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上海滩
档居住、休闲功能为主的滨江居住区,成为中心城沿江地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居住开发区。其中董家渡聚居区将是住宅开发的重点之一。 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水地区,就是世博综合区。世博会址规划陆地控制范围为5。4平方公里,世博会展览场地分设浦江两岸,总面积为3。1平方公里,两岸将实行统一规划、同步开发,做到功能呼应、景观协调。选址区域外围有很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而传统的南外滩,就是外滩一体化开发中的重要一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南外滩一般是指沿江的延安东路到新开河路段。南外滩北接著名的老外滩,南至南浦大桥,西连豫园商城,东沿“黄金水道”黄浦江,长达2。2公里。外滩一体化的推进,必将带动南外滩新一轮的开发热潮。 站在靠近南浦大桥的谷泰滨江大厦上,一眼望去,近处是成片的低矮民居,稍远处是刚刚崛起的一批新建商务楼、住宅楼,再远一些,便是上海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
根据规划,南外滩将建设成为集金融、贸易、办公、商业、居住为一体的繁华闹市地区。该地区总用地79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规划人口1。5至2万人。经上海市规划局正式批准,南外滩地区以复兴东路为中心,北为金融、贸易、办公、商业用地,南为商住办公用地。 一种隐约可见的生活已经呈现,顺着苏州河和黄浦江的交汇处,向东眺望,金茂大厦、世纪大道、中央公园、浦东机场这些标志性的景观,无不含有巨大的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它们散发着迅疾的气息,把人们从过往的琐碎历史中连根拔起,以摆脱引力的能量向着新的生活迸发。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南外滩的明天(图)
沿着黄浦江堤岸,左右两侧目力不可及之处,分别是上海的老城和港区,这是上海最为拥挤和最为空旷之处,对老上海人而言,偶然与童年的嬉戏游玩相维系,它们所代表的繁杂和辛劳,现在仅仅是碎片般的记忆存在。在吃穿问题之后,我们关心居住,将来这里会否产生另外一种被记载的典范生活?同时,与它一起建立的还有更好的生活品质和规范。 也许有这个可能。 据规划,南外滩董家渡地区将建为滨江高档住宅板块。她将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的滨水居住开发地,拥有近70公顷的可开发贮备用地,开发条件颇为优越。 具体说来,董家渡滨江聚居区位于黄浦区东南部,黄浦江两岸综合规划面积为22。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四大重点建设地区其中两个就在此规划范围之间。她北接十六铺滨水旅游娱乐中心复兴东路,中华路…桑园街以东,南至南浦大桥地区陆家浜路,黄浦江以西,总用地面积143公顷,其中陆域面积约为122。5公顷。现状人口约6万,规划人口4万。 她蕴涵着丰富的景观资源:东侧紧邻黄浦江,有着2。2公里绵长的滨江岸线;隔江可一览璀璨的小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全景和雄伟壮观的南浦大桥;北侧为规划中十六铺滨水旅游娱乐中心,东门路以北为滨水旅游、餐饮、娱乐、宾馆等综合服务区,东门路以南为休闲游览、商办区,沿江结合建筑工程设置公共绿带和观景平台,公共绿地面积不少于4公顷,保留该地区的轮渡线和轮渡站,远期可发展为游船码头和旅游交通线;南端为2010年世博会选址备用地,规划范围北靠董家渡路、南至卢浦大桥、东起黄浦江、西缘中山南路和规划半淞园路,以博览、文化休闲、居住功能为主;西侧紧邻着豫园、大境阁、古城公园等众多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的老城厢环城绿带。 董家渡聚居区具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地区可达性。中山南路、复兴东路、陆家浜路等城市主干道环绕地区边缘;东南端为南浦大桥和复兴东路越江隧道与浦东小陆家嘴地区相接;地铁明珠线二期和规划地铁R4线经过本地区,并分别在地区南端和西侧设站。
