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书





宫)上为之一转形成高潮,借欸乃的橹声将作者内心的激愤一泻而出。五、
六两句(“合”)又回到原调变化再现了一、四两句的旋律,最后结束在不
稳定的宫音上,给人留下无穷的遇想。北宋大诗人苏轼曾赞叹说:“诗以奇
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全唐诗话续编》引惠洪《冷
斋夜话》)。看来作曲者确是抓住了该诗的这一特色。


二、唐代大曲

大曲的兴盛

唐代大曲,筒称“大曲”。它是在唐代民歌、曲子的基础上,继承了汉
魏以来清乐大曲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大型歌舞曲。

唐代大曲之所以兴盛,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唐代各族音乐的进一步交融为唐代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最方便的
条件。前面已经提到,南北朝以来属于清乐系统的汉族民间音乐与各少数民
族音乐经过长期交流与融合,在隋唐时代已产生称为“曲子”的新民歌。唐
代大曲,实际上就是用这些“曲子”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套曲。与此同时,
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少数民族音乐,吸收了汉族音乐的养料,在艺术
上有所提高,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已普遍突破了原有的歌曲、
舞曲、解曲的简单形式,创造了本民族的“大曲”。其中一部分、曾以“胡
部新声”的名义,在天宝年间(公元742—756 年)从河西(今甘肃)地区传
入长安一带,受到时人极大的重视。唐玄宗为此还公布了“道调法曲与胡部
新声合奏”的诏令(《新唐书·礼乐志》)。因此,当时大曲中的《胡旋》、
《胡腾》等所谓“胡部新声”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图57)。

此外,地处祖国东南、西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如琉球(今台湾)
的一种“一人唱,众人和”(《隋书》)的歌舞音乐与南诏(今云南大理)、
吐蕃(今西藏)的民间音乐,都陆续传入内地,对以“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为特点的唐代大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祖国内地盛行的《破阵乐》、
《六么》、《凉州》等大曲,也在这时传入吐蕃与南诏,对当地音乐在艺术
上的提高,起了有益的影响。

第二,唐代统治者历来重视大曲。早在建国初期,即依隋制在宫廷里设
置了乐、清商、西凉、龟兹、疏勒、康国(今中亚撒马尔罕)、安国(今
中亚布哈拉)、扶南(柬埔寨)、高丽等“九部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
年)又增入高昌一部,改为“十部乐”,在宫廷举办的重要庆典或宴会上进
行演出。九、十部乐演奏的乐曲,有一部分是唐初在汉族清乐基础上吸收西
凉或龟兹等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大曲。如贞观年间张文收作的乐——《景
云河清歌》等。其余则是各民族或各国的传统乐曲,其中不少是大曲。唐玄
宗时,根据表演方式立奏或坐奏,称为“立部伎”或“坐部伎”。其曲目大
都是唐初及唐玄宗时大曲的新作。属于前者的有《安乐》、《太平乐》、《破
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
等八曲;属于后者的有《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
《龙池乐》、《小破阵乐》等六曲。唐玄宗时,适应朝野尽情享乐的需要,
还设立了“千秋节”等节日。届时从中央到地方文武百官放假三日,欢宴歌
舞。这也是促使唐代大曲兴盛的一个原因。

第三,从汉末以来,随着正统儒学的崩溃,道教和从西域传入的佛教日
益受到统治者重视。唐代统治者鉴于隋代复亡的教训,实行佛、道、儒三教
并重的方针,把它们作为思想上统治人民的工具。在三教中,尤以佛、道两
教为重要。唐太宗本人并不信佛,他在《贬萧瑀手诏》中说:“至于佛教,
非意所遵。”但是他却大力提倡佛教,优礼僧人。例如他为了剃度当时最有
名的僧人玄奘,在长安举行了空前盛大的仪式。据《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记载,剃度之日,由太常卿率太常寺的九部乐,万年县令和长安县令各率“县
内音声”,分乘一千五百多辆“音声车”,随在玄奘、诸寺僧众及文武百官
之后,作为仪仗,场面十分壮观。一路上乐声震天,沿街观众达数万人。到
达大慈恩寺后,在大殿佛像前演出了九部乐及大曲《破阵乐》还有百戏等。

