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相信中国
在国际安全领域,布什总统提出一个颇为令人不安的想法,称北朝鲜、伊朗、伊拉克为“邪恶轴心”,相关的还有利比亚、叙利亚等,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这几者之间有何本质联系?美国的回答是:这些国家都支持了一个组织严密的大型恐怖组织,而稍有国际常识的人都会说:“这只是表面回答,一个借口而已。”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利益是全球性的。伊斯兰世界与美国在两个主要因素上形成矛盾,一个是因以色列问题,另一个是因中东的石油问题。在以色列问题上,更深的原因是犹太人在美国所掌握的强大金融力量和美国、欧洲的白人利益,这些在此难以详述。但对此,可以问两个问题以启示世人,一是为什么美国不把原子弹扔在德国而投在日本?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美、英不在1943年就开辟第二战场?对于第一个问题,你可能会说,那很简单,因为原子弹研制出来时,德国已经投降了,对此,我可以用第二个问题来解释,即美、英完全可以在1943年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却一直拖到1944年就是希望用德国的力量尽可能地消耗苏维埃俄国的力量,也就是说,美、英从那时已经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同样,它也完全可以将战争拖到原子弹研制成功后再运用到德国战场,之所以没有,那是因为日本人是黄种人,毕竟不是一个种族,盎格鲁?萨克逊人自南北战争后,就形成了“同种同文不动枪”的原则。而北朝鲜,这是美国第一次在没有胜利的情况下签署停战协定的地方,做为超级大国,冷战的胜利者,面对这样一块冷战遗产,他怎么会甘心?
同时,纵观美国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政策思想,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文明终结论、美国的NMD计划、“中国威胁论”等,不难看出,美国一直在寻找“打击对手,领导世界”的新思想指导,以求名正言顺。冷战结束得有些突然,自由世界的思想还一时没有准备,以至“敌人”这个概念有些模糊不清。但利益全球化的美国,总会有与其利益相冲突者,这就非常需要道义与思想理论的支持。布什的“邪恶轴心”很明显是引申了“二战时德、意、日轴心国”这一概念,使人感觉,这几个国家有法西斯倾向,只是没有法西斯德国那样的力量,因而才采取恐怖主义作为手段,力图引起世界的共鸣。只是,这一提法似乎有些幼稚,并有借题发挥之嫌,所以布什这种提法一出笼,立刻引来各种议论。一时连英国外交大臣都认为那不过是因为美国议会选举即将到来,之所以这样做是为布什所在的政党赢取选票之举;而欧洲对外政策委员会主席干脆称之为“美帝国主义”的提法;法国外长认为布什头脑简单;德国报纸评论其为美国孤立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体现。这些仅是在欧洲的反应,世界各地还有很多类似的反应,仅此可见,布什本人的国际政治功底还不够深厚,美国的帝国之心昭然若揭,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北朝鲜,这个地方不仅有冷战最后的“柏林墙”之称,如今又入选“邪恶轴心”,可谓多事之地又逢多事之人,但这仅仅是北朝鲜这一个半岛上的事吗?这里的“柏林墙”会是最后的吗?
法国人诺查丹玛斯曾在《诸世纪》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使安格鲁亚王复活
恐怖大王将从天而降
届时前后玛尔斯将统治世界
说是为了让人们获得幸福生活
在预言中这一段话指的是21世纪之初这一段时间。如果你相信预言的话,那么显然明白,其中的“安格鲁亚王”应该指的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联盟,那么“恐怖大王将从天而降”显然就是指“9?11”事件。第三句应该是指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对世界的影响力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统治;第四句则是美国人推行全球战略需要凭借一种思想理论,显然就是指美国式的民主、自由思想。但疑问就是,为什么安格鲁亚王的复活需要恐怖大王的从天而降呢?
如果你深谙政治谋略手段的内幕的话,那么你会不难理解。
诺查丹玛斯的预言(2)
早在人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回顾分析的时候,军事学家和历史学家就有一个疑问,既然美国知道和日本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并且美国的军事情报机构也早就开始对日本进行监视,美国为什么没有发现日本联合舰队那么庞大的远征行动呢?
