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6-中庸的智慧  :成就真理与中庸必由之路





    这就是“深谋远虑”、“老谋深算”,是重要的上策观点,是处理当前与将来长远关系的至高准则。封建时代,很多大臣,就是在这个题目上做文章,充分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接受任务后,私下里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功臣,又是吕后的妹夫,皇上只是一时恼怒,想杀掉他。但是皇上已经病重,未来是什么情况,并不明白,所以还是不把樊哙马上斩首,只是把他押回来让皇上自己下命令杀掉为好。”周勃也同意这样做。    
    后来,在押送樊哙回京的路上,陈平听见刘邦去世的消息,他急忙赶回向吕后报告逮捕樊哙的经过,吕后叫他把樊哙放了,因为他没有照刘邦的旨意杀死樊哙,所以吕后还是相信他,又让他做太子的老师。以后吕后家庭要为樊哙报复陈平,在吕后那里也通不过了。


《中庸的智慧》 第三部分敢作不能蛮干

    敢作不能蛮干    
    有勇气承担命运才是英雄好汉!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不敢冒险,只求稳妥。我们应当敢作敢为、胆敢冒险,相信自己能展翅飞翔。粗枝大叶、闭眼蛮干,只求前进而不管实际。那不是敢作敢为,那是莽撞蛮干。    
    我们在此要考虑的是:在我们这一生中,在某些时候我们必须采取重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但这只是在仔细考虑这次冒险以及成功的可能之后才采取的行动。    
    有许多人在得到某个机遇时却退缩不前,因为这一机遇涉及到冒险。世界上有许多人没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过分谨慎就是其中最大的原因。他们知道自己能干得更好,但他们从没有往前冲。同那些比他们成功的人相比他们有同样的能力,但他们却甘愿屈居下风。他们看见机遇但不去抓住它们。他们看到老朋友成功了就纳闷为什么自己不行。他们有时也有一些“赚百万元的念头”,但就是不采取行动。从很大程度上看,他们的问题是惰性。    
    惰性指的是物体保持自身原有的运动状态的性质,不受外力作用就不会变化。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很大的变化,得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在面对是否采取行动的问题上,特别是这种行动涉及到冒险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犹豫不决、坐失良机。在这种情况中,是传统的观点在作怪:“不要鲁莽行动,这里很可能有危险,不要去尝试”。    
    我们常常犹豫不决,使我们的信心得不到升华,因为我们本身缺乏信心。我们能完全意识到我们的弱点,而怀疑就经常从这种事实中产生。我们对一切了解太多,所以我们生性谨慎,愿意推迟重大的决定,有时甚至无动于衷。我们以前关键时刻拿不定注意、优柔寡断的日子仍历历在目。    
    但怎样才知道别人比你决心更大呢?如果你既了解自己也了解他人,你可能会对他们的恶习和弱点感到吃惊。他们完全有可能比你更加踌躇不前。    
    准备先于行动    
    当你敢做某事并取得成功时,那很少是走运的结果,而更可能是富有想像的思考和仔细安排的产物。    
    安东尼·罗宾认为,最勇敢的事迹之一应该是1927年美国飞行家林白的首次单独不着陆飞越大西洋。林白当时25岁,冷静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打赌,他赢得了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一搏。    
    起飞前他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从纽约长岛驾驶着一架单引擎飞机起飞了,这架飞机负担太重,在从纽约飞往巴黎的途中,想空降那是不可能的。    
    一路上大雾遮住了他的视线,当时没有无线电让他同地面保持联系,他拥有的只是一只指南针。好几次他都睡着了,醒来时才发现飞机只有几米距离就触海了。通过计算,他在起飞33个小时后就横越了大西洋,在巴黎机场安全降落了,人们欢声雷动,这种热情的场面实属空前盛况。    
    是勇敢吗?真不敢相信是这样。    
    是鲁莽蛮干吗?绝对不是。    
    为了这次飞行,林白作了为期几年的准备工作,训练自己,准备自己的飞机“圣路易精神号”。他从威斯康星大学退学出来学习飞行,加入了飞机训练队;他得到空军批准,可以在闲余时间进行飞行;他作为美国航空邮政飞行员在白天黑夜、晴天雨大都飞行;行程多达几万英里;他曾遇过险情,飞机被迫降在农田里;他学会修理飞机引擎并懂得每个零件的工作原理。    
    “幸运的林白,”新闻媒介这样称呼他,“他敢于打赌而且赢了。”他们这样说。不!他的成功不是因为他走运,而是因为在冒险之前,他准备了自己,准备了飞机,而且是尽了最大努力。他相信自己能够发挥潜能,能成功,他知道惟一能打败他的只有命运的捉弄,这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控制的。所以在他有了准备后,他才敢作敢为。事实上,我们也能这样做。    
    做比什么都重要    
    要想抓住机会,必须积极地努力,积极地奋斗。成功者从来不等待,不拖延,也不会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动,而是今天就动手去做。他们忙忙碌碌地干了一天之后,第二天又接着去干,不断地努力、失败,直到成功。    
    机会不会从天而降,需要自己去争取,需要自己去创造。守株待兔得来的永远只有一只兔子,只有积极的行动,才会获得成百上千只兔子。即便机会真的会从天而降,如果你背着双手,一动不动,机会也会从你身边滑过,落入地下。    
    人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往往先有一个计划,然后付诸行动来实施,不要奢望有什么不劳而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行动,就要专注于你的目标,不要恐惧,心无旁骛地前进,“走你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有一位作家对创作抱着极大野心,期望自己能成为大文豪。美梦成真前,他说:“我满怀雄心地眼看着一天天过去了,一星期、一年也过去了,仍然不敢轻易下笔。”    
    而另一位创作家说:“我把重点放在如何使我的才智有效率地发挥上,在没有一点灵感时,也要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动笔,不管写出的句子如何杂乱无章,只要手在动就好了,因为手动能带动心动,会慢慢将文思引导出来。”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来一群聪明的臣子,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离开国王后,工作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皇皇12卷的巨作。国王看了以后说: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读,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又长期努力地工作,几经删减之后,编成了一卷书。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又浓缩为一页,然后减为一段,最后变为一句话。老国王看到这句话后,显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能解决了。”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行动,你就抓不住机会,只有行动才会产生结果,行动是成功的保证,任何伟大的目标,伟大的计划,最终必然落实到行动上。    
    成功始于心态,成功要看明确的目标,这都没有错,但这只相当于给你的赛车加满了油,弄清了前进的方向和线路,要抵达目的地,还得把车开动起来,并保持足够的马力。