当时除用世俗大曲在佛前供养外,不少寺院都培养了一批以奏乐歌舞为
业的僧众。他们主要演奏用大曲的曲调或形式编成的宣传佛经教义的“法乐”
与一部分称为“法曲”的世俗大曲。例如唐初长安的清禅寺,水陆庄园、府
库充溢,是长安所有寺院中最富的一个寺院。该寺就有二十个专学“鼓舞”
的“净人”。每逢节日,即在佛前演奏。由于该寺“声伎之最,高于俗里”
(唐道宣《续高僧传》),所以观看如云,热闹非凡。唐代著名高僧少康曾
经说过:佛经好比是苦口的良药,“郑卫之声”好比是蜜糖。要使人相信佛
经的教义,只有用蜜糖涂口,才能使人易于接受(《续高僧传》)。他的话,
可能说出了唐代“法乐”(包括“法曲”)何以特别兴盛的原因所在。

唐代佛前演奏大曲“供养”的具体情景,现在敦煌佛教壁画中还可见到。
例如敦煌220 窟,北壁初唐“东方药师净土变”中的歌舞图,即其典型的一
例(图58)。

图中两边是伴奏乐队,中间有四个女性舞者,分为两组,各在一个小圆
毯子上翩然起舞。伴奏乐队共28 人。右侧上席有筝、排箫、尺八、方响(十
六板)、筚篥、琵琶(形制特异:曲项、槽近圆形、五弦、五柱、手弹);
下席有笛(二人)、杖鼓(三人)、拍板、钹、一人似在歌唱。左侧上席有
拍板、筚篥、尺八、笙、竖箜篌、铜钹,一人情况不明;下席有拍板、贝、
鼓三种、笛、一人似在歌唱、一人情况不明。这个乐队,从其乐器来看,似
为清乐、西凉、龟兹的混合乐队。从乐人的服饰、形貌来看,除部分汉族乐
人外,不少是西域的乐人。中间的舞者,有两人上身赤裸,头戴宝石冠,头
发散开,下身穿宽大的长裙,双臂挽着飘带,在作大幅度的旋转动作。据《维
摩诘经讲经文》“萧笛弦管,螺钹铂铜,齐声而竟演官商,合韵而皆吟法曲,”
“紫云楼上排丝竹,皇国庭前舞《柘枝》”的话来看,此图在佛前表演的有
可能就是《柘枝》这类来自西域的大曲。

在唐初,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大曲创作最为突出主要有《破阵乐》、
《庆善乐》、《景云河清歌》与《鸟歌万岁乐》。《破阵乐》又名《秦王破
阵乐》或《七德舞》,它原是武德初年唐太宗军中创作的。其声调“粗和啴
发”(唐杜佑《通典》),描写了唐太宗四处征讨,建立唐帝国的功绩。白
居易《七德舞》诗说:“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舞时擂动大
鼓,“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确实能激昂志气,振奋精神。

开元天宝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繁荣,国势强盛;一方面朝廷纵情声色,
追求神仙,社会矛盾在酝酿、发展,所以大曲创作的思想内容也较为复杂。
有歌颂唐玄宗自潞州夜半入京,诛韦后,举兵夺取政权的《夜半乐》,有描
写唐玄宗游月宫见到仙女嫦娥的神话故事的《霓裳羽衣曲》;有《胡旋》、
《胡腾》等大量专供娱乐或脂香粉气、敌作媚态的作品,也有在一定程度上
对唐玄宗穷兵赎武不满的《伊州》,或描写沧州乐工何满子“愤懑”之情的
《何满子》等作品。

中唐以后,国势日渐衰微,地方藩镇割据日益严重。宫廷创作除《中和
乐》等少数作品外,其余如《定难乐》、《越古长年乐》、《继天诞圣乐》
等,几乎都是各地节度使命令当地“衙前乐”里的乐工创作的。在这个时期


的创作中,《南诏奉圣乐》和《葱岭西曲》是比较突出的作品。前者是南诏
王异牟寻(今云南白族)令人用南诏民间乐曲为素材创作的。此曲皮映了南
诏地区人民渴望“内附”,即归顺唐朝、实现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后者是
宣宗(847—859 年)时的创作。当时西域河、湟地区人民,不堪忍受吐蕃奴
隶主贵族的野蛮统治,在张议潮领导下举行起义。公元八五一年,唐宣宗正
式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公元八五七年,吐善将军尚延心以河湟二州降唐。
这首乐曲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表现了葱岭人民“乐河湟故地归唐”的愿望
(《玉海》引《志》)。

