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





榈叵匆环恕K净缫汛蚩伺绲疲蘸昧丝怪罅嗣嫣酰蠹彝纯斓叵戳常置烂赖乇ゲ土艘欢伲傩兄盎构嗦嗣恳桓鍪⑺娜萜鳌?br />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4节 等待接应

    考察队离开甜水泉后,在花条山营地又停了一天,第六天进入了罗布荒漠的腹地。首先映入考察队队员眼中的是一片黄色的景象,干旱、炽热的土地都沙化了。这里的地貌地形,仍然是一片风蚀地,在人们的眼前是一座接一座的高矮不等的土台,都呈东北――西南方向。由于考察队从敦煌出发前曾和新疆部队约定,在考察队进入罗布荒漠的第六天后,在此等候新疆部队的向导,现在考察队提前两天到达了会合点, 应与新疆部队基地取得联系。因此,当天黄昏到达营地后,立即架起了电台,与新疆部队取得了联系。    
    现在考察队的宿营地是在罗布泊的东边,距离罗布泊大约还有五六十公里的路程。从地图上看,向西的前面是一片极其密集的风蚀台地,沙丘沙包一个接着一个,汽车很难通过。在南边是大片的盐碱地,地表由于在强烈的阳光下曝晒,土质发硬,形成了爆烈的盐壳地,其外形极似一片片鱼鳞,故也称鱼鳞地。只有北边还可间断遇到硬戈壁地或岩石地。为安全起见,考察队只能向北绕道西行。向导说,1950年解放军进军新疆,为寻找一条到新疆的捷径,曾从敦煌出发,凭借罗盘穿过罗布荒漠,但现在要找出过去走过的具体道路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荒漠的范围如此广大。“雅丹”地形的外貌几乎一样,只能辨别一个大致的方向。向导曾多次进入这一地区,对于荒漠行军有丰富的经验。他说,进入罗布荒漠,一是怕遇大风;二是怕断水。    
    次日考察队仍然在此停留。在这方圆5公里内,没有一棵树,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中午,黄色的沙土在阳光照射下呈红色,高温、干燥和无水更增加了这一地区的荒凉感。    
    从花条山向西,进入罗布荒漠腹地的途中,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奇景:多彩的岩石经风雕蚀,千姿百态,有的像石菊绽放,有的像雄鹰振翅,有的像黄犬吠影,几乎件件都是艺术品,都是天然的盆景石。面对这种景观,人们不能不赞叹大自然的威力。    
    这里的气候异常干燥,日夜温差三四十摄氏度。虽是4月,中午气温已达到38℃~40℃,热得人挥汗如雨。一到夜晚,可又降到零度以下,穿上皮大衣,还瑟瑟发抖。    
    在这里停留了两天,大家都十分焦急,新疆部队已派出向导,他们能否如期找到会合点,实在令人担忧。考察队仿照古人,白天黑夜都点起了烟火,作为联络的讯号。    
    4月8日,也就是考察队进入罗布荒漠的第八天晚上,由西面古道来接应的新疆部队的向导们终于来到这里。带领向导队的张参谋异常熟悉罗布荒漠中的地形,识路能力很强,这一次他带领的由新疆部队组成的车队,从出发到会合点完全是依靠地图和罗盘来寻找道路的。有时汽车就是在岩石山丘顶上翻越,为此他们第一天就绕了许多弯路,第二天比较顺利,黄昏来临时,他从远处看到考察队的火,便径直而来了。两支队伍在这里会合,大家十分高兴。    
    根据史书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见《史记・大宛列传》)“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见《汉书・西域传》)。在《三国志・魏志》引《魏略・西戎传》中亦云:“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这说明楼兰古址应在白龙堆和盐泽附近,到楼兰去必须要经过白龙堆和盐泽。盐泽即今之罗布泊,地图上有明确的具体位置,白龙堆究竟在何处呢?它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呢?白龙堆曾是丝路上的险道,又是丝路商旅必经之路。但在历史资料和地图上都没有记录下它的具体位置。因此寻找白龙堆,揭开白龙堆之谜,就成了考察队当前探求的目的之一。    
    清晨,兰州部队的战士们都已列队在朝阳下,考察队的全体队员们怀着十分感激的心情,与他们依依惜别,他们将从这里仍沿原路返回敦煌。送别了他们,这时已近中午了,地面温度达摄氏四十度,为避免高温行车,考察队决定在这里再停留一天。当晚考察队员们对能不能找到白龙堆,忧心忡忡。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5节 白龙堆故道