其实,在现实的政治中,许多政治家都相信:这是美国有意促成的袭击。只是因为这是一种近似卑鄙的促使美国参战的手段,美国的档案恐怕永远也不会证实这一点,因而没人明言。但对这种情况的分析表明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它的真实性。
早在美国建国之初,美国的一些思想家就奉行理想主义的国际政治思想,想让美国脱离“肮脏的欧洲政治”,因为美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两侧分别是太平洋和大西洋,美国的南北邻国又都是盟友或柔弱的国家;美国及美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资源;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比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更为开放、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美国的移民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很多是优秀的人才。因而,美国许多人更希望拥有一个长久和平的社会环境,以求过一种安定、富裕的生活。希望美国在制定国家对外政策的时候远离其他任何的国际政治纷争,保持一种强盛的中立,也就是孤立主义思想。
在美国,这种孤立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它一直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每当美国的政治家们看到世界的形势有利于美国的时候,就需要想种种办法来引导美国公众支持政府的参战行为。如美国希望将西班牙的势力驱逐出美洲大陆的时候,就开始制造一些借口,利用舆论大规模地宣传“缅因号”给美国人所带来的痛苦,以激起美国人的愤怒和爱国心,同样的手法也用于美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
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还没有散去,那种战场上血肉横飞的现实及巨大的伤亡数字还历历在目,因而要想再一次使美国参加那种残酷的战争时,就不是简单地寻找一些挑衅事件进行渲染就行的了。另一方面,美国的政治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面对欧洲精疲力尽的交战双方,美国站在哪一边,上帝就会站在哪一边。战后的世界形势也很清楚,传统的欧洲强国已经衰落了,在亚洲,要么美国默许日本成为亚洲的领导者,要么将其一举击败,恢复欧洲人对亚洲的支配权;在欧洲,如果德国取胜,美国就将面对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绝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美国借以一举称霸的绝好时机,美国已经击败了西班牙,也已经参与了第一次欧洲战争,目的就是成为世界的领导者,现在,离这目标只有一步之遥,怎么可能放弃?况且,每一个政治家都知道,即使美国放弃,战胜的德国和日本也不会就此止步,国际政治的原则就是有利益就有竞争。
现在,美国需要的仅仅是一个能足以激起人们愤怒的理由——那就是日本人的卑鄙行径和太平洋舰队沉重的损失,而做到这一切很简单,只需要将日本袭击的消息故意延误一小时就行了。美国并不担心太平洋舰队的损失会使美国受到真正的威胁,美国对日本能够将战争推进到哪里有充分了解,并且对美国的战争潜力深信不疑。而在战后,美国将在亚洲、印度洋和欧洲的巨大利益中拥有大比例的份额,这远远大于战争的损失。
同样,冷战结束后,美国需要占领前苏联势力退潮后留下的战略真空地区,拾取海滩上漂亮的贝壳,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全面调整、部署美国的全球力量,以真正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这是美国真正成为世界唯一的统治者的时候。
然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进军的号角。
“9?11”事件,通过现代通信手段,几个小时内全世界就都看到了那充满烈火、浓烟的画面,几乎同时全世界都处在震惊之中。不久,本?拉登的名字充斥在世界各大报纸之上,紧接着就是阿富汗战争的爆发,之后倒霉的萨达姆完全被美国的坦克从伊拉克的政治舞台上删除了。自“9?11”事件到第二次海湾战争,前后不过几年,美国就在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每隔一个国家打下了一根桩,如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和以色列等。此时美国完全控制了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地中海的世界腹地。这一切,似乎并不是即兴之作,而更像出自一个统一的战略。
就在2003年7月,美国向媒体公布了一份所谓对“9?11”事件的最终调查报告,长达800多页,中间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删除、涂黑了许多部分。最终的原因仍归结为各个情报机构的官僚作风了事。
美利坚大学法律教授赫尔曼?施瓦茨说:“这实际上就像是软专制,有强大的秘密警察队伍,却经常发生违法案件;实行新闻自由,却不断对它施加压力;政府认识到自己不能成为专制或独裁政府,但是却想压制反对意见。美国从‘9?11’事件中得到的教训是:今天国家特征的最基本内容是政治性的,不是法律性的。它必须由政治而不是法院来界定。当涉及到国家政治与价值观时,美国人献身自由的决心仍然很坚定。”②
其实,在人类历史中,政府总是处于国家权力的核心,只要是在这种体制之中,法律就不可能完全公正,而政府的操作也不可能完全公开;同时,人类社会中只要存在竞争就永远存在黑、白两种手段,因为这就是人性——人生来就有两只手,一只手白、一只手黑。这种不惜牺牲本国人民生命,以换取一个行动借口的事件不在少数。
正如李切列红衣主教所说的:“国家没有原则,只有利益。”
利奥。施特劳斯与遏制思想(1)
遏制战略不同于大国间的制衡战略,它是居于霸主地位的帝国为防止其他挑战者而形成的一种预防战略。历史表明,没有任何大帝国不会受到挑战,而能保持大帝国地位的和平手段就是遏制。有时这种战略表现得更像是对弈双方的攻守较量,如冷战时期美国对前苏联的遏制战略。
在冷战中,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作用,双方不得不在政治上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角逐。此时,遏制战略就是最好的选择了。对美国而言,其实力相对处于优势,它的目标也就是尽力将前苏联的势力遏制在欧亚大陆。美国依靠北约、日本、巴格达条约等一系列实战组织、政治条约和经济纽带编制了一张遏制前苏联的巨网。最终,这张网有了丰厚的收获。
在这里之所以要提起美国的遏制思想是因为美国在将来一段时间里仍然会是世界的主导者,它的遏制思想不是仅仅针对前苏联,而是针对任何可能的挑战者的。在未来几十年内,无论中国奉行什么样的政策,只要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充满生机的国家就必然被美国视为潜在的挑战者。也就是说,中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美国的遏制思想主导的各种政策。值得说明的是,美国的遏制思想在冷战结束后已经变成一种帝国国策——这是任何大帝国都可能采取的政策,它必须认真对待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潜在威胁,不仅是中国,包括日本、俄罗斯、法德轴心、印度、阿拉伯集团,甚至巴西,如果说冷战中美国有明确的对手来施以遏制之手的话,那么现代和将来20~30年内美国将没有特别明显的对手,这也等于说上述国家都有可能是美国潜在的对手。
美国在建国仅30年后就发表了门罗宣言,这意味着美国已经可以正面对抗当时的欧洲强国,与其平起平坐。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美国没有像其他大国那样需要正面挑战其他霸主国家才赢得尊重,而是下了两次高额回报的赌注(即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自身就是赢得赌注最好的筹码。但美国其实一直徘徊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之间,即孤立主义思想和遏制思想。民间多倾向于幼稚的孤立主义思想,而政治家们则选择现实的遏制思想。
利奥?施特劳斯这个犹太人是美国遏制思想的一代宗师。利奥?施特劳斯生于德国,经历了魏玛共和国和希特勒政权的德国纳粹化过程,因而他得出结论:“民主价值观必须通过斗争来争取,道德上的相对主义使人堕落并将渐渐使其被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所控制。”
利奥?施特劳斯逃出德国时带着他对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的研究手稿,他把他的研究成果用蜡帆布包裹起来,以防船只被击沉的时候他的思想成为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