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相信中国





暮Q竺骋状笤夹似鹩诠?世纪初。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的商船曾由巴士拉与希拉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同样,他们在回去之后也对中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进行了叙述,其中某些情节成为《阿拉伯之夜》的素材。
  中国的造纸术也是由阿拉伯人传递给世界的。那是因为一场唐帝国和阿拉伯人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唐帝国失败,许多人成了俘虏,而正是这些俘虏将中国的造纸术传给了阿拉伯人。这场战争之后不久,外部世界(中国以外的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旅程和王国》就明确记载道“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此后阿拉伯世界的中心——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
  后来中国的丝绸也传到了阿拉伯人那里,从此欧洲人就不再跋山涉水从中国进口丝绸,而是从更近的中东进口,中国的丝绸贸易由此开始衰落,中国不再独占丝绸的垄断地位。
  文明的形成是人类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正如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时刻存在一样,历史就是在这种不间断的冲突与融合中编织的艺术品。
  阿拉伯文明的成就也是一个征战与和平融合的果实。阿拉伯文明不是阿拉伯人自己的,而是曾经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曾经征服过这片土地上的和曾经影响过这片土地的所有人的共同成绩,无论他们曾经或现在在世界的什么地方。
  今天的伊拉克是世界的焦点,在八千年前这里也是世界的焦点。现代伊拉克人实际上是贝都因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后代,其中以贝都因人为主——他们是古老的游牧民族。而从文明的角度来讲,伊拉克人又是闪米特人和波斯人的后裔。闪米特人信奉的是多神教,波斯人则属于印欧语系,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中的琐罗亚斯德教派,两者几乎是对立的。伊拉克这片土地是世界文明的对流之地,因而这里也汇聚着众多的文明创造者的后裔。现在,伊拉克有2300万人,从宗教上看,其中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占56%,逊尼派占33%;从人种上看,阿拉伯人占四分之三,库尔德人占五分之一,还有一些很少的迦勒底人、亚述人、叙利亚人、亚美尼亚人等。
  伊拉克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换言之就是容易被利用的地方。伊斯兰教分为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教派,也就是说只要有外部势力想插手中东的时候,这里就有很好的矛盾在等待利用——在国际关系中,矛盾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很好地利用矛盾也就意味着可以事半功倍。当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后,很快,伊拉克的18个省中就有15个省不受萨达姆的控制了,什叶派当然不会放过重掌权力的机会,结果又是一个悲剧式的谢幕,在纳杰夫和卡尔巴拉这些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徒的圣地,人们开始攻击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人,但人们又很快发现,美国人并不打算推翻萨达姆,而只是要教训他一下,显然,萨达姆等来了血腥报复的机会,大批的什叶派人士又被杀死。


阿拉伯人:文明冲突中的盟友(3)