    10日清晨出发,为了绕过西面密集的风蚀地,考察队的车队向北行驶,准备经过风蚀地的北端再向西行。汽车向北行驶了7公里,翻过一座沙梁再转向西,突然在山岗下面出现了极其壮观的景象。人们几乎不能相信自已的眼睛,只见一条条呈东北――西南方向的“白龙”在晨光的照耀下,正跃跃欲动。    
    这是位于考察队西部的一片密集风蚀地。它的中心区确切位置是东经91°,北纬40°50′。在罗布泊的东面,这片风蚀地的范围,东西宽约三十五公里,南北长约一百公里,它是典型的雅丹地貌,一道风蚀岗阜接着另一道风蚀岗阜,一直排列到人们用肉眼看不到的尽头。远看,真像横亘着的无数条在沙海中屈曲遨游的长龙。汽车停在了白龙堆路旁,考察队员都纷纷下车,急速地向长龙奔去,以求一睹白龙堆的真实面貌。显然造成白龙堆奇特面貌主要的成因,是由于千百年的季风,漠北刮来的东北风对这块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的风蚀土堆也呈现了千姿百态的形状。但也许是心情的影响,这些风蚀土堆,总的来说,外形的确像龙,有的龙首高昂,龙角触须;有的伏卧于道上,似乎想挡住不速之客;有的头部微抬,随时准备腾飞而起。登上这些“龙首”、“龙脊”的顶端观察,原来这些岗阜上,都覆盖了一层白色的盐碱土层,有的就是一层很厚的晶盐;另有一部分岗阜,本身就是白膏泥,它们在清晨的阳光映照下,反射出灿灿的银光,古人称这片地方为白龙堆,真是十分形象。    
    白龙堆道横卧于罗布泊东岸,其面积达3500平方公里,是楼兰东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一条到楼兰去的必经之路。走白龙堆道,炎热,干旱,缺水,风沙大,对于那些依靠骆驼长途跋涉的人来说,要穿过这一道天险确实是十分困难的,无怪乎古代行商、僧侣、屯垦的将士一听到白龙堆道就心惊胆战,把它视为畏途了。    
    考察队穿过白龙堆道后,又继续向西北行65公里,到了黑山梁。这里是罗布泊东北端,汽车停了下来,大家稍事休息。突然有人高声呼叫了起来。“快来,找到古文物了。”大伙都应声向他跑去,原来他在山坡的一快巨石边,发现了一大堆古代铜钱。这些钱一层叠压着一层,都散乱地埋没在土中,锈满铜绿。拿来仔细看,这都是唐朝的“开元通宝”。用小铲将这些钱币收集起来,一数数目,总数达九百七十多枚,总重量有3公斤。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散失在这儿呢?考察队员们纷纷猜测,有的人认为这是古代商人在休息时遗忘的;更有的人认为古代商人长途跋涉至此,人疲粮尽,扔下钱币,轻装赶路。但在以后的数年间,仍有商旅通过这里,他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考察队对周围的地貌地形进行了仔细的观察,果然,就在离此不远的山坡边,发现了一条古道,路面露出灰黄土色,与周围戈壁深色的砾石地貌有着鲜明的差异。古道路面不宽,但它沿着山坡一直伸向远方。在清代《新疆图志》中记载的北道是:从敦煌玉门关出发,经甜水泉、沙堆、黑泥海子,到芦花海子,然后向西北经鲁克沁到吐鲁番。“芦花海子”就是今天的罗布泊。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黄文弼 先生,到罗布泊地区考察时,两次都是从吐鲁番的鲁克沁南下,一直到达罗布泊北端的土垠遗址的。从发现的唐朝的钱币可证实,这条道路可能就是在公元四世纪楼兰城被废弃后,又开辟出来的一条从罗布泊北面绕道经吐鲁番西去的商道。这条丝道在唐朝时是非常活跃的,在吐鲁番地区古墓中曾出土了大量唐朝时期的汉文文书,其中有许多是关于商人在丝道上贩运丝绸的记载。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6节 龙城之谜

