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之最





扬,也反映了作者在黑暗重压之下孤寂彷徨的心情。其艺术形式多样,构思
新颖,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散文《朝花夕拾》,记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
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在鲁迅的作品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的还是杂文。由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他放弃了长篇巨制的创作,以杂文为武
器,与敌人和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了英勇的、坚决的、短兵相接的鏖战,表现
出了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坚韧的战斗精神。前期杂文反映“五四”到1927 年期
间的思想斗争和社会风貌,充分体现了作者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
义、倡导科学与民主的“五四”时代精神;后期杂文数量更多,内容更为广
泛,思想也更为深刻。它有力地揭露和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各
种阴谋,批判了文艺领域中的各种错误思潮,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至30 年代
中期的社会面貌。这些杂文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具体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通
过细致分析和生动议论表明作者的观点,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
驳的逻辑力量,语言幽默而犀利,说理透彻,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
值,是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它和作者的小说、散文一样,
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拓荒开来的标帜,它在作者的倡导下,发展成为了中
国现代文学中运用便捷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鲁迅在艰苦的斗争
中不屈不挠,敌人通缉他、威胁他、禁止他的书籍出版、删改他的文章,但
丝毫也没有使他屈服,他用笔名的形式发表文章,巧妙地与敌人进行战斗。
他一生用了100 多个很有意义的笔名,是中国文学史上使用笔名最多的一个
作家。
鲁迅先生奋斗终生,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革命文学事业,献给了
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的一生,表现了中国人民临危不惧,挺身而起的崇高
品质。毛泽东同志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
毫的奴颜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
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
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
向。”鲁迅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文豪之林。诺贝尔文学
奖评委、中国通、瑞典人斯文赫定,曾提议鲁迅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
但鲁迅因“眼前可见依然黑暗”,不愿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依靠帝
国主义势力上台的蒋介石政权涂脂抹粉,更不愿使自己的文字从此变为“翰
林文学,一无可观”,而毅然拒绝了。1979 年11 月,由周扬、茅盾等发起,
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鲁迅研究学会”。
笔名最多的作家
笔名最多的作家,是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树人。他一生所使用的笔名已知有156 个。“鲁迅”是他于
1918 年5 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这是他最早使
用的笔名,也是在他的笔名中使用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仅以此名发表的小
说、杂文、散文、散文诗、译文就有500 多篇。鲁迅对待笔名非常严肃认真,
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以真名招一种无聊的麻烦,固然不值得,但若假
名太近于滑稽,则足以减轻论文的重量,所以也不好。? 。此后的文章,也
应细心署名,不得以‘因为忙中’推诿!”还说:“一个作家自取的笔名,
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鲁迅的笔名,变化无穷,寓意深刻,深深打上了
时代的烙印,记录了他思想变迁的历程,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韧性战斗的
精神和灵活巧妙的斗争艺术。1898 年至1917 年,所用12 个笔名多有希望、
自励、奋飞和探索之意,表现作家爱国的炽烈感情和盼望祖国富强并为之献
身的精神。1918 年至1926 年,所用20 个笔名,体现作者奋起呐喊和战斗的
进取精神。1927 年至1936 年,在反文化围剿的战斗中,为了冲破白色恐怖,
使更多文章得到发表,使用了100 多个笔名,其含义极为丰富深刻,颇具讽
刺和战斗锋芒。鲁迅的笔名,灵活多样,多姿多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开
拓了作家笔名使用的新的领域。
现代最早的女作家
现代最早的女作家,是陈衡哲(1893—1976)。江苏武进人。1911 年入
上海爱国女子学校。1914 年留学美国。1920 年回国任东南大学、北京大学教
授。1927 年至1933 年曾4 次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太平洋学会的学术会议。1935
年任四川大学教授。抗战爆发后,辗转昆明、香港、广州、重庆、上海等地。
早在留美的1916 年,她就用现代白话创作了一个短篇小说《一日》,发表于
1917 年的《留美学生季报》上。它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一篇白话小说,后来
被收在短篇小说集《小雨点》中。1918 年9 月15 日,作者还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她的第一首白话诗《人家说我发了疯》,比同时著名女作家冰心最
早的新诗还要早两年多。其创作在当时颇有影响,当代文学家司马长风曾说:
“中国现代第一个拿起笔来的是鲁迅,第二个就是陈衡哲。”
现代最有成就的农民作家
现代最有成就的农民作家,是小说家赵树理(1906—1970)。他也是“山
药蛋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原名赵树礼,出生在山西沁水县一个贫农家
庭。幼年在私塾读书并参加生产劳动,过着被剥削的生活。喜爱民间文艺和
地方戏曲,并能弹唱演出。1925 年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受“五四”
新文艺影响,写过新诗和小说。192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学生代表身份参
与领导驱逐反动校长的学潮被开除,被迫流浪并脱离党组织关系。1929 年以
“共产党嫌疑”被捕。1930 年获释开始创作通俗小说和戏剧。至1936 年发
表了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蟠龙峪》、《金子》和短剧《打倒汉奸》
