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之最
者也被称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
最长的小说
法国乃至世界上最长的小说,是《善意的人们》。作者是法国作家路易?亨
利?让?法里古勒,即朱尔斯?罗曼(1885—1972)。小说于1932 年至1946
年间陆续出版,共27 卷,207 万字。它也是一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
最早的哲理小说
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运动文学的先驱孟德
斯鸠(1689—1755)于1721 年写的《波斯人信札》。它也是书信体小说的早
期代表作。小说主要叙述波斯青年郁斯贝克和黎加旅居巴黎的10 年生活。小
说全用书信体写成,计160 封信。它叙述一些零星故事,谈论一些人物,借
此阐发作者对政治、社会、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启蒙思想。作者大胆地批判
了国王的专制和上层官僚政客的残暴,揭露了天主教会的欺诈和愚民政策的
罪行。他的小说,为8 世纪以后的哲理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的哲理
小说的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天真汉》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
等。这类小说,目的不在于全面描写个性和细致描写环境,而在于以具有鲜
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诲性的形式,使读者了解作者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
最早的新小说派作品
法国最早的新小说派作品,是法国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和理论家格
里耶(1922—)创作的第一部作品、长篇小说《橡皮》(1953 年)。小说有
一些买橡皮的细节,但通篇写的却是侦探谋杀案件的故事,像是一部侦探小
说,其实作者是采用侦探小说的写法,来嘲讽“外表真实”的传统的现实主
义小说。它为新小说派作品的创作开辟了道路。
最矛盾的作家
法国现代文学中最矛盾的作家,是纪德(1869—1951)。他深受象征主
义以及尼采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在其作品中表现了极其矛盾的心理状
态。《梵帝冈的地窖》,表达了作者对绝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渴望,是
他个人主义、虚无主义发展到极端的产物。《伪币犯》是他唯一的一部长篇
小说。它在比较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反映了当时青年们的不安和苦闷,表露
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把想象、感受和现实混合在一起,打破了时间的
连续性和空间的实体感。《伪币犯的日记》,表达了作者对资本主义现实的
强烈不满、并谴责一些诗人以诗歌为隐居所,对人生漠不关心的处世态度。
他被人们誉为“20 世纪法国文学中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由于“他的内容广
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以一种无畏的对真理的热爱和锐敏的心理洞察
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获得了1947 年诺贝尔文学奖。
最早提出妇女问题的作家
法国最早提出妇女问题的作家,是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作家史达尔夫
人(1766—1817)。她在小说《黛菲妮》和《珂莉娜》两部作品中,提出了
妇女自由权利和社会传统习惯之间的矛盾问题。黛菲妮是一个天真热情的女
子,但她那坦率的行为,不但为封建道德和教会偏见所不容,而且始终得不
到情人的谅解而最后服毒自杀。珂莉娜是一个渴望个性自由、热情奔放的意
大利女诗人,年幼时备受继母的歧视和迫害,后和英国青年奥斯华尔德相爱,
但不久被弃,在异常绝望中抱疾而终。这两名女性在临死时都和天主教和解
了,把实现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天国的梦想上。她们对社会传统提出了抗议,
但最后又屈服于宗教信仰。这表现了作者所代表的自由资产阶级摇摆和软弱
的立场。
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法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巴尔扎克(1799—1850)。他生于法
国西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学过法律,曾在公证人事务所工作,后立意以文
学反映社会。1829 年,他的第一部具有鲜明现实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朱安
党人》的发表,使他获得了成功,从而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文
学巨著《人间喜剧》,遵照作者提出的“作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的原则”,
用编年史的写法,通过大量典型而生动的情节和2000 多个各阶层的典型形
象,艺术地描绘了19 世纪上半期法国资产阶级兴起和封建贵族衰亡的历史,
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者因受但丁
《神曲》(直译为《神的喜剧》)的启发,他把19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社会当
作一个巨大的舞台,把人们的生活比作一部喜剧,故书名为《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原计划在这个总名下写140 多部小说,后来实际只写了96 部就逝世
了。其中有长篇、中篇和短篇。巴尔扎克把它分成3 个部分:“风俗研究”、
“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风俗研究”又分为“私人生活场景”、“外
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
和“乡村生活场景”6 个部分。主要作品有《高利贷者》、《驴皮记》、《夏
倍上校》、《乡村医生》、《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
《农民》和《贝姨》等。
《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欧也妮的爱情悲
剧为中心,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血腥掠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尖锐
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猛烈地抨击了
拜金主义对人的思想灵魂的腐蚀和摧残。小说的中心人物葛朗台,是一个举
世闻名的、法国资本积累时代拥有百万家产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狡诈、贪婪、
吝啬的守财奴的典型。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一个“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
“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的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化身。但她因与“一
切为了钱”的社会格格不入而成为了那个罪恶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天生的贤
