既有骈文的面貌,又具散文的精神。他的骈体小赋
《小园赋》,写对故国的怀念,更突出地表现了他屈仕异国愿作隐士而不可
得的痛苦心情。此赋已完全脱去了脂粉气,它把浅近的词句和繁奥的典故成
功地融为一体,并在骈文骈赋中杰出地运用白描手法,写得含蓄风趣,明丽
清新。富有真情实感,是同类小赋中的一篇杰作。庾信在诗歌方面也有杰出
的成就,其诗在形式格律上有所发展。他的五言新体诗《寄王琳》、《寄徐
陵》、《秋日》等,在声律上已暗合后来唐代的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在七
言诗的形式上,《燕歌行》比鲍照七言篇幅规模更大,《乌夜啼》、《秋夜
望单飞雁》、《代人伤往二首》,从句数、章法、对仗上看,也是唐人七律、
七绝的先驱。庾信是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对唐人的
影响最为直接,因此深受唐代诗人的敬重。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
云健笔意纵横。”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最繁盛的赋体文学时代
最繁盛的赋体文学时代,是汉代(前206 年—220 年)。在此之前,仅
有《荀子》中的《赋篇》和宋玉的10 篇赋作。到了汉代,赋进入了成熟和繁
荣时代,其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都是历代所没有的。继它之后,虽各代均
有所作,但都不可与之企及。汉赋,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
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当时颇为盛行。它有大赋和小赋之分。大赋
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和板滞的形式,描写都城的繁华,宫苑的富丽,物产的
丰饶,神仙、田猎的乐事,以及封建统治者穷奢极侈的生活。具有文采光华、
结构宏伟和语汇丰富的特色,缺少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喜用艰深的词句和
生僻的文字。它虽有规劝讽谏之意,但本末倒置,轻重悬殊,作用不大,价
值不高。小赋多为抒情之作,揭露统治者的腐朽,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同
情人民生活的困苦,表达志士仁人被压抑的愤慨等。其格调明朗,内容健康,
篇幅短小。
汉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一是汉初的赋家,成就较高的是贾谊和枚
乘。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枚乘主要是《七发》。二是
汉赋的全盛期。司马相如揉合各家的特质加以创造,建立了赋的固定形体,
为后来不少作家所追随、模拟。他在我国赋体文学史上,名望最高,影响最
大。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亦是
汉赋中的优秀作品,其思想和艺术都有很高的价值。王褒的《洞箫赋》描写
精巧细微,音调和美,形象鲜明,别具一格,对后代文风文体较有影响。三
是汉赋的模拟期。由于后辈无力越出司马相如已经定型的形式格调,故模拟
之风大盛。这一时期,作家较多,而代表作家和作品是扬雄及其《甘泉》和
《羽猎》赋、班固及其《两都》赋。四是汉赋的转变期。其代表作家是张衡
和赵壹。张衡的《二京赋》描写社会风俗、世态人情和自然景物,文字清丽、
音调和谐、描写细致;《归田》和《思玄》等赋,形式短小,一扫铺采摛文
虚夸堆砌手法,运用清丽抒情的文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情,内容和形式
都发生了变化,使汉赋从散体大赋转变成为了抒情小赋。赵壹为人狂傲耿直,
屡次犯罪几死不屈。其代表作《刺世疾邪赋》,最能体现他的风骨。他以犀
利的词句、愤激的情绪,揭露了汉末吏治的腐败无耻、人情风俗的势利败坏
和宦官弄权、奸邪逞虐、忠良报国无门的现实,表示他对黑暗不妥协的精神
和维护正义的坚定意志。它是汉赋中罕见的一篇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力作。
这时期还有蔡邕和祢衡。蔡邕的作品,抨击汉末的腐败政治,同情广大人民
的疾苦。祢衡才高志大,愤世嫉俗,见辱于曹操,死于黄祖,后代文人多以
诗歌纪念他,其代表作品《鹦鹉赋》,是极富寓意的佳作。抒情小赋的出现,
突破了赋颂传统,虽在当时的数量不多,但对魏晋抒情小赋的发展起了推动
作用。汉赋为我国赋体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枝绽
开的奇葩。
最完备的赋体文学作品总集
