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人生
话,就算我白上了这个大一,其他的我也没有什么遗憾。我觉得自己努力这么多,如果还没有什么办法,如果要我一直乞讨读完这大学,我想我是读不到了。 陈晓楠:你说这是最后一次,再赌一下? 李新:嗯。 陈晓楠:和李新的交谈中,我能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努力地为自己的行为寻找着理由,但每当这些能让他内心稍许释怀的理由出现,他又会不自觉地用另一个理由把它推翻。比如他一会儿觉得为了改变命运,暂时放下尊严也可以说得通,但一会儿又觉得无论怎样都不能没有骨气,这无疑是人生一个很大的污点;一会儿觉得其实不上大学的人有很多,自己再怎么着也不能伸手要钱,但随即他又想如果人们知道了他是真的想上学而不是欺骗,或许也应该理解他,不应该把他和普通的乞丐混为一谈。就这样,他的理由被一次次建立起来,然后又一次次被推翻,再建立起来,再被推翻,因此到最后,似乎李新仍然没有给出任何一个坚定的答案。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之间,我知道我面前的这个18岁的年轻人经历了他人生中最为惨烈一次自己对自己的讨伐,自己对自己的战争。 李新虽然少了一点犹豫挣扎,但是乞讨的痛还是一样,还是一样深深地折磨着他,跟随着他。为了让人们相信他的故事,李新把自己的学生证放在了身前。李新每天都上街乞讨,甚至春节都是在大街上度过的,但是在深圳乞讨了二十多天,他只要到了一千多块钱,这些钱仅够他新学期的生活费用,欠学校的近三千元钱和新学期五千多元学费还是根本没有着落。眼看寒假就要结束,李新只好无奈地回到了学校。他利用课余时间出外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希望能解决一点问题,但是由于大一的课程紧,并且自己还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的技能,适合的工作一直都找不到。后来,李新在老师的帮助下,才在学校的餐厅找到了一份只管吃饭不给钱的收拾餐桌的活。 李新:就我来了这个学校这段时间,靠的全部是我乞讨来的钱。这钱好像不知道怎么花,有时候,花这个钱好像是一种耻辱,好像是怎么样,很难受。我就觉得如果有人能够借我钱的话,那该多好,别人给了就不想花那个钱。借的和给的不一样。 李新摆着学生证在深圳乞讨的事,有人打电话去学校核实,学校最终还是知道了。 后来学校真的知道了李新乞讨的事,这对他的心理有什么影响吗? 李新:他们表示的就是对我这样的做法有点不满,对学校,肯定要损害学校一点声誉。发现之后就有一种压力,心理,我怕学校的老师看不起我。也怕同学们看不起。 陈晓楠:你觉得会吗? 李新:的确这样想的,但是会不会,那也不知道。应该,这种做法的确是一种很无能的表现,我觉得应该是那样。的确,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好像没有能力,是一种很堕落的。有时候就想,自己干嘛那么笨,或者说,做这事之后就好像很后悔去做那事。 陈晓楠:可是你没别的办法的时候,你觉得你这样坚持上学是个错误吗? 李新:我觉得坚持上学不错,有时候觉得错就是不应该去乞讨。当时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我也不是很羡慕那些有钱的,我是想的就是,如果我能读完这个大学,如果以后出去没有什么能力,这才是自卑,现在在学校生活困难一点,我觉得没什么关系。如果他们知道(乞讨)这事,好像没有脸见同学,就这样,这毕竟就好像没有骨气的一种做法。 2004年8月
第二部分我的大学——大学生乞丐(7)
李新:现在一个月的生活费是两百二三。下个学期的生活费和学习费用要1000左右。学费每年要5050元。 陈晓楠:你想过这六七千块钱怎么办吗? 李新:首先想的就是贷款。贷不到有可能就不上学了,很有可能,我也有这个准备。 李新已经做好了辍学的准备,因为为了上学他暂时放下了尊严两次乞讨,但是尊严,要叫他长久的放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他说他不可能再次去乞讨了。李新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他的弟弟在叔叔有限的资助下继续着高中的学业。李新知道弟弟无依无靠一个人在县城读书的艰难,弟弟是他最大的心病。