《中庸的智慧》 第三部分及时行动

    及时行动    
    有此人不论机遇好坏都能成功——这些精英中也可能包括你在内。    
    拟定人生目标,并不断行动,就能发挥潜能,就能获得事业成功。    
    制定目标或许还不算太难,可是要能贯彻到底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你可能以前就有这样的经验,刚订好目标时颇有磨拳擦掌的热情,可是过了3个星期后就没劲了,更别提达成目标的自信,那早已荡然无存了。当你拟订一项目标后,首要的步骤就是把它写在纸条上,这样才能使目标具体化,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连这么简单的步骤都不做。    
    当你把成就事业的目标确定下来后,随之最重要一步就是立即让自己行动起来,积极地拿出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可别一拖再拖。一个真正的决定必然是有行动的,并且还是立即的行动,此时你就要针对自己那个迫切要在一年之内达成的目标拿出立即行动。你先别管要行动到什么程度,最重要的是要动起来,打一个电话或拟出一份行动方案都是可行的,只要在接下去的10天内每天能有持续的行动。当你能这么做时,这10天小小的行动必然会形成习惯,最终把你带向成功。    
    如果你个人成长的目标是一年之内学好爵士舞的话,那么就“先让手指头动起来”,你不妨今天就去翻一翻电话簿找个训练班,随之便注册入学,安排学习的时间。    
    如果你的目标是一年之内买辆奔驰轿车的话,那么就请代理商寄一份有关奔驰汽车的各种资料给你,或者当天下午亲自跑一趟去了解一番。这并不是要你马上就买,只不过当你了解了价钱和性能之后,会加强你要买的决心。    
    如果你的经济目标是在一年之内赚到10万元的话,那么现在就立刻拟出必须采取的步骤。到底有哪个已经赚到这么多钱的项目可供你参考?你是否应该去创个新事件?你是否需要去寻找某些资源?    
    第十九章〓中庸: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遵照客观规律办事才会获得成功,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导致失败。    
    “取”与“予”都是方法,“是取”与“是予”都是形式,核心内容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追逐金钱过犹不及    
    魏文侯问白圭:“听说你这些年经商发了大财,用的是什么招数啊?”白圭说:“我经商和别人不同,是从大处着眼的,就像伊尹、管仲治国,又像孙膑、吴起用兵,无处不是循道而行。”魏文侯说:“还能说得更具体些吗?”白圭说:“在收割庄稼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粮食,同时把蚕丝和织品高价卖出去;当蚕丝上市的时候,我以平价大量地收购蚕丝和织品,同时把粮食以高价卖出去。这叫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啊。”    
    马尔伯勒公爵夫妇是18世纪初期英国社会中除了女王之外地位最高的人。公爵在对法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被认为是欧洲最杰出的将领和战略家,公爵夫人也深得女王的宠爱。    
    1704年,女王把位于坞兹托的一大片土地赏赐给他,还给了他兴建豪华宅邸的资金,公爵将他计划中的宅邸称之为布伦安宫。他让年轻的范布勒担任总设计师。1705年夏天,建造工程声势浩大地展开了,人们都认为他能够建造出最杰出的宅邸。    
    范布勒用剧作家的品位与观点来设计,他希望这个宫殿能够显示马尔伯勒纵横的才气以及他显赫的权力,他在那些花草和人工湖上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是公爵夫人认为他这样做不可取,不值得在那些花草上花费力气,她只是希望能尽快住进去。于是她处处为难范布勒,任何事情她都要涉足。她的抱怨使得女王不再宠爱她,还把她驱逐出了王宫。公爵夫人怀着满腔的愤怒把刚建造好的东西都破坏了。    
    在以后的10年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布伦安宫的建造工作时断时续。公爵夫人克扣工人的工资,认为工人浪费了材料,她亲自算计每一车石头和石灰,辱骂承包商和测量员,说他们串通一气。    
    公爵很快就去世了,他一生从来没有在他心爱的布伦安宫住过一天。    
    马尔伯勒留下了价值超过两百万英镑的遗产,完全能够支付宫殿完工的花费,但是公爵夫人仍然任意克扣范布勒及工人的工资,最后辞退了范布勒,由其他的建筑师来接替他的工作。他按照范布勒的设计,又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布伦安宫。    
    1726年,范布勒去参观布伦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