  从1891年开始,萨迈拉的一个伊玛目禁止信徒吸烟(当时,伊朗国王并没有谴责一家英国公司对烟草的垄断),逐渐引发了伊拉克人对英国人的愤怒,在1920年爆发了反对英国人的起义。英国人使用惯用的伎俩,一边镇压一边许诺一边扶植亲英势力。如提高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的地位(起义者多是什叶派),维护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统治地位,并许诺允许麦加的谢里夫重建一个真正的阿拉伯帝国,但显然那是一个骗局。
  老谋深算的英国人和法国人在1961年达成一个秘密协议——《塞克斯?批科协议》,这是一个典型的分赃协议,即从加沙地带到基尔库克这片地方将属于英国,黎巴嫩、叙利亚将属于法国。法国则用摩苏尔换取法国石油公司参股英国人控制的伊拉克石油公司,共享石油利益。
  1932年10月3日,伊拉克获得独立,但英国人仍享有宗主国地位。欧洲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主导着世界的政治,一个失落的中东文明故国,在现代工业面前毫无实力可言,这也就意味着伊拉克的独立之路注定要举步维艰。当二战爆发后,伊拉克人自然清楚这是一个渔翁得利的好机会,不幸的是,他们又一次押错了赌注。伊拉克人希望德国人能赶走英国人,这和埃及的想法没什么本质区别,埃及人对谁来到他们的国土上不感兴趣,因为这对他们来说都一样,都是主人。1941年4月,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
  伊拉克这片土地上就是这样,石油、古老文明、宗教、民族分割、政治利益等导致一个接一个的纷争出现,一批人死去另一批人紧接着死去,政变、革命从来没有停止过,来自外国的阴谋与来自本国的争夺此起彼伏。
  直到1958年7月14日巴格达的电台里响起《马赛曲》,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将军领导的政变组织——“自由军官委员会”采取行动,推翻了费萨尔国王和阿卜杜拉。次年,伊拉克退出了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巴格达条约,重新回到真主的怀抱。但在冷战的气氛中,卡西姆也不可避免地要在东西方之间做出一个选择,其实无论他选择谁做朋友,另一方必然不高兴,也就必然为他设计一些危险的剧情。1959年10月,他躲过了一次暗杀,但没有躲过4年后的又一次攻击。萨达姆是1959年刺杀卡西姆的成员之一,他也成功地获得了卡西姆的国家。
  他和他的复兴党终于在1968年成功了。
  尼布甲尼撒和萨拉丁都是阿拉伯人的英雄,他们都是后人可以祈求的神灵,都是从古巴比伦神塔上走下来指导后来统治者的先贤——尼布甲尼撒开创了一个伟大的帝国,萨拉丁在1187年从十字军手中夺回了耶路撒冷,而他的梦想就是统一阿拉伯世界,这也是萨达姆的伟大梦想,可惜,结果都是否定的,并且,萨达姆两次败于“新十字军”。