李新说如果自己辍学了,就去南方打工,供弟弟读高中,上大学。不管有多苦多累,他一定会让弟弟圆了爸爸和他自己的大学梦。 陈晓楠:你弟弟面临考大学,听说他的学习也不错?如果他真的也考上大学的话,怎么办? 李新:是啊,这个我也经常在想,但是我想的就是,我弟弟上大学了,我可能差不多工作了,到那个时候我就可以供他上学。当时就这么想。但是毕竟还差一年,他上大学我还没毕业,这个我一直在想。当时我选择我要上大学的时候,我就担心我弟弟上不了学,所以当时我想放弃,打工试试看,这样做我弟弟就不会失学了,如果两个都在学校的话,那好像根本就不可能。当时我弟弟说,你已经考上大学了,让我去打工,让你去上了一年,我休学一年,然后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我以后再来读吧。我说这样不行,因为毕竟他还那小,这根本不可能。我想,当时我就想,因为我父亲去世的那一刻,我就想我不读书了,可是我弟弟他不可能不读,他应该继续在学校,我去打工,当时这么想,但是后来想的很多方面,自己如果能去大学,那就再好不过,想一切能够想的办法,去想一下吧,去努力。现在还是觉得迷茫。 陈晓楠:在对李新的采访几个小时当中,我一直在问我自己是不是有些过于残忍,因为我们回忆的是那样一段让人有点透不过气来的经历,是他心理最深刻的痛。为了保护李新,你们始终没有看到他的面孔和表情,不过其实我虽然面对着他,大多数时间李新也没有看我的眼神。我们坐在水边,而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水面,像是要把一肚子的心事都讲给那一面湖水听。
第二部分我的大学——大学生乞丐(8)
相关链接 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李登峰 《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 根据对北京8所大学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大学生可视为贫困大学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首都现有各类高校67所,在校学生23万名,按上述比率推算,约有3万多名学生为贫困生。 在被调查的贫困学生中,有70%以上来自农村,其中又有57。6%的学生来自“经济落后地区”。调查表明,造成家庭收入低下的原因中,因属“边远地区”的占71。7%、“经济落后地区”的占37。7%,因“家庭人口多”的占15。2%,因“自然灾害”的占14。7%,因“家庭成员下岗”的占8。9%。 60%的贫困生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有42。2%的贫困生不愿在互联网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即使能够收到满意的效果。贫困也对近半数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使其不愿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有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有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 观众反馈 ※ 晓楠姐:你好!最近我在网上看了《冷暖人生》的“我的大学”系列节目中《大学生乞丐》的故事,感慨颇深。和李新一样,我也是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但是却过着和他有天壤之别的生活。当我在网上看到他的故事的那一刻,我惊呆了。生活在有父母关爱,衣食无愁的环境中的我,无法想象一个原本应该有着灿烂微笑的少年却整日在叹息,忧愁中度日。在大学生与乞丐的角色中选择,他瘦弱的肩膀承载了太重的负担,短短的人生道路已经历了过多的苦涩与辛酸。对我们来说,上大学太平常了,有的人甚至不愿好好学习,放弃这个机会。可对他来说,上大学竟然是一个很大的“野心”。短短两个字已经反映出他内心的五味杂陈。我虽然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但每年都用我的奖学金交学费,靠自己做家教,打工挣生活费,原来我对自己的独立非常骄傲。但与李新相比,我又算得了什么。