    考察队离开了黑山梁后,就进入了罗布泊水域。在罗布泊的东北端,考察队停了下来,在这里寻找古籍中记载的“龙城”。    
    关于“龙城”的情况,最具体的记载见于北魏人郦道元的名著《水经注》。郦道元在书中记述道:“……河水又东注于坳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郦道元所写的坳泽、蒲昌海就是今天的罗布泊,水在龙城之西南,则龙城应在今罗布泊东北。郦道元又写道:“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隘,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面向海,因名龙城。”从郦道元文中所记:“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隘,荡覆其国”这二句来看,则龙城之地应是一个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之地,而因罗布泊涨发洪水而被淹没,以至亡国。从郦道元之后,再未见到有关龙城的记述史料,那么,郦道元书中所记载的材料有多少可靠性呢?在罗布泊的东北端是否确有一座“龙城”,这座“龙城”是否确为古代少数民族所建立呢?    
    为了寻找“龙城”,解开古丝道上继白龙堆后的又一个“千年之谜”,考察队到了罗布泊北端的铁板河河湾。铁板河位于孔雀河的下游,是流入罗布泊北端的入口河。铁板河的北岸和东岸都是高大的风蚀台地。考察队到达时,孔雀河和铁板河都已无水。考察队自进入罗布荒漠腹地以来,这已是第十二天了,基本上是依靠各种食品罐头作伙食的副品,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水果罐头,新鲜的肉食和蔬菜均无法得到,“水”仍然依赖于水车,因而考察队在此也不能久留。    
    第二天考察队沿铁板河向东北寻找“龙城”。在铁板河的东北岸,确实看到了一座高大的城堡,沿河湾的岸上有高大的“城墙”,在两垛高大土台基间有一缺口,似为“城门”,站在“城墙”上,纵目眺望“全城”,规模宏伟,景象壮观。“城”中分布有密集的台城,有的似楼阁,有的似亭塔;各台地之间,街巷纵横,还有“十字路口”,“小型广场”等,从地理位置可以断定,它就是郦道元所描述的“龙城”了。    
    为了弄清“龙城”的真相,考察队员都分散到“城”里去,仔细寻找人类居住活动的遗迹,但令人大失所望的是,所有的队员在考察后都说这里没有发现任何一点人类古代文化遗址的痕迹,这座“城”并不是人类创造的。这座城的所谓“城墙”、各个“楼阁亭台”,实际上都是高大的风蚀土台,是罗布泊地区风蚀的功绩,它创造了一座“龙城”。从科学定义来说,这里是一片高大的风蚀土堆群。“龙城”只是古人对罗布泊地区奇异的雅丹地貌所取的一形象的名字罢了。    
    考察队在这一地区对周围地形作了仔细的考察,在铁板河河湾附近发现了两处古墓地,在距此20公里~70公里的孔雀河两岸也曾发现过远古人类的文化遗物――细石器,据此分析,铁板河河湾地区可能是一个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区。史书上记载,古代罗布泊的南面有羌人活动。羌人是我国远古历史上一支古老的部族,它的活动一直可以追溯到我国夏商时期。古代姜氏是羌族的一支,姜羌同音,“姜赖”的故事传说也许是渊源于此吧。    
    古代的罗布泊是“众河汇聚之地”,当年岸边红柳、芦苇丛生,洋洋的泊面上禽飞鱼跃,时过境迁,水退泊干,成为一片黄沙。清晨和傍晚的薄雾中,极目遥望罗布泊,感到随着世事的变迁,自然景观竟会发生如此奇异的变化,不免令人慨叹!


第三部分 回眸:几十年前一次惊心动魄的考察活动第17节 沉睡4000年的楼兰美女

    古罗布泊人墓地位于铁板河河湾南面的两座高土阜上,约距铁板河北岸有2公里。土阜是典型的风蚀台地,松散的沙质土台四周已被风沙刮割成很陡的崖坡。在土阜的顶部台地的边缘,考察队员发现了暴露在外面的树枝和芦苇秆。在这寸草不生之地,怎么会在这座土阜顶上有干枯的树枝呢?经过研究,考察队中的考古人员立即在这里组织进行了发掘,考古队员在将上层的浮土清除后,才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座古代罗布泊人的墓葬。由于罗布泊地区也是强烈的风蚀区,因此这座古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