她有巨大的高档居住开发潜力,地区周边外滩金融贸易区、南京路中心商业区、豫园商业旅游区和规划十六铺滨水旅游娱乐中心——大量的商业金融商务办公建筑将产生旺盛的高档居住及配套服务需求。 可以想见,未来的董家渡聚居区会呈现给人们一个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设施完善的高品位现代化聚居区;创造出和谐动人、自然丰富的城市形态和滨水景观;形成与上海市黄浦江沿江地区开发相匹配的、体现“浦江两岸尽朝晖”的城市空间形态。 董家渡地块初步规划为“一纵三横”的布局框架,即“一条朝向东北的景观主轴,其西南端为大型中心绿化广场,三条东西向带状绿化带”,形成了从中华路至王家嘴街至景观主轴至中山南路再至黄浦江的四条高低错落、可横向切割联动实施的居住组团。 以中山南路-董家渡路为界,董家渡聚居区分为两部分:西北侧以居住功能为主,中山南路以西的地区规划为中高档居住区,中山南路以东董家渡以北地区规划为高档居住区,居住区内安排了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其中商业中心位于中山路西侧与董家渡两侧,并沿董家渡向西延伸;中山南路以东董家渡以南地区结合已建的办公区,规划形成以商业、办公、文娱、展示等为主要内容的地区公共服务中心。 新建的现代董家渡聚居区将建一条80米长、朝向浦东小陆家嘴地区的集绿化、水景、步行道为一体的景观轴线。轴线南北将各形成一个大型绿化广场。轴线与中山南路弧形地合成“中心岛”,通过标志性建筑与小陆家嘴相呼应。这条轴线将与中华路环城绿带、黄浦江沿岸景观共同构成整个区域的3条绿带景观纵轴。 轴线南端是城市休闲公园和广场、北端是大型商业广场。轴线东侧在中山南路沿江突出部建造开放式“中心岛”,这里将设置露天音乐厅、游船码头等现代观光旅游设施。区内同时开辟三条东西走向绿化景观带,初步按照现有的紫霞路、王家码头路和董家渡路兴建,通过“三带”把黄浦江和老城厢连成一片。区内住宅建筑从东至西由低到高错落有致地排列,形成一个“和谐有序和具有滨水特色的居住空间组合”,整个居住区绿化率至少在55%以上。该规划为全区新一轮旧改打造起了一个较高的平台。 未来这里将是成片的绿地、大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活泼的岸线景观和文化娱乐、金融贸易、旅游休闲、生态居住区域,黄浦江两岸的居住服务功能凸显,居住区内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构建出一个舒适便利、环境宜人的滨江中高档居住环境。 这是一个时代,它需要描写,使之丰富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原本的想象饱满变得真实。不过,在这里修辞等技艺变得无所适从,直白的文字已经取代了情感式的叙述,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是什么汇聚成了未来的南外滩,未来的上海。相信很快,她的两岸景色中,那些设想终会以万众瞩目的形象现身。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世博来了(图)
听完了稍嫌冗长的南外滩的故事,最后我们不能不说说世博会。位于外滩风貌区和世博会址之间的南外滩之所以如此异彩夺目,也是因为世博会为浦江两岸开发添上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1889年的一个春日,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快步登上1710级台阶,将法兰西国旗插上一座刚落成的铁塔顶端。他宣称,巴黎以往的建筑象征着过去,而这座铁塔则预示着未来和人类即将取得的成就。 在当时看来,这话已经显得颇为夸张。但是,埃菲尔可能没想到,他还是低估了1889年对于巴黎和法国的历史意义。在当年巴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这座新奇的建筑便接待了200万游客。随后,充满魅力的埃菲尔铁塔顺理成章地成为巴黎的传世经典。100多年中,竟有两亿人登塔一游。
其实,在众多学者眼中,那届世博会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巴黎城由此跃升为一座典型的世界级城市。 整整113年后,一座与当年的巴黎怀着同样梦想与憧憬的东方城市,多次派团来到埃菲尔的故乡。目标简单而明确:把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带到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一番艰苦努力之后,中国终于赢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 2002年12月3日,全世界把当年给予巴黎的机会,给了中国上海。从现在起,所有的人都开始展望未来。 规划中的世博会会址跨越黄浦江,巧妙融合了时空阻隔,将更好地利用浦东的“集聚效应”,促进两岸开发取得突破,在空间上使“东西上海”聚合。 