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之最
的《狂人日记》,描写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满腔义
愤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药》写的是茶馆主人华老栓买蘸满革命
者鲜血的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无效的故事。《阿Q 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
名的一篇,它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
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损害的农民的典型,鲁迅对其一方面哀其不幸,另
方面又怒其不争。《药》和《阿Q 正传》,深刻地揭示了人民在封建思想的
长期奴役下的愚昧状态和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的弱点。《孔乙己》写的是没有
“进学”而穷愁潦倒的老童生孔乙己,并通过他的言行,具体地揭露了科举
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迫害。《故乡》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农村的破产图景,
写出了以闰土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并引导人们确信中国光明的前途,说“地上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些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而
深远的影响,而《狂人日记》则是其中最具影响的一部力作,它是作者的第
一声呐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射向封建主义的第一枪。这些小说格式特别,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以丰满洗练、隽永舒展、诙谐峭拔的风格,描绘了那个
时代的社会本质,为现代小说的创作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现代最早的童话故事集
现代最早的童话故事集,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
的《稻草人》。1923 年出版,收有作者从1921 年至1923 年所创作的《小白
船》、《富翁》、《稻草人》等23 篇童话。这些童话,构思精巧,寓意深邃,
是旧世界旧中国苦难人生的缩影。其中的《稻草人》一篇,描写旧中国农村
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为他们的悲惨境遇而申诉。稻草人所看到的一切:是
害虫横行,咬死了可怜的老妇赖以生存的稻子;是渔妇为了换取第二天的稀
粥不得不扔下即将渴死、饿死的病孩而去打鱼;是被迫出卖给别人的妇女,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河自杀等。这些惨不忍睹的现实,使稻草人悲痛欲绝,
最后含恨“横倒在田旁”与世长辞了。在《画眉鸟》中,亦可看到阶级社会
的鲜明图画。《富翁》启示读者不要脱离体力劳动。这些,启发了儿童对现
实的思考和认识,从而产生爱憎分明的感情。鲁迅称许《稻草人》“是给中
国的儿童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郑振铎在《稻草人?序》中说“在描写
一方面,全集中几乎没有一篇不是成功之作”。作者的童话创作在表现儿童
(包括儿童心目中的动、植物)的心理、情趣和理想时,总是自然地表现生
活中的某些哲理,给人以既新奇又富于教育意义的深刻印象。这些童话,充
分体现了民族化和群众化的特色。他继承我国民间故事的表现手法,借鉴西
方童话可取的东西,从现实生活中取材,让童话中的人物、动物、植物都具
有中国儿童所可能具有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个性特征,整个童话包孕着不尽
的诗意。《稻草人》的问世,开了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先河。
最早的女作家小说选集
最早的女作家小说选集,是尤敏和屈毓秀选编的《中国女作家小说选》。
1981 年12 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分为上、下两册。全书收20 世纪20
年代至80 年代共60 年的女作家28 人的代表作43 篇。可分为四类:第一类
是20 年代至30 年代的女革命者、作家,如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丁玲、陈学
昭,参加左联的草明和左联烈士之一的冯铿,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的韦君宜
和接受地下党领导创办《文艺》周刊的白朗,三次参加工人武装起义的葛琴,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的菡子、李纳、赵清阁、刘真、茹志鹃。她们
的作品大都描绘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塑造了一批敢于向反动
势力挑战的勇士,赞美革命运动中的新人物新思想,表现新的时代精神。第
二类是进步知识分子作家,如冰心、冯沅君、萧红、杨沫、杲向真。她们思
想进步,追求光明和真理,才华横溢,文词清秀隽丽,颇具功力。她们的作
品多表现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和爱情,在当时影响很大。第三类是“五四”
文坛的进步资产阶级作家,如凌叔华、绿漪。她们的作品多写爱情,表现资
产阶级女性生活,大胆暴露她们的虚荣和病态心理。第四类是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的当代作家,如宗璞、谌容、张洁、张抗抗、叶文玲。她们的作品
题材较广。有写青年爱情的如宗璞的《红豆》,有写残暴肆虐压不垮、追求
美好理想和革命真理的如宗璞的《弦上的梦》和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有表现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矛盾的如张抗抗的《夏》
等。全书荟萃了现、当代女作家之秀于一集,充分展示了中国女性对现、当
代文学的巨大贡献。选集还附录了作家谈16 篇和名人评论9 篇。
现存最早最大的小说总集
现存最早最大的小说总集,是北宋文学家李昉(925—996)主编的类书
《太平广记》。作于太平兴国三年(978 年)。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976
年—983 年)而得名。共500 卷,另有目录10 卷。全书采摭宏富,用书344
种,辑录了汉至宋初的小说、传记、笔记、稗史等175 种。按题材性质分为
92 类,150 余小类,保存了大量古代小说资料。其中所引用的书,有很多现
已散失、残缺或被后人窜改,幸赖有《太平广记》才得以保存。它集古代文
言文小说之大成,是研究古代小说的重要资料。
最早的小说丛书
最早的小说丛书,是明代嘉靖中期陆楫等人编辑的《古今说海》。它也
是明代最早的说部总集。卷首有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唐锦的序及“古今
说海校书名氏”。全书142 卷,收录了唐代至明代各种类型的小说135 种(以
唐、宋小说为多),分为小录、偏记、别传、杂汇、逸事、散录、杂蒙7 家,
纳为说选、说渊、说略、说纂4 部,内容包括历史掌故、奇闻轶事、异域及
物域、典章制度等,多杂记传奇。
最早大量翻译外国小说的人
最早大量翻译外国小说的人,是近代文学家、文学翻译家林纾(1852—
1924)。原名群玉,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他本身并不懂外语,
其译文全凭别人口译,自己记录然后稍加润色而成。早在1897 年,他就与王
寿昌合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其后20 年间,相继与人合作,以古文翻译