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尊严,李新可以放弃自己的尊严去乞讨,可见上大学是他们一家多么大的梦想,而他们一家又为这个梦想付出了太多,太多。。。。。。今年暑假,我一直在深圳打工,我很想把我打工挣得的1000元交给李新。虽然帮不了他多少,但或许可以稍稍解他的燃眉之急。希望晓楠姐可以帮我这个忙。我还有几句话想和李新说:上天应该是公平的,虽然你过早地经历了这多常人无法想像的悲哀与苦楚,但你却有同龄人所没有的坚强和坚毅。只要坚持,你可以浴火中得到重生。冷暖人生,对你来说,现在是“冰冷刺骨”,但我相信总有一天,温暖会包围着你,希望我可以和你一起学习,进步! ※ 不知从何时起,我就有种想法,希望能在街上摆几天摊,沿街讨几天饭,体验一下贩夫和乞丐的生活。然而,随着身份的变换、工作的繁忙、时间的流逝,这个梦慢慢地在我记忆中淡忘了。直到有一天,当我读到一个父母双亡的大学生,为供养弟弟和自己读书,而在假期里乞讨的报道时,我泪流满面,终于又记起了这个梦。 许多人认为,乞讨是可耻的,是没有尊严的。以前,当我看到街边的少妇抱着、背着婴儿,沿街向人要钱的时候;当我看到年迈的妇人或大爷拄着拐杖,沿街向人叩头的时候;当我看到辍学的孩童带着机灵的眼神,当街拉住行人的衣角的时候,我也曾产生过同样的想法。我痛恨哪些以婴儿为工具博取同情的妇女;我痛恨那些逼迫父母行丐的不肖子孙;我更痛恨那些致残儿童,操控他们行丐的父母和恶棍。他们好吃懒做,以行丐为致富门路,确实毫无尊严可言。 然而,当看到大学生行丐的报道时,我却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为读书而行丐,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丑行,而是一种可贵、可敬的生存本领;这不是什么尊严的丧失,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理想的渴求;这不是什么弱者的叹息,而是勇猛的斗士对冷暖人世的顽强抗争和无声鞭挞;这不是什么辱没祖宗,而是孝心的最高境界。我对大学生行丐的行为感到敬佩!我为他落泪!我为他骄傲! 在敬佩的同时,我更羡慕大学生行丐的勇气。一个学生有了这种勇气,在学业的路上,还有什么难题不可攻克?一个学者有了这种勇气,在科研的路上,还有什么样的成功不可以期待?一个企业家有了这种勇气,在经营的路上,还有什么坎坷不可逾越?一个领导者有了这种勇气,在奔向目标的途中,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无论是什么人,无论是做什么事,有了这种勇气,必能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看看我们周围,可以发现,对于一个讲关系的社会,要办好事,办大事,是非得有点行丐的勇气和准备不可的。小的如穷困的农夫村妇,要想得到救济或税收减免,就要有行丐的勇气去应对少数麻木干部的冷脸;还有那些被长期拖欠工资的乡村教师,就要有行丐的勇气去纠缠,才能讨回一点辛苦钱;更有那些可怜的民工,一年干到头,却未能拿到低微的报酬,他们要没有一点行丐的勇气,如何能找到赖账的老板?大的如县长、省长,他们要没有一点行丐的勇气,如何能给自己的辖区争回财政补贴、捧回大的工程?就连看来清高的大学教授、校长们,要没有一点行丐的勇气和老乞丐的技巧,如何能争来大的课题,如何能把手下的一班人马养活? 乞丐的勇气不仅在中国是一种可贵的财富,就是在人情淡薄、法制健全的西方国家,同样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看看美国的各种竞选筹款活动、各种争取选票的活动、各种营销活动,有哪个最后的赢家,有哪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有一点过人的乞丐勇气呢? 在历史上,乞丐勇气最盛、最感人的莫过于清末的武训(1838…1896)了。武训毕生致力于创设义学,他抱着“修个义学为贫寒”的理想,不惜出卖苦力、自残自贱,以争取施舍;他沿门托钵,食无定餐,宿无定所;为达目的,他不娶妻生子。他行乞38年,终于建起了多处义学。武训行乞兴学的精神,为国人所褒扬,他也因此被誉为“千古奇丐”。 在想起武训先生乞讨兴学、无私奉献事迹的时候,在想起大学生乞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