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时,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各绿洲上出现了许多小王国,这些王国依托着从帕米尔东面的各山脉融化的雪水滋润的绿洲,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其中,地处罗布泊畔的神秘的楼兰王国就是其中的一个。
楼兰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记述,楼兰王国在汉初为月氏王廷所控制,到了公元前2世纪(大约在公元前117年~公元前176年),月氏王为匈奴击破西迁,楼兰又为匈奴统辖。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一封信,信上提到楼兰这时为匈奴人所征服。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为巩固对西域的控制,于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自敦煌设亭障至盐水,并先后设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在西域开辟屯田。罗布泊北岸发现的烽燧遗址、汉简及屯垦遗迹等即西汉以来的遗存。西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汉大将军 霍光 遣傅介子刺杀楼兰王,将楼兰国易名鄯善。楼兰国虽已消失,但楼兰城继续存在。魏晋时期,楼兰曾是中原王朝西域长史的治所,该设置一直到十六国前凉时期。约在4世纪中叶,楼兰城神秘废弃,以后漫成一片茫茫沙海。
“楼兰”一名在西汉通西域之前至西汉元凤四年指楼兰国。元凤四年楼兰国易名为鄯善后,东汉至前凉时的“楼兰”则是指楼兰城。对于楼兰城名称的来源和“楼兰”一称起源问题,学术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同意《水经注》提出的城名来源于国名;第二种意见认为,卢文“Kroraina”是迁移到此地居住的人们带来的,是表示“土地”的词,原名产生于遥远的印度。而这些“迁移到此地居住的人们”,则始于2世纪末叶(公元175年以后),卢文亦随之传入。但“楼兰”一称西汉之前就已存在,因而“楼兰”一称不可能源于卢文Kroraina。它应是当地土著民族起的名称。第三种意见以冯承钧为代表。他认为罗布泊古称牢兰海,可见国与湖名同一称呼。由于牢兰海是该区最大的集水中心,其南北两岸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门户,因而牢兰海在周边民族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因而国本湖名顺理成章。
第一部分 茫茫沙海中的神秘遗址第4节 历史的幻影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代早期丝绸之路,曾有过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西行,经罗布泊西北岸至楼兰南下,再沿丝路南道西行;另一条经楼兰后,西行至焉耆,沿丝路北道前行。楼兰扼守南北两道之咽喉,汉使、商旅的频繁往返,都要路经楼兰。当年的楼兰,驼铃悠悠,商贾不绝,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到了公元330年前后,这里城郭巍然,而人烟断绝。一种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枯竭,屯田生产无法进行。没有了水源的楼兰,居民的生计也难以为继,楼兰人纷纷离开故土。
公元400年,高僧 法显 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惟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五百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根据楼兰出土的分别距今约四千年和约二千年的墓葬,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四千年左右的一段时期,这里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其后的二千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留痕,史书中没有半点墨迹。晋代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种。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若干世纪,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
在西方的古典著述中,我们同样也能够找到楼兰的记载。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将楼兰称作Khauranai。这个名称来自活跃于丝绸之路的粟特商人,楼兰出土卢文书常见Kroraina一词,粟特商人及汉代史家所谓的“楼兰”都是来自这个楼兰语的地名。这个名称属于楼兰土著居民讲的原始吐火罗语方言,确切含义却已经无从查考了。
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城出现的年代和性质,成为近百年来史学界争论的主要问题。根据碳十四年代数据,并结合《史记》、《汉书》所指楼兰国等情况,多数学者认为楼兰城出现于两汉之际,其繁荣在魏晋前凉时期,这时楼兰城的性质是西域长史治所。
第二部分 一百年的传奇第5节 一百年的传奇
一百多年前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当时可谓震惊了世界。从此,新疆的罗布荒漠变得不平静起来,众多的中外探险队都想把足迹伸进楼兰城和罗布泊。
亨廷顿,是美国的探险家,他在美国地理学会联合会的资助下,于1905年到达了罗布泊地区进行了约一年的考察,研究的课题是气候与文明。他发现了昆仑山中的恰哈古城,考察了和阗绿洲的变迁。他还是第一个发现楼兰王国时期墓葬的人。他主要从自然地理天气变化的角度考察了罗布泊,提出了罗布泊是“盈亏湖”的理论。他认为“二千年以前湖泊面积极大,占据古代和现代的地区,然后它收缩,占据仅仅中国地图指示的地方。在中世纪它又扩张,目前它收缩,占有现在的位置。”亨廷顿通过他对废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罗布荒漠中许多古代遗址的考察,提出了气候变干说,认为这些遗址被废弃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变干了。亨廷顿在这一带没有进行考古发掘,但他提出的气候变干说,引起了对塔里木盆地大量遗址废弃原因的长期争论。当时,人们称塔里木为“亚洲的心脏”,他则将河流比做中亚的脉搏,并预言塔里木的问题不是河流变短,而是河水变咸;供血不足是心脏衰竭的主要原因。