最完备的赋体文学作品总集,是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 年)陈元龙等
人编辑的《历代赋汇》。该书分类集录了先秦至明代的赋体文学作品。共184
卷,4000 余篇。分为正集与外集;正集140 卷,3042 篇,分30 类,为叙事
记物之赋;外集20 卷,423 篇,分8 类,为抒情之赋;残文逸句2 卷,117
篇;补遗22 卷。在所收作品中,完整的有369 篇,散附逸句50 篇。《历代
赋汇》,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历代辞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最早的赋
最早的赋,是战国后期赵国人荀况(约前313—前238)所作《赋篇》。
荀况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时人尊而称为“卿”,汉时
为避宣帝刘询讳而称荀卿。《赋篇》见于所撰《荀子》一书,其中包括《礼
赋》、《知赋》、《云赋》、《蚕赋》和《箴赋》五篇小赋。这些赋是我国
现存最早以“赋”名篇并作为文学一体的赋,它也开了后世咏物赋之先河,
对汉赋的兴起具有一定的影响。
最早的汉赋
最早的汉赋,是西汉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所著《吊屈原赋》。
它是作者遭谗被逐去长沙途中渡湘水时的作品。因诗人自感遭遇与大诗人屈
原相类,故为赋以吊之,抒发自己失意忧愤之情。赋中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
示深切的同情,指出屈原应离开污秽的楚国,不应去侍奉昏君,表现了作者
对龌龊政局的强烈不满。其赋名为吊屈实为悼己,以指斥楚王国的曲直不分,
来抨击汉朝廷的是非颠倒。并表示决不屈服于恶势力,要在屈原的品格中获
取信心。其赋继承了《离骚》、《九章》的写法,以神龙、鳣鲸以喻贤者,
以鸱枭、蝼蚁以喻小人。夸张奇谲,排比自然,词藻高华,音节浑美,且具
跌宕紧凑,调促弦急的特点。加之紧扣隐衷、直抒胸臆,使作者的思想更显
新颖可喜。最后寄寓失志之人深刻的感慨和极大的不平。此赋既有楚辞诗歌
的韵味,又具汉赋铺叙的规模,是楚辞向汉赋过渡的代表作品之一。
最早的散文赋
最早的散文赋是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前200—前168)的《鵩鸟赋》。
作者在汉武帝五年(175 年)谪居长沙时,有鵩(猫头鹰)入室,世俗以为
鵩鸟不吉,贾谊遂感伤身世,乃作此赋以自我宽解。其赋构思别致,假托鵩
鸟对话,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积愫,表明自己不肯迁就流俗的清高志趣,
也企图以生不足喜、死不足忧、祸福无常的老庄思想来面对现实,排遣自己
的苦闷,即以庄子“万物变化”之理,说明祸福荣辱皆不足介意。全文不长,
重在抒情,兼阐哲理。它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巧妙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凝
练的词句,鲜明的音节,使之抒情与说理达到了自然无间的结合。它采用散
文的形式、灵活的句法和流动的韵律,已具有汉赋的雏型,尤其对后来抒情
小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著名的散体大赋
最著名的散体大赋,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前179—前117)的代表
作《子虚赋》和似是续作的《上林赋》。它们使散体大赋达到了极顶。作品
描写诸侯和天子的苑囿之盛和田猎之乐,歌颂了统一帝国伟大的气魄和声
威,宣扬了汉武帝时代大一统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和
荒乐,记录了一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的某些侧面。
在篇末,作者劝谏帝王不要过于骄奢淫逸,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汉赋为帝王歌
功颂德“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子虚赋》写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应
邀参加齐国国君的畋猎之后,遇到齐国大臣乌有先生与天子命官亡是公。子
虚向他们夸耀楚国云梦和楚王出猎之盛况,以为“齐殆不如”。乌有先生听
了十分不服,一面指责其不应“奢言淫乐而显侈靡”,一面又言称齐地之辽
阔,“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争而胜之。写得虚实相间,
铺陈有序,层层深入,有条不紊,且讲究对称,使人读之兴趣盎然。《上林