了欧美等国的小说183 种(包括未刊译稿10 余种),其中有英国、法国、挪
威、希腊、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包括莎士比亚、狄更斯、易卜生、雨果、
塞万提斯、笛福、司各特、小仲马、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世称
“林译小说”。这些作品,都是由他第一次翻译成中文的,尽管全用文言翻
译,但译文文笔生动精练,对我们了解世界文学起了积极的作用。
最早介绍法国文学的专家
最早介绍法国文学的专家,是现代曾朴(1872—1935)。原名曾朴华,
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他为了“救国”,决计“改革”“中国文化”。
早在清廷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的1895 年,他就开始学习法文,并醉心于
法国文学。他所收藏的法国文学珍本,使法国专家也叹为观止。1901 年,他
创作了论述法兰西诗派、诗史及诗的派别源流的巨著《吹万庼文录》,还编
纂了《法国文学史大纲》,写了研究法国文学的读书札记《蟹沫掌录》等。
他用白话翻译了大量的法国文学,其体裁涉及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以及
文艺理论,介绍的作家有雨果、左拉、莫里哀、福楼拜等名家,尤其热中于
雨果戏剧和小说的介绍。《巴黎圣母院》和《九三年》等名著,都是曾朴介
绍到中国来的。他在1905 年,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孽海花》,讽刺清末政治
的腐败,它是晚清小说中较有影响的作品。
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人
最早用白话翻译外国小说的人,是现代的文学翻译家伍光建(1866—
1943)。字昭依,广东新会人。1881 年入北洋水师学堂,1886 年毕业后被派
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和伦敦大学留学。1892 年回国在北洋水师学堂
任教。1895 年在《中外日报》介绍西方科学文化,并用白话翻译外国文学作
品。这些作品以18、19 世纪欧洲古典名著为主,其中有法国大仲马的《三个
火枪手》和续集《二十年后》,英国狄更斯的《艰难时世》和《双城记》、
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美国霍桑的《圣水》以及斯威夫特、菲尔丁、塞
万提斯、莫泊桑、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伍光建第一次用生动流利的
白话译文,为外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在中国翻译史上掀开
了新的一页。
最早的新文学团体
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是“文学研究会”。它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
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 人发起,于1921 年1 月4 日在北京成立,会
员达172 人。它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把文艺当作消遣品。其成员的
创作多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描写作者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探索“五四”运动
以后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等问题,起到了揭露旧社会黑
暗、促进社会变革的进步作用。其主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
和《诗》月刊等。编印文学丛书近百种,介绍俄国、法国及北欧现实主义名
著。这些刊物及丛书的发行,对发展和促进新文学的创作、外国文学的评价、
中国古典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整理,以及文艺批评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
献。1932 年因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毁于一?二八战火,《小说月报》停刊,社
团自然解体。
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团体,是创造社。它在1921 年7 月,由留学日本的
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穆木天等人组织建立。
成员多系留学日本的青年。因受“五四”反帝反封建爱国思潮的影响,主张
尊崇自我,张扬个性,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内心的要求”。作品带着
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地诅咒和强烈地抗议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表现了
对美好的理想和未来的热烈追求,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倾向和浪漫
主义精神。其代表作品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和郁达夫的小说《沉沦》,
郑伯奇、成仿吾等的戏剧、诗歌也较突出。1927 年以后,又增加了一批具有
革命思想的新成员,如冯乃超、李初梨、朱镜我、彭康、李一氓等。1928 年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要求文学应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在文坛引起了反响。个别成员在革命文学的论争中,
对鲁迅及茅盾等作家情绪偏激。曾先后出版《创造》、《创造周报》和《创
造日》等多种刊物。1929 年2 月7 日,该社出版部被国民党政府封闭。1930
年“左联”成立后,创造社停止活动。
最早专载小说的刊物
最早专载小说的刊物,是梁启超(1873—1929)主编的《新小说》。它
于1902 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次年移至上海。在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了《论
小说与群众之关系》,极力强调小说与改良社会的关系,认为“小说为文学
之最上乘”,它对晚清小说理论的探讨,小说创作的繁荣,翻译小说的兴起,
以及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新认识、新评价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所载小说主要为
创作,次是译著。在创作的小说中,有梁启超所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吴
沃尧的《痛史》、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这些小说的刊载,
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和见闻,增长了小说的文学价值,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
最早的大型新文学刊物
最早的大型新文学刊物,是在1910 年7 月创刊于上海、由商务印书馆编
辑出版的《小说月报》。它在“五四”运动前为鸳鸯蝴蝶派刊物。主要刊登
旧诗词、文言小说和改良新戏等。1921 年1 月该刊从第十二卷第一号起由沈
雁冰主编并全面革新,使之成为了文学研究会代用的机关刊物。1923 年1 月
第十四卷起由郑振铎主编(1927 年至1928 年叶圣陶代编一年半),在1932
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停刊。先后共出22 卷,268 期(包括4 期增刊)。
其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