妻良母结果既无丈夫又无儿女更无家庭。《高老头》是巴尔扎克创作的最高
成就,它在《人间喜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描写退休面条商人
高里奥因自己钱财耗尽而被两个进入上流社会的女儿所遗弃最后悲惨死去的
悲剧,以及没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向上爬和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堕落的过
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充溢着铜臭的金钱关系,
反映了封建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高老头是出身“面条司务”的资
产阶级暴发户。他既有资产阶级嗜血的特征,又有小市民的封建家庭义务观
念。因此,他一面疯狂地积累财富,一面又将这些财富无私地满足他那永不
可能满足的两个女儿享乐的欲望,最后落得个无家可归甚至几乎是死无人葬
的可悲下场。高老头不仅是金钱关系的牺牲品,而且是那个社会的牺牲品。
他不可能与那个“猥琐、狭小、浅薄的社会沆瀣一气”。高老头的两个女儿,
仰仗父亲的钱财成了贵妇人,成了挥霍享乐的上流荡妇。她们和高老头的父
女关系只是血腥的金钱关系。她们奉承接近高老头,只是为了榨他的钱;她
们遗弃不理高老头,是因为他已囊空如洗。
《幻灭》是一部被马克思誉为“巴尔扎克的著名小说”的作品。它通过
一个贪图虚荣、野心勃勃的青年诗人吕西安妄图凭借个人的聪明和才华挤进
上流社会而结果被弄得身败名裂,以及品德高尚的科学家大卫被黑暗社会吞
筮的悲剧命运的生动描写,再现了复辟王朝时期尖锐的阶级对立和党派斗
争,并深刻地表现了在金钱支配一切的社会里文学界、新闻界这些“圣殿”
也已沦为进行无耻交易的肮脏场所,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毁灭才华、
腐蚀艺术的罪恶,暴露了金钱至上而使职业商品化和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
关系。吕西安出身平民,是一个外貌俊美,才华出众的青年诗人。他本性善
良,但虚荣高傲,一心想展翅高飞,出人头地,忘图凭借其聪明才华跨入巴
黎上流社会。那知他刚一露面,就遭到了冷遇和屈辱。他开始认识到,在这
个“只有见了黄金才下跪”的社会,没有金钱,光凭聪明才智也是枉然。后
来他只好改换门庭,进新闻界当了记者,出卖自己的才能和灵魂,成了一名
无耻文人。人们只要给他钱,他就可以信口雌黄,黑白颠倒,出尔反尔,愚
弄读者。他沉溺于声色酒乐,充沛的精力和超人的才华在放荡中耗损殆尽。
他本想获得贵族头衔,弄个一官半职,结果被报业寡头弄得一败涂地,希望
彻底幻灭,只好偃旗息鼓,懊丧地离开了巴黎,回到了适宜他生存的故乡。
《改邪归正的梅莫特》,被马克思誉称为“小小的杰作”。《农民》,
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为了土地所有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
《人间喜剧》是一部包含封建贵族没落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罪恶发迹史的
现实主义形象史。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19 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形
象地描写了贵族阶级如何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腐蚀和逼攻下逐渐灭亡的过
程,无情地揭露和有力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自私贪婪、卑鄙丑恶以及资本主
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它的问世,把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推向了高峰,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恩格斯说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
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并说“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
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作者在《人
间喜剧》中揭示生活的深度和描写现实的广度方面,是在资产阶级文学史上
的任何一个作家也无法比拟的。他的作品在当时,对人们认清资本主义金钱
的罪恶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也还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巴尔扎克发展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坚
持“严格模写现实”的主张,非常重视环境的描写,强调人物的个性化及细
节的真实性。他不愧为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他所奠定的创作方法,被当时
许多作家奉为圭臬。马克思认为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恩
格斯赞誉他是“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
师”。
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
法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是19 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家莫泊桑(1850—1893)。他仅在1879 年至1889 年10 年间就写了350 余篇
中短篇小说和6 部长篇小说。这些小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的
日常生活,揭露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丑恶,对底层人民的遭遇寄予
了深切的同情。
他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短篇小说《羊脂球》,
发表于1880 年。它以1870 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一个逃难的“下贱的”
妓女和9 个“高洁的”同路人的对比描写,辛辣地讽刺了贵族资产者的自私
自利和寡廉鲜耻,歌颂了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爱国感情和反抗精神。女
主人公羊脂球,是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憎恨敌人、舍己为人而为生活所
迫沦落为妓的下层妇女典型。一天,她想扼死一个入侵的普鲁士军官而遭祸。
为避祸,她赶上一辆出境的马车离开了家乡。车上另有9 人:3 对贵族夫妇,
2 名修女、1 个假革命者。他们在认出这个卖身的女人后便都自命不凡,3 个
贵妇人更以有夫之妇的尊严结为一体,竭力蔑视、嘲笑和辱骂。正直、泼辣
的羊脂球,只是用咄咄逼人的目光扫了他们一眼。后来从窃窃私语到高谈阔
论的他们,因旅途的艰辛和饥饿而奄奄一息。唯有备了3 天食物的羊脂球尚
有生气,并邀请他们同食。他们垂涎三尺,但又顾体面,3 个贵妇人恨不得
把羊脂球弄死。但无法忍受的饥饿使他们体面扫地,竟恬不知耻地一阵狼吞
虎咽,顷刻便把篮中食物一扫而空。到了一个普鲁士军占领的小镇,除羊脂
球稳重而高傲外,其余都卑躬屈膝,穷媚尽相。当夜,羊脂球以对祖国神圣
的感情,坚决拒绝了敌军官要她睡觉的要求,因此全车人马被扣。那9 个所
谓高贵人为了自己,竟然使尽了一切卑劣的手段逼迫、诱骗羊脂球屈从。而
羊脂球为了他们的自由,含着辛酸而悲愤的眼泪不得已跳进了火坑。可在第
二天上路时,那批“正人君子”却把羊脂球视为肮脏的贱货而大加鄙视,并
在途中自鸣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