等,暴露军阀统治下的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的觉醒和斗争。1937 年参加抗日
牺牲救国同盟会,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先后担任过区长、
报社编辑和主编并参加八路军。1949 年全国解放后,他致力于大众文艺的研
究工作,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和曲协主席,《人民文学》编委,《说
说唱唱》和《曲艺》通俗文学主编等职。1970 年,他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作者长期扎根农村,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各
种农民的典型,被誉称为“农民作家”。其代表作有1943 年5 月发表的优秀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同年10 月的《李有才板话》,1945 年冬写成的
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小二黑结婚》,描写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
事,反映了农村新生力量与封建思想、恶霸势力的斗争,歌颂反封建斗争的
胜利和解放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其人物形象真实生动,故事引人入胜,语
言通俗幽默,获得了众多的读者。它是贯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
讲话》精神最早取得成就的优秀作品之一,彭德怀为该书题词说:“像这样
从群众调查研究中写出来的通俗故事,还不多见。”《李有才板话》在更为
广阔的画面上,围绕着改选村政权和减租丈地,描写了农村复杂、曲折的阶
级斗争,歌颂了农村中进步力量的成长和胜利。艺术上保留了《小二黑结婚》
的优点,同时对民族传统又有所改造,创造了说话与快板相结合的新的形式,
颇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被誉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郭沫若说:
“我是完全被陶醉的,被那新颖、健康、朴素的内容与手法。这儿有新的天
地,新的人物,新的感情,新的作风,新的文化。”《李家庄的变迁》,以
较大的历史跨度形象地描绘了山西近20 年间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下的觉悟过程,艺术地概括了革命根据地的“变迁”。茅盾称它是“走向民
族形式的里程碑”。同时,他还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同样反映了农民生活,
描写了农村面貌,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如果说,鲁
迅是“五四”新文学创作以来,第一个怀着炽热的同情描写了深受压迫备尝
苦难而不觉醒的贫苦农民的作家,那么,赵树理则是第一个描写崭新的农民
形象的作家。他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从思想、感情、习性、气质,到观察、
思考、表达的方式,都具有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特质,是翻身农民崭新的形象。
在文学反映的内容和形象的塑造上,为新文学增添了崭新的因素。1955 年发
表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是我国最早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作品。它具
有强烈的民族特色、浓烈的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作者独特的
艺术风格得到了新的发展。赵树理坚持深入农村,为农民创作。他的作品真
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村解放前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创造性地继承并发
展了我国古代和现代文学的传统,吸取外国小说表现方法的长处,重视人物
的“神似”,语言明朗隽永而幽默,形成了新颖活泼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
见的、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小说艺术的民族化、
群众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这种艺术风格对后来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50 年代在山西竟形成了以赵树理为代表的有马烽、西戎、孙谦等人专写农村
生活、具有共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并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西派”、“火花
派”、“山药蛋派”。赵树理的不少作品还被译成了英、法、俄等多种文字
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作家
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作家,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1900—)。原名
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是文学研究会较早的作家之一。为实践文研会文艺“为
人生”的文学主张,以冰心为代表的文研会诸作家,创作了一批有关社会人
生问题的小说。早在文研会未成立的1919 年,冰心就在《晨报》上发表了问
题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去国》4
篇小说,显示了她这一年问题小说创作的实绩,并确立了她在新文坛上的地
位。作品根植于现实,触及了时政,揭示了不少社会问题:从家庭问题到爱
国运动中发生的问题,从妇女问题到国家毁灭专门人才的问题等。对这些问
题,作者都沉痛直言,具有一定的醒世作用。《斯人独憔悴》,写在爱国学
生运动背景下一个父亲阻止儿子参加学生运动的冲突,具有典型性和时代
性。小说发表不到3 个月,便被学生剧团改编为话剧演出,产生了较好的社
会效果。《去国》对爱国青年的遭遇寄予同情,并怒斥北洋军阀毁灭人才的
罪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引起了爱国青年的共鸣。以后写的《超人》
和《悟》,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问题,并提出了要用“母爱”和“泛爱”
来消除这种隔膜的理想。由于冰心的努力,加之王统照、许地山等人的积极
创作,“问题小说”在“五四”以后出现了热潮。冰心的小说尽管具有明显
的缺陷,但她作为问题小说的开拓者,作为人生问题严肃的探讨者,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还是具有积极贡献的。
最早大量创作寓言的人
最早大量创作寓言的人,是唐代散文家、诗人柳宗元(773—819)。字
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出生在一个仕
宦家庭,13 岁能文。贞元九年(793 年)进士任职,贞元二十一年(805 年),
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10 年后迁柳州刺史,故世又
称“柳柳州”,后病死柳州任上。著有《柳河东集》。他是古文运动的主要
倡导者之一,在谪居永州10 年中,关心社会,同情民生疾苦,刻苦学习,支
持韩愈散文革新,以大量的创作丰富了我国文学宝库。他创造性地继承前人
的成就,创作了大量的寓言,讽刺当时腐败的社会和政治,表现出了杰出的
讽刺才能。《三戒》是其著名的讽刺小品。它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
和《永某氏之鼠》3 篇寓言。《临江之麋》通过麋鹿仗主人之势与犬嘻戏,
后终被外犬所杀食的故事,讽刺那些倚仗权贵而得意忘形的小人。《黔之驴》
写一头体大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