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大同梦
王啸飞沉吟片刻,突然笑道:“不错,我们需要石油,但是我们更需要朋友。中国更愿意作伊斯兰世界的合作伙伴,而不是石油掠夺者。也许,眼下在南方就有一个机会,可以增进我们的友谊。”
纳第尔充满疑惑地望着王啸飞,他口中的“南方”自然是指印度,他实在想不出中国和伊斯兰世界会在印度有什么共同利益。却听王啸飞淡淡道:“这是一桩大买卖,我需要一个合伙人,而你,亲爱的国王,刚好可以做个中间人。”
1927年4月11日,孟买港两万余名水兵发动起义。到4月22日,印度籍海军官兵全面加入起义。丘吉尔迫于形势,下令调动军队,用军舰和重炮镇压起义,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不可能依靠军队在印度维持统治了。”
就在印度水兵发动起义的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英国当局立即停止对印度人民的血腥镇压,与起义军民进行和平谈判,同时向印度派出一支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人权事务国际观察团”。英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勉强同意联合国人员入境,但是拒绝和起义军民进行谈判。
国际观察团进入印度后,立即受到了印度各界的广泛欢迎。印度国大党、全印度穆斯林联盟等组织纷纷发表声明,热烈拥护联合国决议。甘地、真纳等印度民族运动领袖也与观察团取得了密切联系,联合声讨英军暴行。
形势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邱吉尔再也坐不住了,他在发回伦敦的电报中形容道:“印度现在就如同一艘着了大火、而且装满火药的轮船,如不迅速采取措施,一旦引爆火药,随时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英国王廷这时也乱了手脚。谁都清楚,从水兵暴动一直到联合国干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中国政府在暗中操控的。可是人家部署周密,环环紧扣,况且有大兵压境,一步步将己方逼入绝境,招招无懈可击。简单地说,中国政府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在为出兵寻找借口,而己方对印度的野蛮统治正是人家最好的借口。
最致命的是,英国当局依仗其强大的海军,长期以来早已习惯了无限制地向全世界掠夺,因此完全忽略了被压迫民族的呼声。然而时移世易,随着东方的崛起,大英帝国风光不再,新兴的中国恰好可以在全世界扮演一个“救世主”的角色。当“人权”、“自由”、“平等”这类词汇被中国政府应用于国际舞台时,真正的噩梦就开始了。
逼上梁山的英国王廷最终采纳了丘吉尔的强硬主张,为避免形势进一步恶化,宁愿授人以柄。4月25日,邱吉尔在新德里发布命令,驻印英军全面戒备,印度各大城市实行戒严,取缔一切反政府组织,驱逐联合国观察团,企图以铁腕手段力挽狂澜。
消息传到上海,联合国安理会于当晚全票通过决议:为维护联合国尊严,恢复印度人民的基本人权,由中国、苏联、朝鲜、阿富汗四国组成“联合国军”,驱逐印度殖民政府。
大战在即,英国政府自知不敌,但骑虎难下,只得向美、德两国求援。美、德两国自然不愿看到中国独霸中南亚,但印度问题毕竟和他们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所以两国内阁都不愿为了英国的海外领地卷入战争。
此时的美、德远未从欧洲大战的阴影中走出,都在聚精会神地恢复国力,真要跟联合国正面对抗的话,就免不了要再打一场世界大战,这是他们不可能接受的。事实上,美、德从根本上就不赞成英国的强硬做法,两国首相都认为此事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在此背景下,美、德两国主动提出,愿意作为调解人,将中英两国拉到谈判桌前。至于劳师远征,那是不可能的。
至此,英国政府已被逼进了墙角,邱吉尔的如意算盘也就此落空。
5月上旬,中、苏、英、美、德五国代表齐聚喀布尔,专为印度问题举行和平谈判。中方首席代表王啸飞,英方首席代表丘吉尔。中苏两国代表从一开始就为会谈奠定了基调,即印度必须独立自治,否则会谈将无法继续。
表面上看,中苏的谈判基调非常苛刻,实则是一个除英国外各方都赞同的提议。美德两国虽然站在英国一边,但从自身利益出发,英国长期独霸印度,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而一旦印度实现自治,反倒制造出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何乐而不为?因此,美德两国代表在听到这个提案时,内心实际上都在感谢上帝。至于丘吉尔对此事作何感想,大概没几个人有兴趣去研究。
简单地说,这项提案在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使英国处于被四国孤立的境地,就算有多少个不愿意,落单的英国都必须接受这个基调,否则便只能选择战争。
不过丘吉尔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随后的会议进程中,他主动提出了在印度实现自治的方案,其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但他在方案中提出,为彻底解决在印度存在多年的宗教冲突,对印度“分而治之”,主张把印度分为三个统治区,即印度教徒区、伊斯兰教徒区和土邦。各区(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意味着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同样是一个均衡势力的方案。既然各国都不愿为印度打一场世界大战,那么就必须重新划分出势力范围。对于这一点,中方原则上也是赞成的,其他国家就更没话说了。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到6月上旬,会议最终确定了印度分治方案,主要内容是:将印度东北和西北部的穆斯林聚居区划为巴基斯坦区。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分别称为东巴和西巴。东、西巴被印度隔开,相距约2000公里。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是伊斯兰教。
1927年8月15日,一面英国国旗从新德里总督府门前的旗杆上缓缓降下,为大英帝国长达百余年的印度殖民统治划上了句号。而就在此前一天,8月14日,巴基斯坦共和国宣告独立。
第一百一十一章轻取中东
一
1927年的亚洲,政治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苏、英、美、德五巨头聚首喀布尔,彻底改变了印度的命运。从本质上讲,这是一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和谈。美、德两国在利益驱使下,破天荒的和联合国阵营联起手来,彼此心照不宣,一举推翻了英国在南亚次大陆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