赋》是作者“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
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之作。其内容上承《子虚赋》所述,当子虚、乌
有互相夸耀齐、楚时,亡是公以天子代表的身份,申明诸侯国应纳贡述职之
理,并极力渲染天子上林苑之广阔和天子出猎之壮观。而后叙述天子对“大
奢侈”幡然省悟,命令“解酒罢猎”,使子虚、乌有“愀然改容”,有所悔
过。两赋规模宏大,想象丰富,气势雄伟,其结构和表现手法,不拘故辙,
具有改创精神。其取材广博,文辞遒丽,运笔古雅,神情流动,从而奠定了
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为历代许多评论家所倾倒。鲁迅对司马相如在汉赋“变
体创新”上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他“不师故辙,自摅妙才,广博闳
丽,卓绝汉代”。司马相如这种赋体文学,是一种地道的贵族文学,直到东
汉,才逐渐被抒情小赋所代替。
现存最早的咏物小赋
现存最早的咏物小赋,是西汉辞赋家王褒(?—前61,字子渊,今四川
资阳县人)的《洞箫赋》。它也是一篇著名的咏物赋。它以状物抒情的手法,
将细小的洞箫写得有声有色,悦人耳目,给人以文学上美的享受。其赋先写
制造洞箫的材料,描绘竹林的优美景物,后写洞箫的音调。其赋精巧细密,
着力描画,刻意夸张,突出洞箫在吹奏中的种种神态。其中,还保存了古代
无封底排箫的音乐史料。
最早的抒情小赋
最早的抒情小赋,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彪(3—54)所著《北征赋》。
它也是最早的纪行赋。它记述了作者从长安北行到安定的情况,抒写了作者
离乱怀古伤时的感慨,表现了安贫乐道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末天
下大乱的社会面貌。全篇融写景、怀古、议论、抒情为一体,情绪激越而深
沉。它抛弃了散体大赋长篇铺叙的手法,突破了为帝王歌功颂德、铺张扬厉
的赋颂传统,使之转向了现实生活,成为了抒情达意的文学形式,对后来赋
体文学特别是抒情小赋有一定的影响。
最早成熟的抒情小赋
最早成熟的抒情小赋,是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78—139)的《归田
赋》。成书当在汉顺帝刘保阳嘉二至四年(133 年—135 年)之间。它表现了
作者在宦官专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的情况下,不肯与之同流合污而退隐
田园的乐趣。作者在短小的篇幅中,用清新的语言,描写了春日自然景物的
美妙,抒发了自己归田后不牵于荣辱、置身于世外的恬淡安适心情,表现了
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篇简短明畅,摆脱了铺叙排比的繁重
陈规,情景交融,平实自然,真挚质朴。这在赋体文学的发展史上是一个转
机,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自此以后,东汉抒情小赋不断出现,对魏晋抒
情小赋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晋人陶渊明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受到的影
响尤为明显。
最早的七体赋
最早的七体赋,是西汉辞赋家枚乘(?—前140)的代表作品《七发》。
它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其病,向他陈述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
猎、观涛、论道七事相启,使楚太子深受感动,遂“涩然汗出,霍然病已”。
指出腐化、享乐、安逸、懒惰才是富贵子弟真正的病根,而这又是非药石针
灸所能治,惟有改变生活方式,从思想上加以疗治才能痊愈。对统治阶级骄
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艺术上,
善用夸张、渲染、比喻等手法,铺张扬厉,气势浩大,文辞宏丽。如“观涛”
一段,运用各种比喻、描写涛状,穷形极象,淋漓酣畅,奇观满目,惊心动
魂,真可谓“怪异诡观”。作者善于把各种事物情景有逻辑有次序地连串起
来,描绘得绚烂夺目,引人入胜,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表现力。它
开汉散体大赋“讽一而劝百”之先河,是汉代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力作,
在赋的发展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