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江湖





┤倏裁床挥媒鹑谘苌坊蚱渌鹑诠ぞ呷ザ猿逯と缦漳兀刻桌呗越灰子胧谐〔幌喔桑蛔⊥徊吩诓煌谐〉牟罴郏缦占。獠皇俏茸慌獾氖旅矗?br />     更关键的是,从那时起,他发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国机会”。他曾在2002年作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中国市场的原始、混乱,甚至乌烟瘴气已经走到了末路,市场会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正常。这种变化的过程主要有两条发展主线,第一条变化线路会有创新的金融产品引进,包括结构性的产品、金融衍生品、资产证券化之后的债券重新包装等。而另外一条变化的线路,则是交易机制会更加市场化与西方化。新产品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和一些创新产品出现,将伴随着其非常复杂怪异的赢利模式和交易策略,而新兴的中国市场又太投机,也太缺少专业人士,还有原始遗留问题诸如“黑帮文化”等,市场效率相对较低,并产生定价上的偏差,而市场效率低意味着套利机会多,套利机会多意味着套利收益会高。同样的投资理念,在西方成熟市场运用,其套利收益就要低一些,在国内则要高一些。这就是刘宏发现的“中国机会”。
    经过2002年全年的筹备,2003年8月,一个由金融工程师和IT程序员群体构成的核心团队组建而成的上海博弘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诞生了,开始了本土套利对冲基金之路。博弘投资由此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市场中性套利基金管理公司,同时也是国内首家完全依靠数量化交易模型和程序化自动交易进行证券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





    正文 私募人物二 刘宏:中性投资尝螃蟹者(4)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24:15 本章字数:1616


    博弘投资的第一只套利基金BEAF自2005年2月上证ETF①指数推出后开始运作。从那时起,刘宏管理的私募基金就开始每年利用各种指数基金和一揽子股票进行交易,第一年就在上证ETF指数下跌20%的情况下获得47。7%的赢利。这只基金为他们创下不少辉煌,在深圳100ETF上市的第一天,他们用程序化交易系统进行套利交易,在2个小时内获利40%以上。公司资金管理规模最大时达到7。8亿元人民币。2005年、2006年、2007年3年收益分别达到48%、55%与28%,这些数字的绝对值相对2006年、2007年的两个牛市似乎并不令人兴奋,但就他们的投资业绩对应的Beta系数(Beta系数用来表征收益与市场的相关性)几乎为零而言,可以说十分不易。
    可以说直到这时,刘宏才终于把他在20世纪80年代所接触到的“对冲风险”的理想,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投入的程序交易系统融为一体,实现了从“猫”向“壁虎”的蜕变。
    此时,他对“另类中国投资机会”的把握也越来越清晰。他的投资方式采用的是市场中性策略,其实就是建立的投资组合要能规避市场涨跌风险,依靠建立数学模型来获取利润的投资模式。换而言之,就是尽量降低投资组合与市场涨跌的相关性,使投资收益独立于市场的波动。而取得收益的关键,就是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品种,两个市场之间,根据两种可能出现偏差的价格,在偏差价格中间套利。
    相比起炒股时的“惊心动魄”,如今管理着套利基金的刘宏更像一个深居简出的学者。由于博弘投资采取的是课题管理制度,他就带着他的研究团队做以赚钱为导向的研究,推算着各种数学模型,“这正是我当年理想中的研究生涯”。
    目前,尽管国外市场品种丰富,但西方人大多是将其安排在金融业务资源整合中,真正埋头做研究的都是亚洲人,比如中国人、印度人,这也奠定了刘宏将这个事业做好的决心。
    2008年3月底,公司第一只阳光私募产品“壁虎一号”推出,募集资金7300多万元,自此正式走入阳光私募领域。同时,刘宏想到了做离岸基金。国内市场没有对冲工具,国外有,国内市场没有做空机制,国外有,立足中国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带来的无限机会,同时利用成熟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丰富产品,将有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
    2008年8月博弘正式推出离岸海外基金,发行规模1亿美元左右,实现了其私募基金出海的第一步。而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对冲基金行业,对于本土私募基金公司而言,应该是一种比较前瞻性的尝试。刘宏透露出这只离岸基金未来的发展方向,先是成为HFA成员,再成为AIMA成员(HFA、AIMA均为伦敦知名基金协会),最后像西蒙斯等一流对冲基金那样,将自己盘子里的资产优质化。这只离岸基金主要还是以中国市场以及大中华地区的标的为主要交易对象,以买低卖高的套利交易和统计意义上赢利概率高的统计套利交易为主要交易手段。中国这一新兴市场,为他们提供了不少机会,这一定位,在国际市场上也颇具吸引力。
    截至2008年年底,内地管理团队在境外发展私募基金的,约有10余家,但主要是做多/做空股票以及PE投资①,以数量化和市场中性对冲为特色的还几乎没有,显然,博弘的套利型对冲基金出海尝试再次走到了行业前列。
    同派私募
    就中性投资而言,具有相似风格的是上海博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徐大成。在近几年的中国市场上,出现了与中性投资有关的波涛的《系统交易方法》等3本书和范·撒普的《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其中系统交易方面的理念、原则和概念,对建立在中性投资理论基础上的市场波动特征的把握,让一些操盘手型的私募如获至宝。
    就离岸基金而言,同样走在出海前列的还有柏坊资产、景林资产等。
    就股评风格而言,相似的私募有润天华创赵笑云、创世纪资产叶荣添、山东智博周贵银等。