喀布尔会议缔造了两个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政治交换,独立后的印度仍归属于英联邦,美、德两国也得以在印度均占利益。而从印度版图中分裂出来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则归属于联合国阵营旗下。当年9月,巴基斯坦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真纳访问中国,10月上旬签署《中巴睦邻友好条约》,条约规定:巴基斯坦允许中国在卡拉奇设置海军基地。12月11日,联大正式批准巴基斯坦加入联合国。
到了这个地步,南亚局势已趋向于稳定。中英双方达成共识后,美、德两国首先松了一口气,英国虽然很不甘心,但也不得不忍辱就范。于是,各国政治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已在谈判桌上得到了他想要的一切,至少短期内不会有什么大动作了。
谁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喀布尔会议刚落下帷幕,又一个令西方各国感到震怒的消息传来。
11月初,波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马斯喀特、阿曼,以及阿布扎比、迪拜、沙迦、乌姆盖万、阿治曼、富查伊拉、哈伊马角13个中东国家代表,在中国倡议下,再次聚到了喀布尔,共襄盛举。关于此事,中方事先没有向任何一国打过招呼,在此前的喀布尔会议上也只字未提。原因很简单,抛开西方诸国,独揽中东事务。
这13个国家几乎覆盖了中东地区的所有土地,中国之所以拥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中国一举使印度获得独立,力压三巨头,国际地位扶摇直上。其次,中国令巴基斯坦二千多万穆斯林教民获得自治,等若送给伊斯兰世界的一份大礼,亲和力倍增。最关键的是,中国从不搞西方殖民主义那一套,不掠夺财富,不欺压异族。关于这一点,韩国、越南和阿富汗都是先例。
况且,英国向来执中东之牛耳,绝大多数中东国家都是英帝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无不深受其害。遇上这天赐良机,还不趁热打铁,借机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当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东13国在纳第尔政府居中联络下,竟然一呼百应,纷纷赴会。
所谓墙倒众人推。在中方代表王啸飞的倡议下,会议发表了喀布尔宣言,13国集体废除一切与英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各项利权。13国约定,倘若因此而遭到任何来自外部的攻击,即视作对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挑衅,各国都有义务出兵相助。会议还决定,13国集体申请加入联合国,以此来寻求联合国的军事保护。
喀布尔宣言的背后正是中国强有力的军事后盾。会议期间,中国和13国分别签订了总额高达2亿8千万中元的军售合同,全部以原油抵价支付。众所周知,中国武器无论性能、质量、还是现代化程度,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即便有所保留的出口型装备,其实战威力也远超各老牌工业帝国。唯一的缺陷是,中国武器价格昂贵,小国往往无力购置。所幸中东诸国个个财大气粗,中国军火再贵,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多打几口油井的事。只要能抓住机遇摆脱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公平交易,富国强兵不在话下。
中方还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从1928年开始,向13国无限量标购原油,每年的标购价由14国共同协商确定。这消息令中东各国喜翻了天,石油虽然属于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但在这个年代能源供应并不紧缺。一方面是因为,世界各国的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煤炭上,另一方面的原因是,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等石油消费大户都才刚刚起步。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石油并不算紧俏物资,甚至各产油大国有时还要为销路而发愁。一下子来了这么大个买家,哪有不喜出望外的?
中方的决策其实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主要原因是:一,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同时逐年缩减国内各大油田的开采量,使日后的石油消费基本依靠进口,国内油田则备而不用。二,促使中东各国大肆开采原油,反过来令中东国家在财政上形成对中国的依赖。这样做的好处是,可直接促进两地的经贸往来、交通建设和文化交流,于潜移中默化,结成基础牢固的战略伙伴关系。三,依托强大的科技实力,对中东原油进行科技含量较高的深度加工,以规模、低成本决胜国际市场。简单地说,就是把中国看成一个巨大的炼油厂,购进原油,出口汽柴油、化工品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从中牟利。四,在国内鼓励相对清洁的石油消费,用来大量取代煤炭消费,保护环境。
另外,以标购方式购买原油,可以使单位进口成本压到最低。当然,这其中也隐藏着巨大的商业风险,如原油积压、出口受阻,都会使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即便如此,此举依然利大于弊。首先触发的商机是铁路建设,中东各国为了向中国长期输送原油,必然以铁路开道,这就需要大兴土木,建设东西联通的铁路干线,中国公司当可从中分一杯羹。而一旦铁道贯通,中国产品即打开了倾销中东的门户,从此一马平川,稳占中东市场。由此而引发出的一系列良性后果自不必多言。总之,从宏观上看,中国政府的决定极具前瞻性。
二
夜幕低垂,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上,依然灯火通明。这座占地数百公顷的中国军事基地,如今已是驻阿解放军的总司令部。基地内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全天24小时保持战斗待命状态。部署在该基地的第42战略轰炸机联队,其作战半径几乎覆盖了中南亚和中东的全部区域。根据最新签署的中阿军事协议,中国空军还担负着保卫阿富汗部分领空的职责。亮如白昼的基地跑道上,不时有战机呼啸着起飞,斜斜插向灰蓝色的天幕,闪烁着银光赴远空执行巡逻任务。
基地中央的一栋独立小楼内,王啸飞端坐在餐桌前享用地道的清真美食:手抓羊肉、大盘
页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