一块巨大的桥面板被吊上形如弯弓的卢浦大桥。离它不远处,有着近140年历史的江南造船厂静卧在江边。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企业,它的前身是古老的江南制造总局。尽管这些年来江南厂也辉煌不断,但也毕竟挡不住那份历史沧桑。 在规划中,这片区域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址的一部分。在世博会场馆的建设过程中,古老的江南造船厂将搬迁新址,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片绿地和高档住宅区。其中,一些具有历史和利用价值的建筑、船坞将得到保护,计划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世博来了(2)…(图)
显然,世博会的举办将大大加快上海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新一轮的旧城改造。但是,它不是简单地把上海变得年轻,而是有效调整城市布局,使这座城市更符合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理念。 世博会将带来一个全新的上海城。上海为2010年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将达30亿美元,而由此带动的交通、通信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商业设施、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将是直接投资的数倍。 而集众家之长的上海世博会规划方案在2004年11月底终于揭开面纱。在黄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世博会园区内,在规划布局上,将采用“一主多辅”的总体布局,形成五个功能片区,强调滨江特色和浦东浦西的呼应与有机统一。 最新出炉的2010年世博会规划方案汲取了英国奥雅纳联合体、美国帕金斯…伊斯特曼设计事务所和同济大学竞标方案的精华,并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上海申博时,法国设计师曾提出过“花桥”的精巧构思,但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规划方案,与申博规划有很大的不同,黄浦江上将不会因世博会而再建桥。因为桥离水面净高48米到50米,步行上去很难,如果降下来,黄浦江上的通航就成问题,加上已有南浦、卢浦大桥等桥,就不再喧宾夺主了。 在环境景观上,世博会规划将利用沿江防汛标高和自然标高的现状,规划高低起伏的地形,自然融入“水”和“绿”。黄浦江现在的水位在4。8米左右,而理论上每千年碰到一次的最高的洪峰在7米左右,世博会规划利用这之间的落差,做成大量的绿化。除这种梯田式的绿化外,还有清澈的江水和大量的湿地。 令人关注的标志性建筑设计也将在明年进行招标,一类是为了世博会而建;另一类是传世之作的建筑,被人们视为标志。
2010年后,世博会场地的40%会进一步利用。黄浦江边的一些历史优秀建筑和场房设施,会根据需要改造成满足会展需要的现代化建筑;核心园区内的新建建筑,则有望在会后继续保存,作为上海新的国际文化商务设施和外事交流合作的场所。。。。。。 对于上海风情的述说,到此算是告一段落。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过去上海的形象,一如今日上海的形象,她只是一系列影像的综合体。我万万不敢认为会比任何一个人熟悉上海,太多的人在这里出生、玩耍、上学、恋爱、谋生,四季中的每一天,他们在暮色和晨曦中辨认她,用眼睛抚摸了她的整个外观。之所以仍要自不量力去整理这些支离破碎的印象,是因为一种召唤,权当是惜别前一次转身的凝视。
第三部分:再造上海滩我们将改变这一切(1)…(图)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名校的几个建筑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议论毕业找工作的事,大家众说纷纭,意气风发。当然,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举国上下基建盛行,学建筑的才子大有做不完的设计,干不完的工程,找工作只是选择更好而已,真是替他们高兴,羡慕也来不及。“我先找。。。。。。后去。。。。。。,再不济就去地产公司。”其中一个小伙子的话却让我心里一紧,怎么,地产公司还是“再不济”的选择? 国内地产业起步比较晚,而且商品住宅的迅速发展更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