    正文 点评:睁开市场的眼睛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24:19 本章字数:836


    点评:睁开市场的眼睛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证券市场才刚刚开始萌芽。1984年的“小飞乐”,是诞生在新中国的第一只股票。私募还处在蒙昧的状态。这个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因着各自不同的缘由,接触到证券,他们中不少人,此后成为私募的中坚力量。
    随着沿海城市的开放,很多人开始涌向正在兴起的“鹏城”深圳,后来这些人都成为深圳第一批私募的雏形。其中包括清华团体…刘迅的“新同方系”,背井离乡的李驰等人。而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早在内地证券交易所成立前几年,就已经接触香港股市,是为港股熟客。不过,另一路“民间股神”派系也悄然抬头,代表人物有林园、女私募李雅非等,但他们投机色彩偏浓,路线颇有些剑走偏锋。
    那时候,已经可以从上海与深圳初期的股票发行情况看出这两个地方交易文化根本上的差别。深圳自改革开放后,受香港的金融市场发展影响较深,甚至有人断言自1978年起到1993年,深圳资本市场领跑上海15年。而此后,上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远远超过深圳,由此才正式展开圈内所谓的“土洋之争”。不过,深圳的市场化优势未减,这体现在之后阳光私募的“深圳模式”与“上海模式”的差异上。
    在这个时期涌现而且至今仍生存着的私募,堪称中国证券历史上存活最久的私募代表,他们的经验与启示注定也是最经典与最传奇的。不管是从迈克·吴还是刘宏身上,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视野较为国际化,且都不太喜欢走阳光私募道路。刘宏甚至激进地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阳光信托也是不合法的,就好像自己用1 000万元作抵押,借了1亿元作高利贷,有违投资理念。他们都喜爱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投资理念,我们从迈克·吴身上看到了欧奈尔的踪影,从刘宏身上找到了中性投资大师西蒙斯的痕迹。
    这个时期的投资风格难以定性,只是在这个历史时期,那些开化较早的投资者,获得了世人瞩目的先机,且这个先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看来都是一种难以取代的优势。





    正文 沪深双市逆境格局初成(1)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24:21 本章字数:851


    第二章1990~1995年疯狂时代
    平静的表面下,一场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新生代银行家们出现了,他们在商业学校里接受了教育,把获取净利作为思考的所在。
    …'美'乔治·索罗斯,《金融炼金术》
    一切资本力量已悄然酝酿,老牌私募已经在此时建造起自己的王国,并利用一些中国特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赚钱模式。当然,一切故事都从沪深两个交易所成立开始。
    迄今仍可以看到,上海着名的外白渡桥东北方向正对着一栋始建于160年前的欧式写字楼…黄浦路15号。正门墙壁上铜牌罗列,当然,最能显示其历史价值的无疑还是中间那块牌子…上书“原礼查饭店(建于184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原址”。
    门上的漆色已显斑驳,昭示着其不同凡响的历史。迈步而入,一面开市铜锣静静地悬挂在那里,不禁把人们的记忆带回20年前。1990年,中国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大幕。
    人们翘首以待…这场万众瞩目的好戏将由谁来登台?而谁又将是这台好戏的主角?
    沪深双市逆境格局初成
    1990年12月19日,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当”一声敲锣开市,新中国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告成立。
    开业之初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30种证券上市,其中国债5种、企业债券8种、金融债券9种、公司股票8种。当时,全上海证券经营机构25家,柜台交易点50多个,然而,可作为会员的证券公司却只有3家:万国、申银和海通,用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一书中的话来说,“就这么‘三把蔬菜’、‘六块肉’,尉文渊硬是把它炒成了一桌菜”。
    上海证券交易所能够顺利开张,自然离不开管理层的关照。当时的时代背景十分微妙,中国在经历了1988年“物价闯关”失利①以及1989年的经济低迷后,原先强大的通货膨胀势头一下子猛降下来,如何有新生的力量作为撬动的支点,成为举国上下关心的问题。一切富含生命力的资本都在暗潮涌动。





    正文 沪深双市逆境格局初成(2)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3…26 10:24:23 本章字数:893


    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上海既没占上改革先机…承包、租赁、金融、用工制度等改革多先在重庆、武汉、沈阳、广东试点,开放也轮不到上海,而是选择了深圳、温州等沿海城市。美国兰德公司的专家当时就说,中国的经济中心已出现南移的趋势,广东将取代上海。
    这一年,一个人物出现了,他在很长的岁月中,都刷亮了上海人的眼睛…原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朱镕基于1988年就任上海市市长。
    朱镕基到任后就发现这里根本没有钱,虽然他动员了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总经济师等一干人马去北京要“干货”…资金,但跑断了腿也只有几千万元贷款额度,显然入不敷出。此时,朱镕基便意识到,与其向上面要鱼,不如自己养鱼。这个念头日益明晰与强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干部王华庆回忆说:1989年12月2日,当时朱镕基身兼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两职,在康平路市委小礼堂召开金融改革会议,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也从北京赶来参加。朱镕基说,他来上海之后,一直在抓财政,但收效不大。他认为要调整部署,从金融改革抓起,建立证券交易所和引进外资银行。
    在这次会议上,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三人小组成立,由时任上海交通银行董事长李祥瑞、时任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龚浩成,以及时任上海体改办主任贺镐圣组成。
    然而,会上有些干部还在为会不会在上海滩培养起一代资产阶级而忧虑,所以这个事情又仿佛悄然无声了。
    不过,这件事很快就有了新的进展。1990年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上海宣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十大政策,其中之一就是决定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趁机加快步伐。仅在1990年,上海就开了两场证券市场的国际研讨会:一场是1990年5月,与北京合搞了发展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一场是在10月中旬,发展上海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召开。这次研讨会的规模更大,会议邀请到了美国国际集团公司董事长格林伯格、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威廉·西蒙、美国前国防部部长温伯格等,当时赠予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