唐代大曲的艺术性,以清乐大曲为最高。唐大乐署规定,乐工学一曲清
乐大曲要六十天,而学习张文收作的“乐、或西凉、龟兹、疏勒、高昌与
安国、天竺等大曲,只要学三十天。大曲中的“法曲”,因为接近清乐的传
统,其艺术性也很高。

大曲的曲式,一般由“散序”、“歌”、“破”三部分组成。“散序”
是一种散板的引子,以器乐演奏为主。“歌”又称“中序”,一般以抒情的
慢板歌唱为主,并配有舞蹈。“破”以快速的舞曲为主,有时也配有歌唱。
这三部分各由若干“叠”(乐段)组成。一般“散序”中有一称为“靸”的
过渡段;在“歌”中则有“歌头”、“。。”、“正。。”;在“破”中又有“入
破”、“虚催”、“滚遍”、“实催”、“歇拍”、“煞滚”等区分。其内
部结构与节奏、速度变化,要比六朝时期的清乐大曲复杂得多。唐代大曲典
型曲式的实例有《霓裳羽衣曲》(介绍见后)等。但是也有大量作品,在曲
式上育各种变化,有的只有“歌”与“破”两部分,如《水调》、《胡渭州》
等等。而且不同乐曲各部分“叠”数也可多可少,如《伊州》歌三叠,“排
遍”二叠。各叠所配歌辞,有的全为五言诗,如《陆州》:有的则五言、七
言并用,如《伊州》歌的前二叠为七言诗,后三叠全为五言诗(《乐府诗集》)。
各叠曲调,有的是原曲重复;有的是换头重复;有的是同一曲调的变奏;有
的可能男换新调。如《武媚娘》的“歌”共四叠,一至三叠为同一曲调重复;
“破”共两叠,是另一曲调重复(《五弦谱》)。与《武媚娘》情况大致相
同的还有《胡渭州》,此曲“歌”为《胡渭州》调,“破”为《回纥》调(《太
平广记》引《广神异录》)。又如《秦王破阵乐》前后两叠,是换头重复。
《韦卿堂堂》共六叠,可能是同一曲调的变奏(均见《五弦谱》)。此外唐
代大曲各个乐段还大量使用了“重尾”的手法,即各段均有一个相同的叠句
构成尾声。

唐代大曲主要是用同一宫调贯穿到底,但也较普遍地使用了“犯调”(即
转调)的手法。早在隋代初年,音乐家万宝常就已提出“八十四调”的理论,
即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都可当作调首,每调可构成七种调式,共为分属十
二个宫的八十四种调式。但是除宫廷雅乐外,一般歌舞大曲实际运用的,最
多不过属于四个宫的二十八种调式。即“燕乐二十八调”或“俗乐二十八调。”
它与南北朝以来清乐大曲所用“清商三调”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
展。唐代大曲使用转调的乐曲有唐初武则天时期宫调转接角调的《剑器》大
曲。

唐代大曲的伴奏乐队形式多样。清乐乐队所用乐器主要有编钟、编磬、
琴、瑟、击琴、琵琶(阮)、箜篌、筑、筝、节鼓、笙、笛、萧、篪、埙等
十五种乐器。这些乐器里的击琴是南齐时创制的新乐器,其形状与琴相似,
但以管承弦,用竹片敲击发声,其他都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西凉乐队所用乐


器有编钟、编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曲项)、五弦琵琶、
笙、萧(排萧)、大筚篥、长笛(萧)、横笛、腰鼓、齐鼓、檐鼓、铜拔、
贝等十九种乐器。其中,卧箜篌的形制似瑟,七弦,用拨子弹奏。竖箜篌有
二十二根弦,竖抱于怀,其形制与希腊等地的竖琴(哈铺)相似,汉代已流
行于中原地区。琵琶即曲项琵琶。筚篥有大筚篥和竖小筚篥两种不同的形制,
是一种口上插有芦哨的管乐器。腰鼓是一种两头粗、中间细的鼓,用手拍击。
齐鼓状如漆桶,鼓面如麝脐。檐鼓状如小瓮。铜钹又名铜盘,以皮绳连接相
击发声,即今天的钹。贝即法螺,是一种吹乐器。这些乐器中,如琵琶、五
弦琵琶、大小筚篥、腰鼓、铜钹等都是龟兹乐队的特性乐器,它们组合起来
接近一个完整的龟兹乐队。钟、磬、弹筝、搊筝、笙、萧、长笛等又都是汉
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