其他朋友


  关于俄罗斯前面已经讨论了很多,这里无需再多赘言:它的双头鹰战略连俄罗斯人自己都不甚清楚,它的重点究竟在那里?
  欧洲人不认同它,更不相信它;亚洲人更无从谈起认同,而且多数时候深受其害。结果只能这样,俄罗斯人企图左右逢源,利用亚洲和欧洲,而欧洲和亚洲也在利用俄罗斯制衡美国、或者相互制衡,这是一个标准的互相利用、尔虞我诈的游戏。
  巴西呢?是不是我们的新伙伴?
  巴西是一个新兴势力,由于过去它一直相对默默无闻,因而国际社会大多对它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还充满疑问,对这个国际社会的新伙伴大多数国家仍然采取的是同一态度:有待观察。
  巴西如果能形成气候,即成为一个新经济中心,那么它对国际政治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在美洲大陆——美国的后院制造分离主义,从而从背后牵制了美国。从这一角度来说,恐怕只有美国会感到不愉快,而其它大国都会很期待看到这一幕。另外巴西的崛起也意味着拉丁文明的复兴,这会明显分离基督教世界,会形成基督教的三大派系,即斯拉夫—东正教、盎格鲁—基督教和拉丁—基督教,在欧洲也许还会逐渐形成以法德为中心的日耳曼—基督教派系。
  无论如何,巴西的崛起都会造成南北美洲的分离,美国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支持者,多了一个强有力的反对者。
  再就是东盟了,这是我们身边仅次于日本、印度、俄罗斯、中东阿拉伯集团的第五大集团,并且这里的经济自战后一直欣欣向荣,并且占有战略要地,但整个东盟显然还很缺乏凝聚力,它们的组织还是较为松散,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团结的优势。
  凡是中国人都会清楚地记得1998年发生在印尼的那场灾难——针对华人的灾难。为什么在印尼华人总是得到印尼人暴力的“偏爱”?有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诸多原因,其中有一条是印尼背后有美国人——印尼地处亚太战略要地,美国人不会指责印尼的暴力,因而印尼有恃无恐。美国希望看到中印之间关系恶化。
  在东亚的历史上,由于青藏高原的阻隔,整个东亚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而中国在较长的时间里成为东亚唯一的大帝国。这个帝国的威胁主要是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而广阔的南洋一直被视为一片蛮荒之地,既没有威胁力也没有什么价值。只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造船技术的发展和远洋贸易的需求才对南洋有所了解和来往,但一直局限于民间的交流,从政治角度来看待南洋的只有郑和的几次远洋航行,但也只是出于明朝一代皇帝的心愿——宣扬大明帝国的威望,而从来没有上升到国家政治的地位,更没有认识到它对国家有什么利益。而在皇帝死后,明朝也就放弃了劳民伤财的远洋行动,并进而采取了海禁政策,使明清两代帝国在西面地理上受阻于喜马拉雅山脉和沙漠,东面受阻于人为的政治,因而也就不得不等待西方的坚船利炮来重新打开这扇门。这也使得中国对东南亚的影响力很有限,甚至不如印度和伊斯兰世界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西方的殖民史和冷战的大国角逐促成了东盟的成立。东南亚都是小国,政治势力微弱,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上升为世界政治势力中的一员。
  如果你喜欢看地图你就会发现,与其说中国是亚洲的中心还不如说中国是被四大政治板块包围着:北方是俄罗斯;东方是日美构筑的同盟;南面是东南亚联盟;西面是伊斯兰世界。更为现实的是,在这四大板块中,只有很小的区域可以称之为是中国的盟友:巴基斯坦、北朝鲜及缅甸和泰国。
  在历史上,印度对东南亚的影响实际上要大于中国,尤其是宗教和贸易方面,甚至伊斯兰文明对东南亚的影响也大于中国的影响,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都是伊斯兰国家。
  在中国周边的四大板块之外就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庞大联盟及欧洲,还有目前处于边缘状态的南美洲和非洲。对中国而言,最好的状态是中国和四大板块都处于同盟的状态;最不利的状态就是和这四大板块均处于敌对状态。如在冷战时期就出现过这种状态,即中国与前苏联反目成仇的一刻,使本来就只有北方是最安全的边界变成了随时可能烽火连绵的状态。这时中国只有重修与美国的关系来制衡前苏联的威胁——即远交近攻,首先取得尼克松访华的外交成功,之后即采取严厉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争。尽管从表面上看,中国此时是最为孤立的一刻,但从深层来说,中国一方面重塑了中国的国威,一方面又借助最强有力的外部势力一举打破了这种四面楚歌的不利局面,从而逐渐打开了和日本、欧洲及东南亚的大门。
  事实上,中国与周边四大政治板块都处于最好或最坏的时候较为罕见——只有在中国非常贫弱的时候才会有最坏的情况出现;而最好的时候则更为罕见,也只有在中国成为最富强的一刻才有可能,并且往往非常短暂,如在盛唐时期和清康乾盛世时期。
  通常是中国与其中的两者为睦邻关系或正常国家关系而与另外两者或一者处于敌对或竞争关系。在历史的大部分时期都是这样。在此时,结为同盟或者保持正常关系的板块就成为战略后方,如在二战时,中国就与印度和前苏联成为同盟而共同防御日本的进攻,如驼峰航线和通过新疆与前苏联的互相联系与支援等。
  同样,中国现在是处于与四大板块均相对正常的时期,但却共同处在盎格鲁?萨克逊联盟赢得冷战而开始构筑新的世界格局的时刻,这和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以来多次改变一样,又将出现一个新体系,不妨暂且称之为“新华盛顿体系”吧。华盛顿成为世界新的领袖。而这时,又是中国重新崛起的时候,自然,中国需要周围的四大板块成为中国的战略后方。
  在2003年10月,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实际上既是一个互不侵犯条约也是一个开展合作的条约。紧接着中国和东盟达成了尽快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协议。从经济到安全领域,中国正在加紧确保在东南亚的主导权。


炉边谈话(1)


  ●大外交:世界需要均势
  亚洲的一体化问题实际上是21世纪最大的历史悬念,因为美国及其盎格鲁?萨克逊联盟早在大英帝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历时数百年,已经十分成熟;欧洲自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就一直锤炼在战火中,殖民时代和工业时代聚敛了足够的财富,社会和民族既保持了各自的特性也促成了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