马克・;奥里尔・;斯坦因,英国人,原籍匈牙利,清光绪二十六年至民国五年(1900年~1916年)间三次深入我国新疆、甘肃一带,其中有两次进入了罗布泊地区。一次是1906年~1907年,他从喀什到和田,沿昆仑山北麓,经且末河到若羌,然后从阿不旦向北到楼兰古城。他在楼兰古城对两个较大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他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石器、陶片和青铜制品,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大量汉文和卢文木简与文书。1914年春,斯坦因又第二次到楼兰地区考察,他除对古楼兰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外,还发现了许多新的遗址和墓地。他将这些遗址都编了代号,其中以LA(即楼兰城)为中心的一组和以LK(距楼兰城南50公里处)为中心的另一组是主要的遗址集中区。斯坦因这一次在LK遗址上发现了许多石器、青铜件和汉朝的丝织品、五株钱币与新莽时期的钱币。这两次大规模考古,斯坦因将楼兰遗址逐个编号,初次揭开楼兰古文明全貌。斯坦因除获取大量文物外,最主要的是他发掘了2具楼兰男性头骨,并经英国人类学家基恩证实为欧洲白色人种。
桔瑞超是日本帝国海军军官,他受日本佛教净土宗主教大谷光瑞的指派,组织了中亚探险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两次到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清宣统二年(1910年)桔瑞超第二次到达罗布泊地区后,曾在楼兰城区和距楼兰城南50公里处的一片遗址上(即斯坦因编号为LK的地方),组织了考古发掘工作。探险队回到日本后,宣布他们在古楼兰城中发现了一份李柏信件,共四张残片(后据日本学者森鹿三考证,李柏信件出土地点不是楼兰,而是海头)。
1929年~1935年中国和瑞典联合组织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团长是斯文・;赫定,副团长是北京大学教授徐炳旭,考察团在内蒙、河西走廊和罗布泊地区广泛地进行了考察活动。中国的考古学家黄文弼也参加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黄文弼于1927年从内蒙古骑骆驼到新疆,沿途考察达三年之久。1930年春天黄文弼结束了对吐鲁番地区的工作后,于4月8日又带领随从人员从吐鲁番南面的鲁克沁出发,骑毛驴穿过了库鲁克山区,一路上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孔雀河北岸。黄文弼本来是要渡过孔雀河到楼兰城去,但当他到达河边时,发现孔雀河道充溢了河水,竟无法渡过,他便在孔雀河北岸进行了考察,在这里他发现了著名的土垠遗址。1934年黄文弼又第二次赴罗布泊考察,此次他仍从吐鲁番的鲁克沁出发,循老路到达了孔雀河北岸,这次又遇到大水,阻挡了去楼兰的道路。此时距离楼兰古城发现已过去了三十余年,而中国的考古学家竟然没能进入楼兰城,黄文弼先生远眺孔雀河南岸罗布泊方向,满腹遗憾,只得无限怅惘地离去。黄文弼是解放前唯一到过罗布泊地区进行考察工作的中国考古学家。黄文弼的两次罗布泊地区考察,对解决罗布泊地理位置的争论,提出了有决定意义的报告。他的考察证实了古代罗布泊是在北面,中国的地图是正确的,后来则是由于河水改道,罗布泊干涸了,河水向南汇聚到今喀拉库顺湖,形成了新的湖泊,这就是普尔热瓦尔斯基认为的罗布泊了。黄文弼在罗布泊北端发现了土垠遗址。在这里黄文弼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其中最突出的是出土了七十多枚汉文木简,有4枚是写有明确纪年年号的,证明了土垠遗址属于西汉时期。黄文弼在罗布泊地区的考古成果,集中反映在他的学术专著《罗布淖尔考古记》中。
1934年,中国学者陈宗器随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重返罗布泊。他们在北返的河流上做了处女航。他是当时在罗布荒原上总共工作了12个月。其间他曾三次步行考察楼兰古城。
1934年夏天,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罗布人奥尔得克的带领下,寻找奥尔德克在1905年前后发现的的一处墓地。近三十年时光流逝,由于水系北返,荒原出现了一条无名河,贝格曼随意将它叫“小河”。他们不但在小河流域找到了那个神秘的墓地,还见到了一具被认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发现了最靠西的汉代烽火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楼兰所处区域成为军事禁区。
1979年借中日合拍《丝绸之路》的机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乘直升机第一次到达楼兰,中国学者在楼兰发现半个多世纪后,才实现到楼兰考古的梦想。
1979年12月22日,新疆考古学家王炳华带领的考古队发现古墓沟墓地,将楼兰文明推至3800年前的青铜时代,并发现古墓沟人种为原始欧洲人种。
1980年,考古学家穆舜英发现“楼兰美女”。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穆舜英在考察报告中写道:“脸面清秀,鼻梁尖高,眼睛深凹,毛发、皮肤、指甲都保存完好,甚至连长长的睫毛都清晰可见,深棕色的头发蓬散披在肩上。”随后,经专家测定,该古尸距今已3800年,系欧洲白色人种。
1980年至1988年新疆考古研究所对楼兰地区古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普查,发现许多新石器遗存。
1995年楼兰西北的营盘古墓群爆出惊人发现。考古学家认为营盘墓地是罗布泊地区一百多年来发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尤其是那个戴着麻质贴图面具的15号墓主人。该处墓葬群出土既有汉晋时代的绢、缣、绔、丝绣,也有中亚艺术风格的麻质面具、黄全冠饰、金耳环、金戒指、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乃至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各类毛纺织品,可谓收尽天下宝物。
1998年,考古学家在古楼兰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两具时代不同,人种不同的干尸。新华社记者形容道:“一个沉睡了4000年的婴儿,静静地躺在古楼兰的一处墓穴里。他大约六个月大小,头戴浅色尖顶毡帽,身包粗毛衣,外裹羊毛,脚穿皮靴。一个草编篓斜放在左肩旁,大概是他最钟爱的玩具。”“同时被发现的还有一位男性老者,他安眠在一具精美的彩绘棺材中,身着白色棉布面绢里单袍,白色棉布面单裤和单袜,两块浅黄色棉布盖着脸部,深棕色的头发大部分已经花白。在他棺材的两端,分别画有东方文明中象征太阳和月亮的朱雀与玄武图案。”婴儿墓的形制、墓俗、婴儿服饰与1980年发现的“楼兰美女”墓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